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访叶朗教授

 平平网 2012-09-12

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访叶朗教授

来源:少年儿童研究 发布时间:2008-02-22 我要评论( 0)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系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从事美学教育40多年。主要著作有: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美学通史——《中国美学史大纲》、《现代美学》、《中国小说美学》、《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等。

    创造力来自人的直觉和想象力

    问: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您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即美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请问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时代的需求。就实现这个目标来说,美育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依据有三点:
 
    1、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是大胆开拓,具有创造冲动,有丰富的直觉和想象力,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去创造。而一些科学家的成功经验表明,人的创造冲动正是来自于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比如:天文学家开普勒从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中得到了美的启示,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感受到了美的存在。他发现这件事很有意思,值得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种冲动或者叫做激情,这种不可遏制的情感就是创新冲动。人要想具备这种创造冲动,需要靠美育来培养和熏陶,而不能靠智育。

    2、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有秩序的,同时又具备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往往是因为追求形式美而走向真理的。如一个科学家在研究某个公式的时候,有时是为了公式能更简洁、更对称,看起来更具形式美而去求证它,最终走向成功。科学家狄拉克说过:“一个方程的美看起来比它符合实验更加重要。”彭加勒也说:“发明就是选择,选择不要避免地由科学上的美感所支配。”科学家的话都说明了在科学研究中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建新理论的重要性。美感从哪里来?当然来自于美育的培养。

    3、创新人才不仅是指那些能搞发明创造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勇于创业的人。一个人要有成就,要去大胆地开创新局面,就需要有宽阔、平和的胸襟。也就是说,心理状态要好。如果一个人心烦意乱,心胸狭窄,眼光短浅,那么这个人必定不能去开创什么。怎样开阔心胸和眼界?这仍然是美育的工作范围。

    问:一些科学家的成功表明,他们的创造力在关键时刻往往不是来自逻辑、推理,而是借助联想和灵感,也就是你谈到的直觉和想象力。请问为什么智育无地培养人的想象力,而要依赖于美育?

    答:这是因为智育主要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它的特点是从概念到概念,从逻辑到逻辑,主要是进行逻辑推理,而逻辑推理讲究的是合理性、原则性,这样是推不出新东西的。发现新东西要依赖直觉和想象力,也就是灵感。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所以,审美活动永远是创造性的活动,真正的艺术是不可能抄袭的。这就是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的问题。

    问:什么是“胸中之竹”?

    答:郑板桥曾经说过:“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晨,当你看到庭院里的竹子在阳光下带着竹影、烟光、露气,胸中就会产生画意。这时,你胸中想到的竹子肯定和眼中看到的竹子是不一样的。当你回到家中,挥笔画竹的时候,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这种变化本身就是“创造”。那么,这种“胸中之竹”哪里来的?当然不是靠逻辑推理来的,而是靠直觉,靠你对生活中的美的感受。

    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的左半球主要用来进行逻辑思维,右半球用来进行形象思维。人们对美的欣赏,是依靠右半球来进行的吗?

    答:心理学一些实验已经证明了大多数人用右脑来欣赏音乐,只有职业音乐家才用左脑来创作音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育对于开发右脑、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把美育正式列入到教育方针中去是明智之举,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

    德育不能替代美育

    问:过去,我们一直谈“德智体全面发展”,或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答:过去没有把美育明确列入教育方针,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原因,是把美育看作德育的一部分,或把美育看作实施德育的工具,如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把规则、规范性的东西用美育做工具表达出来。按照这种观点操作,美育在教育体系中必然处于依附地位,不会有独立的价值。

    问:那么,德育和美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答:这正是我要谈的问题。美育和德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它们可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但不能相互代替。因为二者在性质和社会功用方面是有区别的。就性质而言,德育是规范性教育,主要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变成人们的道德意识,使人自觉去遵守它。美育是熏陶,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德育是理性的,作用于人的“良知”,美育是感性的,作用于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所以,对于人的精神这种更深的层面,德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德育管不了那么多事情。

    问:从两者的社会功用来看呢?

    答:就社会功用来说,德育主要着眼于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它要建立一种社会规范,维护一套社会秩序。美育则着眼于保持每个个体的精神平衡、和谐、健康,从而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得重要。现代社会里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占据了统治地位,竞争日趋激烈,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大,这很容易使人的内心世界失去平衡,从而产生心理障碍。要缓解这种状况,除了德育外,更多的是靠美育。美育也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问:荀子说“礼与乐使人血气平和”,这里的“乐”是指美育吗?

    答:是的。德育是“礼”的教育,美育是“乐”的教育,如果人们都能血气平和,精神和谐健康,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就会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

    问:德育与美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怎样?

