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博物馆|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越王勾践剑?

 Loading69 2023-06-14 发布于四川

说起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君主勾践,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位败而不馁、发愤图强,最终破吴都灭吴国的春秋霸主,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文章图片1

儿童读物中的越王勾践

勾践,姒姓,本名鸠浅。“鸠浅”是当时越国语言的发音,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这个名字到了中原,便被音译为“勾践”。

之所以特别提及“鸠浅”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和一件出土文物关系密切,更是破解这件珍贵文物的关键性密码。

1958年7月,湖北省荆州地区开工修造漳河水库。1965年冬,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省博物馆等有关部门配合工程进行文物勘探,并在第二干渠所经江陵县境内的纪山西麓和八岭山东麓一带工程范围内发现大大小小古墓50多座。

文章图片2

湖北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发掘现场

其中,在距楚国别都纪南城故址七公里处的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中,出土了一柄寒光闪闪的青铜剑。此剑甫一出土,便立刻震动了海内外史学界与考古学界。

这把剑,便是勾践所佩之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青铜剑。

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共拥有五把青铜宝剑,分别是:胜邪、纯钧、湛卢、鱼肠、巨阙。荆州出土的这把青铜剑,便是其中之一。

文章图片3

湖北省博物馆藏越王勾践剑

这五把宝剑,即便在当时,也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庄子·刻意篇》就这样说:“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意思是说,吴越铸造的宝剑,实在是太宝贵了,平时连用一下都舍不得,一直放在匣子里藏起来。

吴越青铜剑装饰华丽、质地精良,不仅成为各国君主希望得到的宝贝,而且常常作为死后随葬的珍品。

文章图片4

湖北省博物馆藏越王勾践剑(局部)

越王勾践剑也是这样,作为随葬品在地下沉睡了2300年。

2300年后,将它重新唤醒的第一人,叫陈振裕。

陈振裕当时是湖北省博物馆的一名文物工作者,刚刚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在湖北荆门楚国古墓挖掘中,他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

文章图片5

考古学家陈振裕先生

据陈振裕《越王勾践剑发掘亲历记》记载,1965年12月中旬,他在清理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椁室内棺的时候,在墓主骨架的左侧,发现了一把青铜宝剑。

当时,这把宝剑的剑身插在一个髹黑的漆木剑鞘里,由于急于清理墓中不断出现的文物,陈振裕没有把宝剑抽出来,“经绘图、照相和文字记录后,12月25日下午,我将这些文物取出放到发掘工作的临时库房里。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经我亲手取出的文物中,竟然有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

文章图片6

湖北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发掘现场 勾践剑出土时的场景

第二天上午,保管员在考古发掘工地上对取出的文物进行清洗,发现陈振裕亲手取出的那把铜剑不仅制作精美,刃薄而锋利,剑身满饰美丽的碎锦式花纹,剑格两面用三色琉璃和绿松石嵌成美丽的图案花纹,而且剑身近格处还有字体奇异的两行八字铭文,清晰可辨,非常完好。

文章图片7

越王勾践剑上的鸟篆铭文

由于此前湖北省尚未发现如此精美的青铜剑,更未见有铭文的青铜剑,因而在考古发掘工地上立即引起轰动。

剑上八个奇形怪状的铭文,叫“鸟篆文”。

鸟篆文,又称“鸟书”“虫书”“鸟虫书”等,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基于楚文字的艺术字体。这种字体多作为食具、炊具、农具、兵器、礼器、乐器、冥器等器具上的铭文出现,因此本身的艺术性大于功能性。

文章图片8

春秋 · “宋公栾”青铜戈(中国国家博物馆) 戈身铭文为鸟篆文:宋公栾之造戈

换句话说,这种文字其实就是一种用于装饰的美术字,其艺术形式仅服务于少数贵族阶级,并不是一种实用意义上的文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没有几个人能认识。

文章图片9

鸟篆文

陈振裕记得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他的老师高明先生上古文字课,曾经讲过吴越地区的鸟虫书,与剑上铭文字体十分相似。仔细观察,有的字仿佛认得,有的又很迷惑。

文章图片10

越王勾践剑鸟篆铭文

当时,在考古发掘工地指导工作的著名历史学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壮猷教授,与在工地的其他考古工作者一起,对这件铜剑的八字铭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

大家对剑上六个字的认识达成了一致意见,即“越王□□自作用剑”。那二个无法辨认的字“□□”,按过去剑上发现铭文的惯例,应是某位越王的名字。

文章图片11

越王勾践剑鸟篆铭文

春秋时,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经勾践、鹿郧、不寿、朱勾……至无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灭止,先后有11位越王。

那么,此剑铭文中无法辨识的二个字,到底是哪一位越王的名字呢?

