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必互相“为荣”

 xiehongda54 2012-09-15

何必互相“为荣”          吴非

 

 新生入学教育,学校请我作校史讲话。新生接受的宣传中,有个流行甚广的口号——“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几乎人人会说,很多学校也曾把它悬挂在校园里,但我一直不以为然。我对学生说,考取这所学校,大家很开心,在亲友中很有“面子”。然而,这所学校的荣誉是很多前辈创造的,简单地说,都是别人的劳动,你的学习还没有开始,何必以它为你的“荣”呢?再说,你努力学习,有所成就,是你个人的事;我们作为教师,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生命价值,我又何必以你的成就“为荣”呢?

 讲座结束,互动阶段有学生提问,问我“为什么要批判这个口号”。我说谈不上“批判”,只是作为老教师,对这样的观念有点自己的思考而已。在大会上回答新生的提问,很怕说不清,但我还是说了。我说,一个人的自信要靠“名校”撑着,靠不住。比如,我为什么要“以学校为荣”呢?我的学校虽然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是,有能“为荣”的,也必有“不太‘荣’”的,甚至会有“为耻”的。学生只知道“名校”的经历会给他带去尊崇,他会接受人们钦羡的目光,他会自认为鹤立鸡群,能得到一般人不可能获得的优质教育,他填写的履历将很“光彩”……可是,这都属于“学校给了我什么”,而不是“我为社会做了什么”。

 至于以为母校今后要以他为荣,则未免夜郎自大了。学生学舌,说“我们学校培养了55名两院院士”,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纠正:“曾有55位两院院士在这里读过书”。——很多校长和教师都没能把自己送进一所像样的大学,业务水平也不高,怎么可能把别人培养为院士呢?学校不能把人的个人奋斗全当作教育的业绩,那样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主的学习观念。

 每个人的努力工作都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我们的荣誉感要建立在个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正确认识上。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都应有正确的价值追求,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这里不需要交换,更不是一场交易。

 在高一新班,一些名校考来的学生不免有些优越感,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说初中的事,也有学生在随笔中写到:“我初中读的是一所末流学校”;“我的初中,学校条件差,连食堂也没有”。我会在他们的习作后批上一句“但我认为你的初中母校很棒,你看,你的作业习惯很好”,我还会说“感谢你的初中老师,我很想认识他们”。

 听了我的讲话,一些学生仍然有些茫然,他们可能觉得这个老师太“冷”,刚刚入学,便朝着他们的激情泼了冷水。可是我没办法,我们的教育应当是“人的教育”,所以,在开始阶段就不能犯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