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剑四NPC整理考证——文化篇

 桑枯海 2012-09-11

仙剑四NPC整理考证——文化篇-2-寿阳-附-淮南王陵

陵墓是中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一种。上古 时期,墓葬多是长方形的土坑,地面上没有封土堆,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巨大坟丘,设有固定陵区。秦始皇陵就规模巨大,封土很高,简直是一座小山,周围还有内外 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汉代帝王陵墓开始在陵墓旁建城邑,称为陵邑,迁一些人去住在那里守墓。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 气势雄伟,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同时陵外设置斋戒、驻跸用的下宫。诸候、公主、妃子乃至大臣们死后都陪葬在帝陵区域内。宋代陵墓不及唐代气 派。元代帝王按蒙古族习俗,死后平地埋葬,不设陵丘及地面建筑,因此至今陵址难寻。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轴线成制度 布置一整组建筑,连神代的建筑都有定制,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清代陵墓,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寿县八公山上现今还有淮南王刘安墓的古迹,墓冢呈覆斗型(就是平顶金字塔形,像美洲土著那种金字塔),高6.4米,周长120米,墓前立有清同治8年安徽巡抚吴坤修书“汉淮南王墓”碑。
寿县的淮南王刘安墓:
http://img.photo.163.com/LBd_G6y_wqPbz3YuZDgw4Q==/2999678826805691987.jpg
刘安墓只是个小墓,刘安得罪皇帝而自杀,全家族诛,死后大概也是草草一葬,想来正是因其寒酸,才得以存留至今没有大的损坏吧。

汉代最有名也最气派的陵墓当数茂陵(武帝墓)和霍去病墓。

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高度仍有46.5米,底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当年花了53年才盖完。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 陵周陪葬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禅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当 年有五千人在此看管陵园,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万多人。
武帝时国力强盛,积攒了众多宝物,下葬时茂陵塞得“陵中不复容物”,因此茂陵被盗多次。。。
茂陵:http://baike.baidu.com/view/72938.htm
茂陵远景,货真价实的一座小山:
http://img.photo.163.com/5GQ6gdvkHNMpSbgdIF5AnQ==/1608910966878181505.jpg
近景,前面神道上有陵阙:
http://img.photo.163.com/VxXu80JB2hphJZ--XH02MA==/3001367676665960929.jpg
从封土堆顶往下看的样子,可以看见神道全景:
http://img.photo.163.com/0h2xKVMAvj1gtwhwQAYmyg==/3001367676665961197.jpg
茂陵平面图:
http://img.photo.163.com/_rBarwzw1qK-r6jCJtAX0A==/142707813194430832.jpg

霍去病墓就在茂陵旁边,现在同属于茂陵景区。霍去病深受武帝宠爱,英年早逝后武帝为他建了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墓前神道旁的石刻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座“马踏匈奴”,表征着这位将军短暂一生的赫赫功绩。
霍去病墓:http://baike.baidu.com/view/24053.htm
马踏匈奴:http://baike.baidu.com/view/37862.htm
霍去病墓的照片:
http://img.photo.163.com/08byaEurAJ9U4lZqS6bL2w==/3001367676665960948.jpg
马踏匈奴:
http://img.photo.163.com/SsxtkWQqhrzCFOVWglbh4g==/3001367676665960951.jpg
陵墓神道两侧放置石兽的习惯,就是自霍去病始。

神道就是陵墓前通向封土堆的直线大道。最早的时候,陵墓并不重视神道,秦始皇陵就是周围建城垣,汉代才开始设置神道,唐代开始陵墓布局就重点强调神道了,以其作为整个陵墓的中轴线来贯串全局,借神道上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神道两侧置放石人,则是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其来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 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从此,人 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说来神道放翁仲的习俗比放石兽还要早些。

游戏里这个淮南王陵,也是个小墓,封土堆大致看着和真实的也差不太多,不同的是上面覆盖了石头,倒像一个石质穹顶了,这就显得漂亮多了。
墓前有一条很短很短的神道,两边没有放石兽,只放了三对翁仲。
淮南王陵外景:
http://img.photo.163.com/SZPKSg0k42KNIEm7rcx93w==/3001367676665960955.jpg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墓,神道两侧放的都是石人石兽,铜的恐怕是保存不到现在,连石头都在一两千年的岁月中磨损风化得很厉害了。

