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南县植保体系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德慧常泉666 2012-09-16

洛南县植保体系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1年7月12日      来源:洛南植保站       作者:何崇阳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防治和检疫任务逐年加大、要求提高,而承担病虫防控任务的植保体系建设力度和速度相对滞后,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体系现状和生产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洛南县植保体系需要革新建设发展。

    一.洛南农业病虫害发生格局

    洛南县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南麓,全县辖25个乡镇381个村(居)委会,总面积2830平方公里,总人口45.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8万人(农业28.15万人),是商洛的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国定的一个贫困县。洛南县地理位置独特,是商洛唯一兼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县,南北资源兼生相容,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土地总面积42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9.6万亩,是商洛市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县。2010年我县农作物种植面积78.01万亩,病虫害发生面积62.3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6万亩,病虫害发生面积47.98万亩;玉米种植面积30.81万亩,病虫害发生面积6.71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8.5万亩,病虫害发生面积2.98万亩;大豆种植面积12.7万亩,病虫害发生面积4.63万亩。病虫害发生总体情况是发生种类多,发生程度轻,除小麦条锈病、小麦穗蚜、玉米大斑病、马铃薯晚疫病中度发生以外,其余病虫害均轻度发生。近来病虫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①常发性病虫中度持续发生,小麦条锈病、小麦穗蚜、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中度发生常发性病虫害在我县中度偏重发生;②小麦条锈病进入流行期,我县是小麦条锈病主要的冬季菌源区和越夏菌源区,2000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在我县连年中偏重发生, ③玉米大斑病和粘虫扩展危害,2000年粘虫开始在我县偏重发生,大斑病从2008年开始扩展至25个乡镇发生,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⑤次要病虫上升危害,一些经济作物如烤烟、中药材、蔬菜等种植面积的扩大,病虫结构已发生改变,近年重大病虫灾害的频发,严重威胁着我县农业生产安全和产业发展。

    二、洛南县植保体系现状

    1、植保机构和人员体系不健全

    洛南县有25个乡镇,唯有洛南县植保站一家承担全县病虫测报与预防,乡、村无专职植保工作人员和专门工作机构,我县植保人员编制8人,在岗22人,全县副高职1人人,中职2人,初职4人,技术人员共11人,占总人数的50%,其中中高职3人,占总数的1.7%。每个乡镇无植保专职技术人员,均有农技站职工兼职25人,乡镇植保人员设置为零,洛南县现有行政村381个,设有植保员共8人,村级植保人员设置率为零。

    2、植保人员经费基本保证,业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

    洛南县植保人员经费支出65万元/年,公用经费4万元,财政拨款65万元,公用实际支出10万元,无其他收入,我站实际支出82万元,平均每人年经费开支50元/人。镇村无经费。

    3、基础建设长期投入不足,设施设备数量少、水平低

    (1)植保设施设备数量少、水平低

    我县乡镇无专门植保机构办公场所,无实验室场所,无观测场所,无车辆,只有我县植保站有试验室2间,观测场一处,药械库一处,试验设备20台/套,有专用植保车辆1辆。

    三、洛南县植保体系建设方向

    洛南农业发展要靠“三化”带“三农”,洛南植保体系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提高、转变植保人员现有思想,结合洛南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在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中争优创先,科技兴农,工业带农。将农田视为工业原料和市场产品的生产车间,以产业链环节、终端消费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价农产品为生产标准,用工业化生产理念管理和用工业现代设施技术开展监测预警、防治指导、植物检疫、控制扑灭、安全用药、技术服务等植保工作,根据农业产业的需要,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植保服务,用植保体系全体人员的思想、技术和服务,保证、提升农产品价值,保证生产、农产品质量、环境生态安全,实现防灾减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对乡镇植保体系的建立健全,形成现代植保防灾减灾系统,大幅度减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对履行好植保公共服务职能和生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