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手应该怎样做学习Photoshop”?为了帮助解决这个困惑,将更多的PS爱好者领进门,特整理编辑了《新手学习Photoshop入门教程》(原书由赵鹏编写)。本入门教程注重基础知识,辅以经典实例,是新手学习Photoshop很好的参考资料。
虽然Photoshop提供了众多的色彩调整工具,但实际上最为基础也最为常用的是曲线。其它的一些比如亮度/对比度等,都是由此派生而来。曲线是Photoshop中最常用到的调整工具,理解了曲线就能触类旁通很多其他色彩调整命令。在Photoshop中打开如下图1的照片。可以将它转为灰度看看亮度的分布情况(看完后可〖CTRL ALT Z〗撤销转换操作),如下图2。可以看到近处的山体属于暗调区域,天空属于高光区域,远处的山体属于中间调。 图1 图2 现在使用曲线命令【图像>调整>曲线】〖CTRL M〗,将会看到如下图3的设置框,其中有一条呈45°的线段,这就是所谓的曲线了。注意最上方有一个通道的选项,现在我们先选择默认的RGB。我们经常在音乐播放软件中,或是组合音响调板上见到过音色调整按钮。如下图4。向上移动至增强,向下是减弱。声音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一般左端控制低音部,右端控制高音部。 图3 图4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思维来看待曲线,Photoshop将图像的暗调中间调和高光通过这条线段来表达。如下图5,线段左下角的端点代表暗调,右上角的端点代表高光,中间的过渡代表中间调。注意:左方和下方有两条从黑到白的渐变条。位于下方的渐变条代表着绝对亮度的范围,所有的像素都分布在这0至255之间。渐变条中间的双向箭头作用是颠倒曲线的高光和暗调。为保持一致性我们使用图中默认的左黑右白的渐变条。位于左方的渐变条代表了变化的方向,对于线段上的某一个点来说,往上移动就是加亮,往下移动就是减暗。加亮的极限是255,减暗的极限是0。因此它的范围也属于绝对亮度。
图5 注意曲线设置框右下角的“预览”选项需勾选。然后在线段中间点击,会产生一个控制点(下图6红色箭头处),然后往上拖动如下图6的位置。就会看到图像变亮,如下图7。通过勾选或取消“预览”可以比较调整前后的效果。“预览”右边有一个带下划线的字母P,这就是快捷键。相应的还有载入快捷键L和存储快捷键S等。凡是出现此类带下划线的字母,都可以按下键盘上的ALT键来开启或关闭某项功能。不过它们只在曲线设置框出现时有效。并不是针对全局的快捷键。如果要删除已经产生的控制点,可将其拖动到曲线区域之外,就如同删除参考线一样。那么为什么这样改变会变亮呢? 图6 图7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下图8,假设线段上有abc三点,结合前面的知识可以知道a是图像中较暗的部分,c是较亮的,b位于两者中间。经过调整后都往Y轴上方移动了一段距离。由于往上移动等同于加亮,所以综合起来就是:较暗部分加亮,中间部分加亮,较亮部分加亮。图像看起来当然变亮了。别满足于此,再仔细看一下。abc三点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不同,b较远而a和c较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三点加亮的程度不同。将思路扩展一下来看,位于中间调的b增加幅度最大,而靠近暗调的a和靠近高光的c增加的幅度相对小些。这意味着:原图中越暗或越亮的部分,加亮的幅度越小。位于曲线两端的点并没有移动,这意味着:如果原图中有些地方是纯黑或纯白的,那么它们并没有被加亮。不过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幅图像中没有纯黑和纯白的像素。至于我为什么会知道,稍后再解释。 图8 为了验证上面的理论,我们将改变前后的两幅图像放在一起,并且定下高光区域、暗调区域和中间调区域,如下图9。12是高光,34为中间调,56为暗调。将信息调板〖F8〗切换为HSB方式,用鼠标比较一下12、34、56的亮度值,即B的数值。看看有什么变化。