一进到陵墓前厅,墓室空间非常之高,迎面就有个巨大的照壁,两侧一边一只巨兽,这时韩菱纱特别说了,这是镇墓的辟邪兽。
前厅:
http://img.photo.163.com/HJikHpUN5AtfOf3jHfXdqw==/1775825628067708344.jpg

辟邪就是貔貅,是神话和民俗中最著名的瑞兽之一,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有翅膀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 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因此,古时候人们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也常用其作为镇墓兽。它又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并且以财为食,因此人们认为它可以招财聚宝,这也是 现在人们热衷于佩带貔貅的原因。
貔貅早期分为雌性及雄性,雄性叫“貔”,雌性叫“貅”。但现在流传下来的都没有分为雌雄了。
在古时一角的貔貅称为“天禄”,两角的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现在见到的大都是一角造型,长得比较统一,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
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
貔貅:http://baike.baidu.com/view/4678.htm
现在的貔貅造型大都是这几种样子,有一种瘦的,一种扁胖的,一种圆胖的:
http://img.photo.163.com/HXuUhHfGzUK5BFkHibk3hg==/1775825628067708352.jpg
http://img.photo.163.com/cTWZj0NEU-ryo1ficItlVg==/1775825628067708363.jpg
http://img.photo.163.com/TV8ikFpcYsAEWhHsgQsoeA==/1775825628067708369.jpg
有的貔貅造型长得比较像狮子,最大的区别在于有角和翅膀。

镇墓兽有两个意思。
其一是神道两旁放置的石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
《周礼》记载“方相氏葬日入圹,驱魍 象”,魍象是一种喜欢吃死人肝脑的怪兽,方相氏是上古时期的巫师,前面太平村考证傩戏和跳钟馗时考证过,下葬时方相氏要到墓室里驱赶魍象。然而方相氏不可 能总是守在墓旁驱赶魍象,而魍象害怕老虎和柏树,于是就有了“墓上树柏,路头石虎”的风俗,这路头石虎指的就是镇墓兽。
神道上石兽的种类,南京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墓)的神道上有12对,共6种,依次为狮子、獬貌、骆驼、象、麒麟、马。
明孝陵神道石兽:
http://img.photo.163.com/XBuLn_dO0RhPsM_DAaYSsQ==/1775825628067708379.jpg
另外,上古时期,墓葬也有把镇墓兽作为明器陪葬的风俗,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朗,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
再贴几个陪葬的镇墓兽明器:
这个是战国的,龙形漆器:
http://img.photo.163.com/jD8L03EVJsUihgLu5zEIKA==/1775825628067708381.jpg
这个也是战国的,湖北出土的,楚国特有的鹿角造型漆器:
http://img.photo.163.com/KCUzh2CqBJ9pNUHT6BR-jA==/1775825628067708387.jpg
这是唐三彩,造型就比较接近现在的瑞兽了。
http://img.photo.163.com/3ox1hVWqEsDEXPLQm0jH9g==/1775825628067708390.jpg

那个大造壁上也有一个兽头装饰,浮雕在云纹底板上。
造壁的背面和正面是一样的:
http://img.photo.163.com/kTFkbIe2tLPUnW9uaL6Z-Q==/1775825628067708393.jpg

这个兽头看起来像一只有独角的牛头,大概是獬豸吧。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也是著名的上古神兽。先秦时期獬豸的造型是独角的羊,东汉之后就变成了独角的牛,是东方的独角兽(不过从来没以独角马的造型出现过)。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之人就用角去顶。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能用角指向有罪的一方。传说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因此在古代,獬豸是执法公正的化身。
古体的“法”字写作“灋”,而“廌”即为獬豸。
相 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一样戴。到了东 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至明清,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 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獬豸:http://baike.baidu.com/view/254991.htm
出土的魏晋时期青铜獬豸,造型和现在的不太一样:
http://img.photo.163.com/NddgBBi6ioTl7NWWyFRHkA==/1775825628067708399.jpg
现代獬豸石雕:
http://img.photo.163.com/eVMQ0BpM_ifvCv8JUCyFwQ==/1775825628067708411.jpg
陶俑的獬豸冠:
http://img.photo.163.com/d-Jf4LZNU-tvQCNa6COTQQ==/1775825628067708417.jpg
明代官员的獬豸补子:
http://img.photo.163.com/m93tS37TIfguPWKxkyoteQ==/1775825628067708428.jpg
撷芳主人画的Q版大明衣冠,御史常服,衣服前的补子就是獬豸:
http://img.photo.163.com/6M0DNWpqGMcFbMN11pYnzg==/1775825628067708432.jpg

