一、感受幸福:教育的本真意义
教育是人类最为伟大的发明之一,旨在借助于知性知识的传授和德性品格的历练,一方面实现对人类文明与文化成果的继承,让不同时代所沉淀下来的人类"共同文化要素"成为支撑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另一方面,这一发明通过把每一位社会成员从一种潜在的"自然人"培养成为现实的"社会人",为当下和未来的社会提供合格成员。设若教育理念正确,教育措施得当,接受教育的儿童和实施教育的成人当能和谐合作,为追求各自的幸福,乃至全社会的幸福而欣然携手,共谋进步。
不幸的是,自西人倡行科学文明以来,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思维渐渐侵入教育的大花园,将人造就为"器"的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潮也裹挟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大潮,正在全面影响素有"君子不器"的中国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对于孩子而言,教育的真正意义何在?成为现代社会久议未决、常议常新的教育话题。
对于人世幸福状态,以提出"绅士教育"理论而闻名的洛克曾做过这样的概括:"健全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洛克进而强调,人与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均是由于不同的教育所导致的。洛克是不是在暗示现实社会中个人幸福感的差异均是由于教育所致,不得而知,但从他的表述中我们似乎可以做至少两点结论:身体与心理健康是构成个人幸福的两大要件;健全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均有赖于教育。如果说洛克的论述过于书面化,而显得空泛,那么《孩子,我要你快乐》这本书则给出了更为明白、透彻而丰满的解析。作者在第五章对教育做了极富个性化的诠释:"教育的法则就是追求幸福",具体来说,就是把感受幸福、追求幸福作为教育的目标,作为人生的理想。父母乃至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自信阳光的人生观,培养孩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寻找快乐的能力和意识。基于此,面对兴趣变化多端的女儿,作者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今天快乐吗?快乐就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最重要,其它的,随你自由。"
一般来说,幸福是一种较为主观的个体感受,有人将其描述为"一种对现状的接受与肯定及由此带来的快乐",所以,幸福的过程,也就成为个体感受快乐的过程。以追求幸福为目的的教育,也就成为培养人以追求快乐和感受快乐为目的的教育。作者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而言,幸福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作为一种能力,感受幸福,既可以培养,也可以加强。让孩子体味幸福和感受幸福,是家长的责任。卢梭在经典教育名著《爱弥儿》中这样论及父亲的责任:"一个做父亲的,当他生养了孩子的时候,还只不过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任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他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如果借用《孩子,我让你快乐》的幸福教育逻辑,尽管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人与作为社会公民的个人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但在感受幸福和追求幸福作为人的成长要义这一点上却又是相同的。一个具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用赏识和肯定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幸福的人极易成为一位合格的家庭成员、富有爱心的同伴和邻里、具有社会公德的国家公民。
在教育与幸福之间建立稳定联系的关键在于对幸福的理解。如果仅将幸福做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的理解,幸福与教育之间确实难以建立恒久的联系。而如果将幸福更多地与心智层面的满足,与德性品格的获得等联系起来,那么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成为对幸福的追求。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人,个人幸福感的获得当然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即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然而教育的目的恰恰是在肯定个体生物属性的同时,引导个人超越个体的一己之利,超越冷暖温饱等"一头快乐的猪"所能体察的全部幸福意义,成为一个追求理智生活的痛苦的苏格拉底式的社会成员。因而,追求幸福,引导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获得感受幸福的意识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也就成为素来强调以人为本、遵循儿童天性的现代教育的本真意义。这一关注贯穿《孩子,我要你快乐》全书的始终,赋予作品厚重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人文关怀。
二、体验快乐:教育的理想状态
个体幸福的主观感受行之于外即为"快乐",因而《孩子,我要你快乐》为判断一种教育是不是幸福教育,给出了一把简单而有效的标尺。即把一种教育能否给予孩子足够的快乐,能否让孩子在一种单纯而明净的快乐氛围中接受知识的涵育和道德的洗礼,并最终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家庭成员和合格的社会公民,作为判定该教育是否是幸福教育的一把标尺。
无论幸福的指向是什么,但幸福的主要表现形式都是相同的,即"快乐"。因而,作者以"快乐"诠释"幸福",解析教育,营造幸福教育的氛围,将儿童在快乐中感受幸福视为教育的理想状态,并结合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和自己对教育的细腻感悟,为我们提出了如下有关快乐与幸福的教育信条:
