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你朗的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三) (四)

 淄水渔夫 2012-09-17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三)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典型症状:急起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严重者昏迷,多在春季发病,皮肤可见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2.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细胞数在1000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培养及涂片检查细菌阳性。血自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皮肤瘀点涂片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血培养阳性。

3.本病多属中医‘’春温‘’、”冬温‘’、“瘟疫,瘟疫时毒‘’等范畴。

基本方

珍珠母30克(先煎)  葛根9克 大青叶30克 地龙干12克 龙胆草9克(酒炒)  野菊花15克 钩藤15克(后入)

加减法

1.热盛:加生石膏30克(先煎)、炒黄连3克。

2.瘀斑多: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3.呕吐较频:加玉枢丹2.1克(温开水调服)。

4.搐搦:加全蝎、蜈蚣等分研末,每日二次,每次1.5克,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野菊花、龙胆草清热解毒,葛根清腑热、除项强、滋养筋脉,珍珠母、钩藤、地龙干重镇、解痉、熄风。

参考

l.本病病情变化多从卫分迅速蔓延气分,或直入营血,内陷痴阴。如正不胜邪,则出现内闭外脱、亡阴、亡阻等危候。后期往往因气阴耗伤,脏腑亏虚,筋脉失养而形成瘫痪、痴呆等后遗症。初步处理以清热解毒为主,适当结合养阴化痰、凉血、祛瘀、解

痉、熄风等法。

2.清热解毒药如芦根、黄芩、山栀、银花、连翘、草河车、紫天葵、竹叶、贯众、板蓝根,凉血养阴药如丹皮、知母、玄参、水年角(代犀角)、石斛,祛瘀药如丹参、鬼箭羽、红花:桃仁,化痰药如天竺黄、陈胆星、川贝母、石菖蒲、猴枣散,平肝熄风药如生石决、生牲蛎、白蒺藜、僵蚕、蝉衣、山羊角、羚羊角等均可随症选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

1.典型症状。流行季节(7~9月)突然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烦躁,2~3天后出现脑膜刺激症,甚者可有昏迷、惊厥、呼吸衰竭。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增高,中性多核细胞居多。脑脊液细胞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晚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

3.本病多属中医”暑温‘’(发热丽渴)、‘’暑风‘’(手足搐搦)、“暑厥”(四肢厥冷)、“暑痉”(项背强直)、“暑痫‘’(状如惊痫)等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60克  板蓝根30克  地龙干12克 钩藤1 5克(后下)  七叶一枝花15克

加减法

1.气分热:加生石膏30~60克(打碎先煎)、知母12克。

2.血分热:加生地1 5克、丹皮9克。

3.湿盛:加干藿香9克、干佩兰9克;苔白厚腻甚者加苍术9克。

4.呕吐加制半夏9、姜竹茹6克;呕吐频繁加玉枢丹1.5克(吞服)。

5.便秘:加凉膈散12克(包煎),或生川军9克(后入)、玄明粉12克(冲)。

6.项强:加葛根6~9克。

7.痰多:加鲜竹沥30克(冲服),或猴枣散1.5克(温开水调服)。

8.嗜睡:加广郁金9克、石菖蒲12克。

9.神昏:加安宫牛黄丸l粒,每日2次(温开水化服)。

10.烦躁:加牛黄清心丸l粒,每日2次;兼见搐搦者用至宝丹l粒。均用温开水调服。

11.项背强直:热高者,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或山羊角30克,每日2~3次(水煎服);症轻者,用蝉衣研末,每次3克,每日2~3次(温开水调服);热不高者,用全蝎、蜈蚣等量,研末,每次1.5~3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板蓝根、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钩藤、地龙退热熄风。

钩端螺旋体病

1.典型症状:起病急骤,有寒战、发热(呈弛张型)、剧烈头痛、乏力、纳差、全身酸痛、肌痛(以腓肠肌最明显)、颜面充血(常见结膜显着出血);有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主;有接触和饮用疫水或进食被鼠尿所污染的食物史。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增多,以中性多核细胞为兰,血小板减少,逮沉加快;鱼清凝集溶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望啊性反应(发病后l~2周出现)。

3.本病多属中医”暑温挟湿“、秋温疫毒、湿温、咳血、吐血”等范畴。

(一)流感伤寒型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银花l 2克 连翘12克 藿香10克 黄连3克 黑山栀9克 鲜芦根30克

加减法

1.全身酸痛明显:加羌活9克、独活9克、秦艽9克。

2.头痛项强明显:加葛根9克、龙胆草9克。

3.腿胀酸痛明显:加木瓜9克、晚蚕砂12克 (包煎)。

4.恶心呕吐:加制半夏9克、姜竹茹9克。

5.尿短尿黄:加淡竹叶9克、木通9克。

6.目赤涩痛:加生地12克、木贼草9克。

7.颈部痰核:加海藻1 2克、夏枯草1 2克。

8.咳嗽较频:加光杏仁9克、江剪刀草15克。

9.腹痛腹泻:加煨木香6克、焦六曲12克。

10.舌红津少:加川石斛9克、麦冬1 2克。

11.湿热重:加生苡仁1 2克、滑石l 8克。

12.热重:加生石膏307克(打碎先煎)。

13.痰中带血:加白茅根30:克、藕节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银花、连翘、鲜芦根清宣卫、气热毒;黄连、山栀、蒲公英清热解毒;藿香芳香解暑化湿,又可和中。

(二)肺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30克  广郁金l 0克  生侧柏叶30克 仙鹤草30克  白茅根30克  鱼腥草30克  鲜荷叶60克

加减法

1高热烦渴:加生石膏30克 知母12克。

2、内热炽盛:加炒黄连3克。

3、咳嗽频繁:加光杏仁9克 川贝粉3克(吞服)。

4、出血量多:加制大黄9 或三七粉3克(吞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郁金凉血清热,开肺郁,理肺气;鱼腥草、白茅根入肺经以清热解毒,协同生侧柏叶、仙鹤草凉血止血;鲜荷叶清热解暑,升发清阳。

参考

1.本病多由暑热蕴结,内热炽盛,疫毒上迫于肺,损伤血络所致。早期可见咳痰带血丝,继则大量出血,而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汗多,手足厥冷。此时宜用独参汤、参附龙牡汤、生脉散,并结合现代医学方法抢救。缓时治宜凉血止血、养阴润肝为法。

2.冰血止血药如紫珠草、生蒲黄、水牛角、小蓟、玄参、丹皮、旱莲草、茜草根、生蒲黄,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紫菀、阿胶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黄连解毒汤(清肺解毒),四生丸(凉血止血),白虎汤(涤暑、清肺胃),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祛瘀),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解毒)等。

(三)黄疸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1 5克  丹皮l 0克  水牛角45克(先煎) 茵陈3 0克  蒲公英3 0克  黄连4.5克  炒山栀1 0克

1.尿少:加车前草3 0克。

2、出血较多:加生地榆l 5克。

3、神志恍惚:加石菖蒲12克、莲心l 0克。

4、神昏抽搐:加紫雪丹9克,或安宫牛黄丸1粒(温开水溶化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茵陈、山栀利胆、退黄、泻火解毒,生地、丹皮、水牛角(代犀角)凉血止血,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

参考

I.本型类似中医学的“急黄”或“瘟黄”;多因暑湿热毒交蒸,郁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或热毒充斥,迫血妄行;治法以清热利胆、凉血解毒为主。

2.清热解毒药如生石膏、黄芩、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利胆退黄药如金钱草、玉米须、连钱草,凉血止血药如仙鹤草、白茅根、地锦草、旱莲草、茜草根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茵陈蒿汤(清利湿热、退黄),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营泻火),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等。

四)脑膜脑炎型

基本方

水牛角3()克(先煎)  生地1 5克  玄参1 2克 板蓝根l 5克  广地龙1 2克  黄连3克  钩藤1 5克(后入)

加减法

1.抽搐频繁:加全蝎粉1.5克(吞服、),每日2次。

2.神昏谵语:加石菖蒲12克,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方义

基本方用水牛角(症重宜用犀角)1.5~3克,磨汁冲服)、生地、玄参清营凉血,黄连、板蓝极清热解毒,地龙、钩藤熄风止痉。如黄连缺乏可改用龙胆草9克。

参考

4. 本型类似中医的“暑痉”,多出热毒炽盛,燔灼营血,内陷心包而致,治以清热解毒、凉营止痉为法。

5. 清热养阴如竹茹、竹卷心、连翘、白芍、菊花、甘中黄,重镇熄风药如珍珠母、生石决、生牡蛎、山羊角等均可选用。本型后期有因湿热内郁,弥留肢体,脉络痹阻,出现半身不遂或语言不清等症者,可用活血通络法。药如当归、川芎、丹参、赤芍、鸡血藤,郁金、石菖蒲、地龙、茵陈、忍冬藤等。

3.常用方有清营汤(清营解毒),神犀丹(清营,凉血、解毒),羚羊钩藤汤(清肝、化痰、熄风),熄风清营汤(清心开窍、镇肝熄风)等。

(五)肾功能衰竭型

基本方

党参12克  炙黄芪12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 丹参1 2克  益母草l 5克  制大黄9克

加减法

1.气虚较甚:党参改用生晒参9克(另煎冲入)。

2.尿少明显:加将军干3克(研末,温开水送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黄芪益气;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丹参、益母草、制大黄祛瘀泄浊,使血液循环改善,排尿通畅。

参考

1.本型可见于后期,系因肾气不足,气血郁滞,水湿不行所致;治宜益气利水为主,兼用祛瘀泄浊以助肾功能的恢复。

2.益气药如白术、黄精,利水药如木通、防己,生米仁、车前草(子),活血祛瘀药如王不留行、川芎、茺蔚子、马鞭草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八正散(清热利水),猪苓汤(养阴利尿),滋肾通关丸(除下焦湿热、助气化)等。

病毒性肝炎

1.典型症状:有与肝炎病人接触史,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消化道及/或全身症状,如乏力、纳减、恶心、厌油、发热及黄疸,肝肿大、肝区痛,巩膜及皮肤黄染。

2.实验室检查:尿中尿胆原含量增加,谷丙转氨酶增高,麝香草酚浊度试验、锌浊度试验均可出现异常;黄疸型肝炎患者,尿内胆红素可呈阳性,总胆红素及一分钟胆红素可增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将有助于乙型肝炎的确诊。

3.本病多属中医托胁痛“、”肝气郁滞‘’、“肝胀‘’,”阳黄“、”胁胀‘’、“阴黄”、“虚劳‘’等范畴。

一、急  性  期

(一)无黄疸型

基本方

蒲公英l 8~3 0克  土茯苓l 2克  秦皮9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广郁金9克  制大黄9克

加减法

1.湿偏重:加苍术9克。

2.热偏重:加黄芩9克,或猪胆汁炒黄连3克。

3.脘腹胀:加炒枳壳9克、木香9克。

4.犬便溏薄;制大黄减量,加炒自术9克、焦六曲1 2克。

5.疲乏明显:加糯稻根3 0克。

6。肝区痛明显: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 2克。

7.食欲减退明显:加炒谷芽9克、炒麦芽9克,或用炙鸡金(研末),每次3克,每目2次,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土茯苓渗湿,广郁金疏肝理气,例大黄荡涤温热之壅滞,秦皮清肝泄热。

参考

1.本型多由饮食不慎,或湿热内蕴,脾失继运,肝失疏泄而成;治法初起以清热化湿、疏肝解毒为主。

2.清热解毒药如板蓝根、一见喜、铁扁担、虎杖、垂盆草、过路黄、半边莲、紫参、败酱草、凤尾草,化湿利尿药如藿香、佩兰、生苡仁、车前草、玉米须、金钱草,疏肝理气药如制香附、莪术、砂仁、柴胡、川朴、青皮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平胃散(和胃、理气、化湿),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等;愈后宜续服清肝扶脾丸或强肝丸(益气健脾、活血祛瘀、理气舒肝),以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减轻病毒对肝脏的损害。

4.据报道柴胡、乌梅、五味子、金樱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灵芝、丹参、野菊花、田基黄、一见喜、当归龙荟丸、生地与柴胡同用、板蓝根与岗稔根同用,均有降转氨蔫作用;虎杖、黄柏、大黄、贯众、鱼腥草、晚蚕砂,对乙型肝炎抗原有抑制作用。