其实獬豸貌似一般不以一个头的造型出现,都是立体的OR侧面图,像游戏里造壁上这个造型,大概是从古建筑门环上汲取的灵感,只是加了个独角。
门环上的瑞兽一般是椒图。椒图是龙的儿子之一,形似螺蚌,好闭口,遇到外物侵犯就闭上壳口,因而人们常用其形象来装饰大门。
两张椒图门环的照片,说实话我一点也不觉得它像蚌壳:
http://img.photo.163.com/1mNpr0-ylHKFo0zbR8U3_A==/732679364378559195.jpg
http://img.photo.163.com/yoFbviCeJK58_5dcM8CsgA==/1775825628067708442.jpg
椒图和别的瑞兽一样有狮子的鬃毛,不过没有角。

前厅的地板上也装饰着兽头图案,眼睛还是绿莹莹地发亮的,这个更像从门环装饰上变化来的,连底下那个门环都有。
前厅地板:
http://img.photo.163.com/4j3x01daV1_O7-noYOxJMA==/1775825628067708449.jpg

用一个平面的头像来装饰建筑的还有狴犴。狴犴也是龙的儿子之一,又名宪章,长得像老虎。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监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狴犴。
虎头牢上方的狴犴装饰:
http://img.photo.163.com/atV61NncDnszTGAqeerg5A==/1775825628067708459.jpg

其实我觉得韩菱纱说是辟邪的那两只镇墓兽,头长得挺像狴犴的。

前厅有巨大的方形石柱,也有圆形木柱子。
前厅的柱子:
http://img.photo.163.com/tHIOElMsZqjvY_GVUx61jg==/1775825628067708465.jpg
石柱底有梯形的高大柱础,还有金色的线条花纹,这个装饰虽然有点欧洲风格(依稀还能看见罗马柱柱头的样子),不过很好看。
木柱子底的柱础上和照壁上一样的兽头,木柱子用了深柱色,在青绿色调的的前厅中添了一点暖色,很有庄严感。

整个淮南王陵都是青铜色调的,不仅颜色,连花纹也在模仿青铜器,连墙砖都是青绿色的,大概是想营造一种古朴的青铜时代气息吧,配合青铜的装饰和墓室的巨大体量,视觉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前厅侧面放着巨大的青铜鼎:
http://img.photo.163.com/I-tJLQ_raq9qxpMbsbHM5A==/1775825628067708474.jpg
这回货真价实的青铜器出现了,而不只是仿青铜色调的石头,体量很大,不如此不足以搭配前厅的高空间。
这 个青铜器侧面的纹饰是虁纹,虁就是单足的龙,古籍记载“夔一足”。青铜器上的虁纹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一 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虁纹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青铜器上非常常见。
夔纹牺尊,能看见侧面的虁纹:
http://img.photo.163.com/PwdGEVpbHs1tsCDRzxav5A==/1775825628067708486.jpg
青铜器常见纹饰:http://www./html/20060420/773390.html

前厅出口是个小门,门上装饰着青铜器常见的雷纹,门两侧有柱,上方还有个小顶,非常像汉代陵墓前的石阙。
前厅出口:
http://img.photo.163.com/ctA-thXdh7222Otd7nw2rA==/1775825628067708491.jpg
汉代宫殿祠庙陵墓门外两侧多立双阙,或木或石,木的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石的还有。阙身像石碑而略厚,上面有檐,有的在主要石阙旁边还附有子阙,就是有较低较小的阙,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石阙檐有时候模仿木构而做些斗拱,也有不做的。石阙上常有精美的雕刻。
前面茂陵的照片上,就有石阙。
东汉武氏祠石阙,这个就是子母双阙,上面有非常珍贵的壁画:
http://img.photo.163.com/OEJhpbU0Z1A7l_Eda4zfEw==/1775825628067708500.jpg
武氏墓群石刻:
http://www./lvyou/wushici.htm