点此下载范例图片 图9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我们可以使用颜色取样器工具 由于一次最多只能有4个取样点,因此我们分别在1234上点击建立采样点。结果如下图,比较一下12的亮度,分别是87%和95%,增加了8%。比较一下34的亮度,分别是55%和75%,增幅为20%。如果需要其它地方的数据,可使用颜色取样器工具移动现有的取样点位置。大家可以将34点上的采样光标移动到56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大概也是8%左右的增幅。 通过这个实际比较,验证了前面我们根据曲线变化所做的推理。即暗调和高光部分变化的幅度小,中间调变化的幅度大。再深化一下来看下图11,其实从中我们就可以得到abc三点变化前后大概的B数值,而不必依赖取样器。我们知道X轴数值代表原图绝对亮度,Y轴代表调整后绝对亮度,那么观察b点在X轴和Y轴的起始位置,均为50%。这代表“原50%后50%”,就是没有变化。在加亮后b点的Y轴位置大约是71%至73%左右。这代表“原50%后71%”,换句话说,原图中50%亮度的像素,在调整后应为71%至73%左右。大家将鼠标停留在图中的143,144处,观察信息调板中B的数值应为50%,然后移动到643,144坐标处,即调整后相同的位置,会看到B数值为71%。用同样的方法观察c点,应该是“原75%后87%”。调整后大约位于86%至89%。可以比较253,125和753,125两个坐标处。仔细看a点在Y轴上升的距离,其实和c点并不相等,比c略大一些。应该是“原25%后40%”,大约是39至41%左右。可比较366,260和866,260坐标处。
图10 图11 在没有调整过的原图像上四处游走,注意信息调板中的B数值,会发觉最高的亮度在90%左右。在调整后的图像上游走,会发现最高的亮度在96%左右。这说明在调整之前和之后,图像中都没有最亮(即B值为100%,也就是纯白)的像素存在。可以通过增加调整的幅度让它出现。我们可以将信息调板放在一个不会被其他东西遮挡的地方,然后使用曲线调整,在调整时将鼠标移到图像中,信息调板就会出现两组数值,中间用“/”分隔,左边的是调整前数值,右边的是调整后的数值。如下图。在坐标489,27处,亮度从87%提升到了100%。这个地方就被调整为纯白了。信息调板的这种参数比较功能,也适用其他种类的色彩调整方式,是非常方便的。因此一般将信息调板放置于界面的边角方便察看。当然,大部分时候都是凭眼力去判断整体效果是否合适,需要这样精准追求局部效果的机会并不多。但是了解这种方式对深化认识色彩原理还是有好处的。 图12 虽然使用B的百分比数值来表示和对比亮度较为直观和方便,但是大家心里要记住,这个百分比基于一个亮度的基础数值,这个数值就是256。这个原理在本课第一节就已经提到过了。也就是说,我们在上面得到的那些B的百分比值,如果要对应为实际的亮度级别,就应该乘上256。如下两图中的坐标数值是等同的。还要记住一个问题,色阶的总数是256级,但最高的数值是255。这个原理我们早在课程第一章中就提到过了。 图13 前面我们推理abc三点改变幅度的时候,用的单位都是百分比,那是为了和HSB中的B数值对应起来。其实曲线设置框中本身就有一个色阶数值,当鼠标在曲线框格中移动的时候,左下角就会出现一组动态数值。如下图14红色箭头处。当在曲线上确立一个点后,输入和输出就指示着目前所选中的点。如下图15。其中的输入表示变化前色阶值,输出则表示变化后的色阶值。可以直接输入数字进行精确的调整定位。此时两个数值不再随着鼠标移动而变化,如果要恢复动态数值,可用鼠标在远离曲线的位置(如下图15几处红点)点击一下即可。如果距离曲线太近光标会变为十字箭头,点击会增加曲线控制点。 前面我们推理过b点的变化幅度为“原50%后71%”,两者换算为色阶分别是256×50%=128,256×71%=182(近似)。可以看出和下右图中的数值是差不多的。其中的误差主要是因为71%是依靠目测得出的大概位置。大家也许不明白我为何要这样绕一个弯,而不在开始部分就引入色阶?刚才已经解释过了,是为了和HSB色彩模式中的B值对应起来。那为什么要和B值对应呢?因为在实际使用中,用信息调板来查看亮度是较为方便的。而信息调板中没有色阶方式,最好的亮度测量方式就是HSB中的B值。