    答:就培养创新意识而言,美育的作用无疑超过了德育的作用。对美的追求使人们对世界产生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更加注重事物的审美功能。一般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概念的、逻辑的、功利的。当我们看到一张桌子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作用,能在上面写字,能放东西,而很少先想到它的颜色、式样。美育使人们更加注重美的东西,从而产生创造冲动。另外,美的教育还使人兴趣广泛,使人变得民主、宽容,事实上,也只有能够充分感受到美、真正追求美的人才会去创造,而目光短浅、视野狭小的人是无法去创造的。

    问:为什么说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

    答:国外许多专家学者预测,21世纪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产业是信息产业和艺术产业。信息产 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但艺术产业的重要性目前许多人尚未看到。为什么我们创造不出世界著名的城市建筑、服装、家具?主要问题是设计的低水平、低格调。而这又和管理人员、设计人员的文化修养和美学修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审美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改善人们的生活。人不能没有功利的生活,但也不能只有功利的生活。比如,给你提供丰富的衣食,但却把你关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小黑屋子里,你会快乐吗?不会。但是,如果在墙上打一个洞,你会觉得深深透了一口气;如果再开一个窗户,你会看到外面的景象;如果开一扇门,让你走出去,你会感到视野一下子打开了;如果让你登山远眺,你可能感到视野更加开阔。黑格尔说,审美具有解放的意义,就是这个意思。现在都强调高科技、数字化,但如果什么都网络化了,人类的生存抽去了人文的东西,靠一台电脑就能生存了,那就太危险了,太可怕了。

    问:您认为目前家庭在对孩子进行美育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答:现在,一些家长让孩子学钢琴考级、画画定级,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这样做,至少存在3个方面的偏差:1把美育看成了单纯的技术训练,以为掌握了弹琴、画画等技术和技巧,就是美育。技术和技巧当然很重要,但美育不是“熟练工种”,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生活更完善化,便人从中获得愉悦。如果孩子们在学琴、学画中感受不到愉悦,很痛苦,这就不是美育。2有些家长动机不纯,过于功利,希望孩子学了一技之长,将来考学校时多个砝码。这也不是审美的目的。3孩子在学习中大多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被迫学习。这处强迫性的学习摧残了孩子的个性。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可能起反作用,束缚人的创造冲动,甚至扼杀了原本爱创造的孩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但不是纯技术的,纯功利的,只有加强其审美功能,才是真正的美育。

    美育可以帮助孩子获得高格调的生活

   
问:您认为家长在利用美育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方面应做些什么?

    答:这方面可以作的事情很多。如和孩子一起欣赏一些高雅音乐,带孩子去参观艺术展览,或者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总之,让孩子接触一切自然的、美的东西。从表面上看,也许这些东西和考试成绩没有太大关系,但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将使孩子终生受益。我去俄罗斯访问的时间,发现许多父母、祖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参观艺术展,边看边给孩子讲解,我很感动。家长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趣味和格调。我觉得虽然俄罗斯目前存在一些总理 ,但这个民族终究会有前途。因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另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普及性的艺术修养方面的书籍看,如丰子恺先生写的《怎样欣赏音乐》、《十大音乐家》、朱光潜写的《谈美》等。

    问: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是否很重要?

    答:是的。物理学有个名词叫“场效应”,我想这个名词也可以用在家庭教育中。一个高雅的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是雅的,而庸俗的环境里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必然是庸俗的。家长应努力给孩子创造一种文化的、艺术的生长环境。孩子在什么环境里成长是很重要的。有的大学生,很聪明,成绩也很好,但如果和他们深入接触,就会发现他们“格局不大”心胸不开阔,眼界小。所以,做父母的要想让孩子懂得美,具备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先从自己做起。有的父母自己都不讲道理,有的父母自己都不讲道理,自私、粗俗、吵架,你怎么对孩子进行教育?难道让孩子上那么两个小时的钢琴班、美术班,就能给孩子美的教育了?也有的家长,认为应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发展。这样做不是不对,但家长不能只管孩子吃饭穿衣,只管孩子不犯法就行,还应教会孩子分辨高低、雅俗、美丑,帮助孩子获得一种高格调的生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孩子的智慧和原创性,孩子才有可能去追求、去创造。

    问:学校在美育方面应该做些什么?

    答:以前,在讨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时我曾提出,一流的大学至少应该有一流的图书馆、一流的艺术博物馆或叫展览馆,一流的学生艺术团体,只有具备了这3条,这个学校才能给学生以历史感、文明感,才能是一个高雅的文化场所。当然,一流的大学还有一些其它的标准,但就美育方面,至少应具备上面3个条件。我想中小学也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一个学校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同样重要。这也是一种“场效应”。如果学校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孩子的分数可能是上去了,但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教养就降低了,结果导致了价值的失落,对未来的迷惘和困惑,性格上产生片面性,甚至产生极端利己的人生态度。近年来发生在中小学的一些悲剧也不能不让人警醒。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依靠美育。可以说,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美育是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