过了前厅,王陵的通道也是青铜色调的,通道的墙上有云纹线条和蝙蝠的装饰花纹:
通道墙上的花纹:
http://img.photo.163.com/Z-EVGJU_rZFrFQRqk_q1ZA==/2236037214989528913.jpg
http://img.photo.163.com/7iX2OnlgZi-puRZIf0rpVA==/2236037214989528917.jpg

蝙蝠花纹的下方有个小壁龛,也是做成前面提到过的陵阙的样子,龛中还放着香炉,暗示着淮南王修仙之人的身份。
壁龛和香炉:
http://img.photo.163.com/TojDBFgYDGMwlsOkBmUh2g==/2236037214989528919.jpg

通道拐角处有云纹图案,拐角柱子的柱脚也装饰得很漂亮,和墙上原本的火焰纹踢脚连起来。

蝙蝠是古典装饰纹样中很常见的一种,因为谐音“福”,所以经常用在纺织品、瓷器、家具上面。
传统装饰纹样中的蝙蝠样子没有什么棱角,都是圆圆的线条,很像一只菱角,大概圆滑才有“福”分吧,看起来很是可爱,一点也不会让人想起西方传说可怕的吸血鬼。
很多蝙蝠纹样都是五只一起出现,有时还围成一圈,中间一个“寿”字,叫做“五蝠捧寿”。
光绪款黄地粉彩五蝠捧寿纹瓷碗:
http://img.photo.163.com/dov8M0JVVRPKqfPUOgrNmA==/2236037214989528921.jpg

通道地面在大块的方砖中,沿通道方向还用小砖铺成走道,隔一段还有一个方形的装饰图案,用云纹组成几何形状:
http://img.photo.163.com/ni6iAli4fdzX3X4V3i7Oww==/2236037214989528925.jpg

通道尽头的石门上和门楣上装饰着兽头图案,类似于前厅照壁上那种,兽头的四周有火焰状的装饰线条,线条是金色的,在青绿色的背景上显得繁复而豪华。
通道石门:
http://img.photo.163.com/F0dTKA74GJEsSEpddswOGg==/2236037214989528929.jpg

这种旋转的火焰状装饰经常在青铜器上能看见,叫做涡纹。这是种很古老的装饰纹样,上古时期的彩陶上就能看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也很多。
涡纹虽然名字里有个三点水,实际上表示的却并不是水,而是一团火,淮南王陵里把涡纹变形成火焰状来装饰整个王陵,很得涡纹之意。
半山的涡纹彩陶器:
http://img.photo.163.com/4TBQb_2owOO-jvj0lILAOg==/2236037214989528933.jpg
青铜兽面涡纹斝:
http://img.photo.163.com/oIVWtjZw51k8BI3bsuipug==/2236037214989528937.jpg
一说涡纹形状是取太阳之象,是天火,所以又叫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

王陵里前厅的辟邪眼睛、兽头眼睛、通道的香炉、兽头眼睛等都是亮的,闪着碧荧荧的光,平添一股阴森之气。传说中古代帝王之类人物的陵墓中有长明灯,不怕风雨,一直不熄灭,史记就记着秦始皇陵以“人鱼膏为烛”在陵墓中设置长明灯之事。
不光东方,世界各地都有长明灯的传说,古希腊、古埃及等地的古墓和寺庙都有长明不熄、不怕风雨的灯的传说。
一般认为长明灯是不大可能的,因为陵墓里没有足够燃烧的空气,于是有人猜测长明灯是用电的,古人秘密地掌握了原始的用电技术,至于事实如何,恐怕只有古人知道了。
长明灯:http://baike.baidu.com/view/707420.htm

淮南王陵里有一些墓室,既无棺椁,亦无随葬品,只有空空的房间、回字形的水面、和两排石人。
墓室:
http://img.photo.163.com/SE4VzFUQ22wQCOlo1IX5Dw==/2236037214989528939.jpg
从里往外看的样子:
http://img.photo.163.com/42MO8iiVT-rx2e6axs_U9A==/2236037214989528945.jpg