图14 图15 在理解了曲线上升能够加亮图像的原理后,应该也就可以明白:如果曲线下降,将会减暗图像。这里就不再重复介绍了,免得有虚增字数之嫌。 PS入门教程:曲线与直方图 导读:“新手应该怎样做学习Photoshop”?为了帮助解决这个困惑,将更多的PS爱好者领进门,特整理编辑了《新手学习Photoshop入门教程》(原书由赵鹏编写)。本入门教程注重基础知识,辅以经典实例,是新手学习Photoshop很好的参考资料。 前面我很肯定地说图像中没有纯黑或纯白像素。那么我是如何得知的呢?那是因为我眼力比较好,因此可以一眼判断出来。呵呵,开个玩笑,肉眼是不可能那么准确的。我是凭借直方图调板来判断的。直方图默认是和信息调板组合在一起的,也可以从【窗口>直方图】调出。大致如下图1。点击圆三角按钮,选择“扩展视图”和“显示统计数据”,在“通道”中选择亮度。将会看到如下图2的样子。注意PhotoshopCS版本中直方图显示存在错误,不能完全显示色阶范围。请先行检查并修复错误, 图1 图2 如何来看待直方图呢?下图3是从格尔木出发到拉萨的海拔高度变化图。可以看到起点的海拔是2815米,终点的海拔为3654米,在大约四分之一的地方是风火山口,海拔为5010米。大约一半的地方是5231米海拔的唐古拉山口。是不是和上面的直方图很相似呢?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思维来看待直方图,如下图4,直方图中X轴方向代表了亮度的“里程”,左端代表的亮度为0,右端为255。所有的亮度都分布在这条线段上。所以这条线所代表的也是绝对亮度范围。如果说直方图中的绝对亮度范围就相当于里程,那么Y轴方向上的“海拔”,则代表在某一级亮度上,像素的数量。正如同图3中位于中部的唐古拉山口是最高海拔一样,在下图中约四分之三处的像素数量最多。
图3 图4 在直方图中移动的时候,统计数据会显示目前所处的亮度色阶(下图5红色箭头处),以及该亮度色阶上的像素数量。如下图5。也可以拖动选择一个范围,统计数据会显示所选的范围的色阶值(下图6红色箭头处),以及范围中所包含的像素数量。如下图6。在使用曲线等工具的调整过程中,直方图也会同时给出比较效果,原亮度色阶分布以灰色显示,新分布以黑色显示。如下图7。不过不具备信息调板的数值对比功能。现在知道如何通过直方图判断图像中是否有纯黑和纯白像素了吧?就是将鼠标移动到0或255色阶位置,看看像素数量是否为0即可。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直方图Y轴所代表的像素数量,可能会有超出窗口上限的情况,因此不能单凭视觉来判断像素数量,要以统计数据为准。 图5 图6 图7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在Photoshop中制作较大尺寸的图像,直方图右上角可能会出现一个警告标志 图8 PS入门教程:单独调整通道曲线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是在曲线的RGB综合通道中调整,其实对于RGB格式的图像而言还可以单独对某一通道的曲线进行调整。 对于一幅既定的图像而言,单独改变某个通道的曲线,会造成色偏。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把红色通道曲线的中间调往Y轴增加,就如同我们刚学习曲线所做的那个调整一样,就意味着红色在图像中被增加了,那么图像肯定就偏向红色。增加绿色就偏绿,增加蓝色就偏蓝,这3个应该都能够想得明白。那如果减少红色呢?图像会偏向什么颜色?看,为什么刚才我提醒你们要先掌握色彩原理,在这里就派上用场了。理解了色彩模式中的内容,现在就能够很快判断出:减少红色图像将偏青,减少绿色图像偏粉红,减少蓝色图像偏黄。这种现象称为反转色(互补色)的此消彼长。 如果听不懂上面我在说些什么,或者是中途加入的读者,最好先阅读课程#01,务必掌握后再继续往下学习。课程安排是有计划的,最好从头学习下来并完全掌握,以免产生知识断层。这套教材将会印刷出版,如果教程中的内容有实在难以理解的,那不是你们的问题,而是我写得不好。请将问题记下并向我反映。我是赵鹏,QQ号码7070770,邮件地址是http://www.360doc.com/mailto:zpaway@msn.com。 好,我们继续。现在我们不再详细叙述曲线调节的方法了,通过一个实例来边感受边学习。我们用的还是前面的这张图片,如下图。这是我在阴天拍摄的,所以看起来画面很一般。现在我们要将它调整为一幅灿烂的黄昏。 图1 先来分析一下思路,既然是黄昏,天空就应该是金黄色的,所以天空部分就要偏金黄,金黄是由红色加黄色混合而成的。那么就应该让天空偏红和偏黄。偏红就是增加红色,偏黄就是减少蓝色。 图2 图3 下左图直方图调板的显示。从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红色高光在增加,而蓝色高光在减少的情况。右图是改变后的图像,已经有很明显的金黄效果了。