预防

1.杨树枝、柳树枝各30克,水煎成200毫升,每服1 00毫升,每日2次。

2.蒲公英、板蓝根各3 0克、生甘草3克,水煎成1 00毫升,每日1次,连服3~5天。

3.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煎服l剂,连服7天。

4.甘露消毒丹12克(温开水吞服),每日1次,连服5~7天。

(二)黄  疸  型

基本方

茵陈1 5~3 0克 生山栀9克  黄柏9克  生大黄9克(后入)  黄芩9克生甘草3克  七叶一枝花3 0克

加减法

1.挟风寒:加麻黄6克。

2.湿偏盛:加土茯苓1 5克。

3.热偏盛:加龙胆草9克。

6. 肝大明显:加丹参l 5克。

5.脾大明显加炙鳖甲12克

6.黄疸持久不退:加青黛0。9克、明矾0.4 5克(研末),入胶囊饭后吞服,每日 3次。

方义

基本方茵陈清利湿热;山栀、黄芩、黄桕泻火,大黄荡涤肠胃,前后分消,使湿热从二便而出;生甘草、七叶一枝花降泄、清热解毒。

二、慢性期

基本方

当归9克 丹参12克 赤芍9克 白芍9克 炙黄芪12克 广郁金9克 败酱草30克

加减法

6. 食欲减退:加焦山楂12克 炒麦芽12克。

7. 湿偏盛:加干藿香9克 佩兰9克 生米仁12克

8. 热偏盛:加生山栀9 黄连3克。

9. 湿热两盛:加茵陈15克 生山栀9克。

10. 低热:加银柴胡9克 川石斛9克

6.脾肿大:加乌梅4.5克、炙整甲l 2克(先煎)。

7.肝区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2克。

8.早期肝硬化:加三棱9克、莪术1 2克、炮山甲1 2克(先煎)。

9.黄疸晦暗不退:加茵陈1 5克、熟附片9克(先煎)。

l 0.脾虚:加白术12克、茯苓1 2克。

11.气虚:加党参12克。

12.血虚:加制首乌12克。

1 3.阴虚:加生地1 2克、北沙参12克。

14.阳虚:加仙灵脾1 2克、肉桂3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参、赤芍活血散瘀,广郁金开肝气之郁结,炙黄芪益气健脾,辅以败酱草清热解毒而祛余邪。

肠伤寒

一 发病期

基本方

苦参9克 银花l 2克 苍耳草12克 藿香9克 川朴6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甘露消毒丹12克(包煎)

加减法

1.湿偏盛。加苍术9克。

2.热偏盛:加炒黄连3克。

3.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2克、焦六曲12克。

4.胸闷腹胀:加炒枳壳9克、木香9克。

5.恶心呕吐:加姜半夏9克、陈皮6克。

6.大便秘结:加凉膈散1 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藿香、川朴芳香化湿,苍耳草祛风化湿,苦参清热燥湿,甘露消毒丹化浊利湿,白花蛇舌草、银花清热解毒。

(二)极    期

基本方

苍术9克 知母12克 生石膏60克(先煎) 黄连4.5克青蒿9克七叶一枝花12克

加减法

1.便秘:加枳实9克、制川军9克。

2.便溏:加煨葛根6克、银花炭12克。

3.红疹: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4.白痦:加川石斛12克、生苡仁12克。

5.阴津受损:加北沙参12克、麦冬9克。

6.精神呆滞、嗜睡:加广郁金9克、石菖蒲l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自虎加苍术汤以清阳明胃热,燥太阴脾湿;配青蒿以宣化湿热;黄连、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

三)恢  复  期

基本方

北沙参12克  麦冬1 0克  生地12克  玉竹l 0克  山药12克 炒扁豆12克

加减法

1.胃热:加竹叶9克、生石膏30克。

2.低热:加川石斛12克、地骨皮12克。

3.纳差:加炒麦芽12克、炒谷芽12克。

4.便溏:去生地,加炒白术12克、茯苓12克。

5.不寐:加合欢皮12克、夜交藤1 5克。

6.心悸:加丹参12克、远志肉6克。

7.气虚:加太子参12克、制黄精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增液,山药、炒扁豆健脾化湿。

1.典型症状: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头痛、全身肌痛、失眠、疲乏、呕吐、脉速、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第5日起胸背开始出现淡红色斑疹或丘疹,2小时内蔓延至颈、腹及四肢,严重者有谵妄、烦躁不安、脑膜刺激征。

2.实验室检查:发病一周后,变形杆菌交叉反应0X的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或逐渐增高。

3.本病多属中医”温病‘’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生地1 5克银花1 5克  蒲公英30克紫草12克鲜芦根60克

加减法

1.尿黄尿短:加淡竹叶9克。

2.斑疹过密或紫黑:加水牛角30克(先煎),症重再加用神犀丹3克(分2次吞)。3.神昏谵语:加紫雪丹1.5克(吞服),每日2~3次,或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蒲公英、银花、芦根清热透邪,生地、紫草凉血解毒。

布氏杆菌病(波状热)

一)急  性  期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黄连3克黄芩3克  藿香12克 银花12克 生米仁3 0克

加减法

1.高热:加柴胡6~9克。

2.汗多:加浮小麦3 0克,

3.咳嗽:加光杏仁9克、制半夏9克。

4.咯血:加藕节1 2克,

5.小便短少:加车前草12克。

6.食欲不佳:加炙鸡金9克。

7.关节疼痛明显:加防己9克、晚蚕砂12克 (包煎)。

8.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1 2克、黄药脂9克。

9.睾丸胀痛:加川袜子9克、炒玄胡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黄连、银花、黄芩清热、解毒、燥湿,藿香化湿和中,生米仁利水除痹。

二)慢  性  期

基本方

生地12克 炒黄连3克 炒米仁l 5克 秦艽9克 鱼腥草3 0克 鸡血藤3 0克

加减法

l.低热:加银柴胡9克、地骨皮12克。

2.盗汗:加浮小麦1 8克、糯稻根I 8克。

3.便秘:加脾约麻仁丸9克(吞服)。

4.腹痛:加生白芍12克、甘草3克。

5.腹泻:加炒白术9克、煨木香6克。

6.失眠:加炒枣仁9克、夜交藤1 8克。

7.咯血:加藕节炭12克、白茅根15克。

8.衄血:加黑山栀9克、旱莲草12克。

9.便血:加地榆炭1 2克、槐花炭12克。

10.胃纳不佳:加炙鸡金g克、炒莱菔子9克。

儿。关节酸痛:加羌活9克、防己9克。

12.关节强直:加地龙干9克、伸筋草1 5克。

13.肝脾肿大:加丹参12克、炙鳖甲12克(先煎)。

l 4.血虚:加当归g克、桑椹子12克。

1 5.气虚:加党参g克、炙黄芪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滋养阴血,鱼腥草、黄连清热解毒,生米仁、鸡血藤利湿通痹,亦可养血行血,秦艽祛风湿、除虚热。

霍乱

基本方

于姜6克  黄连3克  黄芩9克  甘草4 .5克 辟瘟丹2.1克(温开水调服)

加减法

1. 舌淡苔白:干姜加量至12~18克。

2. 苔白厚腻、胸闷:加苍术9 川朴6克。

3. 苔黄口渴:黄连加量至6克、黄芩加量至12~18克。

4. 恶心呕吐频繁:加制半夏9克、生姜9克。

5. 四肢厥冷严重:加熟附片9~15克(先煎)。

6. 无尿或尿少:加茯苓15克 或将军干4只(研末分吞)。

7. 腹痛明显:加吴茱萸6克 、木香9克。

8. 烦躁:加淡豆豉12 炒山栀9克。

9. 转筋:加乌梅4.5克 木瓜9克 或生米仁30克 晚蚕砂9克(包煎)。

10. 药的泻止腹胀:加生川军(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干姜散寒;黄连、黄芩解毒,兼以燥湿;甘草调和诸药;辟瘟丹(孕妇忌用)辟秽解暑,止呕止泻。

白喉

基本方

生地15克 玄参12克 麦冬12克 忍冬藤30 板蓝根18 土牛膝根30

加减法

1. 便秘:加生川军9后入)。

2. 火盛:黄芩9克。

3. 喉鸣:加射干6克。

4. 中毒症状明显:加六神丸或六应丸15-20粒(吞服),每日2-3次。

5. 并发心肌炎:加丹参15 黄连3克、琥珀末2.1克(吞服),或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每日2~3次。

方义

基本方用忍冬藤、板蓝根、土牛膝根清热解毒,生地、玄参、麦冬凉血、滋阴、润燥。

疟疾

基本方

柴胡9克 炒常山9克 煨草果4.5克 制半夏9克 陈皮4.5克 生姜4.5克

加减法

1. 怕冷较甚:加桂枝9克。

2. 发热较高:加青蒿9克。

3. 内热偏盛:加黄芩9克。

4. 内寒偏盛:加熟附片6克(先煎)。

5. 挟食:加槟榔6克 或焦山楂9克 焦六曲9克。

6. 呕吐:加藿香9克 甚者加玉枢丹0.03~0.15克。

7. 胸闷:加川朴4.5克。

8. 血虚:加制首乌12克。

9. 气虚加党参12克。

10. 疟母:加丹参12克 炙鳖甲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柴胡疏利肝胆,透达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制半夏、陈皮、生姜化痰、和胃、降逆;草果、常山截疟。

急性细菌性痢疾

基本方

白头翁15 黄连4.5 黄柏9 秦皮12 木香9 白芍12 甘草4.5

加减法

1. 发热:加葛根9克。

2. 挟有脓血:加生地榆12 槐花米12.

3. 挟有积滞加莱菔子9 焦山楂9 焦六曲9.

4. 抽搐惊厥:加广地龙12 钩藤15(后入)或紫雪丹1.5克(分2次吞服)。

5. 窍闭神昏:加郁金9 石菖蒲12 水牛角30克(先煎),或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秦皮清热燥湿;黄连、黄柏燥湿解毒;木香行气导滞;白芍、甘草务血敛阴,缓急而止腹痛。

慢性细菌性痢疾

基本方

苍术9 白术9炒白芍9 木香6 石榴皮12 吴茱萸4.5 黄连4.5

加减法

1. 畏寒发热加葛根6。

2. 腹痛较甚加炮姜4.5.

3. 恶心呕吐加制半夏9、生姜6克。

4. 脾肾阳虚去黄连,加四神丸9克(吞服)。

5. 滑脱不禁:黄连减量;加干姜4.5克煨诃子9克,或赤石脂12 罂粟壳9克。

6. 脱肛不收:加炙黄芪12 炙升麻9.

7. 挟下脓血:加地榆12 枳实9.

8. 寒积不化、遇寒即发:去黄连或减量;加炒党参12克 熟附片9(先煎)干姜4.5克。

9. 阴血亏虚、午后潮热加当归9 阿胶9克(烊冲)。

10. 噤口不食、食入则吐:湿热偏重加石莲子12 黄连用姜汁炒;寒湿偏重加制半夏9克、干姜4.5克;脾胃虚弱去黄连,加炒党参12克、石菖蒲9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白术、木香、吴茱萸温中健脾,黄连、苍术清热燥湿,炒白芍、石榴皮收涩止泻。

阿米巴痢

基本方

白头翁15 苦参9克 银花炭9 椿根皮15 焦山楂9 鸦胆子仁10粒(入胶囊或糯米纸包吞)。

加减法

1. 白冻多加炮姜4.5克。

2. 红冻多加生地榆12克。

3. 日久不愈,加乌梅炭4.5克赤石脂3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白头翁、椿根皮清化湿热,苦参、鸦胆子仁除下焦湿热,银花炭焦山楂凉血解毒、消食化积,散瘀行滞。

绦  虫  病

1.典型症状:上腹或全腹隐痛,消化不良,粪便内发现虫节片。

2.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发现虫卵;肛拭涂片阳性。

3.;本病多属中医“白虫”、“托寸白虫”范畴。

基本方

槟榔30克  石榴皮1 5克  雷丸3 0克  玄明粉9~12克(服法:雷丸研细末,槟榔、石榴皮煎汤冲雷丸末服,半小时后温开水冲玄明粉服,每日1次,连服3天。)

方义

基本方用槟榔、雷丸、石榴皮杀虫,玄明粉泻热通便以下虫。

蛔  虫  病

1.典型症状:脐周不固定部位的腹痛,发生突然,片刻自行缓解,易饥,夜间磨牙,荨麻疹,重者营养不良。

2.实验室检查;大便涂片镜检发现虫卵;血象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苦楝根皮12 槟榔9 甘草3 使君子肉9 枳实6 制大黄9

加减法

l。腹痛:加术香6克。

2.胃痛:加川椒4.5克。

3.内热:加胡黄连4.5克。

方义

基本方用苦楝根皮、使君子肉、槟榔驱蛔消积;枳实、削大黄泻下蛔卵;甘草缓急止痛(虑其泻下时可引起腹痛),又能中和苦楝根皮之小毒。

参考

1.本病多由进食被蛔虫卵污染的瓜果、蔬菜等食物或饮生水而感染发病。治法以驱蛔为主。

2.驱蛔药如川楝子、蛔蒿、天名精、吴茱萸、榧予、南瓜子、石榴皮、乌梅、蜀椒、芜荑,理气药如土木香、公丁香、厚朴,利湿药如丝瓜子、篇蓄、薏苡仁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使君子散(驱蛔>,化虫丸(驱蛔),乌梅丸(安蛔、止痛),肥儿丸(驱蛔后调理)。

上呼吸道感染

l.典型症状:喷嚏、鼻塞、流涕、咽部干痒作痛、声音嘶哑或咳嗽,可有低热、乏力、纳减、全身酸痛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多正常,如合并细菌感染者可增高。

3.本病多属中医“伤风”、“重伤风”、“感冒”、“喉痛”等范畴。

基本方

藿香1 0克  板蓝根1 8克  一枝黄花30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偏风寒:加荆芥9克、防风9克。

