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墓:位于湖北武汉江夏区龙泉乡龙泉山天马峰南坡。
这是明代的藩王楚昭王,不是战国时期的楚昭王,战国的楚昭王墓在湖北宜昌当阳市河溶镇西南3公里的民联观基寺村,被称为昭丘。上建有粮库,周围有围墙保护。
楚昭王朱桢(1364-1424),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至正二十四年生,洪武三年封楚王,洪武十四年就藩湖北武昌府,永乐二十二年薨,谥曰“昭”,洪熙元年葬于武昌县龙泉山,墓园称为“昭园”。

楚昭王墓坐西北朝东南,用条石为基青砖筑成内外两重围墙,平面呈“回”字形,外墙基本完好,南北长355米,东西宽335米,一说周长是1528米。占地面积约11.3万平方米,约169.5亩。外墙高3.3米,有五门,南为正门。

明楚昭王陵陵园平面示意图(原图在《文物》2003年第2期,此图从《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翻拍的)
1.荷花池,2.碑亭,3.外神道,4.东角门,5.园门,6.西角门,7.外垣,8.东侧门,9.西侧门,10.内神道,11.横道,12.樊哙墓神道,13.樊哙墓石几筵,14.樊哙墓,15.水池,16.金水桥,17.殿门,18.东掖门,19.西掖门,20.内垣,21.神帛炉,22.东配殿,23.西配殿,24.享殿,25.棂星门,26.石几筵,27.昭王墓,28.夫人墓,29.王妃墓,30.排水暗道,31.自然山沟,32.泄水口
宫门左前方为碑亭一座,平面呈正方形,前、左、右三面各开一门,单檐歇山顶,五踩斗拱,内有赑屃驮巨碑,立于正统十二年,由昭王之孙楚康王撰文,记述昭王生平公的及子孙分封等情况。碑通高7米,由须弥座、龟、碑、亭组成。碑文阴刻楷书1265字。碑亭为1990年重建。

陵外的碑亭
陵门是石基座,砖砌拱券结构,辟门三洞,单檐歇山顶覆绿琉璃瓦,现门为1984年修复。

昭王墓陵门
拱券式宫门以内正中为白条石石铺砌的神道,神道北端有一字并列的三座单拱石桥。石桥以南有一条与主神道十字交叉的东西向道路,直通向陵园的外宫墙,道路尽出各辟一门,是为陵宫门外垣的东、西宫门。二门均为砖石拱券结构,单檐歇山顶覆绿琉璃瓦,券门一洞。金水桥北为享殿门,是为内宫城的正门,基址尚存,从现存柱础可以看出原制为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台基前有月台,三出陛阶,中道有单陛石,台基环以汉白玉石栏板。门址以北为享殿,1988年即原址修复,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总建筑面积451平方米,单檐歇山顶,覆绿琉璃瓦。殿前有月台,三出陛阶,左右各一处陛阶;周围环以汉白玉石栏板。殿前左右为东西配殿,已复原,面阔三间,悬山顶;东配殿前有焚帛炉一座。享殿后为砖石拱券门一座,辟门三洞,单檐庑殿顶,覆绿琉璃瓦,前有月台与享殿台基相接。此券门为内宫城之北门,形制和功用均与南京孝陵、北京长陵之内红门相似。

棂恩门遗址

祾恩殿

祾恩殿前丹陛石

券门以北,正中为一座低矮的石砌祭台,平面呈正方形。据当地流传的《朱氏宗谱》记载,台上原有石条案一,上置石香炉一、石花瓶和烛台各二,现为复制品,其制仿北京十三陵的石五供。由此向北顺山坡而上到达玄宫,现已修成阶梯。

祭台
玄宫前面有一座三开间的宫殿式建筑,称为“明楼”,经访谈核实为原制所无,系现代为保护玄宫入口及方便参观而建。在玄宫发掘以前原封土底径24米,现存封土高4-8米,底径24米(一说封土厚2米),下有木炭层、三合土层。

玄宫入口
1990年发掘,为土圹砖室,由墓道、墓门、主室、左右壁龛、后龛组成。墓门卫三孔式,正门较两侧门略小,均系双扇枢式汉白玉石门。主室内空长11.8,米,宽3.78米,高3.45米。左右壁龛及后龛均较小。主室内依次放置汉白玉圹志、供桌、棺床。供桌上放置“五供”、“一室”、“一册”。棺床上安置一棺一椁。出土有金腰带、金册、瓷坛、瓷碗等器物百余件。

玄宫

墓室内
园内另有樊哙墓。面积约200平方米,封土底径约10米,残高2米左右。墓前有神道、拜台遗迹。原不在此处,楚昭王营建墓园时占用了樊哙的墓地,将其向东迁了200米,现在昭园东侧。

樊哙墓

樊哙像
2001年6月25日,明楚王墓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