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今天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
大江东去浪淘不尽:
《苏东坡传》赏析
自国学热再次兴起以来,关于苏东坡的各种评说通过“百家讲坛”等媒介纷纷出炉,皆可圈点。但是,还是偏爱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无它,相似的心灵是灵魂的转世而已。
《苏东坡传》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林语堂先生在该书的原序里袒露了创作初衷,“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为他所倾倒、所爱慕的原因。”而苏东坡对他兄弟子由的那句话,描写他自己最恰当不过了,“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活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作为吾国吾民始终在心的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却于上个世纪30年代远赴美国,用英文完成该书,超脱的语境可想而知,令人格外青睐不无缘故。
从儒家的正视人生,释家的否定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苏东坡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混合的人生观。那是怎样的旷古奇才?且看林语堂先生如何全方位地娓娓道来。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的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遏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地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惑,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尽管,林语堂先生坚持认为,“读书人能用别的方法谋生,最好不要做官,他的遭遇便是充分的理由。”
苏东坡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坦述,“吾一生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皆可畅达之。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苏东坡的文字使当时及后人的感受,亦复如此。他能狂妄怪僻,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
苏东坡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恬多言,但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好奇深思,虽深沉
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在读《苏东坡传》时,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早就逝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永垂不朽的。
“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得更为充分……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今天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对于林语堂先生的如是评价,感同身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