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海区创新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帮扶机制

 9733 2012-09-12
镇海区创新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帮扶机制
发布人:mwl 发布时间:2012-08-14  

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镇海区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镇海区积极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不断深化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管理服务,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效率。

(一)深化公共就业服务,协助外来务工人员求职。实施无差别的公共就业服务。镇海区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实施了统一的、无差别的公共就业服务,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均实施全程免费服务,降低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求职门槛。健全覆盖城乡的统筹就业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劳动保障服务圈,外来务工人员从居住地步行15分钟,就能到就近的劳动保障服务室获取就业信息,接受就业服务落实跟踪服务。全区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用工登记、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反馈跟踪等工作台帐,并及时输入电脑备案,对每一位前来求职的外来务工人员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对于一次未能介绍成功的外来务工人员实施三次以上的职业介绍,帮助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推行六心服务在服务外来务工人员过程中,推行了六心服务,即:接待过程要热心,服务过程要贴心,弱势群体要关心,帮助群众要尽心,解答政策要耐心,对待工作要细心,使外来务工人员能在镇海区接受优质服务,顺利实现就业。2007年至2011年,镇海区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接受外来务工人员求职登记23455人次,提供职业介绍21185人次,共有18505人被用人单位录用;在人力资源洽谈会上,用人单位与外来务工人员现场达成招聘意向29415人次。

(二)落实就业帮扶措施,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积极探索内外联动的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新机制,借助外力,挖掘内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组织用工调查。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用工调查制度,落实每月一次的用工调查,及时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情况和流动状况,及时发布招聘信息,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充分就业。推荐培训就业。随着镇海区经济转型升级,用工需求也由数量型需求型向技术型需求型转变。镇海区对外来务工人员实施了推荐培训就业制度,建立了一批适应外来务工人员培训需要的定点培训机构,先组织培训,后推荐就业,提高了就业效率。落实培训补助。认真落实宁波市和镇海区关于促进就业的有关文件精神,对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补助政策。具体标准为参加市民教育和职业指导培训的,其培训费给予全额补助;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并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给予300元、500元、800元、1200元的政府培训补助;取得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专项技能证书)且培训课时在24小时以上的每人给予150元培训补助,培训课时在40小时以上的每人给予180元培训补助;参加镇海区紧缺工种岗位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合格证书)的,补助300元。2007年至2011年,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外来务工人员12000多人,补贴金额达250万元。

(三)建立劳动维权机制,维护外来务工人员权益。建立了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处理的劳动维权机制。加强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管理。加强对民办职介机构的检查监督,规范职介行为,设立投诉热线,打击非法职介,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预防外来务工人员求职时权益受侵。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咨询力度。积极宣传维权政策,设立了“12333”热线咨询电话和专人、专窗政策咨询服务台,发放了就业服务《春风卡》、《维权扑克牌》等宣传服务资料,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有效地畅通了维权渠道。及时处理劳动侵权纠纷。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开展“大走访、大调查、大服务”活动,认真接待外来务工人员的来信来访,及时化解涉及劳动关系的各类矛盾。建立劳动纠纷协调处置机制,积极发挥就业管理、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等职能部门的作用,高效、快捷地处理劳动维权案件,维护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