图4 图5 然后在RGB综合通道中再作一些调整,让原本属于暗调和中间调的部分下降一点,暗一些以衬托天空。将高光部分的天空再加亮一些。如下左图。这样就得到了很灿烂的黄昏颜色。
图6 图7 这样的效果是比较艳丽,但看起来太假了,注意图中远处的青山都偏向了黄色,如果要保留青山的本色该如何做呢?我们来分析一下,青山是处于中间调的(可在调整曲线时在青山处按下鼠标,曲线上将出现指示),而刚才在调整红色通道和蓝色通道的时候,中间调部分也随着高光端点移动了一些距离,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原来属于中间区域的继续留在中间区域。因此将红色通道和蓝色通道的曲线做下列调整。将两条曲线的中间调留在原处。如下左图和中图。 这样调整出来的图像看起来就较为真实了。如下右图。但是我们看到,湖面也恢复了原色,这是因为湖面也属于中间调。但是天空中如此鲜艳的云彩,湖面上也应该有倒影才对。如果即要保留青山的颜色,又要调整湖面的颜色,现在我们是做不到的。也不能说完全做不到,可以通过非常精细的选区来控制各个地方的调整效果,但非常麻烦。别着急,在后面的课程中学习了图层蒙版后,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小菜一碟了。 图8 图9 图10 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种感觉?那就是照片拍得差些没关系,只要会调色就可以创造美景。哈哈,的确是这样。特别对于数码照片来说,用Photoshop来做色彩调整是非常方便的。本教程中的许多图片就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在后面的教程中或网站上我也会讲解一些基本的摄影技巧以便大家自己去拍摄素材。Photoshop可以创造美景,却代替不了你面对真正美景时的心情和记忆。 我喜欢骑自行车旅行,大部分风景都是在途中拍摄的。这也是为什么前面的图片中常出现自行车的缘故。嘿嘿,认好了,没准哪天就会见到它,如果我不在旁边,那就是车被人偷了,赶紧告诉我。 在前面的曲线调整中,如果将直方图设为RGB,就常会在调整后看到直方图产生的断层现象。如下图示范了调整RGB曲线前后的RGB直方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调整后的RGB直方图中的色阶有“篱笆状”,开启统计数据用鼠标测量“篱笆间隙”会发现像素为0,说明这个色阶上没有像素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色阶断层。 图11
那么色阶断层是怎么产生的呢?0610其实很简单,从上图就可以得知,曲线的调整扩大了原本狭窄的色阶范围。那么原先在狭窄范围内的像素,就要按照扩大的比例,去适应新范围的分布。但是这扩大的比例并不是整数。Photoshop图像处理核心的计算精度是万分位,也就是说这扩大的比例是类似1.3795这样的数值。那么我们来计算一下原本处于114、115、116这3个连续的色阶在扩大后的数值: 114×1.3795=157.263 115×1.3795=158.6425 116×1.3795=160.022 我们知道色阶的数值是整数,那么计算的结果也必须取整。所以扩大后的色阶应该为157、159、160。其中可以看出其中158色阶被跳过了。那么158级在调整后直方图中就成为了“篱笆间隙”。原本处于连续的色阶,在扩大后变为了不连续,就形成了色阶断层。 这也是为什么看起来断层总是间隔一段距离出现的原因,因为误差的产生也是间隔的。