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特风格建筑

 岁寒松柏520 2012-09-15

哥特建筑风格

1.历史背景和流行趋势

 12世纪以后,以法兰西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随着人口的大量聚集以及手工业、商业和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等级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各类手工业者协会也纷纷建立起来,城市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城市的发展意味着流通,与东方阿拉伯人的通商不仅带来了财富,还让人们见识了7世纪以来阿拉伯建筑里的尖顶券。在城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类工匠又把雕刻、绘画等工艺美术技艺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能够把建筑师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财富在城市积累的同时,也在影响和动摇着教会的固有美学观点。城市管理者把半数以上的财政开支用于建造值得骄傲的大教堂,还给与参加协会的石匠等手工业者免除其它劳役和赋税等优惠政策。在这种有利于发挥工匠智慧的环境中,当时的建筑师和工艺美术大师们将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和骨架券,以及阿拉伯的尖顶券等技艺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堂造型和支撑结构体系。

 这种新的建筑形制首先诞生于法兰西,它对建材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能将财富和对天国的向往更好地结合起来。它一问世,就在西欧各地流行起来,延续达400年之久。然而,各国的哥特建筑还是显示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倾向。在英格兰,垂直线条得到强化。在德意志地区,高塔成为重要标志。具有文化优越感的意大利人,在这种新的建筑形制面前表现出相当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蔑视这种新的风格,并将之取名为哥特建筑(“Gothic”,让人连想起愚昧和野蛮的北方游牧部落);另一方面,在建筑的外观装饰等方面借鉴了哥特风格的尖拱造型。

 

2. 基本特征——尖拱

哥特建筑多数为教堂。相对于罗马式教堂而言,哥特建筑用尖拱形取代了所有的罗马式半圆拱形。这一基本线条的变化带来了意境的变换:原先厚重阴暗的印象转变成轻快上升的线条。

 尖拱有比半圆拱更实用的地方在于,它在同样的跨度内可以把拱顶造得更高(中厅一般都在30米以上,最高的达8米),而其所产生的侧推力会更小,从而有利于减轻结构;此外,采用尖拱还可以适应多种间的形状,而半圆形十字拱只能覆盖正方形的间(图1)

 

 

 哥特建筑风格

图1 A和B,骨架券与普通十字拱的区别。A,原先的十字交叉拱的砌法;B,尖拱的常见砌法,先砌拱肋,然后再在拱肋上砌石板,这种拱肋又称为骨架,这种技术的难度明显增大,但石板的厚度可以显著减小,从而减轻结构的重量;C,四分尖拱肋;D,六分尖拱肋;E,星状尖拱肋示意图,由于分叉很多向下过渡为束柱。

 

3.框架结构

    哥特教堂的基本结构单元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又称尖肋拱顶(图1)。为了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从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设飞扶壁(图2)。为了增加稳定性,一般都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此可以看出,哥特建筑独特的框架结构。

哥特建筑风格

图2 右侧为哥特教堂的框架结构示意图。左图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Cathedral,1163-1250)的背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心尖塔和围绕中厅的众多飞扶壁和柱墩。

 

4.内部和外部处理

哥特教堂的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高很长,由束柱引导的向上垂直线条占据统治地位,塑造了很强的升腾态势。由于摆脱了承重墙,窗子因此占满支柱之间的的整个面积,窗子由构成一幅幅图画的彩色玻璃镶嵌而成,也称。阳光照耀时,教堂内部漾起夺目的色彩,宛如天堂圣境(图3)。室内装饰的重点是华盖、壁龛等处,也以尖券为主题。

一般在教堂正门两侧建有方形主塔,从而增加主立面的宽度和宏伟。德意志人喜欢在方形主塔之上增设极高的尖塔,造成冲天而起的态势(由于高塔耗费更多的时间和财物,一些教堂至今只建成一座高塔)。尖塔,不仅设在主塔之上,而且还以相应的比例建在扶垛、墙垛、栏杆、窗棂、等物之上。大小不等的尖塔,以及塔上的小卷花状饰物,如同大大小小、拔地而起的尖笋。与这些尖塔相呼应,在西部主立面上布满繁杂的垂直线条和众多有意被拉长的人物雕像。整个建筑的外观使人联想到向上的神秘天国。尖券、尖拱、飞扶壁以及大量以尖券为主题的细部装饰如华盖、壁龛等,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建筑风格

图3 左侧为巴黎圣母院的正门山墙,两侧的方形高塔并不为尖顶所覆盖,整个立面的中心为巨大的玫瑰花窗,其它的门窗等全部采用尖券。右图为萨拉曼卡市伊诺尼马斯大教堂的中厅,为了增加垂直上升的线条,柱墩全部塑造成束柱状,向上成放射状分叉成拱肋,拱肋之间由相互交错成4轴对称的复杂图案,中厅两侧的花窗玻璃清晰可见。

 

哥特建筑风格

图4 科隆大教堂(Kolner Dom, 1247年起建造,断断续续历时达六百余年),保持世界建筑最高纪录(157米)到1884 年。

 

哥特建筑风格

图5 维也纳斯特凡大教堂(Stephansdom)。左图,教堂外观十分华丽,一个主塔建于圣坛外侧;右图,装饰富丽的圣坛,两侧为巨幅花窗玻璃。该教堂始建于1137年按罗马式风格建造,1258年顶层被火灾损坏,之后按哥特风格重修并建成南塔等(137米),后来又增加了文艺复兴风格的元素,在巴洛克时期,又对内饰进行了改造。

 

哥特建筑风格

图6 英格兰的剑桥大学(King's College Chapel,1446-1515),虽然不是教堂,但哥特风格明显,采用扶壁、尖塔和尖顶券,四个主塔和巨大的花窗玻璃都用纵向线条装饰。

 

哥特建筑风格

图7 米兰大教堂(Dom de Milan,1386年实践,到1858年才彻底完工),正门有众多小尖塔,大小尖塔约138座,总体显示哥特风格(意大利境内仅此一例),有很多后来的巴洛克和新歌特元素。

 

哥特建筑风格

图8 佛罗伦萨新马丽亚教堂(S Maria Novella,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外表几乎看不出各哥特风格,仅主立面上门洞略呈尖拱形,但内部采用了哥特风格的尖拱。大理石贴面为1456-1470年的产物,已经开始具备文艺复兴艺术的特点了。该图源于www.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