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氛围,创造一个积极的育人环境。为此学校应致力于建设
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和符合学校 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如:校风、校纪、班风、学风等。一所学校 领导者的风格会对校风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具 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使整个学校形成 积极向上的气氛;在校风班风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一个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教师带给学生的是开朗坚 韧的好品德,而一个阴暗自私、武断专行的教育者则带给学生 的负面影响远不止心胸狭隘、鼠目寸光可以形容的,因此必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还要积极引导 学生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方式,如合作学 习,自主质疑等。它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同时生生之间也要团结互助,宽容和谐。 3.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优化校园人际环境。教师的 言行对学生有示范性,一个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容易使学生认 识、赞赏并加以模仿。同时教师要具有浓厚的民主意识和待人 宽厚的思想作风,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 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观点,多给学生关怀、鼓励、支持和 引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教 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依据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特长,教 育不能一概而论,搞“一刀切”,而要因材施教。因此新型的师生 关系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民主平等、真诚认可、移情性理解。 4.广泛开展各项活动,营造多姿多彩的文化传承格局。为 此,不仅要在校内组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如利用国旗下的讲 话、板报、广播站、班级团队,结合各种纪念日开展相关主题活 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组织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围 绕传统文化开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各类征文竞 赛等活动;还要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挖掘周边自然资源、社 会资源、人文资源,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 化景点,访问当地文化名人等。学校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余 文化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辨别、判断、选择、吸收社会文化的积 极健康的因素,也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通过活动,而不是被迫 地通过命令接受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潜意识教育学 生的过程中具有不同于正规课程的独特作用。同时在激烈竞 争的今天,开设高品质的隐性课程更为学校塑造自我个性提 供了契机和平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今天,隐 性课程更不能被忽视。 参考文献: [1]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一卷)[M].南京: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0. [2]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J].教育研究,1997,(11). [3]陈瑶.隐性课程的文化学思考[J].学术探索,2000, (10). [4]刘根平.潜课程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6. [5]陈俊珂,崔爱芹.隐性课程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第4卷,(1). [6]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课程·教材·教法,1993,(6). [7]郭峰.论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与班集体的教育设计[J]. 教育探索,2003,(2).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2008级研究生) 摘要:伴随着对话时代的到来,对话教学日益受到人 们的关注和重视,并且成为众多教育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和课 题之一。本文首先解读了对话的各种含义,其次阐述了国外几 种教育学层面的对话理论,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对对话教学理 论的探讨和实践,进而引出了对话教学理论,最后阐述了对话 教学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关键词:对话对话理论国内外研究对话教学特征 一、解读对话 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4月第4版)中,对 话的定义是这样的:(1)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谈话。(2)两方或 多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在英语辞典中,《大英百科全书》 (1994年版)是这样解释对话的:(1)文章中,两个或者两个以 上人物间的交流、谈话。(2)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与人之间的 谈话;人与事物之间的交流;不同观点、思想之间的交流;不同 政党、党派代表之间的讨论,这种讨论是由某种冲突或斗争引 起的,目的在于作出最后的决定。 根据中英文辞典对于对话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对话在 当代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1.属于交谈、交流、讨论、磋商等之类的活动。 2.持有不同意见甚至有冲突倾向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 流、讨论,目的是消除冲突,达到相互理解的目标。 二、解读对话理论 大多数人认为,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 巴赫金。他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 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对话无处 不在,广泛而深入。巴赫金认为对话是认识真理的途径和手 段。[1] 马丁·布伯被称为现代“对话”概念之父。他认为“存在”并 非“我”自身所具有,而是发生于“我”与“你”之间。他还认为 “我”不应当把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它”关系,而是应当 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这种“我—你”关系才是对话关系, 是一种活生生的相遇关系。 戴维·伯姆的对话理论也值得我们关注,其对话理论在近 二三十年受到西方社会的推崇。戴维·伯姆认为,“对话仿佛是 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 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 和共识”。[2]在伯姆看来,对话之所以产生理解,其重要原因在 于,对话所产生的意义在对话者之间流淌,并得以共享,由此 不断地创造出相互理解的意义。 导致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 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 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3]在对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对话型教学探微 张燕 1672009年第21期周刊 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促使 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他 认为,“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 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 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改造世界,追求更完善的人性,创造一个 更容易使人爱的世界”[4]。 也就是说,弗莱雷强调对话的批判性,促使教育重新肩负 起造就人、造就世界的责任;布伯则基于力图实现“我—你”的 理想对话关系,提出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相遇关系、对话关 系的意义和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学层面,对话既是一种引 导我们思考教育本质的理念,又是一种指导我们从事教育的有 效手段。