方壮猷先生认为这二个字是“邵滑”,并认为邵滑可能是史书所记载的越王无疆的儿子越王玉。据此,他据此将该墓认作越王墓。

方壮猷先生之所以这样判定,是因为墓葬出土的一组竹简,有14次载有“邵固”的名,因此,专家们都认为邵固是望山一号墓墓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文章图片12

古代竹简

《战国策》一书中多次提到邵滑、召滑、淖滑、卓滑,实际上这都是同一个人的同音异字。邵滑的详细生平,史籍很少记载,无从了解。

据《战国策》等相关资料记载,楚怀王曾派邵滑出使越国,五年之后,“越乱而楚治”,楚怀王乘越乱之机,率兵灭了越国。

文章图片13

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带兵出征的景象

但是,陈振裕不同意这个意见,他认为望山一号墓的墓主邵固,并非楚灭越的大功臣邵滑,而且他认为,这座墓的入葬年代当在楚威王时期或楚怀王前期,也就是说,在邵滑还没有去到楚国之前,邵固这个人早就入了土,埋葬在这个大墓里了。

陈振裕先生为此撰写了《望山1号墓的年代与墓主》一文,分别从职位、经历和年龄、墓葬规模与随葬器物、所处年代、名字的通假问题等四个方面作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确定这座墓的墓主邵固,决不可能是史书所记载的邵滑。

文章图片14

湖北荆州园博园古代战车雕塑

陈振裕的观点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肯定,但他也无法确定铜剑的主人到底是谁。

为了弄清铜剑上那个两个铭文,在方壮猷先生领导下,将临摹、拓片、拍照的剑铭和相关资料,分别写信给郭沫若、夏鼎、唐兰、陈梦家、于省吾、容庚、商承祚、徐中舒、罗福颐、苏秉琦、王振铎、胡厚宣、顾铁符、朱芳圃等十几位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向他们征求意见,帮忙作进一步的鉴定。

文章图片15

考古专家郭沫若先生

不久,方壮猷先生先后收到40多封回信。专家学者们在信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方先生的初步意见,有的表示赞同,有的不同意,有的拿不定主意,表示需再作斟酌。

1966年元月5日与6日,著名古文字学家、北京故宫博物馆研究员唐兰先生先后两次复信,他在信中明确指出,剑铭的这二字为“鸠浅”,即勾践;此剑为越王勾践之剑。这是第一个考释此剑的专家。

文章图片16

考古学家唐兰先生

两天后,即元月8日,方壮猷先生收到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梦家先生的复信,他在信中也明确指出剑铭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而且认为望山一号墓未必为越王墓,当是楚王族、或贵族之墓,其年代可能早到战国初期。

2月28日,郭沫若先生复信也明确指出:“越王剑,细审确是勾践之剑。”

据此,方壮猷先生将剑铭考释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结论函告各位专家学者,未见有异议,因而得到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文章图片17

越王勾践剑鸟篆铭文

宝剑的主人找到了,但是更大的问题又来了:勾践的贴身用剑,怎么会从吴越之地跑到千里外的荆楚古墓中呢?