2.偏风热:加黄芩9克、淡豆豉9克。

3.挟湿盛:加苍术9克。

4.挟暑邪:加香薷9克。

5.挟食滞:加焦山楂9克、焦六曲9克。

6.鼻塞明显:加辛荑6克。

7.头痛明显:加白芷9克。

8.咳嗽较频:加胡颓叶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藿香疏表;一枝黄花泄热而兼辛散,配板蓝根清热解表、凉血解毒;甘草调和一枝黄花与板蓝根之苦寒。

参考

1.本病多由天时冷暖无常,风寒、风热外侵卫分而成,每有挟湿、挟食、挟暑等因。治宜疏解外邪为主,兼用化湿、消食、消暑等法。

2.解表疏邪药如紫苏、羌活、葱白头(辛温),薄荷、柴胡、大豆卷(辛凉),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蒲公英、四季青、鱼腥草、连翘、射干,化痰药如半夏、橘红、贝母、桑自皮、枇杷叶,化湿药如厚朴、佩兰、米仁、通草,消食药如山楂、炒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等

均可辨证选用。

3.常用方有葱豉汤(微辛轻解),葱豉桔梗汤(辛凉散邪),杏苏散(辛温散邪)等。

急性扁桃体炎

1.典型症状:起病急,发热,畏寒(寒战),头痛,咽痛,吞咽时加重。扁桃体红胂,有滤泡或渗出物。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

3 e本病多属中医以“乳蛾”、“喉蛾”等范畴。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板蓝根15克  挂金灯9克 制川军9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6克。

2.内热:加生石膏1 8克(打、先煎)。

3.痰多:加桔梗1.5克、牛蒡子9克。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挂金灯清热化痰,制川军、甘草泻火泄热。

参考

l,本病多因外感风热,或感受风寒,化火上炎;亦有过食辛辣肺胃内热上熏而致。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化痰、消肿。

2.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山豆根、苦甘草、马勃、西青果、一见喜、一枝黄花,化痰利咽药如浙贝母、射干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疏风清热汤(疏风散表、清热解毒),清咽利膈汤(清热解毒、利瘸消肿)等。外用冰硼散(消肿),或锡类散(溃烂)频吹患处。

慢性咽喉炎

l。典型症状:咽部不适,声嘶,咽喉部干痒及异物感,分泌物增加,恶心及反射性咳嗽。

2.本病多属中医“阴虚喉痹”、“虚火乳蛾”等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  生地15克  玄参1 5克  麦冬   12克马勃4.5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低热:加川石斛9克。

2.痰多:加瓜蒌皮l 2克,或川贝粉3克(吞服)。

3.内热重:加黄芩9克。

4.声音嘶哑:加胖大海9克、木蝴蝶4.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凉血、润肺生津;  大青叶清热解毒而利咽喉;马勃、甘草滴肺开郁,消乳蛾之红肿。

过敏性鼻炎

防风9克 乌梅4.5克 五味子4.5克 路路通9克 蝉衣4.5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 头胀头痛:加菊花9克 白蒺藜12克。

2. 容易感冒:加炙黄芪12克 白术12克。

3. 涕多加金樱子12克。

4. 鼻甲肥大增生:加川芎6克、丹皮9克。

方义

基本方用防风、路路通祛风通络;乌梅、五味子敛肺;蝉衣,甘草散风热、和脾气,并镇静脱敏作用。

(二)慢性鼻炎

基本方

藿香9克  荆齐9克  辛荑5克  苍耳子9克  龙胆草6克  薄荷3克(后入)。

加减法

1.头胀头痛:加桑叶9克、藁本9克。

2.寒邪偏盛:加细辛2.4克、川芎6克。

3.内热偏盛:加炒山栀9克、黄芩9克。

/l。涕浊腥臭;加白芷4.5克、鱼腥草1 8克。

方义

基本方用藿香芳香化浊;荆芥、辛荑、苍耳子、薄荷祛风散热,兼通鼻窍;龙胆草降肝胆上逆之火。

参考

1.本炳多因风媳久郁而致。治宜祛风化浊、清降肝胆之火。

2.祛风散热药如蝉衣、葱白头、牛蒡子、蔓荆子、石菖蒲、羌活,清热降火药如淡竹叶、丹皮、银花等均可选用。

3.常用成药有清肝保脑丸(即霍胆丸)。

4.基本方亦治化脓性上颔窦炎。

鼻  咽  癌

!,典型症状:单侧头病、耳呜、听力下降、鼻塞、鼻衄、流血性涕,颈淋巴结肿大。

基本方

北沙参15克 天冬12克 麦冬12克 玄参30克 石上柏30克 山豆根9克 菝葜18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法

1. 头痛:加生石决30克(先煎)钩藤15克(后入)。

2. 鼻塞:加苦丁茶9克、鹅儿为食草9克。

3. 声嘶:加蝉衣6克 木蝴蝶4.5克。

4. 颈部肿块:加海藻12克 山慈菇6克。

5. 面部麻木:加制南星9克 僵蚕12克。

6. 语言困难:加郁金12克 石菖蒲12克。

7. 涕中带血:加茜草12克 白茅根18克。

8. 四肢乏力:加黄芪12克 白术12克。

9. 面色挄白:加当归9 制首乌12克。

基本方用北沙参、天冬、麦冬、玄参养阴凉血、润肺生津;石止柏、山豆根、菝葜、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肿抗癌。

声门水肿

1.典型症状:语言及咽下困难,喉间疼痛,似有异物梗阻。

2.实验窒渔查:喉镜可见声带周围水肿。

3.本病属中医“喉喑”“失音”、“喉鸣”等范畴。

基本方

蒲公英15克  僵蚕12克 葶苈子l 2克  牛蒡子l 2克  生米仁1 2克  茯苓1 2克  车前子1 8(包煎)

加减法

l。声嘶:加胖大海9克、木蝴蝶4.5克。

2.喉鸣:加桔梗6克、射干6克。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牛蒡子、僵蚕疏解风热,化痰散结;茯苓、生米仁、车前子利水渗湿;葶苈子泻肺、行水、消肿。

声带病变

1.典型症状:以声音嗄嘶为时较长为特征。声带充血,常有感冒,高声呼喊、狂笑、歌唱病史;声带麻痹兼有呼吸及咽下困难,声带闭合不全兼见语言费力。

2.实验室检查:喉镜检查可见声带闭合不全;如声带息肉宜作活检以排除声带癌。

3.本病属中医“失音修、”肾怯‘’,“咽喉痛‘’等范畴。

(一)声带充血

基本方

鱼腥草30克  桑叶9克银花1 2克  连翘9克  桃仁9克  冬瓜子1 2克  薄荷3克(后入)

加减法

1.声嘶明显:加蝉衣4≈5克、木蝴蝶4.5克。

2.舌红津少:加北沙参1 2克、麦冬9克。

3.咽喉疼痛:加西青果9克、板蓝根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鱼腥草、桑叶、薄荷清散肺问风热;银花、莲翘清解胃中热毒;桃仁、冬瓜子消痰散瘀,瘀散则充血消失较速,不致蕴结生变。

参考

1.:车病多南风热恋肺,或过食辛辣,积热上熏而致。治以清风热,解热毒为主,佐以消痰散瘀。

2.消散风热药如蝉衣、牛蒡子,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四季青、一一枝黄花,七叶一枝花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桑菊饮(疏风清热)等。

(二)声带息肉

基本方

丹参1 2克  苦参1 2克  海浮石l 2克  急性子9克  桔梗6克  赤芍1 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痰多:加浙贝母9克。

2.喉痛:去海浮石,加马勃4.5克、板蓝根1 2克。

3.日久脾虚湿盛:去海浮石,加茯苓1 2克、山药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丹参、急性子、赤芍清热凉血,祛痰散结;海浮石化痰软坚;苦参养阴凉血,清解热毒;桔梗、甘草利咽。

参考

1.本病多因邪热久留,痰凝瘀结,或由慢性声带充血日久转化而成。治宜清肺化痰,凉血祛瘀。

2.凉血祛瘀药如生地、桃仁、凌霄花、地鳖虫、红梅消,化痰软坚药如昆布、海藻、葶苈子,利咽开音药如胖大海、木蝴蝶等皆可选用。

3.常用方有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含化丸(利咽散结)等。

(三)声带麻痹

基本方

党参1 2克  白术1 2克  山药l 2克  制黄精1 2克诃子皮9克  石菖蒲1 2克  五味子4.5克

加减法

1.音哑明显:党参改用太子参夕加凤凰衣6克。

2.喉间有痰:加川贝母粉3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黄精、白术、山药补脾润肺;诃子皮、五味子收敛肺气;石菖蒲化痰开窍。

声带闭合不全

基本方

大熟地12克 山萸肉1 0克  乌梅肉4.5克     炙黄芪1 0克  白术l 2克  茯苓l 2克  柿蒂6克

加减法

1.证偏阴虚:熟地改用生地,加北沙参12克。

2.证偏阳虚:加肉桂心3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山萸肉补肾养阴,黄芪、白术、茯苓补脾益气,乌梅、柿蒂敛肺降气。

(五)声带癌

基本方

石打穿3 0克  白英30克  龙葵3 0克  山豆根9克  桃仁9克  麦冬1 2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加减法

1.痰多:加桔梗6克。

2.喉痛:加板蓝根2克。

3.体弱:加党参l 2克。

4.舌红津少:加玄参1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石打穿、白英、龙葵、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散结;桃仁活血祛瘀;山豆根、麦冬清热利咽。

急性支气管炎

基本方

蜜炙麻黄9克光杏仁1 0克  制半夏9克 茯苓1 2克橘红9克  冬瓜子l 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 寒重;去冬瓜子,加细辛3克、生姜二片。

2.热重:去制半夏、橘红,加生石膏30克、瓜蒌皮l 2克,或加桑白皮I 2克。

3.湿重:去冬瓜子,加苍术9克、厚朴6克。

4.发热:寒证麻黄减量为6克(不用炙)、桂枝6克;热证去制半夏、橘红,加鱼腥草30克、银花10克、黄芩9克。

5.干咳舌红:去制半夏、橘红,加川贝粉3克(吞服)。

6.咽喉红痛:去制半夏、橘红,加牛蒡子9克,板蓝根l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麻黄解表、宣肺;制半夏、橘红燥湿、化痰;杏仁止咳顺气;茯苓、甘草健脾、和中;冬瓜子清肺滑痰。

参考

二。本病多由外受风寒或风热引起,但因气候与病人素质各异,每有挟湿、挟燥。治以疏表散邪、宣肺化痰为治。

2.解表宣肺药如荆芥、防风、紫苏、生姜、葱白头(辛温),薄荷、牛蒡子、桑叶、豆豉(辛凉),健脾化湿药如苍术、厚朴(辛温),生米仁、车前子(甘寒) 化痰止咳药如白芥子、桔梗、炙款冬、紫菀(辛温)。贝母、竹茹、前胡、瓜萎皮、枇杷叶(甘寒),清肺药如鱼腥草、黄芩、白茅根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杏苏散(散寒、宣肺、止咳),二陈汤(燥湿化痰),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化痰止咳),金沸草散(发散风寒、化痰止咳),三掏汤(宣肺化痰),平咳合剂(燥湿化痰),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桑杏汤(疏风润肺)等。

(二)慢性支气管炎

1.典型症状:慢性咳嗽、咳痰,多为粘液泡沫痰,晨晚则剧;听诊见鼾音、湿性哕音和哮鸣音。

2.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阻力增加。

3.本病多属中医”久咳“、”痰饮‘’、“痰哮‘’、”痰喘‘’等范畴。

基本方

苍术9克  白术9克  制半夏9克茯苓1 2 克补骨脂1 2克  光杏仁9克  炙款冬l 2克  陈皮9克

加减法

1.痰多泡沫:加白芥子9克。

2.痰少粘黄:去陈皮,加桑白皮l 2克。

3.咳嗽气喘:加净麻黄6克、炙苏子9克。

4.中气不足:加党参9克、炙黄芪1 2克。

5.脾胃虚寒:加干姜3克、炙甘草3克。

6 。肾阳不足:加熟附片6克(先煎)、肉桂3克 (后入),或加紫河车12壳。

方义

基本方用苍术、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补骨脂补肾助阳以治本,制半夏、陈皮理气、燥湿化痰,炙款冬、光杏仁化痰止咳以治标。

参考

1.本瘸多由外感咳嗽反复不愈演变丽来。治宜温宣肺气,化痰除饮,健脾化湿,温补肾阳等法。

2.宣肺散邪药如桂枝,化痰止咳药如枇杷叶、制南星、紫菀,补肾助粥药如胡桃肉、葫芦巴、蛤蚧(研末吞服)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三子养亲汤(下气降逆、化痰平喘),苏子降气汤(阵气平喘、温化痰饮),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附桂八昧丸(温肾化饮),痰饮丸(温肺、化痰、助阳),固本丸(补脾肾、化湿痰)等。痰饮丸、固本丸不论冬更可长期服用,以求根治。

