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仍寒光逼人

 奇花一朵朵 2016-08-04

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公元前494年,吴国和越国的军队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杀,越军大败。在献上了绝世美女西施后,越王勾践成了吴王夫差的马夫。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二十年后,勾践回到越国,他重整旗鼓,用了9年时间灭掉了吴国,并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名霸王。而这把剑就是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剑。

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几乎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又缘何出自楚墓中??

“天下第一剑”王勾践剑的前世今生

是什么将你掩埋

是尘埃

是战土

是千百万战士的腔腔热血

或许

只是那一眼万年的峥嵘岁月

剑身上镂刻的深纹

被时光蹉跎成裂纹

浸渍上历史的踪痕

讲述着那一段段铭记千古的故事

歌唱着一曲曲不为人知的谣调

…………

【神剑醒来,一觉睡了2400多年】

1965年冬,在湖北省荆州市修二干渠时发现了一座楚国贵族墓,后命名为“望山一号墓”,与此同时还发现带封土堆的大中型墓葬25座,无封土堆的小型墓葬30多座。“望山一号墓”是一座中型、有封土堆、带墓道的竖穴坑木椁墓,墓坑东西长16.1米、南北宽13.5米。该墓因未被盗掘,随葬器物保存较好,发现有包括剑、戈、矛、殳和镞5种共66件兵器,而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就是其中的一件。

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仍寒光逼人

望山一号墓

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仍寒光逼人

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长55.7cm 宽4.6cm

湖北省博物馆藏,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发现时这柄剑位于棺内人骨架的左侧,外套有漆木鞘。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首向外翻卷成圆盘型,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圈同心圆,圆茎空心,近首处略粗大,近格处较细小。格的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几何花纹。剑身较宽,中脊起棱,两锷垂末微弧,两面满饰黑色菱形花纹。

在靠近剑格(即剑身和剑柄之间的橢圆部分)的地方,有两行鸟篆铭文:“钺王鸠浅 自乍用鐱”。古文字专家唐兰认为,“鸠浅”这两个字是“勾践”的通假字,并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这说明此剑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即大名鼎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亲自督造(制作)并自己使用的剑。

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仍寒光逼人

“钺王鸠浅 自乍用鐱”

据说,当考古人员将剑从剑鞘中抽出的一瞬间,伴随着一道亮眼的寒光,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而一名开采队员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用16层白纸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纸全部划破。

这件国之重宝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据了解,越王勾践剑出土之后,仅于1965年底及“文革”初期,在湖北有过短期展出;在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间,该剑在国内一直是“藏而不展”的。直到1999年4月,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前夕,越王勾践剑先是运抵首都北京作短期展出;1999年国庆节后运回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2013年7月,越王勾践剑亮相大连现代博物馆,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内吸引了十多万市民进场参观。

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仍寒光逼人

【争论:越王剑缘何出现于楚墓中?】

作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的佩剑,为何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楚地,甚至成为楚国贵族的随葬品,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越王勾践剑,本属于越王勾践,越国地处太湖沿岸,距离出土地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还有1000多公里,望山一号楚墓墓主人“邵滑”是以悼为氏的楚国贵族,是楚悼王的曾孙。越地兵器出现楚地墓葬,目前有三种看法:(1)可能是楚怀王灭越国的功臣“邵滑”灭越后作为战利品而得到;(2)楚越关系曾很密切,楚昭王曾娶勾践的女儿为妃,此剑作为陪嫁流入楚国;(3)春秋末年晋联吴以抗楚,楚联越以图吴,互相报聘,故吴物入晋,越器出土于楚都。

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仍寒光逼人

藏拍先生倾向于认为越王剑属于战利品。理由是,第一,江陵望山楚墓是公元前331年的,楚灭越是公元前332年,时间对得上;第二,如果是作为嫁妆,勾践应该铸造其他兵器或者礼品,而非把精心制作给自己用的随身器物赠送,即使是作为嫁妆,应该是出现在勾践女儿的墓里或者楚昭王墓中,而不是出现在楚国大臣墓中,难道楚王妃和邵滑有一腿子关系?第三,如果是确定联盟关系,那么,春秋战国为确定联盟关系稳固,流行的做法是互换人质,比如秦就把子楚送到了邯郸作为人质。作为收缴的战利品,这个解释更可信。

由于还原历史所需借鉴参考的东西实在太多,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论断,因此,越王勾践这把随身佩带的青铜宝剑究竟是如何进入到楚地的还需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仍寒光逼人

【难解之谜:千年不锈缘由何在?】

越王勾践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几乎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

根据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等有关专家进行的科学测定,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其中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充分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的技艺。

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

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仍寒光逼人

再来看看越王勾践剑所处的外部环境: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学界称之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的。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二。

望山一号楚墓所在地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仍寒光逼人

值得一提的是,与越王勾践剑同时出土的还有三柄青铜剑,这三柄青铜剑都放在该墓棺外的椁室内,锈蚀程度也较轻微,甚至与越王勾践剑完全相同。而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的吴王夫差矛,不管是从时代还是制造工艺上都很接近越王勾践剑,但是因为该墓保存状况不好,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全部腐烂,矛的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

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仍寒光逼人

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

春秋晚期,全长29.5cm ,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 自作用鈼”。

湖北省博物馆藏,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出土,距出土越王勾践剑址仅两公里。

【现在……】

如今,越王勾践剑静静地躺在湖北省博物馆的陈列柜中,而旁边就是曾与他相爱相杀的“好基友”吴王夫差之矛。在这种平静中,不知是否有人知道两千多年前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