这墓室看起来像是陪葬的墓室,回字形的水面很清亮,中间的平台上有金色的几何花纹,像是安放棺椁的,不过并没有放。

传说秦始皇陵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做成缩微景观的样子,后世帝王陵墓的陵区也有的有活水穿过,秦始皇那个是天子的霸气,陵区的水大概则是风水上的讲究多一些了。

墓室的墙上有用金色线条镶嵌的假窗装饰,很有点欧式风格,墙的上下也有金色的线条,下方的线条倒像是传统的蝙蝠图案。
墓室中有非常高大的壁龛,里面点着一盏小小的长明灯,显得空间很是空阔肃穆。
墙角的线条、壁龛和小灯:http://img.photo.163.com/7GO_vtkoDDflK0UcWNEH7A==/2236037214989528949.jpg

这盏长明灯的形状是四角形宫灯的样子,不过鉴于材质像石头,倒像是日本石灯笼了。

墓室中在回字形水面的外侧有六个石人,每侧三个,雕刻简洁,线条圆滑,就像长年经受风吹雨打后的样子。这些石人都是女子,头发披在肩上,身穿对襟衣服,跪坐,面无表情。看起来很是神秘,不知美工做这些石人时是不是想像兵马俑那样将她们做为陪葬侍女的象征。
墓室里的石人:
http://img.photo.163.com/YVT27w5OsCxpp7WqF4RYrA==/2236037214989528955.jpg
细节图,面无表情:
http://img.photo.163.com/dldApXuRULp4-mu29jCkpw==/2236037214989528957.jpg

考古中发掘古代墓葬时发现的人俑,除了陪葬在帝陵中的官员外,恐怕最多的要数仆役和歌舞女班子了,我们对古代生活的许多了解都是从古墓的这些陪葬品中得来的。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记载的一些汉代舞女陶俑:
http://img.photo.163.com/8NNZZH_oIijZh0AqkWsQzw==/2236037214989528967.jpg

这样的墓室在淮南王陵中有好几个,同样有好几个的还有炼丹室。
炼丹室则彻底是因为淮南王修仙的身份而设的了:
炼丹室一进门看见的样子:
http://img.photo.163.com/w4y74WZXVPHdFjUEo9sVAA==/2236037214989528973.jpg
炼丹室同样是青绿色和金色调的,正中有个方形的高台,一进门时只能仰视,显得很庄严。
炼丹室全景,从靠里面往外看的效果:
http://img.photo.163.com/7qINtpOcRcIn6Q96GukilA==/2236037214989528979.jpg
炼丹室全景,模型提取的:
http://img.photo.163.com/fXiglt5ixyWubZNc7iXcKA==/2236037214989528985.jpg

庄重高大的台基,四面的阶梯,这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典型元素,只是这高大的台基上并没有安放建筑,只是在中央设置了一只小小的丹炉。
这个丹炉的形状有些奇怪:是一个平顶的八边形,两侧有巨大的炉耳,上挂着提手:
http://img.photo.163.com/S36p1r9-AoVDYDzF4emVqQ==/2236037214989528989.jpg
丹炉上装饰着金色的线条,以及夔龙纹和三角形几何纹样。

丹炉顶上蹲踞着一只动物,这大概是英招:
丹炉细节:
http://img.photo.163.com/u_yT2Vjde4nTMPcrviYX_w==/2236037214989528997.jpg
据《山海经·西次三经》:“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循于四海,其音如榴。”和炼丹炉上的这一只很吻合。这些山海经里的神兽往往是游戏美工的最爱,在王陵中放只英招很正常,虽然人家实际上是给天帝看园子的。

炼丹室的墙上还有金色线条镶嵌成的巨大壁画,看起来像是一对虎:
炼丹室墙上的画:
http://img.photo.163.com/nZ8bnxS7g5fbfFsfCk4Rdw==/2236037214989529001.jpg
正好和“虎文”的英招对应,那个文是通假字,其实就是“虎纹”。不过墙上这个老虎貌似没翅膀,头也成了虎,身子也不是马,貌似也不是符合。。。