7. 据报道紫花杜鹃、兴安杜鹃、黄花杜鹃、松塔、千年红、石苇、四季青

平地木、棒棒木、鲜侧柏叶、丝瓜藤、鼠曲草等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

支气管哮喘

1.典型症状:起病突然,胸闷不适,呼吸困难伴哮鸣,咳嗽,咯痰。

2.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3.本病多属中医“哮证”或“哮喘”范畴。

基本方

蜜炙麻黄9克 银杏肉9克 干蟾皮6克 光杏仁l 0克地龙干9 克 甘草3克 白石英15克(先煎)

加减法

1.发热:麻黄不用蜜炙,减量为6克,加鱼腥草18~~~30克。

2.肺热:去白石英,加桑白皮12克。

3.胸痛:加白芥子6克。

4.胸闷:加瓜蒌仁9克。

5.咳痰难出:加葶苈子12克。

6.内寒较盛:加局方黑锡丹9克(吞服)

7.有外源因素:加蝉衣6克

哮喘发作控制后巩固方:党参90克、鹿角粉90克、铡半夏6 0克、陈皮3 0克、紫河车粉9 0克、海蛤粉6 0克、地龙干9 0克、甘草5克,体质虚寒者加熟附片6 0克。上药研粉,每日2次,每次3~6克,空腹时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蜜炙麻黄宣疏肺气,光杏仁、甘草、银杏肉、于蟾皮、地龙子化痰平喘,自石英湿润肺气而兼镇逆。

参考

!。本病多出肺有痰浊停伏,一感外邪则气动痰升,阻塞气道,肺失肃降发为哮喘,又痰之久伏与脾肾亏虚有关,故治法在发作时以宣肺、化痰、定喘为主,平时必须调理脾肾。

2.化痰平喘药如话梗、半夏、橘红、莱菔予、紫菀、炙款冬、牛蒡子、百部、鹅管石、旋复花、苏子、石苇、乌贼骨、代赭石、蛤蚧,调理脾肾药如自术、茯苓、黄芪、党参、山药、芡实、山萸肉、潼沙苑、女贞子、胡桃肉、杞子、仙灵髀、补骨脂、熟附片、肉桂,清肺药如地骨皮、瓜蒌皮、百合、麦冬、沙参,敛气药如诃子、五味子等均可酌情选用。

3.常用方有定喘汤(宣肺平喘、清热化痰),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七味都气丸(滋肾纳上阳)等。

支气管扩张症

基本方

丹参1 2克生米仁12克 甜杏仁10克 炙款冬9克 野百合1 2克 白芨片6克杮霜6克。

加减法

1~痰多:加天竺黄9克。

2.合并感染:加鱼腥草30克。

3.痰咯不爽:加冬瓜子12克。

4.咳嗽较频:加炙枇杷叶12(包煎)。

5. 口干气喘:加炙马兜铃9克。

6. 津少舌燥:加北沙参12克 麦冬9克。

7. 咯血量多:加生侧柏叶15克 花蕊石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丹参活血、凉血、祛瘀;百合、炙款冬、杏仁润肺化痰;白芨片宁络止血;生米仁清肺健脾;杮霜润燥宁嗽。

参考

l.本病多由痰热留阻肺经,伤及脉络而致。治法以清热化痰,润肺宁络为治。

2.清热化痰药如瓜蒌皮、桑白皮、百部,宁络止血药如藕节、茜草、生蒲黄、仙鹤草、紫珠草、蚕豆花白茅根、阿胶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祛瘀),济生桔梗汤(益气活血、清肺化痰)等。

肺气肿

1.典型症状:呼吸困难,劳累或活动后即发,甚则静卧时亦可出现,易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每于继发感染时症状加剧;桶状胸;肺部叩诊呈高清音,肝浊音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肺部听诊呼吸音减低,呼气延长。

卜  2.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增  高;肺功能降低;X线检查见肺部透明度增大,肺纹  纤细。

3.本病属中医“咳喘、肺胀”范畴。

基本方

党参l 0克  北沙参王2克  平地木1 2克  广郁金1 0克  麦冬1 0克  桃仁9克  五味子3克

加减法

1.咳嗽较频:加炙款冬9克、光杏仁9克。

2.咳痰稠黄:党参改用太子参1 0克,加黄芩9克、川贝粉3克(吞服)。

3.动则气喘:加参蛤散6克(分2次吞服)。

4.肾阳不足:去沙参、麦冬,加仙灵髀12克、仙茅9克。

5.唇甲紫绀:参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补益肺气;桃仁、广郁金、平地木活血祛瘀,行气解郁,疏通脉络;北沙参、麦冬协同党参以益肺气,润肺养阴;五味子上敛肺气,下滋肾阴,又可止咳平喘。

(一) 细菌性肺炎

麻黄6克 天浆壳9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黄芩9克 鸭跖草30克 杏仁9克 桃仁9克  七叶一枝花30克

加减法

1. 高热:加柴胡注射液4毫升(肌注),每日2~3次。

2. 胸痛:加瓜蒌1 2克,或丝瓜络9克。

3. 咳频:加桑白皮1 2克,或炙款冬9克。

4. 痰粘:加冬瓜子12克,或生米仁1 2克。

5.痰带血丝:加茅针花9克(包煎),或鲜茅根30克。

6.肺炎双球菌所致:加桔梗6克、射干6克。

7.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加鱼腥草30克,或一枝黄花30克。

8.肺炎杆菌所致:加板蓝根12克、败酱草30克。

(二)病毒性肺炎

基本方

大青叶3 0克蒲公英3 0克银花1 2克连翘1 0克生米仁1 2克杏仁9克  桃仁9克鲜芦根3 0克

加减法

1.头痛骨楚:加羌活9克。

2.痰粘痰黄:加干竹茹9克。

3.干咳气喘:加桑白皮l 2克、炙枇杷叶l 2克(包煎)。

(三)中毒性肺炎

基本方

生地l 5克  玄参l 5克黄连3克银花1 5克   连翘l 0克  丹皮如克  水牛角6 0克(先煎)

加减法

1.抽搐:加僵蚕l 2克、钩藤l 5克(后入)。

2.烦躁较甚:加紫雪丹1克(吞服),每日1~2次。

3.神志不清:加安宫牛黄翘1粒(化服),每日1~2次。

方义

细菌性肺炎基本方中用麻黄宣肺;光杏仁、天浆壳化痰止咳;生石膏、黄芩清泄肺热;桃仁解血分郁结;七叶一枝花、鸭跖草清热解毒,退热消肿之内胀。病毒性肺炎基本方中用大青叶、蒲公英、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凉血;杏仁止咳定喘;桃仁解血郁;米仁、

芦根清肺、健脾、祛痰。中毒性肺炎基本方中用生地、玄参、丹皮清热、滋阴、凉血散瘀;银花,连翘、黄连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水牛角代犀角,凉血解毒,清热止痉。

参考

1.本病多由风寒、风温之邪从卫表口鼻犯肺,邪热蕴结,蒸液成痰,肿失宣肃,气血郁滞而致。治宜宣肺化痰,清热解毒。如热入心营,则宜凉营解毒;如肝风内动,兼与镇痉熄风。

2.清热解毒药如半枝莲、四季青、野荞麦根、白花蛇舌草、一见喜、山海螺、马鞭草,化痰平喘药如贝母、天竺黄、葶苈子、江剪刀草、胡颓叶,凉血祛瘀药如赤芍、虎杖根、广郁金等均可选用。

2. 常用方有银翘散(辛凉宣解),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平喘),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沙参麦冬汤(益气养阴、清化热痰),清营汤(清心、凉营、开窍)等均可加减使用。

3. 据报道桔梗、虎杖、平地木、侧柏叶、厚朴、苏木、艾叶有抗肺炎双球菌的作用;鱼腥草、野菊花、芙蓉花、一枝黄花、牛蒡子、紫苏叶、荇草、马鞭草、鸭跖草、贯众、龙葵、蛇果草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射干、板蓝根、桔梗、败酱草、瓜蒌、五味子有抗肺炎杆菌的作用。

肺  脓  肿

1.典型症状:起病较急,畏寒、发热,咳嗽,咯脓痰、色黄或黄绿色,伴有胸痛。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核左移,并有中毒颗粒出现;痰涂片及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肺部X线检查可见大片模糊阴影或有液平的空洞。

3.本病多属中医“肺痈‘’范畴。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生米仁1 5克冬瓜子l 2克 鱼腥草30克  桃仁1 0克  败酱草1 8克  鲜芦根30克生甘草4.5克

加减法

1.高热:加黄芩9克、生石膏30克(先煎)。

2.胸痛:加瓜蒌皮1 2克、赤芍1 2克。

3.痰多:加光杏仁1 0克、浙贝母1 0克。

4.热毒盛:加黄连3克、紫花地丁1 8克。

5.咳逆气急:加葶苈子1 2克、桑白皮1 2克。

6.咽燥津少:加北沙参12克、鲜生地30克(或生地12克)。

7.咳吐脓多:加桔梗9克、犀黄丸3克(吞服)。

8.脓痰带血:加茜草1 2克、黛蛤散1 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鱼腥草、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桃仁活血祛瘀,助消散痈肿之力;芦根、冬瓜子、生米仁、生甘草清肺热、泻肺火、化痰浊。

参考

1.本病多由外感风热,或疮疡热毒客于营血,内伟肺脏,热壅血瘀,郁结而成。治法初、中期宜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去壅排脓,后期可用养肺、滋阴以扶正,并祛余邪。

2.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山栀、白蔹、地骨皮、丝瓜络、一见喜、山海螺、野菊花、野荞麦根,活血祛瘀药如当归尾、丹皮、茜草、虎杖、乳香、没药、郁金、丹参、红花,化痰药如紫菀、炙款冬、枳壳、川贝母、陈皮,养阴药如麦冬、百合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银翘散(辛凉、宣表、解毒),千金苇茎汤(清热、化痰、祛瘀),桔梗汤(滋阴养肺、化痰排脓),桔梗杏仁煎(扶正养阴、排脓解毒)等。

[B]矽肺

1.典型症状:咳嗽,咳痰,胸痫,胸闷,气急,头昏,乏力,失眠,心悸,胃纳差等。

3.本病属中医”咳嗽“”咳喘“、”肺痨“、”肺痿“等范畴。

基本方

北沙参l 2克  麦冬1 2克生鳖甲12克(先煎) 海藻12克 生米仁1 2克  海蛤壳1 2克(先煎) 莱菔子9克

加减法

1.咳频:加紫菀1 2克。

2.胸痛:加广郁金1 0克。

3.气喘:加炙苏子9克。

4.痰多:加川贝粉3克(吞服)。

5.咳血:加白茅根3 0克。

6.唇色青紫:加当归9克、丹参1 2克。

7.体虚盗汗:加黄芪皮1 2克、煅牡蛎1 8克。

方义

基本方中沙参、麦冬生津润肺;海蛤壳、生鳖甲、海藻滋阴消痰,软坚散结;生米仁健脾清肺;莱菔子下气祛痰。

参考

1.本病多与外因之石末、燥气有关,患者平日肺燥津亏,痰火郁结则为内因。治法以生津润肺、软坚散结为主,佐以化痰清热、宽胸利膈;日久症虚,可蒹培本。

2.生津润肺药如鲜生地、百合、花粉、天冬、玉竹、冬虫夏草,软坚散结药如生牡蛎、木贼草、昆布、炮山甲、鸡肉金、夏枯草、海螵蛸、海浮石,清肺化痰药如荸荠、山海螺、杏仁、枇杷叶、海蜇,宽胸利膈药如枳壳、川朴、薤白头、八月札等均可选用。

常用方有雪羹汤(清热、化痰、散结),清燥救肺汤(清燥化痰、补益肺气)等。

肺癌

基本方

太子参15克 鱼腥草30克 北沙参12克 桔梗9克 白毛藤30克 海藻12克 麦冬12克

1. 发热:加青蒿9克 地骨皮12克,或蒲公英30克(用予并发感染)。

2. 咳频;加瓜萎皮l 2克、杏仁l 0克。

3.喘息:加炙款冬l 0克、银杏肉9克 体虚者用蛤蚧粉3克(吞服)。

4.胸痛;无定处加广郁金10克、制香附1 2克,有定处加失笑激0克(包煎)。

5.痰多难出;加冬瓜子1 2克、海浮石l 2克。

6。汗多气短;加五味子4.5克。

7.胸有积水:加龙葵3 0克、葶苈子l 2克。

8.气滞皿瘀;加三七粉0.9~1.5克(吞服)。

9.气虚较甚:太子参改用党参1 0克,加炙黄芪l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太子参清补肺气;北沙参,麦冬清热润肺,养阴生津;鱼腥草、自毛藤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桔梗、海藻消痰软坚,宣肺排浊。

参考

l。本病多由外感六淫之邪,郁而化热;或嗜食辛辣,燥伤肺金;或忧思郁怒,木火刑金,炼液成痰,交结不消,导致肺失清肃,日久气滞瘀凝,终成此病。治宜清热解毒,化痰软坚,滋养肺阴,益气生津,活血祛瘀,扶正达邪等法。

2.清热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白英、半枝莲、蛇六谷、、板蓝根、半边莲、夏枯草、银花、紫花地丁,滋养肺阴药如知母、生地、天冬、百合,化痰软坚药如昆布、土贝母、金礞石、蛇胆陈皮末,凉血止血药如茅根、白芨、仙鹤草、地榆、小蓟、云南白药,活血祛瘀药如丹参、桃仁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小蓟饮子(凉血止血),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加抗癌药。

