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多士,为东南最”

 江边风 2012-09-15
宋代尤其是南宋,温州文风鼎盛 南宋温州进士全省居首
“温多士,为东南最”
2012-09-13
周行己《浮沚集》,据聚珍版丛书本排印
平阳南雁会文书院,北宋陈经正、陈经邦兄弟在此读书。

洪振宁

北宋初期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尚文抑武”的“右文”政策,恢复科举后,扩大科举录取名额,抑制势家子弟,广开寒俊入仕之途,科举面前人人一视同仁,不问家世,不关阀阅,以其“学问”而定高下,鼓励士人读书进取。通过一系列改革,宋代的科举考试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平民化、庶族化倾向,在真宗朝以后的历榜进士中,平民庶族地主和下级官员出身的士子,开始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大中祥符八年(1015)礼部放榜,合格进士中无一人以权门显名,到了仁宗朝,13榜进士中,竟有12榜进士第一名出自平民布衣之家。科举制度的改革从一个方面促进了宋代平民文化的发展。

宋代教育又重视发展地方学校。温州州县普遍设立学校。民间教育也以多种形式与官学进行互补。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学校教育的兴起,二者相辅相成,刺激了士人读书的积极性,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韩国学者裴淑姬《论宋代科举解额的实施与地区分配》指出:宋代发解试解额分配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发解比例最小的是温州,8000名终场者中只有17名解额,录取的比例是470:1。

宋代尤其是南宋,温州文风鼎盛。王十朋指出:永嘉自元祐以来,士风浸盛,渊源自得之学,胸臆不蹈袭之文,儒先数公著述具存,不怪不迂,词醇味长,乡令及门孔氏,未必后游、夏徒也。涵养停蓄,波澜日肆,至建炎、绍兴间,异才辈出,往往甲于东南。(《梅溪后集》卷29《何提刑墓志铭》)南宋学者真德秀为徐凤撰写墓志时也说“温多士,为东南最”。《弘治温州府志》记宋代温州文风之盛,指出:有得于乡哲渊源者,有得于武夷讲授者,义理之奥,经制之业,甲于天下。

《浙江省教育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有《历朝浙江籍进士人数统计表》,据《雍正浙江通志》统计,南宋浙江各州进士人数,全省合计5726人,其中杭州526人,嘉兴373人,湖州347人,宁波773人,绍兴427人,台州569人,金华486人,衢州304人,严州208人,温州1107人,处州593人,州府归属不明13人。南宋温州进士占全省的19.3%。

宋仁宗皇祐年间,温州有王开祖、林石、丁昌期三先生。王开祖,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著有《儒志编》。居温州郡城东山设塾讲学,从学者常数百人。

北宋元丰年间,温州有周行己、许景衡、沈躬行、刘安节、刘安上、戴述、赵霄、张煇、蒋元中等人前往洛阳求学,“学行修明,颇为学官先生称道”,史称永嘉元丰九先生。后来又有陈经德、陈经郛、陈经正、陈经邦、鲍若雨、潘闵、谢天申等人“受业二程之门”。北宋温州知识群体北上求学,回乡后传播洛学与关学。王开祖、周行己等人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导引了永嘉学派的形成,开浙江儒学重事功、重心性、重史学学风之先,以至于全祖望说“吾浙学之盛,实始于此。”(《宋元学案》卷32)

周行己,字恭叔,号浮沚,永嘉人。他将洛学和关学传入温州,于崇宁三年(1104)在温州传授二程之学,大观三年(1109)在温州建浮沚书院,讲学授徒,著有《浮沚集》。作为永嘉学派的先驱,他的政治、经济主张主要表现在《上皇帝书》中。《上皇帝书》的基本精神是发挥“守位莫大于得人心,聚人莫先于经国用”的思想,在经国用方面,他对货币、茶盐、吏役、转输等都提出了改进意见,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关于货币问题的见解。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周行己是北宋时期货币思想的集大成人物,最早对纸币发行准备金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他对我国古代货币思想最为薄弱的价值论进行了理论探索,充实和丰富了我国古代的轻重理论,并使之与科学价值论更接近了一些。他运用传统货币思想中的“虚实”概念分析问题,也为我国古代的货币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他对铜钱、铁钱和纸币等方面的分析,以及他所建议的解决当时货币问题的一些具体办法,都是比较有意义的。特别是他主张足值货币流通,批评统治者用大钱来掠夺人民的财富,赞成发行兑现纸币,都是值得肯定的。(参阅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古代卷)第七章第六节《周行己的货币思想》)

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三卷认为:周行己的贡献在于:第一,他提出了“常以二分之实,可为三分之用”这一论点,这可说是对纸币发行准备金这一范畴的最早的理论概括。第二,他不仅以明确的语言概括了准备金可少于发行总量这一现象,还试图对这一现象作出理论解释。他关于“水火之失”、“盗贼之虞”的说法,虽不是正确的解释,但用“往来之积”解释非十足准备金的问题却是抓住了要害的。对一个生活于12世纪初的人,能够对纸币发行准备金问题达到这样的理论认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宋绍兴末,郑伯熊与弟伯英、伯海以振起伊洛之学为己任,当时温州学者“多宗郑氏”。郑伯谦,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撰有《太平经国之书》11卷,为汉唐以来私人刊行专事研究财政经济问题的少有著作。

该书值得重视的理论观点有:关注民生,明确提出封建社会中的“失业”问题;理财应主要考虑财政支出问题,理财只为富国,“非理天下之财也”,不要“求民太甚”;强调会计的作用,主张扩大会计的监督范围,提出了两个有关会计的原则,一是“出纳移用”之权与“纠察钩考”之责要分别由不同的官司掌管,二是主张提高会计官司的权位,以便能充分执行其“纠察钩考”的职能。本书虽系诠释《周礼》中的会计规定,其论述也不全面,但却是从理论上阐述会计的原则与作用,为后世研究开创了先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