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学影响 最近读了《心理学改变生活》一书,认识到了心理因素对于我们自身不断完善的重要作用,这本书肯定了个人在自我改变过程中的重大影响。在书中,作者卡伦?达菲对心理学如何改变生活的描述使我受益颇深。出于专业兴趣和个人好奇,我将心理学的有关内容和掌握的一些文学常识结合起来,想浅谈一下心理学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揭示二者在文学创作群体中形成的关系。 文学创作离不开心理因素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创作的动因上。在文学理论中,文学心理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形态,文学心理学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们创造欣赏文学作品的心里动因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最为广为流传的一种研究视角。 例如在本书的第15章中,介绍了一系列面对心理问题时所可以采取的治疗方法,如洞察疗法——谈话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它们的形成与成熟都是基于精神分析这一理论的。根据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心理混乱的原因是我们感到无意识人格部分隐藏的冲突,并感到焦虑,因此精神分析是帮助个体获得洞察力和掌握无意识冲突为目标的心理疗法。 佛洛伊德同时也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解释艺术的起源。他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个体和集体的无意识心理,他也认为可以将艺术作品作为精神分析的对象,从而揭示了文艺问题的深层心理学依据,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既不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也不是艺术家个人经验和思想感情的表达,它在本质上是某种超越时空、个人,象征人类共同需要和历史命运的神圣和永恒的象征。 或许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伟大的文学家为何普遍具有异于常人的心理状态,例如他们或患有癔症,或觉灵感来自于梦境而自身无法控制等等。 文学创作来源于主观意识的感受,而心理因素通过感觉控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情绪,他们依此寻找到了创作的控制点,形成了内因,从而表现出是否创作的意愿、动机、决心和灵感等等。 此外,多样的文学创作形式也影响着创作者的心理。人们通过这些不同的载体抒发着情绪和意识,而这些正是受着心理因素重要影响着的。 文学艺术对心灵的净化所构成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创作的良性循环,推动着文明的传承。 在书的第15章中提出心理健康保健的另一种方法是强调头脑、身体和心灵三者的关系,也举出了一些可代替洞察疗法治疗心理问题的常规疗法,其中便有表达疗法。在表达疗法中又介绍了艺术治疗,舞蹈或运动治疗,音乐以及声音治疗。科学的观点认为,素描,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可以帮助许多人调节内部冲突,释放深度压抑的情感并促进自我觉醒和成长。此书在列举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中还提到了瑜伽和冥想等古印度保健方法,它们曾经是先哲们做到身心和宇宙相通的途径,也是许多伟大的思想和艺术诞生的源泉,而现在它们脱去神秘的外纱,也被应用于净化我们的心灵中来。 西方文化的源头《圣经》作为一种源远流长而又普遍的艺术,表现上帝的崇高与伟大,揭示人类的渺小与罪恶,对后世西方人形成的普遍的悲剧心理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启发了无数有关生命和宇宙的经典。而中国儒道释互补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学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特别是佛教中国化后的禅宗使得多数人秉承一种追求此岸观世的乐生精神,产生了《六祖坛经》等大量本土化的佛学经典。这大概就是艺术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所达到的殊途同归的功效吧。 创作出的文学艺术同样改变着人的心理,使更多的人受影响,有所感悟,从而实现了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带动了社会的进步,文学创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丰富。 无论是在心理学的应用方面,还是在文学创作中,爱情与死亡都是他们永恒的主题。 本书的第16章对生命的悲痛和死亡做了透视。它意图使我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死亡有一种正常的意识,而并非逃避、恐惧和一味的悲伤。其中提到了濒死体验这一概念。是指个体感觉从肉体脱离处于一种“精神体”的状态,此时物质世界不构成任何障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动几乎是瞬间完成的。在这种状态中,它们会和失去的朋友和爱人重新相聚,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某种光的出现,温暖的,爱的光辉,它促使个体回顾自己的生活但不作任何审判,最终人们还是会被拉回黑暗的通道并迅速回到他们自己的身体。大多数人在经历过这种濒死体验或都会更加珍爱自己拥有的生活,更加关心他人,而不再一味关心金钱和物质。 文学常常希望达到类似于这种唤醒或净化人们心灵的功用,它构建的亦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使得人们从中经历重生或死亡,以获得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所以也可以说心理学是牧羊者而文学是牧羊犬,目的都在于放牧于心灵这片盎然的草地上,伟大的文学作品可以直触人们柔软的心底,从而加速人们对自我,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书中也提到了悲伤的积极作用。认为那些因为死亡而导致的悲伤可以帮助我们珍视和那些仍然活着的人之间的联系,悲伤意味着我们在失去的同时学习和成长。所以说悲剧是衡量一个民族精神是否成熟的标志,或许就是在衡量人们能否从容的面对悲痛和死亡,并从中获得成长吧。 在中国,很早就出现许多指导人们心理发展的文学作品。 现在最流行的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所涉及,像典型的有春秋时代老子的“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战国时期荀子的“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等等强调人最可贵、作用最大的观点。而在心理养生实践上,中国更是早有成就,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在养生方面重在养心的著作,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就是告诉我们要舍弃贪图外在享乐的生活,而采取注重内在修养的生活。对此,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面对外界事物的诱惑,保持敦厚的本性,心神虚静,忘物忘我,与道同化。老子“无为”、“不争”的思想在今天都有着极其丰富的现实意义。 《心理学改变生活》一书启发了我对文学和心理学关系的深层思考,激发了我对文学创作中心理因素的重视,指引了今后创作的导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