4.据报道藤梨根、铁树叶、夏枯草、干蟾皮、山海螺、紫草根、龙葵、蛇莓、菝葜、露蜂房、白英、山慈菇、全蝎、守宫、自毛夏枯草、石上柏、葵树子、山豆根、天冬等均有抗肺癌的作用。

胸  膜  炎

(一)干性胸膜炎

l.典型症状:胸部刺痛、咳嗽,深呼吸时加剧,患侧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听诊前闻及胸膜摩擦音。

2.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见患侧呼吸运动受限,横膈活动减弱。

基本方

鱼腥草3 0克  山海螺30克  桑叶9克  瓜萎皮1 2克  制半夏9克  黄连3克 广郁金1 0克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9克。

2.痰咯不爽;加冬瓜子1 2克。

3.咽燥津少善加北沙参1 2克、麦冬1 0克。

方义

基本方用鱼腥草、山海螺、桑叶疏散风热,润肺祛痰,清热解毒;黄连泻火;瓜萎皮、镲4半夏、广郁金清肺化痰,行气解郁,宽胸散结。

(二)渗出性胸膜炎

1.典型症状:急剧起病,有毒性症状和中、高度发热,持续数日至数周,时有畏寒及出汗、虚弱、全身不适。初起胸痛明显,以后胸肩消失,出现气急、胸闷、反射性咳嗽。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红细胞沉降率加速。胸液呈草黄色透明或淡红、深褐色血性,含大量纤维素,蛋白定量约2.5~3克%以上,镜检大多为淋巴细胞。

3.本病多属中医”悬饮“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  茯苓1 2克  葶苈子1 2克  白芥子9克  枳实9克 桑自皮1 2克  青皮9克 陈皮9克

加减法

1.气喘:加旋复花9克(包煎)。

2.痰多:加制半夏9克。

3.尿短:加车前子l 5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中大青叶清热解毒;茯苓、甘草利水渗湿;桑白皮、葶苈子、白芥子泻肺,袪痰平喘,行水消胀;枳实泻痰除痞以助水气下降之力;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化痰散积。

(三)化脓性胸膜炎

1. 典型症状;畏寒,寒战,高热,热型呈弛张型,大量出汗,甚至出现虚脱现象。剧烈胸痛、胸闷、气促、咳嗽。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有核左移现象。

3.本病多属中医”胸痛“、”胁痛“、”咳嗽“等范畴。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紫花地丁3 0克  枯梗9克  败酱草30克  生米仁12  冬瓜子1 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9克。

2.咳嗽:加光杏仁9克。

3.脚痛:加瓜萎l 2克。

4.心悸:加茯苓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败酱草,桔梗、生米仁、冬瓜子清肺化痰,活血祛瘀,消肿排脓;甘草泻火解毒。

参考

l.本病多由热伏胸肺,痰浊阻留,气滞血瘀,郁结成脓而致。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擗排脓。

2.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黄连、鱼腥草,清肺化痰药如川贝、竹茹、葶苈子,消肿排脓药如乳香、没药、猪牙皂、桃仁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擗脓),透脓散(托毒透脓),黄苠建中汤(温中补虚,脓净后调理用)等。

2.本病属中医“口疮”、“口疳”、“口糜”等范畴。

(一)急性口腔炎

基本方

一枝黄花2 0克  黄连3克  黄芩9克  炒山栀9克  制大黄4.5克  甘草3克  玄明粉1 2克(冲入)

加减法

1.大便不实:去玄明粉,大黄减量至3克,加煨葛根6克。

2.溃疡:加土茯苓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一枝黄花以清热解毒;黄连、黄芩、炒山栀清热凉血;制大黄、玄明粉泻火解毒、通便导滞。

(二)慢性口腔炎

基本方

生地1 2克  生白芍1 0克 丹皮9克  当归9克 川芎4.5克  知母1 2克  黄柏9克  肉桂3克(后入)

加减法

1~肝郁化火;加郁金9克、炒山栀9克。

2.脾气虚弱:加党参9克、白术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川芎、生地、自芍养阴血;知母、丹皮、黄柏滋阴液;酌加少量肉桂入肾以引火归元,

参考

1.本病多由阴液亏损,虚火上浮而致。治宜养  阴清热,引火归元。

2.养阴血药如制首乌、玄参、女空子、旱莲草,  滋阴液药如石斛、玉竹、地骨皮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玉女煎(清胃火、养肾阴),知柏地  黄丸(滋阴泻火)等;外用口疳散敷患处。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四)  

舌癌

1.典型症状:舌部有较硬结节,其缘锐利隆起,容易出血,咀嚼说话障碍,后期可有溃疡,淋巴结肿胀、疼痛。

2.实验室检查:活检发现癌细胞。

3.本病属中医”舌菌“范畴。

基本方

生地1 5克 木通9克 露蜂房9克 淡竹叶9克 黄连3克  生甘草3克  山慈菇粉3克(吞)

加减法

1.发热:加银柴胡9克、川石斛9克。

2.烦躁:加丹皮9克、炒山栀9克。

3.疼痛;加水牛角6 0克(煎水200毫克,冷后频频含漱),或用犀角末3克(分六次含咽)。

4.津伤:加北沙参1 2克、麦冬10克。

5.血瘀:加丹参l 2克、赤芍】l 2克。

6.流涎臭秽;加生石膏3 0克、鲜芦根S 0克。

方义

基本方用黄连、竹叶、木通、生地、生甘草凉血滋阴,清热解毒,泻心脾脬之邪火;露蜂房、山慈菇祛风攻毒,消肿散结,兼有止痛作用。

食道炎

基本方

北沙参12克 制半夏9克 黄芩9克 八月札9克 生白芍1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 咽燥:加川石斛9克 麦冬9克

2. 出血:加生地12克 生地榆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北沙参、黄芩养阴清热,润燥生津;半夏降逆化痰;白芍、甘草缓急解痉;八月札理气开郁。

参考

1.本病多由痰热阻滞,气机郁结不利所致。治宜清热化痰,理气开郁。

2.清热化痰药如竹‘茹、牛蒡子、浙贝母、枇杷叶、旋复花,理气开郁药如桷橘叶、枳壳、威灵仙、石打穿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大半夏汤(降逆润导),麦门冬散(清热降气)等。

贲门失弛缓症(贲门痉挛)

1.典型症状:进食或惰续激动时,胸骨下或中上腹有梗噎感及疼痛,继之咽下困难、食物反流。

2.实验室检查:X线食道钡餐造影见钡剂在贲门部通过困难,食道下端有对称的、粘膜纹正常的漏斗形狭窄,其上段呈现不同程度的扩张、延长与弯曲,无蠕动波。

3.本病属中医”噎膈“范畴。

基本方

北沙参l 2克  广郁金l 0克  砂仁粉2.l克(吞)  生白芍l 0克  旋复花9克(包)  代赭石l 2克(先煎)  甘草3克

加减法

1.呕恶多痰:加制半夏9克、陈皮6克。

2.胸痛明显暑加制香附12克、路路通9克。

3.大便干结:加炒枳实9克、制大黄9克。

4.津少舌红:加生地12克、麦冬10克。

5.咯血:加生侧柏叶1 2克、生地榆9克。

6.呃逆:加刀豆子12克、柿蒂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北沙参润燥,郁金、砂仁行气开郁,旋复花、代赭石消痰下气、平肝降逆,白芍、甘草缓急以解痉。

参考

l。本病多由气郁痰结,阻塞不通所致。治宜开郁化痰,润燥降逆,兼以解痉。

2.润燥药如石斛、天冬、百合、山海螺,理气药如春砂壳、丁香、沉香曲、木香、白蔻仁,化痰药如茯苓、胆南星、瓜蒌,降逆药如竹茹、枇杷叶、枳壳、厚朴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启膈散(启膈开关),丁香透膈散(健脾和胃,开胸利气)等。

食道憩室症

1.典型症状。咽部异物感,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见未经消化食物。2.实验室检查:X线钡剂检查可见憩室。

3.本病属中医”噎膈'’范畴。

基本方

生地1 2克  当归9克  桃仁9克  丹参1 2克   郁金1 0克 红花9克 石见穿1 5克

加减法

1.胸痛;加八月札9克。

2.便血:加生地榆1 2克。

3.呕吐:加制半夏9克  陈皮6克,津少时用竹茹9克、代赭石18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养阴凉血;丹参、郁金凉血祛瘀,行气解郁;当归、桃仁、红花、石见穿活血散瘀,润燥止痛。

参考

1. 本病多由气滞血瘀,阴液不足而成。治法以理气开郁,养阴祛瘀为原则。

2.养阴药如玄参、沙参、石斛、自蜜、梨汁、藕节,祛瘀药如韭汁、急性子、五灵脂、生蒲黄、土鳖虫,理气开郁药如青皮、路路通、枳实、香附、绿萼梅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通幽汤(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滋血润肠丸(滋血、通瘀、润肠)等。

食  道  癌

1.典型症状:吞咽困难或不能进食、食后呕吐,胸骨后疼痛,声音嘶哑,晚期可有消瘦、贫血等。

2.实验室检查:x线钡餐检查可见局部蠕动波改变,粘膜纹中断。僵直,腔内充盈缺损,钡剂通过障碍。脱落细胞检查阳性,食道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癌肿侵犯食道的情况。

3.本病属中医“噎膈‘’、”膈中“等范畴。

基本方

石见穿3 0克  急性子1 2克  干蟾皮9克 桃仁1 0克 丹参l 8克 橘皮9克 橘叶9克  硇砂  丸2粒(含化咽下)

加减法

l.胸痛:加郁金1 0克、炒五灵脂9克。

2.呕吐:加姜半夏9克。代赭石12克。

3.呕血:加三七粉3克(分吞,或云南白药2克(分吞)。

4.呃感:加公丁香4.5克、柿蒂9克。

方义

基本方用石见穿、急性子、干蟾皮、硇砂丸活血止痛、消肿散结;丹参、桃仁凉血祛瘀;橘叶、橘皮疏肝理气。

参考

1.本病多由饮食不慎,食味过厚,饮酒嗜辛或内伤七情所引起。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兼用化痰利湿、清热解毒;体虚者可加补气、滋养、温中等品以扶正。

2.活血化瘀药如当归、赤芍、乳香、没药、三棱、水蛭,疏肝理气药如旋复花、枳壳、沉香、木香、乌药,莪术、八月札、川楝子、枸橘李,化痰利湿药如制半夏、茯苓、瓜蒌、浙贝母、生米仁,清热解毒药如土茯苓、黄柏、银花、蜀羊泉、白花蛇舌草、石打穿、半核

莲、藤梨根、龙葵、七叶一枝花、山豆根、野葡萄根、白毛藤、石竹根,臭橘叶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启膈散(启膈开关),丁香透膈散}(益气健脾,理气开膈),膈下逐瘀汤(活血祛瘀、消痞止痛)、旋复代赭汤(和胃消痰、理气降逆),大半夏汤(补中、降逆、止呕),通醴汤(活血润肠),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等。

4.据报道急性子、石见穿、黄药脂、葵树子、马钱子(有毒)、山慈菇、野葡萄根、菝葜、肿节风、八角莲、猴菇菌片、半夏、水蛭、蟾皮、硇砂等对食道癌有较好的疗效,配合硼砂、蜣螂、露蜂房、威灵仙、天龙、昆布、海藻等消肿开结药则疗效更佳。

胃神经痛

1.典型症状:胃脘部痉挛性疼痛,喜热喜按,痛止后饮食如常,发作常与情绪抑郁有关。

2.实验室检查:胃镜X线摄片排除其他疾病。

3.本病属中医”胃气痛“、”肝胃气痛“等范畴。

基本方

柴胡6克  川楝子9克  炒玄胡9克  制香附1 2克  佛手片9克  生白芍9克  甘草2.1克

加减法

1.受寒:加紫苏9克、生姜3克。

2.内寒:加木香6克、吴茱萸2.1克。

3.郁火:加丹皮9克、炒山栀9克。

4.胸闷:加炒枳壳9克、砂仁粉2.1克(吞服)。

5.呕吐:去柴胡加制半夏9克、炒黄连1.5克。

6.暖酸:加煅瓦楞12克。

7.便秘:加瓜蒌仁9克、枳实9克,属阴虚肠燥者,加麻仁丸9克(吞服)。

8.食滞:加炒麦芽9克、焦山楂9克。

9.胃阴虚:加沙参9克、麦冬9克。

l 0.久痛入络:加路路通9克,或炒九香虫4.5克、炒刺猬皮9克,甚者用失笑散9克(包煎)。

11.脾胃虚:加炒党参9克、炒白术9克。

方义

基本方用柴胡、白芍、甘草疏肝理气,和营解郁;川楝子、炒玄胡、制香附、佛手疏肝理气,开胃和中,醒脾消胀,泄热止痛。

参考

1.本病多由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而起。治宜疏肝理气为主,随症加入和胃、消滞、温中、清热、制酸、通便、养阴等法。