并且Photoshop的图像核心也主动将这些误差尽量分布在全色阶范围中,以免造成在某个范围内集中出现误差的情况。所以,色阶的断层是因为扩大色阶范围造成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原图的色阶是没有达到全范围的,即没有达到0和255端点。那么如果说图像本身的色阶就已经达到全范围,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误差呢?不是的,即使原来的色阶已经充满0至255全范围,还是会造成色阶过渡部分的计算误差。这是因为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的,像素在直方图左右端点的合并现象。 那么,缩小色阶范围是不是就不会造成断层呢?是的,原来连续的色阶在缩小后还保持着连续性。缩小计算只会产生重叠的级别,但不会产生断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知: 取整后为83、83、84。可以看出原本114和115色阶被合并了。那么色阶82岂不是又闲置了?不会的,大家用113÷1.3795就会明白。 如何避免断层产生呢?除非你不扩大色阶范围,否则断层现象在所难免。 断层会对图像造成影响吗?既有影响又没有影响。有影响是绝对而言的,既然色阶少了肯定是一种影响啊。没有影响是相对而言的,只要是给地球人看的,断层存在与否并无区别。你的眼睛能分辨出色阶断层吗? 断层如何修复?很简单,如果改动图像像素总量,或者改变色彩模式,Photoshop会重新填满色阶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改动图像像素总量指的是【图像>图像大小】或自由变换〖CTRL T〗这样的针对全部像素进行“全局调整”的操作。而【图像>画布大小】及裁切工具〖C〗属于“区域调整”,因此无效。有关自由变换及裁切工具我们将在以后介绍。 最后,Photoshop的内部运算远比我们以上的举例要复杂。在这里我们是做了一个易懂的比喻以方便大家的理解。 曲 线 形 态 直线型路径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路径的一个很大优势在于其可以很方便地创建曲线。创建直线型锚点的方法就是在不同的地方单击点,而创建曲线路径是在需要的地方按下鼠标并拖动才能完成,这拖动的操作实际上就是在建立锚点的曲线方向线。也就是说,拖动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曲线的弯曲度。 虽然知道了这些知识,也知道如何绘制曲线路径(不就是按住拖动么),但我们似乎还有些不知所措,那就是该如何去控制曲线的样子,又该如何去确定锚点的位置呢?换言之,如果现在想要利用路径画一个曲线的形状,比如一个心形或者一个五星之类的,究竟应该如何着手?先不要着急,还有一些知识需要学习。 现在我们来动手做一下,新建一个合适尺寸的白底图像,选择钢笔工具 1217如果要结束路径的绘制,可切换到其他的路径工具,如路径选择工具〖A〗、形状工具〖U〗。最常用最方便的应该是按住CTRL在路径之外点一下(这实际上是临时切换到了直接选择工具 以上通过两个锚点建立曲线的操作(第一个点按下并拖动、第二个点按下并拖动、按住CTRL在路径外单击结束绘制),大家可以多做几次,每次在拖动起点或终点方向线的时候尝试不同的长度和方向,就会看到不同的曲线形态。不过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外乎几种形态,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 1218比如下图中的这几种,都很像英文字母C,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C形曲线。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为每个曲线标上XY横竖坐标,那么以下曲线的两条方向线指向都处在X轴同一侧,或Y轴同一侧。这就是C形曲线的共同点。所谓方向线指向,就是从锚点的空心方块出发,到方向线末端的实心圆点的这个方向。形象地说,C形曲线的两条方向线,要么是一起向上指向,要么是一起向下、向左或向右指向。