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安慰是亲情2012年9月8日 08:08-朝花·连载 周瑞金
生命的延续靠什么呢?上靠父母,下靠子孙。所以,善待生命、善待人生,首先要让父母长寿、子孙争气,这是人生最大的安慰。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上要报恩父母,下要教育子孙,中要夫妻敬爱、兄弟和睦。在整个亲情里面,父母和子孙是直接的亲情关系,夫妻和兄弟也是最大的亲情。 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时时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现在子女与父母大多分开住,年纪大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常来看看,多少帮父母买点菜,送点点心,嘘寒问暖,这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安慰。 至于教育子孙,现在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寄望过高,求之太切,搞拔苗助长,给子女压力太大,结果事与愿违。二要防止“一流的家庭、末流的教育”。现在很多白领家庭,孩子一生下就丢给文化很低的保姆照管,殊不知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接受父母教育最重要。 中国的传统一直讲,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现在,要反过来思维了,就是再富的父母也要穷孩子。因为现在条件好了,都是独生子女,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宠了。这对孩子成长不利。美国费城有一所纳儿逊中学,校门口有两尊雕塑,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奔马。大家想一定是要让中学生像鹰一样要有雄心壮志,要像马一样鹏程万里,马到成功。其实并非如此。这个苍鹰是只饿死的苍鹰,这个奔马是匹被剥了皮的马。这所中学要警示中学生不要学饿死的鹰和被剥皮的马。原来,那只苍鹰雄心勃勃,为加速实现飞遍五大洲四大洋的伟大理想,练就了各种高超优雅的飞行本领,结果它恰恰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怎么寻找食物,维持生活。结果,只飞了四天就活活饿死了。那匹奔马,先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让它干的活多,要求换到农夫家,后来又嫌农夫喂的饲料少,又要求与其他马对调,最后来到皮匠家,不必干活,饲料又多,好不惬意。然而,没有过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剥下来做了皮革。 这所中学教育学生有创意,通过鹰和马警示学生,要有独立生活意识,不要好高骛远,忘掉了自己最基本的求生本领。还要懂得勤劳和感恩。马在磨坊嫌活累,到农夫家又怪人家给你的饲料少,总是不满意,不感恩,好吃懒做。像这种缺乏起码独立生存能力和不懂感恩、好吃懒做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华,日后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人格不完整的人,是一个生命有缺憾的人。所以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就应该正确地培育孩子,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最基本的人格。也就是用中华人文精神去塑造他们,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践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完全合乎男人心意的女人,也没有完全合乎女人心意的男人。所以,家庭的幸福和婚姻的美满,关键在于宽容、谅解和相互的感恩、敬重。夫妻之间的互爱、互敬、互助、互相感恩,对家庭生活,对子女教育,对敬老爱幼,对双方事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非常关键的。我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而家和主要是夫妻和,夫妻不和,还有什么家和可言? 回首人生,浮想联翩。2012年是我们年级同学离开复旦大学走上社会五十周年。半个世纪的丰富多彩人生经历,在古稀之年看来,都已经变得淡然、释然。尽管每个同学的机遇不同,也许有人帆顺风轻,有人家庭美满,但总的来说,人生漫长的道路总是艰辛的多,往往是苦恼多于快乐,付出多于收获,事与愿违多于心想事成。所以圆满只是人生的期待,缺陷才是人生的永恒。古稀之年多感慨!一切痛苦、委屈、懊恼、悔恨、失落、悲哀,都会过去!一切欢乐、得意、成就、名利、享受、钱财也都会过去!!唯一深深留在心底、至死还刻骨铭心的是:真情、爱情、友情和亲情!!! 这才是永远不会过去的人生之奇珍异宝啊! 《格言·读书·人生之悟》一文刊登完毕。本刊发表时略有删节。全文收入今日出版社出版的《五十年后的感悟》一书。 ——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