越王勾践的佩剑为什么没有成为殉葬品葬入他的墓中,却在江陵楚故都纪南城附近的一座楚墓中出现,对于这一问题,学界争论比较大。

有的学者认为,越王勾践剑是作为楚灭越时的战利品而落到楚国贵族手中的。

春秋战国时期,精良的青铜剑在武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越王勾践的贴身用剑,更是无比珍贵,必定会作为国家重器加以特别保护,当然不可能流落别国。

文章图片18

苏州博物馆文物青铜剑

越王勾践的贴身佩剑,那是王权的象征,也是一个王国的标志,因此,只有待越被楚灭后,才有可能落到楚国贵族手中。

专家认为,邵固之所以能得到此剑,必定与楚灭越有关。而帮助楚王灭掉越国的最大功臣,当是《战国策》中记载的邵滑。

文章图片19

浙江绍兴博物馆“吴王夫差青铜剑”

据《战国策·楚王问于范环》记载,楚怀王曾派邵滑出使越国,让他用计离间越国内部,使之大乱,然后里应外合,将其一举歼灭。

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也不知道邵滑在越国到底干了些什么,又使了什么样的阴谋诡计,反正五年之后,“越乱而楚治”,楚怀王乘越乱之机,率兵灭了越国。

文章图片20

山东淄博齐文化博物馆藏青铜剑

于是有些考古学家推断,楚王为了表彰邵滑的功绩,便把从越国掠夺回来的越王剑作为战利品而赏赐给邵滑。邵滑死后,这把驰名天下的越王剑,便成了他的殉葬品,长眠于地下。

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越王勾践剑不是楚国的战利品,而是勾践主动送给楚国的。

这些专家学者以《史记》《左传》《吴越春秋》等史书中的相关记载为依据,认为在楚威王以前,楚国和越国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文章图片21

《史记·伍子胥列传》和《史记·楚世家》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楚惠王的堂兄白公胜因其父被郑国杀害,便请求楚国伐郑以报父仇。楚令尹子西一开始答应得好好的,后来却违背了诺言。白公胜一怒之下,便带着几个人闯入朝堂之上,袭杀子西,又劫持了楚惠王。

楚惠王的随从屈固“负楚惠王亡走昭夫人之宫”,也就是说,屈固背着楚惠王逃到了昭夫人的宫里,才躲过了此劫。

文章图片22

《渚宫旧事》影印本

这个昭夫人,就是楚昭王的妃子。唐代《渚宫旧事》载:“越姒者,越王勾践之女,昭王聘为妃。”又:“乃立越姒之子熊章,是为惠王。”

唐代《史记索隐》亦载:“昭王夫人,即惠王母,乃越女也。”

也就是说,楚惠王的母亲,是越王勾践之女。于是,有些专家推断,楚昭王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的时候,勾践便将他的一把佩剑作为嫁女之器,从而流入楚国。

文章图片23

《渚宫旧事》影印本

但是,问题又来了,望山一号墓的墓主邵固,既不是楚昭王,也不是楚惠王,为什么越王勾践的青铜剑会随葬于他的墓中呢?

关于望山一号墓的墓主邵固,史籍几乎没有记载,他的生平、身份、行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文章图片24

古代铸剑浮雕

考古学家只能从墓葬中出土的竹简,然后对照史籍中的相关记载,对邵固其人进行一番简单的考证。

墓葬竹简显示,墓主邵固在祭祀祖先时,提到了柬大王、圣王、邵王等三个楚王的名字,而且其先后次序是固定的,说明这是先后相连的三个楚王。

《史记·楚世家》中也记载了三个楚王,分别是简王、声王、悼王,而且先后次序也恰好相连。

文章图片25

经北京大学历史专家考证,墓葬简文所记的柬大王、圣王、邵王,就是楚简王、楚声王和楚悼王。

先秦时代,可以把祖父的号作姓。邵固以悼王为姓氏,应是悼王之后,至于是楚悼王的哪一代后人,无考。

据考古学人骨鉴定,邵固死时很年轻,还不到30岁。或许是楚王怜惜其英年早逝,所以对其进行了厚葬。

文章图片26

卧薪尝胆

这批竹简中还有三处记有墓主邵固“出入侍王”,说明他与楚王的关系密切。很可能楚王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奉,赐予他这把名贵的越王勾践剑,他死后就将此剑殉葬于墓中。

一次考古,拨开了一片历史迷雾,同时又会带来新的疑云。周而复始,循环往前,直至趋向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也许就是考古的乐趣吧。(张文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