对话理论强调的是在教学中认知的协商性、共享性和 发展性,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中进行知识的共建。 三、国内外对对话教学的研究 1.国外对对话教学的研究。 国外的对话教学理论,我们所比较熟知的要数社会建构 主义的对话教学理论了。在对其阐述之前,笔者觉得有必要提 及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婴儿生来就具有一些基 本的低级心理机能,如感觉、直觉、注意、记忆等,正是通过一 定的社会文化的作用,儿童在与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 协同活动和交往中,不断地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 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如思维等。 建构主义对话教学理论深受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影 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活动不是个体行为,是在一 定的社会情景中形成的,“协作”与“会话”是意义建构必不可 少的环节。因此,教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创设学习情景,努力 实现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上知识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教学 应努力实现在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 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与质疑, 以了解彼此的想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把协作 与对话看做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 2.我国对对话教学的研究。 随着国外对对话教学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对对话教学 也日益关注和重视。目前所进行的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主要 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着眼于改变教与学、师与生之关系的对话教学理论。 (2)将对话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原则。即教学是在教育者 和受教育者相互尊重、平等和信任的基础上,以教学内容为中 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交流、沟通和理解。 (3)结合具体学科课程开展对话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比如 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等。 基于我们对对话的解读和理解以及对对话教学的研究和 实践,我们可以试着给出对话教学的定义。 四、对话教学的定义 之前还没有学术界所公认的对话教学的定义。通过以上 对对话的解读和对对话理论的解读,以及国外和国内所进行 的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试着给出对话教学 的定义: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 “协作”和“对话”为品性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 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相互交流、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彼此共 享和共创知识的建构。由此可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 性、追求创造性和体现人性化的教学形态。 我们知道,对话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那么在对话教学形态下,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以及师生关 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五、对话教学视域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教师: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 教师是对话的引导者,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 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 意义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要在创设学习情境并引导 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等环节发挥引导作用,以展现师生之间的 互动。 教师是对话的倾听者,指的是教师不再是教学话语的垄 断者与霸权者,而是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位学生,应真诚地倾听 他们。 教师是对话的合作者,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处于平等的地位,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索、讨论和交流。 2.学生: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和建构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其主动进 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虽然有不同的派别,但是在“学 习者即建构者”这一观点上达成以下共识:(1)学生是信息加 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 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 经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 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产生新的知识经验;(3) 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 要是反对传统教学中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 的“填灌”。 3.师生关系:“我—你”的对话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人们一直以来受到“二元对立”思维 方式的影响,要么提倡“以教师为中心”,要么提倡“以学生为 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化,这两种对 立的师生观都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端。 “我—你”关系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批判和超越,体现了 当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两者都是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 整人格的主体共同步入“我—你“之间。双方都不把对方看做 对象,而是与对方一起互相认可、密切合作、共享共创。 “我—你”对话关系意味着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尊重、 信任、宽容和爱。师生彼此双方不仅要倾听彼此的观点,而且 都享有发言的权利。 “我—你“关系还意味着师生在共同的探索与交流中共享 共创。在这种对话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不是被动性的存在,而 是作为一群个体在围绕共同话题进行探究过程中充分交流意 见,以相互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在对话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将是一种双向 的、平等的、和谐的和富有成效的关系。 六、结论 从以上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具有对 话品性是新时代教学的应有之意,因为它是凸显和践行“以人 为本”这一理念的一种途径;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师生双方主 体性的一种教学形态,因而他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 话教学是一种体现教学创造品质的一种教学形态,因而有助 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些都体现了新课改的意蕴和精髓,因 而对话教学无疑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俄]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等译.诗学与访谈.河北 教育出版社,1998,第1版. [2][英]伯姆著.[英]尼科编.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4.4. [3][4][巴西]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 压迫者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5]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7. [6]全国十二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2.7. ○教育教学研究 1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