2. 疏肝理气药如八月札、娑罗子、青皮、陈皮、台乌药、陈香椽、枸橘李、甘松、沉香曲,消滞药如炒谷芽、焦六曲、炙鸡金,制酸药如白螺丝壳、海螵蛸,温中药如肉桂、干姜、蜀椒、毕澄茄,养阴药如百合、石斛等均可选用。

胃癌

基本方

石见穿30克 肿节风30克 丹参15克 煨莪术12克 枸橘李1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法

1. 胸闷:加佛手片9克 炒枳壳9克。

2. 纳差:加炙鸡金9克 炒谷芽10克 炒麦芽10克。

3. 腹胀:加大腹皮12克 炒莱菔子12克。

4. 便秘:加瓜蒌仁12克 制大黄6克。

5. 腹水:加商陆12克 车前草15克。

6. 呕血:加墨旱莲15克 血余炭12克。

7.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侧柏炭12克。

8. 疼痛明显:加炒玄胡12克 制香附12克。

9. 痰食积滞:加制半夏9克 焦楂肉12克。

10. 津少口干:加石斛12克 天花粉10克。

11. 呕吐较频:加陈皮9克 代赭石12克。

12. 症块坚硬:加海藻12克 炙鳖甲15克 或炮山甲12克。

13. 脾气虚弱:加白术12克 补骨脂12克。

14. 正气不足:加党参12克 生黄芪12克 或河车粉3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石见穿、肿节风、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丹参、煨莪术、枸橘李理气消积,祛瘀止痛。

参考

l.本病多由长期饮食不调,吞咽过急,或多食粗糙热焯,损伤胃腑,兼以情志怫郁,引火生痰,胶结不化,气滞血凝,瘀毒内生而致。治以理气消积,化瘀解毒为主。

2.常用于胃癌之清热解毒药如半枝莲,龙葵、水红菱、喜树果(根)、向日葵、菝葜、野葡萄根、铁树叶、黄毛耳草,理气消积药如厚朴、八月札、木香、丁香、黄药脂、山慈菇、槟榔、硇砂、自屈菜,活血祛瘀药如木馒头、三棱、三七、云南白药、急性子、失笑散、攻

毒药如守宫、露蜂房、马钱子、木鳖子,软坚药如威灵仙、王不留行,止血药如槐花、仙鹤草,降逆止呕药如姜竹茹、制半夏、麓香、柿蒂、旋复花等均可选用。

胃癌

基本方

石见穿30克 肿节风30克 丹参15克 煨莪术12克 枸橘李1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法

1. 胸闷:加佛手片9克 炒枳壳9克。

2. 纳差:加炙鸡金9克 炒谷芽10克 炒麦芽10克。

3. 腹胀:加大腹皮12克 炒莱菔子12克。

4. 便秘:加瓜蒌仁12克 制大黄6克。

5. 腹水:加商陆12克 车前草15克。

6. 呕血:加墨旱莲15克 血余炭12克。

7.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侧柏炭12克。

8. 疼痛明显:加炒玄胡12克 制香附12克。

9. 痰食积滞:加制半夏9克 焦楂肉12克。

10. 津少口干:加石斛12克 天花粉10克。

11. 呕吐较频:加陈皮9克 代赭石12克。

12. 症块坚硬:加海藻12克 炙鳖甲15克 或炮山甲12克。

13. 脾气虚弱:加白术12克 补骨脂12克。

14. 正气不足:加党参12克 生黄芪12克 或河车粉3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石见穿、肿节风、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丹参、煨莪术、枸橘李理气消积,祛瘀止痛。

参考

l.本病多由长期饮食不调,吞咽过急,或多食粗糙热焯,损伤胃腑,兼以情志怫郁,引火生痰,胶结不化,气滞血凝,瘀毒内生而致。治以理气消积,化瘀解毒为主。

2.常用于胃癌之清热解毒药如半枝莲,龙葵、水红菱、喜树果(根)、向日葵、菝葜、野葡萄根、铁树叶、黄毛耳草,理气消积药如厚朴、八月札、木香、丁香、黄药脂、山慈菇、槟榔、硇砂、自屈菜,活血祛瘀药如木馒头、三棱、三七、云南白药、急性子、失笑散、攻

毒药如守宫、露蜂房、马钱子、木鳖子,软坚药如威灵仙、王不留行,止血药如槐花、仙鹤草,降逆止呕药如姜竹茹、制半夏、麓香、柿蒂、旋复花等均可选用。

[B]阑尾炎

基本方

红藤3 0克  半枝莲3 0克  败酱草30克 生槐角9克  生地榆l 5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天龙粉4.5克(分3次吞服)

加减法

1.腹胀:加炒枳壳9克、厚朴9克。

2.腹痛:加木香9克、炒玄胡12克。

3.腹泻频繁:加煨诃子9克、补骨脂1 2,克。

4.腹中有块:加地鳖虫12克、红花1 0克。

5.恶心呕吐:加姜半夏9克、陈皮9克。

6.犬便秘结:加枳实9克、制川军9克。

7.便下脓血:加银花炭l 2克、炮姜3克,或香连丸3克(吞服)。

8.气虚乏力:加炒党参12克、白术l 2克。

9.血虚头晕:加当归1 0克、二至丸9克(吞服)。

1 0.元气大亏;加紫河车粉3克(吞服)、红参9克(另煎冲入)。

方义

基本方用红藤、半枝莲、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槐角、生地榆凉血生血;天龙散结止痛。

迁延性、慢性活动性肝炎

l.典型症状:肝区刺痈、腹胀、暖气、食欲减退、乏力,肝脏肿大,压痴;慢性活动性肝炎症状鞫较重,并有低热、体重减轻、轻度出血倾向或有黄疸一肿大、肝掌和蜘蛛痣等。

2.实验室检查:迁肝肝功能可有异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可以阳性;慢活肝肝功能明显异常,蛋白电泳示丙种球蛋白25%以上、血浆自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缩小或倒置,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较高,

自身免疫试验各项指标阳性,血沉增快。

3.本病属中医”胁痛“、”肝胀、“黄疸”等范畴。

基本方

丹参l 5克  平地术3 0克  岩柏3 0克  赤芍12克  炒白术1 2克  土茯苓1 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法

1.湿重;加苍术9克、晚蚕砂9克(包煎)。

2热重:加龙聪ji享9克、生山栀9克。

3.纳差:加炒麦芽12克、焦山楂1 0克。

4.黄疸:加茵陈1 6克、郁金I 0克。

5.疲乏:加炒党参1 2克、炙黄芪1 2克。

6。低热:加银柴胡9克、地骨皮7_2克。

7.肝肿大:加生牡蛎3 0克、炙鳖甲12克。

8.脘腹胀:加木香9克、砂仁3克(后入)。

9.肝区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 2克。

1 0.大便不实:加补骨脂9克、煨益智仁9克,或石榴皮12克。

11.湿热并重;加黄芩9克、干藿香9克、佩兰9克。

12.二絮偏高:加当归9克、郁金1 0克。

13.转氨酶偏高:加板蓝根1 5克、银花12克。

1 4.早期肝硬化:加红花9克、桃仁1 2克,或王不留行1 2克、炮山甲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白术甘温,补脾燥湿;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岩柏甘淡微寒,清热解毒,除湿通络;丹参,赤芍、平地木苦平微寒,活血祛瘀,凉血渗湿。

(一)门静脉性肝硬化

基本方

丹参1 5克  当归1 0克  炙鳖甲12克  莪术15克 炮山甲1 2克  生牡蛎3 0克(先煎)  广郁金10克。

加减法

1.胁痛:加制香附1 2克、软柴胡6克。

2.低热:加青蒿9克、地骨皮l 2克。

3.食减:加焦山楂1 2克、炙鸡金9克。

4.恶心:加姜竹茹9克、陈皮9克。

5.鼻衄:白茅根3 0克、炒山栀9克。

6。齿衄:加旱莲草1 5克、淮牛膝1 2克。

。疲乏:加炒党参12克、白术12克。

8。便溏:加补骨脂9克、煨肉果4.5克。

9.腹胀;加木香9克、大腹皮l 2克。

10浮肿;加茯苓12克、陈葫芦壳30克。

11.湿偏盛:加苍术9克。

1 2.热偏盛:加黄芩9克。

13.“:二絮”偏高:加桃仁10克。

1 4.轻度腹水:商陆9克,将军干四只(研末吞服)。

l 5.腹水严重:加舟车丸3克(早晚空腹各一次,温开水送服)。

16。有病毒性肝炎史:加板蓝根12克、白花蛇舌草3 0克。

17.有长期酗酒史:加葛花9克、枳棋子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丹参、当归、莪术活衄化瘀;广郁金、鳖甲、炮山甲、生牡蛎疏肝理气、通络舒郁,软坚消瘢。

参考

1.本病多由湿热内郁,肝脾损伤,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水湿不行所致。日久势必肾尉或肾阳亏虚,阴虚则虚火上炎;阳虚则气化不行,水湿停聚,臌胀日增;亦有由于肝肾阴竭而见神昏痉厥。治法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为主,佐以清热、利湿、健脾、益肾等药。

2.活血化瘀药如红花、五灵脂、生地、乳香、没药、川芎、地鳖虫、三棱,舒郁理气药如铡香附、片姜黄、青皮、川榇子、八月札、佛手、枸橘、柴胡,清热药如蒲公英、马鞭草、白花蛇舌草,利湿消肿药如车前子、玉米须、蝼蛄、虫笋、腹水草、冬葵子、见肿消、川椒目,软坚药如海藻、威灵仙、炙鸡金,健脾益气药如白术、山药、扁豆、黄芪、党参,益肾药如熟地、黑大豆、淮牛膝、楮实子、山萸肉(益肾阴)、熟附片、肉桂、仙灵脾、紫河车、鹿角片、补骨脂(益肾阳)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调营饮(调营利水),软肝丸(活血软坚),膈下逐瘀汤(活血祛瘀),化瘀汤(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疏凿饮子(利尿行水),舟车丸(攻下逐水,每次3克,早晚空腹各一次,不宜久服,虚人慎用)等。

(二)胆汁性肝硬化

茵陈1 8克  炒白术12克  茯苓1 2克  丹参12克  广郁金1 0克 黛矾散3克(吞服>

加减法

1.阳虚:茵陈减量,加熟附片6克。

2.气虚l加炒党参12克。

3.气滞:加木香9克、砂仁3克(后入)。

4.衄血:加旱莲草1 5克、仙鹤草l 8克。

5.脾肿大:加炒鳖甲12克、生牡蛎18克。

6,腹水:加煨甘遂(研末),每次0.6~0.9克。

7.寒湿偏重:茵陈减量,加干姜3克。

8.皮肤瘙痒:加地肤子12克、白藓皮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茵陈清热祛湿;自术、茯苓健脾利湿;广部金、黛矾散舒肝郁,退黄疸;丹参活血化瘀、软肝硬。

肝脓  肿

症状:肝区持续性疼痛,深呼吸及体位移动增剧;肝脏肿大,压痛明显;出于脓肿部位不同,

呼吸困难及右肩疼痛,或右上腹痛和右侧腰痛;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细菌性肝脓肿有不规则脓毒性发热、黄疸等。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碱脂酶活性降低、血浆蛋白改变及麝香革酚絮浊试验阳性;阿米巴肝脓肿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或滋养体。

3.本病属中医“肝痈”范畴。

(一)细菌性肝脓肿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银花12克 桃仁泥1 0克 米仁l 5克 皂角刺9克  炮山甲12克

加减法

1.发热恶寒:加柴胡9克。

2.疼痛明显:加青皮9克、制乳香3克。

3.热盛使秘:加制川军9克。

4.病情较重:加六神九20粒(吞服),一日二次。

方义

基本方用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桃仁活斑化瘀;生米仁、皂角刺、炮山甲软坚排脓。

(二)阿米巴性肝脓肿

基本方

白头翁30克  蒲公英3 0克  野菊花15克 生米仁l 5克  银花l 5克  生甘草3克  鸦胆子l 0粒(入胶囊吞)

加减法

1.发热恶寒:加柴胡9克、青蒿9克。

2.恶心呕吐:加玉枢丹1.5克(吞服)。

3.肝区胀痛:加木香9克、制乳香2.1克、没药2.1克。

4.咳嗽:加炙紫菀1 0克、枇杷叶12克包煎)。

5.脓多:加七叶一枝花l 5克。

6.体虚:加生黄芪l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野菊花、银花、生甘草清热解毒;生米仁排脓;白头翁、鸦胆子清热、凉血、除痢。

参考

1.本病多由膏梁厚味,醇酒炙熄,或痢疾之后,肠胃受伤,运化失职,积湿生痰,壅滞胆肝之络,气血瘀阻,蕴热成毒,结聚成痈。治法以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为主。

2.清热解毒药如一见喜、地丁草、马齿苋、川连、黄芩、黄柏茵陈、秦皮、连翘、芦根,活血排脓药如当归、赤芍、苏木、三七、冬瓜子、玄参、桔梗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柴胡清肝汤(清肝泻火、理气开郁),舒肝涤痰汤(理气活血、开郁化痰),龙胆泻肝汤(泻火、清利肝胆湿热),白头翁汤(清湿热、凉血、解毒)等。