前殿是整个淮南王陵的重点,台基高大、宝座威严,两排翁仲护卫,是整个王陵中最气派的地方,颇有一方诸候的气概。
淮南王陵俯瞰:
http://img838.photo.163.com/5-7VjgGZ0I6tUTw_Gh-zrA==/1785114302299428683.jpg
官方对此出过两张设定图/效果图:
http://img838.photo.163.com/aubs8TkOQ5W2jkW00fJHQw==/1785114302299428735.jpg
http://img838.photo.163.com/-7wbNiU5TIqNdm4_xOYhSw==/1785114302299428777.jpg
官方的设定手绘稿上,空间极其高大,翁仲和宝座的比例都比最终游戏里的要大,很是壮观,后来不知因为啥改小了。要是前殿的空间也像前厅那么高,那一定很威严。

一进前殿,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大的台基,以及台基上的翁仲:
http://img838.photo.163.com/bmhcGTNUVt1289hNBXv_Bw==/1785114302299428827.jpg

顺着青绿色背景中灰褐色石板路往前走,可以看到地上的装饰方砖都特地为前殿专门做的,上面是郁金香花纹:
http://img153.photo.163.com/GDtbLEF5eH9Q-WShRTK3bQ==/3037114998708274241.jpg
郁金香本是典型的欧洲纹饰,不是中国的传统纹饰,但是在有一种中国器具上却能看到许多郁金香纹样,那就是明清两代的青花瓷。
明朝万历年间,景德镇生产的一些瓷器被称为“克拉克瓷”,又叫“加橹瓷”“芙蓉手”,是当时专门生产出来外销欧洲的瓷器,其图案纹饰都是根据欧洲客户的喜好来设计的,还有直接按照欧洲客户提供的图案定做的,郁金香纹样经常作为这类瓷器盘口或瓶颈的装饰。
明万历八开光郁金香鱼樵耕息游园图外销瓷盘(克拉克瓷):
http://img153.photo.163.com/zREdJ96F_JiXtoG8jLxByw==/3037114998708274279.jpg

台基的束腰上装饰着雷纹:
http://img153.photo.163.com/QgiiI-zv4w_jWQ0D55HqUA==/3037114998708274296.jpg
台基的阶梯两侧有两层的长明灯,发出碧荧荧的光,这个倒是不那么像石灯笼了,倒像石塔。
台基阶梯处的长明灯:
http://img153.photo.163.com/puVxv8LcqMK_Qr4uPfzaag==/3037114998708274327.jpg

这种位于正中的大路在宫廷建筑中常能见到,这就是专供皇帝行走的“御道”,御道常被做成拱背状,上面常雕刻云龙图案,只有帝王才能走在正中的御道上(当然经常是帝王的轿子走在上面),大臣们只能在御道两旁行走。
故宫御道:
http://img153.photo.163.com/SN--theT00js15rGuMnj2A==/3037114998708274359.jpg
然 而帝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唯我独尊地走在中间的,在天坛祈年殿前有一条海墁大道,又叫丹陛桥,丹陛桥其实滴水也无,是一条路而不是桥。之所以叫 “桥”是因为这条路有从人间到天上的寓意,因此又名“神道”,而皇帝祭祀时所行的“御道”只能屈居神道左边,于神道右边陪臣走的“王道”并列,在上天面 前,皇帝也成了配角。。。
天坛丹陛桥:
http://img153.photo.163.com/3Adw2-j4ipzf8NaH6sfPFQ==/3037114998708274406.jpg

淮南王陵的御道上,在上了台基后,还能看到金绿色的纹饰,是虁龙纹和雷纹的混合,王陵的纹饰无时无刻不在强调青铜感。
御道上的金绿色纹饰:
http://img153.photo.163.com/zQ7xWLxEcfka_Cvm7sSHiQ==/3037114998708274434.jpg

石质的宽大宝座背靠后墙,位于高台之上的两层台基之上,在本身的屏风式宽大后背的背后还有高大的屏风。从手绘设定图中可以看到,后面的高大屏风原本是圆形的柱子,模仿木结构建筑的柱和屋檐,但是在最终的游戏模型里改成了方形的石质柱子,更像石质的陵阙,更有陵墓的感觉了。
宝座:
http://img153.photo.163.com/F3MlC8Ck4MYZhkOy3mVh0g==/3037114998708274462.jpg
http://img153.photo.163.com/FxYWwSUvM3FZ96zmgwlJdQ==/3037114998708274490.jpg
从宝座往前看,颇有南面称孤的感觉:
http://img153.photo.163.com/w3jN5mYc25qWcVCUIp4X8Q==/3037114998708274529.jpg

