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建筑风格 1.历史背景和流行趋势 2. 基本特征——尖拱 哥特建筑多数为教堂。相对于罗马式教堂而言,哥特建筑用尖拱形取代了所有的罗马式半圆拱形。这一基本线条的变化带来了意境的变换:原先厚重阴暗的印象转变成轻快上升的线条。 图1 A和B,骨架券与普通十字拱的区别。A,原先的十字交叉拱的砌法;B,尖拱的常见砌法,先砌拱肋,然后再在拱肋上砌石板,这种拱肋又称为骨架,这种技术的难度明显增大,但石板的厚度可以显著减小,从而减轻结构的重量;C,四分尖拱肋;D,六分尖拱肋;E,星状尖拱肋示意图,由于分叉很多向下过渡为束柱。 3.框架结构 图2 右侧为哥特教堂的框架结构示意图。左图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Cathedral,1163-1250)的背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心尖塔和围绕中厅的众多飞扶壁和柱墩。 4.内部和外部处理 哥特教堂的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高很长,由束柱引导的向上垂直线条占据统治地位,塑造了很强的升腾态势。由于摆脱了承重墙,窗子因此占满支柱之间的的整个面积,窗子由构成一幅幅图画的彩色玻璃镶嵌而成,也称。阳光照耀时,教堂内部漾起夺目的色彩,宛如天堂圣境(图3)。室内装饰的重点是华盖、壁龛等处,也以尖券为主题。 一般在教堂正门两侧建有方形主塔,从而增加主立面的宽度和宏伟。德意志人喜欢在方形主塔之上增设极高的尖塔,造成冲天而起的态势(由于高塔耗费更多的时间和财物,一些教堂至今只建成一座高塔)。尖塔,不仅设在主塔之上,而且还以相应的比例建在扶垛、墙垛、栏杆、窗棂、等物之上。大小不等的尖塔,以及塔上的小卷花状饰物,如同大大小小、拔地而起的尖笋。与这些尖塔相呼应,在西部主立面上布满繁杂的垂直线条和众多有意被拉长的人物雕像。整个建筑的外观使人联想到向上的神秘天国。尖券、尖拱、飞扶壁以及大量以尖券为主题的细部装饰如华盖、壁龛等,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3 左侧为巴黎圣母院的正门山墙,两侧的方形高塔并不为尖顶所覆盖,整个立面的中心为巨大的玫瑰花窗,其它的门窗等全部采用尖券。右图为萨拉曼卡市伊诺尼马斯大教堂的中厅,为了增加垂直上升的线条,柱墩全部塑造成束柱状,向上成放射状分叉成拱肋,拱肋之间由相互交错成4轴对称的复杂图案,中厅两侧的花窗玻璃清晰可见。 图4 科隆大教堂(Kolner Dom, 1247年起建造,断断续续历时达六百余年),保持世界建筑最高纪录(157米)到1884 年。 图5 维也纳斯特凡大教堂(Stephansdom)。左图,教堂外观十分华丽,一个主塔建于圣坛外侧;右图,装饰富丽的圣坛,两侧为巨幅花窗玻璃。该教堂始建于1137年按罗马式风格建造,1258年顶层被火灾损坏,之后按哥特风格重修并建成南塔等(137米),后来又增加了文艺复兴风格的元素,在巴洛克时期,又对内饰进行了改造。 图6 英格兰的剑桥大学(King's College Chapel,1446-1515),虽然不是教堂,但哥特风格明显,采用扶壁、尖塔和尖顶券,四个主塔和巨大的花窗玻璃都用纵向线条装饰。 图7 米兰大教堂(Dom de Milan,1386年实践,到1858年才彻底完工),正门有众多小尖塔,大小尖塔约138座,总体显示哥特风格(意大利境内仅此一例),有很多后来的巴洛克和新歌特元素。 图8 佛罗伦萨新马丽亚教堂(S Maria Novella,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外表几乎看不出各哥特风格,仅主立面上门洞略呈尖拱形,但内部采用了哥特风格的尖拱。大理石贴面为1456-1470年的产物,已经开始具备文艺复兴艺术的特点了。该图源于www.e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