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书楼寻踪馆 2012-09-12


 
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司马迁博览群书,广采传说,对楚人先祖之考证,应该是可信的。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对祖先的认定,应该是郑重的,他本人对自己出自颛顼之后,更是充满了自豪之情。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楚文化展》陈列于楚文化馆,楚文化馆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展馆的一翼,于2005年12月建成开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湖北发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现了楚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楚文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博大精深,是构成先秦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展览分为八个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区出土的楚文物精华,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辉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还有复原的2002年在湖北枣阳九连墩发掘的楚国车马坑中的部分车马。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无上神品——越王勾践剑(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两元合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组成中,铜与锡的含量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来源、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铜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锡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还含有铅、铁等其它成分。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在古代墓葬中,它发生锈蚀的途径一般说来有这样几条:在潮湿的条件下,有空气或氧气存在时,发生锈蚀,生成铜盐;在潮湿的条件下与贵重金属(如金、银等)接触,产生电化学腐蚀;与硫或含有硫的物质接触,生成铜的硫化物等。

  再来看看越王勾践剑所处的外部环境:该剑1965年冬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内棺中,位于墓主人的左侧,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这座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学界称之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的。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二。

  望山一号楚墓处在现代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这从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况较好而得到证实。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三。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吴王夫差矛 春秋
 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骹(又称(上竹下角),为装柄之用)中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彩绘鸟兽纹矢箙面板 战国
通高23.5 上宽22 下宽18厘米
江陵沙冢1号墓出土
木胎,雕制。面板透雕鸟一只,凤和豹各两只,形象逼真,通体髹黑漆,并用红漆绘鸟、凤的羽毛纹和豹的斑纹。边框上部浮雕两条小蛇,在黑漆地上用红漆绘几何纹。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人骑骆驼灯 战国

高19.2CM,灯盘径8.9CM

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

人骑骆驼灯是青铜铸造的一件实用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在长方形平底座上站立一只昂首垂尾的双峰骆驼,一人双脚后夹端坐于驼身,双手稳稳在握住一圆形灯盘的灯柱。整个青铜雕塑制作精巧,人与骆驼的形象以曲线为主导,旨在传神,而不着意细部逼肖。从整体来看,底座、骆驼、人物与灯柱、灯盘浑然一体,驼背上的人举重若轻,似擎一顶华盖,其重心设计极为科学合理。这件雕塑品中骆驼的出现,为研究楚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错金银云龙纹铜樽 战国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通高175厘米.口径24.8厘米。重415公斤
圆筒形.盏顶隆起呈圆饼状,中部有相背对称兽面套环桥钮,上立4个昂首风乌形钮。腹部有对称兽面衔环。敛口.斜直壁,乎底,下有3个兽面小蹄足。盖面及腹周饰错金银图案。盖心饰四组龙纹,每组2龙;盖面饰4组龙纹,每组3条龙,盖周边饰一周二方连续勾连云纹;腹周饰6组相背对称龙纹图案。每组4条龙;下部饰一周二方连续勾连云纹。全器共饰44条龙,4只凤鸟。器内红漆。出土时器内装有兽骨。此类器江陵望山楚墓也有出土。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错金银龙凤纹铁带钩 战国

长46.2 宽6.5 厚0.5厘米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彩绘漆棺 战国

长184 宽46 高46厘米

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包山二号墓墓主身份是卿大夫,葬有一椁两棺。内棺为龙凤主题,画面中凤纹显然居有主导地位,龙纹则交叠于凤纹之下,楚人崇凤于此也可见一班。全图色彩以黑、红、黄色为主,辅以赭、褐、白、灰等色,并施用大量金粉,以大面积的彩色衬托黄色和金色闪耀的龙凤,效果极其绚丽。其用笔洒脱细腻,对漆画工具、材料性能的掌握娴熟,显示了漆绘技艺的长足进步。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彩绘龙凤纹盖豆 战国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通高24.3,长20.8,宽18cm

木胎,雕制。由盖、器身两部分构成,盖与器身的盘、耳、柄、座分别为一整木雕成。盖为椭圆形隆起,两侧有新月形缺,以便嵌装方形浮雕器耳。盖顶中心浮雕三条相互蟠绕的龙,由里向外的第一、三圈为阴刻的云纹,第二圈网纹中阴刻八组云纹,网纹上绘勾连纹样。在方耳的内侧、外侧、顶面及两旁五面浮雕形态各异的龙纹装饰,龙的首、耳、目、嘴、角、鳞爪均雕刻细致入微,相互蟠错的龙身或隐或现,加上彩绘的花纹相衬,使龙犹如游行于云彩之间。豆盘内与盖内髹红漆,余髹黑漆,并用红、金色彩绘花纹:豆盘外侧绘菱形纹、网纹、勾连纹,柄上绘云纹、菱形纹、三角形纹和蟠虺纹等,座上绘菱形纹、三角形纹和变异凤纹等纹样。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彩绘鸳鸯豆 战国
1975年江陵雨台山427号墓出土
盘径18.2,通高25.5cm
木胎,雕制。由带盖的深盘、细把、喇叭形座接榫而成。盖与盘以子母口相扣合,内呈椭圆形,外作静睡的鸳鸯状,即鸳鸯作盘颈侧视、双翅收合、蜷爪、尾略上翘状。其头、身、翅、脚、尾等均系浅浮雕,雕工精细,形象逼真。把和座为整木制作,柄中部有道凸棱;喇叭形座较高,内空。器表在黑漆地上用朱红、金、黄等色彩绘花纹:鸳鸯身上绘羽毛纹,尾部两侧绘两只对称的回首立凤,把与座上绘卷云纹和勾连云纹。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嵌地几何云纹铜敦 战国
高22.8 口径17.5厘米
1974年秭归斑鸠窝出土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彩绘凤鸟双连杯 战国
通长17.6 宽14 通高9.2厘米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彩绘凤纹带流杯 战国
最大口径19.3 高10厘米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编磬 战国

江陵纪南城南城外出土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问鼎中原鈥斺敽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大展
彩绘凤鸟纹木雕漆座屏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51.8、屏宽3、座宽12、通高15厘米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漆座屏是用于置放琴瑟的用具,由屏面和屏座构成,屏面竖嵌于屏座之上。这件座屏以透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刻画出凤、鹿、蛇、蛙等55只形态各异的动物,各类动物形象相互穿插交织在一起。屏面以双凤争蛇造型为中心,左右雕刻双鹿和朱雀衔蛇,屏框旁各有凤鸟啄食蟒蛇图案,屏座由盘绕纠结的蟒与蛇组成。这组雕像在极为有限的屏面空间内,高度浓缩了自然界万类相竞、生生不息的壮观场面,其中凤鸟战胜毒蛇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南方楚地气候潮湿,人们时常受到毒蛇攻击,故而座屏以凤鸟战胜毒蛇为构图核心,反映了楚人崇善抑恶的理性追求。整幅画面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堪称楚人雕刻艺术的一件瑰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