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大学只是又一个开始

 阿里山图书馆 2012-09-13

                    上大学只是又一个开始

       前两天在路边等出租车,一位骑着电动自行车、外地口音的男子从我身边缓缓驶过。此时他正对前梁、后座上的两个孩子说:“你们要是以后考上清华北大,爸爸给你们每人买辆小汽车!”很凑巧这么一句来自一位朴实父亲励志、温馨的话被我听到了,我相信那两个看着还是小学生的男孩子会把这句话记一辈子,并且有可能成为他们日后发奋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一位看起来生活相当艰辛的父亲来说,“每人买辆小汽车”这个承诺重点不在“小汽车”是什么牌子、档次,而在于其背后的含义:只要你们日后能考上好大学,做爸爸的不惜一切代价!

        又到了每年开学的时候,作为一所“名校”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教师,我深知此时最幸福的应该就是刚刚踏入名校大门的新生和他们的家长。特别是刚刚考入名牌音乐院校的新生,经历了至少一年的备考、专业考试、专业基础课考试、高考层层“关卡”,终于进入自己梦想中的校园,其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溢于言表的。但同样是“大喜”的日子,当他们毕业的时候,在这个真正“功德圆满”的时刻,这些当初兴高采烈来报道的新生,现在有不少却是带着五味杂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离开学校。其实这种入校和毕业时的心理反差是一种有趣的错位:按照常理,新入校的大学生来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离开了家庭、朋友,马上要开始全新的“独立集体生活”,这时如果出现迷茫、感伤甚至焦虑的心情是正常的,如果是带着度假、过节、参加聚会的心情来报道,倒是有点“缺心眼儿”;而毕业的时候本来是应该掌握了日后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摆脱了“校规”的约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成年人、面对无限可能的未来,真正是应该欢天喜地、放纵狂欢一下的时候,如果反而迷惘、焦虑,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种毕业只是形式上的“毕业”,而他(她)根本还没有做好真正毕业去面对社会的准备。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毕业时的“果”,正是由于入学时的“因”。

    二十多年前中国内陆的父母最大心愿就是子女能够考上大学,因为考上大学就成为了“国家干部”,有了“编制”,之后的事情国家都管了,父母只要再操心一下“终身大事”就成了,况且大学生在“找对象”的序列中也属于“紧俏”一类。因此在当时只要能考上大学,一个年轻人就注定会有美好、至少稳定的前途,考上的大学越好,前途就越宽广,父母也就越踏实。但是今天的情况变了:大学不再有“公费”一说,国家更不负责“分配工作”,“大学”回到了教学、研究、学位授予的本位,对学生的前途不再负有具体的责任,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父母”那一代人的观念如果并没有完全与时俱进,仍然把上大学当做人生终极目标,这将会对子女的心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名牌音乐院校,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考进来就“成功”了,日后的前途必然无量,因为他们确实是经过了高淘汰率的甄别、百里挑一的“天才”,“天才”必然“成功”。过来人都明白以上逻辑是不成立的,因为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天才”,也已经无处安置那么多“人才”了:百里挑一进入音乐学院,四、五年后面临的是千里甚至万里挑一的职业竞争。但有不少一年级的新生在入学时想的真的就是这么天真:家乡唯一考上最高音乐学府的才俊、启蒙老师“师门”里最得宠的高徒、过去众多竞争对手中唯一的胜出者,这些成就感很容易令不到二十岁的学生迅速自我膨胀,在离开了父母的管教和中学教师那种家长式的监督后,沉溺于“名校高材生”的巨大虚荣之中浑浑噩噩狂欢一年半。一般到了二年级下学期一些学生开始进入冷静期,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周围都是“高材生”,因此也就无所谓“高材生”,个别之前一直保持头脑清醒的同学此时已经在专业上崭露头角,危机感开始笼罩在之前的狂欢派对中。但此时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学业就剩下一年多了——毕业班是基本没有课的,那时更多的精力已经投入到找工作或考研英语上了。于是入校时是“美梦成真”,毕业时却成了“黄粱一梦”,还没来及静下心来学习,一切已经回到原点:为了前途再次拼搏。

    我想也许十几年后,会有两位男生开着小汽车去北大、清华的新生接待处报到,他们含辛茹苦的老父亲幸福的热泪盈眶,觉得此生无憾了。但是,只要三年,一切又会重新开始,小汽车不会帮助孩子在未来竞争惨烈的职场上谋得先机。祝愿刚刚踏入音乐学院大门的新生们能够保持清醒、低调、积极的学习态度,把全新的大学生活当做又一个开始,四年恍如一梦,梦醒时分希望能够笑对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