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狠角色!细数大众集团旗下品牌(下)2012年09月05日 06:51 来源:汽车之家 类型:原创 编辑:陈雷 近些年,奥迪在国内的曝光量不断攀升,销售业绩更是水涨船高,然而这个在国内市场疯狂吸金的品牌背后却有一个强大的幕后老板——大众。现在的奥迪作为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品牌,独立进行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 相信不少网友都知道,大众早在1964年底便收购了奥迪汽车公司,但这其中的缘由却要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时的奥迪还是由几家汽车厂商组成的“汽车联盟”(DKW/Wanderer漫游者/奥迪/霍希),由于战火的侵袭“汽车联盟”遭受重创,1945年10月底,控制了德国东部的苏联红军正式宣布没收“资产阶级财产”也就是“汽车联盟”,并将工厂中的几乎所有机器拆解销毁,或是运往苏联,“汽车联盟”在这一时期遭遇了灭顶之灾。 虽然“汽车联盟”不复存在,但当时的一班设计技术人员还在,他们于1949年在德国西部成立了“新汽车联盟”,也就是今天奥迪的前身。在1959-1964年短暂被戴姆勒-奔驰收购后,“汽车联盟”曾经幻想着从此走上快速发展、直线上升的道路。但是很遗憾,即使戴姆勒-奔驰在世界范围内的汽车领域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其对于“汽车联盟”也“关爱有加”,但销量惨淡、连年亏损的事实摆在眼前,“汽车联盟”再也无法保持与戴姆勒-奔驰的良好合作关系。最终于1964年12月正式被大众汽车集团收购,本次交易大众汽车集团共花费2.97亿德国马克,并于两年后掌握了“汽车联盟”的全部股份。 大众的收购在帮助汽车联盟免遭破产的同时也宣告了曾经流行一时的二冲程发动机走到了尽头。汽车联盟刚刚被收购便不得不面临缺乏核心技术的窘境,而大约3万辆未出售的DKW汽车更成了卖不出去的“垃圾”。就在汽车联盟一筹莫展的时候,大众给了他们强有力的支撑,1965-1969年这四年间,汽车联盟英戈尔斯塔特工厂组装了超过348000辆大众甲壳虫汽车,并依靠这几年的积累,彻底从破产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真正让奥迪摆脱危机,重塑品牌形象的则是1968年奥迪独立研发生产的奥迪100,这款定位于高级豪华级别的轿车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原本计划生产10万辆的奥迪100,在实际市场需求下总共生产了80多万辆,如果说生产甲壳虫是让奥迪起死回生,得以喘息的话,那么奥迪100的出现,则是真正吹响了奥迪品牌复兴的号角。 1993年1月1日,保时捷的外孙皮耶希成为大众汽车集团的董事长,他为大众集团制定了新的品牌战略。自此,奥迪与大众分开进行品牌运作,奥迪重获独立的市场推广和经营管理权。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奥迪再次提醒世人,它是个拥有纯正血统的欧洲豪华汽车品牌,它也在此后名正言顺地恢复其在豪华汽车品牌中应有的地位。 如今隶属于大众汽车集团的奥迪公司旗下还有不少子公司,西雅特(SEAT)汽车公司、quattro有限公司、兰博基尼汽车公司以及今年新近收购的意大利顶级摩托车制造商杜卡迪都成为奥迪汽车公司的一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众掌握奥迪99%的股份,但这1%的奥迪自有股份便是他们引以为傲的quattro技术,奥迪唯一不与大众共享的也就是这1%。 小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