而它们之间的夹角不会超过90度。 1219下图的几种,它们的两条方向线夹角都大于90度,分别位于X轴或Y轴的两侧,也就是说,要么一上一下,要么一左一右。这样的曲线我们可以称之为S形曲线。 1220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看上去类似C形的曲线,其实两条方向线的夹角已经超过了90度。如下左图。有些曲线看上去像是由两个C形组成,但其实不然,如下中图。而有些看上去什么都不像,如下右图。这些都是特殊的曲线形态,其特点是有一条或两条方向线特别长。这样极端的形态并不适合用来绘制一个完整的物体,因为其前后的其他锚点和片断也将受其影响,形态很难控制。因此很少会使用到,在这里是为了将曲线形态表述完整才特地举例。
所有的复杂曲线,都可以看作是由C形或S形曲线相接组成的。而我们就可以借此来判断如何绘制所需的曲线,也就是判断出有几个C形或S形。现在大家来看下左图中鼠标的3条轮廓线,判断一下,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曲线?每一条各需要几个锚点?得出结论后再继续往下学习。建议大家自己先尝试绘制,可以将下图保存后在Photoshop中打开,然后绘制路径。 绘制曲线 我们已经说过,绘制路径其实根本就在于锚点,锚点的位置和方向线决定了片断(即锚点之间的线段)的形态,许多个片断相连就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曲线。所以判断锚点的位置就显得很重要,而判断锚点位置的方法,其实也就是分析出C形和S形片断曲线的所在。如下左图,不难看出,1号是C形,2号和3号是S形。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它们都是由两个锚点所组成的。锚点的位置就是每条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因此它们的绘制效果应该如下右图。
我们已经明白这些理论上的内容,那如何能够绘制出所想要的曲线呢?这里大家要明白的是,如果是凭空来绘制曲线,比如画一条眉毛或一只眼睛,这需要有绘画方面的美术知识。鉴于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就通过临摹现成的图像来学习。也就是我们在一个已经成型的图案中,用曲线去勾勒它的轮廓。 其实无论是否具备美术知识,操作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那些有美术基础知识的人,可以凭空想象出眉毛或眼睛的曲线应该是怎样的形态,而不具备的人需要通过观察现成的图像才能感知。即使并不具备美术知识的读者,也不要灰心,如果你能每天临摹10只眼睛,不用多久你也能拥有凭空绘制眼睛的能力,因为大脑在重复思维中逐渐固化了那样的曲线形态。不断练习是掌握Photoshop的必经之路,再详细的教程,再优秀的老师也不能取代这个阶段。 在实际操作中,锚点的位置通常是比较容易确定的,难点主要在于锚点方向线的控制上。方向线有两个控制因素,一是角度,二是长度。角度相对来说简单些,就是锚点处的曲线切线,并且要朝向下一锚点的方向就可以了。而长度则影响着曲线与方向线的相离程度,如果曲线的跨度很大(圆弧距离长),则方向线应长些,反之则短些。这样分析起来,好像没有一个是难点了。OK,Let'sgo! 首先在1号曲线的左端起点(起点并不一定左边,只是大家都习惯从左往右而已),按下鼠标并拖动方向线,这个方向线的角度就应该如下左图中的黑色线条,而两条红色线条是错误的角度,上面一条相离圆弧太远,下面一条则与圆弧相割。同样是错误,但情节有轻重。在这两者中,上面一条红线还不会造成太大的误差,可以通过下一个锚点的方向线来补偿一些。而位于下面的红线所造成的误差则很难弥补。因此,如果说一定要错的话,宁相离勿相割。当然画出正确的方向线才是努力的方向。 大家已经在操作中得知,鼠标在按下并拖动之后将出现两条长度相同的方向线,成180度夹角,跟随鼠标(光标为
