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真正给中国股市背后捅刀子的人?

 物物而化 2012-09-09
谁是真正给中国股市背后捅刀子的人?
2012-09-09

  有两个被告:一个是在产业政策上优惠外资的公家,一个是消费上崇洋媚外的国民。

  举例来说:2008-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大繁荣,但真正享受中国车市利好的,并不是中国股市,而是美国、日本的股市。

  中国的4万亿以及随之而来的繁荣的车市,挽救了美国通用和福特,减轻了丰田等日系车舒了一口气,使德国大众的全球利润达到空前的高度,因而也支撑了美国股市、日本股市和欧洲股市。

  仅以日系车为例,日本汽车产业协会估计,“(日系车)每在中国销售一辆的平均利润约为20万日元,远远高于在日本国内及其他地区的利润”,20万日元约合1.6万人民币。仅2011年,日系的本田汽车在中国的净利润就达到1000亿日元,约合80亿元人民币。仅2011年,销售600万辆的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利润就达960亿人民币。

  这960亿人民币,支撑的当然是日本的股市,通过在日本上市的日本汽车企业。

  作为对比,国内最大的民营车企之一的比亚迪(BYD),2012年上半年的利润仅为2200万,仅为本田在华利润的二百分之一。

  同样还有中国的钢铁市场,火了国际商品市场,肥了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铁矿石企业,但中国众多上市钢铁企业的利润却近乎为零。繁荣的钢铁企业同样成了中国股市拖后腿的人。

  汽车是如此,钢铁是如此,芯片、日用化工、手机等众多产业,亦是如是图景,每天上演外资逼宫的大剧。

  一罐在日本销售100元人民币的800克装明治奶粉,在中国能卖到400元人民的高价。为什么不开征“暴利税”,为什么不指控这些外资企业“非法致富”(illegal enrichment)?

  过于优厚的外资利用政策,形成了众多行业“鹊巢鸠占”的局面。确乎中国的中央和政府获得了短期内的GDP提升,税收的增加,但做为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经济国际竞争力提升、本土产业培育壮大、行业话语权提升、强化产业链等目标,就被彻底流放了。你想要中国本土企业、制造业的长期收益,中国好企业对中国股市的持续支撑,对不起,做不到。外资依赖症,从税收到就业,越来越严重。

  中国的消费者也该打板子。他们通过追捧外资品牌获得了即期、短期的消费快感,但他们反民族产业的整体情结(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却要因此要在股市上付出长期代价。这个因果报应,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妄自菲薄,自业自得。中国消费者做为投资者,不能什么都要,要短期消费快感,还是长期股市和投资回报,必须有个选择,有个取舍。

  所以,中国股市要真正提升,就要政府改变优惠外资的产业政策,中国消费者放弃崇洋媚外的消费偏好。你想要股市好,长期投资收益,国际竞争力提升,就必须改变政策取向,你的消费行为模式。

  另外,中国金融资源如此丰富,以致于借给美国3万亿美元(约20万亿人民币)后,还有如此多的本土资本不知该向什么方向投资。但在外资优惠、外资“挤出效应”影响下,成了乱窜的游资热钱。如果不营造能让中国本土资本真正专注于实业投资的环境,而一味放手让外人来做、来主导中国的产业、实业,不就是祸国扬名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