告诉孩子: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平凡的一面,要学会在平凡中保持自信,乐观向上,努力进步,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平凡人。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会快乐地接受平凡,享受平凡。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积极、成熟、快乐的心态,比书本和分数重要得多。
成人比成材更重要。做一个健全快乐的人,让身体里的"小宇宙"吸收和散发出持久的"正面能量",不仅使自己一生幸福,也给周围人带来快乐。
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对一个母亲最高的奖赏,也是一个母亲最大的成就。
好父母应以爱换爱,以心换心,保持自己的快乐心态。
让孩子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心态,用赏识和肯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作者强调快乐对于孩子而言,甚至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不是浅薄的东西,而实在是对我们的人生所提出的一项很高的要求。做一个快乐的人,需要具备诸多的硬件和软件:身心健康;成功履行自己的社会使命;拥有良好的适应环境、应付生活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开阔的胸襟,乐观的心态,不怨天尤人,不脆弱狭隘,包容和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抵制和理性地克制一些及时行乐、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比如放纵、任性、堕落、懒惰,取巧等;生活中不断地努力,付出,勤奋,超越,不断地完善自我,追求更深刻更持久的快乐。作者的结论是:快乐不简单,不容易。做一个快乐的人,需要一辈子的努力和修炼。
而要获得这些能力,这些素养,这些追求,即便世界上最为自负的教育方案也难以自信地给出承诺。《孩子,我要你快乐》明确表达出对此种理想教育状态的企盼和追求,让孩子在快乐的体验中成长,这既是人类的理想,也是教育的理想,而教育本来就是要有理想的,这理想指向人类的幸福。
三、爱子教子:父母乐在其中
中国家长普遍对孩子抱有"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态,这种成才的心态又具体表现为让孩子掌握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钢琴等诸般技能,参加数不清的各类比赛,争获名目繁多的大奖,进各类"特长班",就读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等。年轻的家长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关于"爱孩子",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一句广为传颂的话:"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事。"关于父母的责任,父母如何爱孩子,父母如何从孩子的成长中感受快乐等,《孩子,我要你快乐》中都有细致入微、切实可行的思考和指导。
关于父母的责任,书中强调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担负着让孩子幸福的责任,必须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实现幸福、快乐的人生,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出生命的尊严。作者向年轻的父母们做出这样的温馨提示:"当你把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在所有的社会角色中,母亲或父亲这个角色,将是你所担任的最重要的、最无可替代的角色。你必须全力以赴地承担起这个巨大的责任。好父母需要一辈子的考验和付出,必须有决心、有爱心、有耐心。"
关于父母如何爱孩子,《孩子,我要你快乐》提出父母要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种爱与平等的氛围,强调把父母与孩子真正联系起来的纽带,不是"孝",而是发自内心的"爱"。亲子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爱,而不是不平等的"孝"。注重养成孩子的公德意识和大爱情怀。父母之爱表达与实施的方向应该是培养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学会信任与关爱,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学会沟通,学会同情弱者,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将心比心,学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平等待人,学会具有开阔视野和开放心态,学会原谅和宽恕,学会忏悔和反省,学会播种阳光和展现阳光。"
父母之爱,是世间最奇妙最博大的爱,是一种"放手之爱",是为子女在未来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和一生的旅程中过一种幸福生活做准备的爱。这种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始终贯穿着"让孩子独立自主"的理念,始终充盈着对孩子的信任与放手。这种信任与放手不是父母抛弃责任,而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负责任,让孩子"尽早走出家庭的依赖,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在集体中懂得吃苦、合作和分享的意义"。在此过程中,父母始终以无私的亲情、慰藉和慈爱引领着孩子的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我要你快乐》并未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做单向度的思考,而是强调父母和孩子之间,以爱换爱,以心换心,父母和孩子都是施恩者,也是受恩者。孩子是父母所能得到的最为贵重的馈赠,孩子让年轻男人或女人的生命得以完整。孩子激发了父亲和母亲的责任感、爱心;孩子童真企盼的眼神激发起父母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孩子成长的历程赋予父母生命价值的体现和人生意义的彰显。所以,《孩子,我要你快乐》告诫年轻的父母:"做父母的,在辛苦付出的同时,也应记得,快乐,不仅仅是我们给孩子创造的,快乐,也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这淡淡的却长久的幸福,正是孩子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是故,凡为人父母者,都应该向自己的孩子真诚地道一声:"好孩子,谢谢你!"