现在为止我们都只是绘制简单的两点曲线,即起点和终点。但在实际应用中所需要绘制的路径,并不可能都这样单一,大多数都是“蜿蜒曲折”的。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能够应用于实际应用的绘制方法。 再新建一个图像,准备绘制一个如下左图m形状的路径。它应该是由两个C形曲线构成,锚点和方向线应该如下中图所示,注意中间那个锚点的方向线夹角很特殊,并不是像以往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成180度。但大家仔细想一下就能理解,中间这个锚点的方向线必须要是这样的夹角,才能形成m形。如果无法理解,请回到本课有关锚点方向线的小节巩固相关知识。 虽然我们明白了道理,但是在绘制过程中,中间那个锚点的方向线却无法形成特定的夹角。我们绘制的实际过程应该如下右图所示,首先在锚点1处沿着红色箭头拖动出方向线,然后在锚点2处沿着绿色箭头拖动方向线,这样位于锚点1与锚点2之间的片断就是我们需要的形状了。至此没有问题。当我们在锚点3处沿着蓝色箭头拖动方向线的时候,却发现锚点23之间的片断形态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C形,而是成了一个S形。此时我们就需要修改锚点2的方向线来达到目的。
1221修改锚点方向线的方法并不复杂,但首先必须选择锚点,我们在介绍直线型路径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了,用直接选择工具 当在锚点上单击之后,该锚点的两条方向线就会同时显示出来。此时选择转换点工具
以上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通过拖拉方式选择的多个锚点,那么这些锚点的方向线可能都不显示,这时必须在一个锚点上单击以显示出该锚点的方向线。也可以逐个单击所选的锚点,这样它们的方向线都会显示出来。 在路径的绘制过程中,如果没有掌握操作的技巧,可能就要频繁地切换工具才能完成操作,这不仅降低了效率,也令旁人觉得你手忙脚乱不够专业。因此务必要牢记我们在这里所教授的绘制技巧,并多加练习。 现在我们所学习的方法,是在完成锚点的绘制后,再修改锚点以完成操作。这虽然可以达到目的,但当所要绘制的路径上有许多锚点的时候,这些不正确的方向线会使画面显得凌乱,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1222那么,现在我们来学习在绘制锚点后直接修改方向线,过程如下图所示。前面两步并没有什么不同,关键是第三步,在绘制完第二个锚点的方向线之后不要松开鼠标,按住ALT键,此时光标会变为 1223除了之前归纳过的有关修改锚点的技巧之外,现在又多了一个绘制锚点并实时修改的技巧。 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多通过“实时技巧”去绘制曲线。而对于一些较难控制的锚点,再在后期通过“后期技巧”进行修改。如果说绘制路径是一门武功的话,那么这两个技巧就相当于口诀心经。必须熟练掌握。如果掌握了这两个技巧,那么就几乎掌握了路径的全部奥秘,并可完整移植应用到Illustrator之中。这个m形曲线尽管简单,但却可以用来练习这两个技巧,因此要多加练习力求熟练掌握。 1224在修改锚点方向线的时候,之前无论使用直接选择工具 1225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绘制一个封闭路径,它在绘制过程中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将终点锚点与起点锚点重合在一起,形成头尾相接的封闭形。需要搞清楚的一个概念是,这里所说的“终点锚点与起点锚点重合”,是指一个锚点,而不是两个锚点。如下左图所示,我们一次绘制出锚点1、2、3,然后将鼠标移动到起点锚点上,注意光标变为了 也可以绘制曲线形的封闭路径,方法也相同,如下右图。需要注意的是,以前我们说过起点锚点只有“去向”方向线,而终点锚点只有“来向”方向线。但是当我们绘制封闭路径的时候,起点与终点和二为一,于是锚点就重新具备了两条方向线。
现在要求大家完成如下图心形的绘制,仔细考虑一下该用几个锚点完成。首先允许大家使用“后期技巧”通过修改来完成。接着要求大家通过“实时技巧”直接一次性完成绘制。具体绘制方法在后面的课程中讲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