肝癌

1.典型症状: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腹胀、肝区及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发热等。晚期可引起腹水、持续性黄疸等。

2.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呈阳性,碱性磷酸酶增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可增高,粪便隐血阳性,胆囊造影有助于诊断。

3.本病属中医“肝积‘’、”肝胀‘’、“臌胀”、“癖黄”、“瘢瘕‘’、”积聚“等范畴。

基本方

丹参1 5克  炙鳖甲12克  露蜂房9克 1 0克 半边莲18克 失笑散9克(包煎)

郁金1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9克、青蒿9克。

2.食减:加炙鸡金9克、炒谷芽12克、炒麦芽12克。

3.疲乏:加党参12克、自术12克。

4.腹胀:加木香9克、厚朴9克。阴虚火旺者减量。

5.肝区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2克,或火鱼草1 8克、川楝子12克。

6.衄血:加旱莲草1 5克、蒲黄炭9克。

7.吐血:加大黄炭6克、仙鹤草30克。

8.便血:加生地榆12克、血余炭l 2克。

9.阴虚:加生地15克、北沙参1 2克。

10.腹水:加车前子3 0克(包煎)、蟋蟀四只,或蝼蛄四只焙干(研粉吞服,分二次温开水送下)。

11.黄疸:加茵陈1 8克、炒山栀9克,或荷包草30克。

12.恶心呕吐:加姜半夏9克、陈皮6克。

方义

基本方用半边莲、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露蜂房、丹参、失笑散攻毒敝肿,活血祛瘀,止痛;郁金疏肝理气;炙鳖甲滋阴、散结、消痞。

参考

l。本病多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或饮食所伤,热毒内蕴,日久导致气滞血瘀,肝脾两损,气阴两虚而成。治宜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为主,兼用理气、健脾、益气、滋阴、消黄、逐水等药;后期以扶正祛邪,忌长期或大量攻伐。

2.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石上柏、七叶十一枝花、四季青、板蓝根、野菊花、垂盆草、土茯:誊、贯众、铁树叶、龙胆草、山豆椴、黄连、遍地香、半枝莲、漏芦,活血祛瘀药如赤芍、紫草根、当归、凌霄花、桃仁、红花、三棱、地鳖虫,疏肝理气药如八月札、枳壳、青皮、莪术、橘叶、制香附,软坚药如生牡蛎、夏枯草、炮山甲、海藻、海带,滋阴药如生地、地骨皮、麦冬,健脾药如山药、炒米仁、茯苓,益气药如黄芪、黄精等均可选用。

胰腺癌

基本方

肿节风1 5克  风尾草1 5  郁金1 0克  五灵脂12克(包煎)  白花蛇舌革3 0克  玉枢丹1.5克(吞服)

加减法

1.疼痛:加徐长卿12克、炒玄胡12~1 5克。

2.黄疸:加菌陈l 8~3 0克、炒山栀1 2~l 5克。

3.脾虚:加炒白术I 2克、茯苓1 2克。

4.气弱:加党参12克、炙黄芪1.2克。

5.瘢块明显:加炙鳖甲1 2克、丹参1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凤尾草清利湿热、凉血;肿节风、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广郁金、五灵隋娜气散瘀;玉枢丹通利、解毒、止痛。

参考

1.本病多由湿热蕴结,脾气郁滞,血瘀内阻而成。治宜清利湿热,理气活血,化瘀消症。倘日久瞧中挟实,可配合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诸法。

急性风湿热

基本方

生地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0克 防已10克 羌活10克 赤芍12克 忍冬藤30克

加减法

1热重: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

2.湿重:加苍术9克 生米仁15克。

3.风重:加桂枝10克 独活10克。

4.胸痛:加丹参15克、郁金l 0克。

5.腹痛:加生白芍I 5克、甘草3克。

6.心悸:加柏子仁12克。

7.心动过速:加磁石1 2克、麦冬12克。

8。心律不齐:加党参12克、炙甘草4.5~6克。

9.乳蛾红肿:加板蓝根12克、西青果10克。

1 0.血沉增快:加玄明粉1 2克(冲)。

方义

基本方用忍冬藤、知母、羌活、防风、防己以清热、祛风、化湿;生地、赤芍活血通脉。

参考

l审本病多由风湿与热相搏,癣阻经脉而致。治法初起宜清热化湿,祛风通络;日久不愈邪传入心则为心痹,治疗参见”风湿性心瓣膜病“。

2.清热化湿药如桑枝、黄柏、晚蚕砂、秦艽,祛风散寒药如威灵仙、海风藤、稀莶草、西河柳、乌梢蛇、细辛、麻黄、自附予、制川乌,活血通誊药如当归、川芎、土牛膝、鸡血藤、松:常、地龙干、丹皮、乳香,没药、红花、桃仁、虎杖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石膏知母桂技汤(清热除痹),当归拈痛散(活血祛风、清热化湿),身痛逐瘀汤(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等。

风湿性心瓣膜病

基本方

桂枝10克 当归10克 桃仁10克 党参12克 红花10克 丹参15克 炙甘草4.5克

加减法

1. 自汗:加煅龙骨18克 煅牡蛎18克 五味子3克。

2. 咳喘:加光杏仁10克 水炙桑白皮12克。

3. 咳血:加侧柏叶12克 藕节炭12克 量多者去桂枝,用三七粉2.1克(吞服)。

4.胸闷胸痛:加广郁金1 0克,炒玄胡1 2克。

5.心悸较频:加磁~石3 0克(先煎)、琥珀末2.1克(吞服)。

6.阴虚明显:桂枝减量,加生地15克、麦冬  12克。

7.阳虚明显:加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3克  (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炙甘草益气;当归活血;丹参、红花、桃仁通瘀;桂枝通阳化气,温通经脉丽祛风寒湿邪。

参考

l.本病多由”痹症“、”历节风“等延变丽来,伤及心脉所致。治法以益气祛风,活血通瘀为主,佐以宁心、平喘、温阳、止血、化湿等药。

2.益气药如炙黄芪、白术、太子参,活血药如川芎、鸡血藤、泽兰叶。通瘀药如王不留行、虎杖、乳香、没药、五灵脂,宁心药如柏子仁、远志、熟枣仁,平喘药如苏子、旋复花,止血药如早莲草、仙鹤草、血余炭,祛风湿药如防风、羌活、独活、秦艽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炙甘草汤(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归脾汤(补血养心、益气健脾),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安神),失笑散(行血、通瘀、止痛)等。

肺原性心脏病

(一)急性肺原性心脏病

l。典型症状:突发性气急、发热、咳嗽、咯紫黑色或大量泡沫性血痰,胸痛;颈静脉怒张和肝肿大、压痛,甚者有心绞痛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昏厥和血压下降。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扫描出现肺血管栓塞、缺血所造成的放射性缺损或稀疏区,心电图改变等。

3.本病属中医”咳喘“、”支饮“、”痰饮‘’、“水气、”水肿‘’、心悸‘’等范畴。

基本方

麻黄6~~~~9克  杏仁1 0克  桃仁1 0克  地龙干12克 党参12克  苏木12克  鱼腥草3 0克

加减法

1.胸痛:加瓜萎1 2克、薤白头6克。

2.心悸:加柏子仁1 0克、远志6克。

3.咳喘:加炙苏予9克、制半夏9克。

4.咯血:加生侧柏叶1 5克、旋复花1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麻黄、鱼腥草、杏仁、、地龙干宣肺平喘,清热解毒;桃仁、苏木理血活血;党参益气补中,庶免克伐而损元气。

(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l.典型症状:右心衰竭者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紫绀、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及下垂性水肿;呼吸衰竭者有紫绀、呼吸困难,抽搐、昏迷,或震颤、嗜唾、皮肤温暖、潮红,多汗,脉洪大有力。

2.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或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心力衰竭对尿常规有少量蛋自、管型及红、白细胞;心电图改变。

3.本病属中医“咳喘”、“支饮”、痰饮“、”水气“、如水肿”、“心悸‘’等范畴。

基本方

党参l 2克  白术l 2克  制半夏10克  桂枝6—9克

加减法

1. 气喘:加细辛2.4克 五味子3克。

2. 浮肿:加济生肾气丸9克(吞服)。

3. 肾虚:加大熟地12克 补骨脂12克。

4. 阳虚:加熟熟附片6~9克(先煎)、肉桂3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 白术益气健脾;桂枝、茯苓通阳利水;半夏、橘红化痰顺气;辅丹参以活血袪瘀,养血安神。

冠心病

基本方

丹参1 5克 枸杞子12克 制首乌1 2克  川芎10克  红花1 0克 生山楂12克

加减法

1.胸闷:加郁金1 0克、沉香末2.1克(吞服),舌苔白腻者用瓜萎12克、薤白头6克。

2.气阴虚:加党参12克、麦冬1 0克。

3.肾阴虚;加生地12克、熟地12克、熟女贞12克。

4.肾阳虚:加熟附片6~9克(先煎)。

5.脉结代:加磁石18~3 0克(先煎)、炙甘草6克;脉迟缓者,用桂枝9克、炙甘草6克。

6.血压高:加葛根6克、珍珠母3 0克、钩藤l 5克(后入)。

7.胆固醇高;加泽泻12克、虎杖15克。

方义

基本方用制首乌、杞予以补肝肾,益精血,缓解冠脉硬化的形成;丹参、川芎、红花、生山楂活血袪瘀。

(二)心  绞  痛

l.典型症状:胸骨后或稍左的紧窄或压迫样疼痛,可呈定向放射,历时短暂,休息或含硝酸甘油片后可缓解。多发生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受寒时。

2.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房室或室间传导障碍、左心室肥大、陈旧性心肌梗塞或非特异性ST—T段变化等图形。

3.本病属中医”厥心痛‘’、“心痛‘’、”卒心痛‘’、“瘀血心痛移等范畴。

基本方

丹参1 5克 郁金12克 川芎6克 赤芍l 5克 红花1 0克 炒玄胡12克 失笑散15克(包煎)

加减法

1.寒证:加桂枝9克。

2.热证:加麦冬12克。

3.气虚:加党参12克。

4.血虚:加当归1 0克。

5.服药前先含服苏冰滴丸(2~4粒),或麝香保心丸(2~4粒),或冠心苏合丸(1粒);症重者用苏合香丸(1粒),含吞。

方义

基本方用丹参、赤芍、红花、失笑散活血祛瘀;川芎、郁金、炒玄胡通脉、行气、止痛。

(三)心肌梗塞

1.典型症状:胸骨后或心前区突然出现持续性疼痛,持续时问较长,休息或硝酸甘油铡剂不能缓解;可伴呕吐,大汗淋漓、紫绀、四肢厥冷、血压降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实验室检查:血自~~IIII增多,血沉加快,血清谷草转氨港与乳酸脱氢酶升高;心电图示Q波异常(坏死型),ST升高(损伤型),以后T波对称倒置(缺血型)。

3.本瘸属中医”真心痛“范畴。

基本方

黄芪2 0克 丹参1 8克 麦冬1 5克  当归1 0克 三七1 0克  五味子4.5克  红参1 0克 炒水蛭10克(红参、水蛭研粉,分3次吞服)

加减法

1. 心悸:加柏子仁12克、生龙骨1 8克(先煎)。

2.心阳不足:去麦冬,加桂枝9克、熟附克(先煎)、干姜4.5克。

3.心阴不足:去当归,加生地15克、山萸肉12克。

4.阴虚阳亢:去当归,红参改为生晒参,加生石决30克(先煎)、钩藤15克(后入)、熟女贞12克。

5.胸痛持续:加郁金12克、苏合香丸1粒(化服)。

6.浮肿气喘:去当归,加茯苓15克、桑白皮15克。

7.痰浊内蕴:去麦冬,加瓜蒌l 5克、薤白头6克、制半夏10克。

8.内闭外脱:去五味子,加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4.5克(后入)、细辛3克、石菖蒲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脉散、黄芪以补益元气,护阴生脉;

[B]当归、丹参、三七活血养血,袪瘀定痛;炒水蛭通经络,破瘀血,具有抗血栓作用。

高血压性心脏病

1.典型症状:长期或严重高血压,伴有左心室肥大,重者心脏扩大;心悸,胸闷,呼吸困难,重者阵发性心原性气喘、咳嗽、咯血、急性肺水肿。

2.实验室检查:尿比重低而固定,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

3.本病属中医”心悸“、”胸痛“、”喘证“、”劳损“等范畴。

基本方

制首乌1 2克  郁金l 0克 茺蔚子l 2克  丹参l 5克  葶苈子l 2克  桑寄生l 5克  广地龙l 0克

加减法

1.胸痛:加制乳香3克、炒玄胡12克。

2.心悸:加磁石l 8克(先煎)、朱灯芯2.4克。

3.气喘:加水炙桑白皮1 2克、五味子3克。

4.头晕头痛:加川芎6克、钩藤1 5克(后入)。

5.面足浮肿:加白术12克、赤小豆18克;尿少再加车前子。克(包煎)。

6.目糊头胀:加生石决3 0克(先煎)、夏枯草12克。

7.舌红心烦;加生地1 5克、麦冬12克。

8.肢冷畏寒:加熟附片9克(先煎)、仙灵脾12克。

9.胆固醇高:加泽泻12克、茶树根30克。

1 0.血压较高:加葛根9克、草决明1 8克。

11.动脉硬化:加槐米1 8克、生山楂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制首乌、桑寄生补益肝肾、丹参、茺蔚子、广地龙祛瘀通络;郁金、葶苈子理气行水。