四、成绩与快乐:"周旋"与"双赢"
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考试的人才选拔功能还较为突出的当下,教育对于幸福与快乐的追求不可能不受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困扰。无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幸福、快乐,抑或教育,都是不现实的。《孩子,我要你快乐》一书在对孩子幸福与快乐做出最美诠释的同时,又难能可贵地表现出直面现实但又寻求超越的立场:"作为学生,你是无法忽略成绩的作用的。这是一个"硬指标",一切的忽视都是自欺欺人。我们既不能"唯分数论英雄",以追求成绩来代替一切,但也不能看轻分数的作用。"作者为父母们支出的招数是:"用智慧和这样的体制灵活周旋。既不完全与它决裂,游离于体制之外,又用适当的方式,减轻孩子的负担,保证孩子的健全心理和健康成长"。
作为家长,首先要明确,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对孩子一个阶段学习成绩的检验,是对孩子某一时期发展状况的综合检测。某次好的考试成绩不意味着孩子的将来一切都好,某次不理想的学习成绩更不是对孩子前途的判决。家长关注孩子成长的目光应更多地投射到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探索上,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学习成绩的意义和确定将来努力的方向,引导孩子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
作为家长应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可能游离于应试教育体制之外。过于"强调素质、能力、兴趣、自由的个性、创意的想象、天性的发挥、快乐的游戏等等",而不注重于现有教育体制的接洽与对接,可能仅仅是少数天赋优异的孩子的成长之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教育理念并不具有普遍的价值,更难以复制,至少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中难以复制。因为孩子成绩的不理想,往往意味着与优秀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失之交臂,意味着被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拒绝,意味着丧失更多的发展潜力和更好的发展机会,意味着更容易受到忽视或歧视,最终意味着成长过程更少的快乐与幸福。
中国的教育改革曾被形象地表述为"戴着镣铐跳舞",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孩子生命中的难以承受之重。爱孩子的家长应该认识到:"压在孩子身上的应试教育的'磨盘',已经够沉重了,我们只能为孩子减压,为孩子鼓劲。"《孩子,我要你快乐》开出的教育处方是:中国家长必须拿出足够的智慧,与应试教育周旋,既不背离它的轨道,又不被它所祸害。而要扬长避短,既发挥它在基础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面,又避免它对孩子创造力的破坏,阻碍天性、爱好的自由发挥。正所谓"成绩与快乐兼得",力求让成绩为孩子的快乐添加砝码,让孩子的快乐与社会的要求具备必要的兼容性,实现孩子"成绩与快乐双赢"。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孩子,我要你快乐》不仅道出了为人父母的普遍心声,更为如何"让孩子快乐"开出了具体的教育处方。其间关乎孩子成长、成人、成才的思考,关于孩子幸福与快乐、成人与成才关系的判断,因其理性而显缜密明晰,因其务实而显具体可行,更因其文笔优美,而使《孩子,我要你快乐》成为"幸福教育的最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