中央高台没有围栏,倒是侧面有一些装饰性的构件:
http://img153.photo.163.com/43ClV-MehNeMYHxPR7zKrQ==/3037114998708274551.jpg
这些构件大概是古典建筑里台基周围滴水的变体。某些有围栏的高台为了下雨时排水顺畅,往往在四周设置滴水以排水,故宫的主要建筑台基大都有这种装备,做成螭吻龙头状,一排排的颇为壮观。
故宫中和殿台基边缘的滴水:
http://img153.photo.163.com/D9k65orJ6Ynih-SvsdiN5w==/3037114998708274572.jpg

与前殿相比,后殿要简洁得多:
http://img153.photo.163.com/stMkGb-T-hLYD5PXgfbANg==/3037114998708274598.jpg
高大的台基和气派的宝座屏风仍在,但是雕饰精美的御道、台基周边的滴水、宝座前两排翁仲都取消了,一片青绿色中,宝座两边那对阴阳紫阙分外的显眼。

高台的阶梯两侧有王陵中随处可见的兽头的变形:
http://img153.photo.163.com/iJFLgLnurEku2qffUJrjWw==/3037114998708274630.jpg

宝座和前殿很相似,但宝座后面的屏风变成了圆弧形的,而且是纯粹的青绿色,不像前殿屏风是对建筑的模仿,后殿的屏风彻底是一座石屏风。屏风正中上方装饰着王陵的LOGO:兽头。
屏风和宝座:
http://img153.photo.163.com/SMwolkviPUeKiYk8d6QLhw==/3037114998708274656.jpg
http://img153.photo.163.com/0cgBH1gE98pPvFfUbgEpCA==/3037114998708274687.jpg
宝座前的脚踏上还装饰着蝙蝠图案,宝座的材质大致是模仿大理石,侧面还装饰着雷纹。
阴阳紫阙底下的硕大底座,其实是个多层的柱础,还有束腰,有云纹装饰。顺便一提,“紫阙”这词在道教中实在是太常用了,提到仙人的住所时经常用这个词,现在香港还有名为“紫阙玄观”的道教组织。

后殿屏风左右两侧刻着两篇文字,可惜字实在太小,看不清写的是什么。
屏风上的文字,有人知道这写的是什么吗?
http://img153.photo.163.com/8PNAvCNMtCTyumsnEjie-Q==/3037114998708274698.jpg

打开后殿的机关,就进了丹室,丹室从正上方往下看是这样的:
http://img153.photo.163.com/Ua7bojpfiIIDmQU9ELjpWw==/3037114998708274730.jpg
这个俯瞰图上,下方是入口,可见丹室地面上的八卦图形是先天八卦,乾为正南,坤为正北。
后天八卦图是这样的,乾为西北,坤为西南:
http://img838.photo.163.com/QCpdd9XF7evNllvh4TULPQ==/1783425452439164416.jpg

八卦环绕着中间八角形的两层高台,台正中放着丹炉:
http://img838.photo.163.com/Htq3MX9qPXf8y6-7TD2yPg==/1783425452439164444.jpg
高台的侧面仍然装饰着青铜色的兽头,和金色的线条:
http://img838.photo.163.com/CTDtYvm1TsVAxHzQmJkSiA==/1783425452439164463.jpg

丹炉的细节图,也就是通道里小壁龛里丹炉的放大版:
http://img838.photo.163.com/uKu-mJ1nbbrvaASbH9phFg==/1783425452439164490.jpg
从丹炉炉身炉盖上的镂空看来,这个丹炉大概其实是个香薰炉。
清代掐丝珐琅香炉,有几分像吧,盖子也是镂空的:
http://img838.photo.163.com/UdbZPoDEvrWTzq216t933A==/1783425452439164513.jpg

最后:
古代陵墓制式:http://baike.baidu.com/view/158767.htm
中国皇家陵寝:http://baike.baidu.com/view/1155602.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