感染性心内膜炎

I.典型症状:亚急性者起病缓慢,不规则持续发热、低热,进行性贫血,乏力,盗汗,体重减轻;急性者有寒战。高热,乏力,毒血症表现。可伴有脑、肺、冠状动脉、皮肤粘膜、肾、脾栓塞。

2.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进行性降低,血沉增快,尿常规有蛋白质、红细胞,血培养阳性。

3. 本病属中医”温病“、”心悸“、”怔忡“、”虚损“等范畴。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 银花1 5克 连翘1 2克 生地1 5克 黄连3克 生甘草3克

加减法

1.高热:加水牛角3 0克(先煎)。

2.心悸:加琥珀末2.1克(吞服)。

3.胸痛:加制乳香3克。

4.气喘:加五味子4.5克。

5.浮肿:加带皮苓3.5克。

6。心动过速:加万年青9克(有小毒,不宜大量久服)。

7.心气不足:加党参1 2克。

8。心阴不足:加麦冬15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黄连清心泻火,配合生地以护心阴。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丹参1 5克 党参12克 麦冬1 2克 生地1 5克 五味子4.5克  野菊花1 5克

加减法

1.心悸:加青龙齿1 5~30克(先煎)。

2.胸闷:加广郁金12克、降香9克(后入)。

3.胸痛:苔白厚腻加瓜蒌皮18克、薤白头6克;舌有紫斑或青紫者加失笑散12克。

4.心律失常:加磁石30克(先煎)、炙甘草6克。

5.心肌缺血:加川芎6~9克、当归9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脉散加生地以益心气,养心阴,丹参活血通瘀,野菊花清热解毒。

心包炎

1.典型症状:发热、疲乏、精神症状,胸痛、呼  吸困难,重者休克;感染性心包炎发热为37.8~  39.40C或以上。

2.实验室检查:胸透可见心脏扩大、心包腔积液;心电图可有改变。

3.本病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痛‘’、“虚  劳”、“温病”等范畴。

(一)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基本方

鱼腥草30克 桃仁12克 生山栀10克 板蓝根30克 连翘12克 莲子心4.5克 木通10克

加减法

1.胸痛:加郁金12克,症重再加血竭末1.5克(吞服),或三七末3~~~~6克(分吞)。

2.咳嗽:加紫菀1 2克、光杏仁l 0克。

3.心悸:加琥珀末4.5克(吞服)、朱麦冬10克。

4.水肿:加带皮苓1 5克、葫芦壳3 0克。

5.乏力:加炒白术1 2克、党参12克。

6.汗多:加炒白芍12克、煅牡蛎3 0克。

7.发热恶寒:加柴胡9克。

8.呼吸困难:加葶苈子1 5克、射干9克。

9.烦躁不安:加牛黄清心丸一粒(温开水化服)。

方义

基本方用鱼腥草、板蓝根清热解毒;山栀、连翘、莲子心、木通清心泄火;桃仁活血化瘀。

(二)急性细菌性心包炎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野菊花1 5克 蚤休3 0克 生地1 5克  玄参1 5克  丹皮1 0克  景天三七3 0克

加减法

1.喉痛:加挂金灯9克、山豆根9克。

2.声哑:加木蝴蝶4.5克、胖大海9克。

3.高热烦躁:加知母1 2克、生石膏3 0克(打、先煎)。

(余症参阅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蚤休、野菊花清热解毒;生地、玄参、丹皮凉心血,护心阴;景天三七养心祛瘀。

(三)急性化脓性心包炎

基本方

生黄芪12克  忍冬藤30克  生米仁30克 紫地丁30克  丹参1 5克  炮山甲12克  生甘草3克 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

加减法

1.胸痛:加制乳香3克、制没药3克。

2.便秘:加生川军9克(后入)。

3.高热口渴:去黄芪,加水牛角3 0克(先煎),鲜芦根6 0克。

(余症参阅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四)急性结核性心包炎

基本方

丹参1 5克  制黄精1 5克 葶苈子1 8克 炙百部12克  苦参片9克  蜈蚣末2.1克(吞) 野荞麦根30克

加减法

1.咳嗽:加紫菀12克、炙款冬12克。

2.气喘:加炙苏子9克、旋复花9克(包煎)。

3.低热:加银柴胡9克、青蒿9克,体虚改用炙鳖甲1 2克、秦艽9克。

4.食欲不振:加炙鸡金9克、炒谷芽12克、炒麦芽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百部、苦参、蜈蚣抑制痨虫;黄精益气润肺;野荞麦根清肺热,化痰祛湿;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丹参活血养血,凉血祛瘀。

(五)风湿性心包炎

基本方

桂枝9克  丹参1 5克 鸡血藤15克  生地10克 桃仁l 0克  威灵仙12克 桑枝30克

加减法

1.胸痛:加鸡骨香1 2克,或制川乌9克(先煎)。

2.发热:加知母1 2克、生石膏30克,热重加至60克。

3.心悸:加磁石3 0克(先煎)、炙甘草6克。

方义

基本方用桂枝、威灵仙、桑枝温通经脉,祛风,除湿,通络;鸡血藤、生地舒筋活络,养血,凉血,行血;丹参、桃仁活血化瘀。

(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基本方

当归1 0克 党参12克  红花9克  川芎6克   赤芍12克景天三七3 0克  红枣5只

加减法

1.心悸:加磁石l 8克、朱灯芯2.1克。

2.胸腹胀:加炒枳壳l 0克、大腹皮12克。

3.食欲减退:加炙鸡金1 0克、炒谷芽12克。

4.心跳微弱:加桂心3克(后入)、熟附片9克(先煎)。

5.呼吸困难:加蜜炙麻黄9克、五味子4.5克。

6.胸腹积液:加葶苈子18克 车前子30克(包煎)。

7.下肢浮肿:加赤小豆30克、三妙丸9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益气以帅血;当归、川芎、红枣、养血行血;红花、赤芍、景天三七养心通瘀。

心律失常

1.典型症状:心悸,心前区不适,自觉心律不规则,乏力,眩晕,气急,有的伴有血压下降、心力衰竭等。

2.实验室检查:心律失常的最后确诊靠心电图。

3.本病属中医“惊悸”,“怔忡”,“卑谍”,“厥证、”虚劳“等范畴。

(一)窦性心动过速

基本方

生铁落3 0克(先煎)  淮小麦30克 麦冬12克   柏子仁1 0克 生甘草3克 朱灯芯3克

加减法

1.气虚:加太子参1 5克。

2.血虚:加当归1 0克、阿胶9克(烊冲)。

3.津亏:加北沙参l 2克、川石斛1 0克。

4.痰火:加炒山栀1 0克、瓜蒌l 2克。

5.失眠:加百合12克、夜交藤1 5克。

6.头晕:加珍珠母30克、钩藤1 5克(后入)。

7.胸闷:加郁金1 0克、炒枳壳10克。

8.足肿:加车前子1 5克(包煎)。

9.心火盛:加黄连3克、竹卷心9克,或莲子芯9克。

1 0.心神不足:加生龙骨1 5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

11.有甲亢史:加生地1 5克、夏枯草1 5克。

12.有冠心史:加丹参1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柏子仁、淮小麦养心安神;麦冬、生甘清心降火;生铁落、株灯芯镇心宁悸。

(二)窦性心动过缓

基本方

麻黄9克(蜜炙)  细辛4.5克  甘松4.5克 肉桂3克(后入)  党参1 5克  炙甘草4.5克

加减法

1.血虚:加当归l 0克,熟地12克。

2.气虚:加炙黄芪1 5克。

3.头晕:加川芎6克、白芷6克。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肉桂、炙甘草益气扶阳;麻黄、细辛、甘松温通经脉。

二、过早搏动

基本方

生地12克 旱莲草1 5克 桂枝6克 党参12克 炙甘草6克 麦冬9克 磁石30克(先煎)

加减法

l.气滞:加郁金1 0克、降香9克(后入)。

2.血瘀:加丹参1 2克、失笑散12克(包煎)。

3.痰湿:加制半夏9克、瓜蒌12克。

4.失眠;加熟枣仁9克、夜交藤1 5克。

5.心悸明显:加琥珀末3克(分2次吞服)。

6.心火炽盛:去桂枝,加竹叶9克、灯芯3克。

7.阳虚偏甚:去生地,桂枝改用肉桂3克(后入),加熟附片9克(先煎)。

8.阴虚偏甚:去桂枝,党参改用太子参15克,加白芍l0克、五味子3克;或阿胶l0克(烊冲)

9.气虚明显:加炙黄芪12克,白术1 2克。

1 0.血虚明显:生地改用熟地,加当归9克。

11.有风心因素:加桑枝18克、独活9克。

12.有冠心因素:加丹参l 5克、川芎6克。

1 3.有病毒因素:加大青叶1 5克、板蓝根15克。

14.有高血压因素:去桂枝。加珍珠母30克,葛根6克。

15.有甲亢因素:去桂枝,加夏枯草15克、黄药子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炙甘草补益心气;生地、麦冬、旱莲草养阴液,滋阴血;磁石重镇安神,平肝潜阳,酌配桂枝既可温通血脉,又能减轻炙甘草壅滞之性。

三、房室传导阻滞

基本方

炙黄芪12克  川芎9克 全瓜蒌1 2克 薤白头6克  制半夏9克  生山楂1 0克

加减法

1.湿盛:加炒白术1 2克、茯苓1 2克。

2.气滞:加制香附12克、郁金10克。

3.脉见结代:去黄芪、山楂,加党参1 2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

方义

基本方用黄芪、川芎益气活血、瓜蒌、薤自、半夏温化痰浊;生山楂轻通瘀滞。

四、心房颤动

基本方

党参l 5克  苦参15克  五味子3克 桂枝9 克  麦冬1 2克  炙甘草6克  熟枣仁l 0克  丹参15克

加减法

l 。气虚较盛:党参改用红参3~~~~6克(另煎冲入)。

2.阳虚明显:加仙灵脾1 5克、干姜4.5克。

3.血瘀:加益母草l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炙甘草益气以畅血流;麦冬、五味子、熟枣仁养阴血,安心神;桂枝、丹参、苦参温心阳,祛瘀滞,通脉络。

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基本方

党参1 2克  桂枝9克  熟附片9克(先煎) 杞子1 0克  麦冬1 0克  丹参12克炙甘草6克

加减法

1.头晕:加川芎9克。

2.胸闷:加郁金1 0克、降香9克(后入)。

3.心悸甚:加生龙骨1 8克、生牡蛎18克(均先煎)。

4.阻虚明显:桂枝改用肉桂4.5克(后入)。

5.阴虚明显:去桂枝,党参改用太子参,加五味子3克、北沙参12克。

6.昏厥时抢救:先服苏合香丸1粒(化服),随用参附汤浓煎灌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杞子、炙甘草益心气、养心血;桂枝、附子温经脉、振心阳;丹参活血祛瘀,配伍麦冬养阴液以制桂、附之温燥。

参考

1.本病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多种疾病引起心脏亏损,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或挟气虚生痰,血滞成瘀而致。窦性心动过速系属心脾劳损,气血亏虚,阴不胜阳,脉来太过,虚火妄动,扰乱心神;窦性心动过缓则为阳不胜阴,脉来不及;过早搏动责在气阴不足,血脉失和,虚热内生,肝阳上扰;房室传导阻滞多由气血不和,又挟痰瘀痹阻;心房颤动多属心营不足,气血失畅,心神不宁;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多由心阳不足,脉络瘀滞。病虽在心,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宜补养气血,调和阴阳为主,兼用化痰浊,袪瘀滞以宣通脉络。

急性心功能不全

基本方

桂枝9克 干姜6克 熟附片9克(先煎) 白术12克 红花9克 葶苈子30 茯苓15克 红参6克(另煎冲入)

加减法

1. 汗多:加龙骨30克 牡蛎30克(均先煎)。

2. 气促:加黑锡丹9克(分吞)。

3. 阴虚:加附子、干姜,红参改用生晒参9克,加麦冬12克 、五味子4.5克。

4.紫绀:加丹参15克、当归l 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红参、附子,干姜益气温阳;红花、桂枝活血通络;白术、茯苓、葶苈子健脾利水。

(二)慢性心功能不全

1.典型症状: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肺郁血重者有咯血,紫绀,颈静脉充盈,肝肿大,下垂性水肿,甚者有胸水、腹水。

2.实验室检查:静脉压增高,重压肝脏1/2~1分钟后上升1~2厘米以上;X线示心影扩大、肺门郁血、肺纹阴影加深;心电图异常。

3.本病属中医”怔忡“、”惊悸“、”痰饮‘’、“水肿‘’、”心痹“、”虚劳“等范畴。

基本方

生黄芪l 5克  葶苈予l 5克  熟附片9克(先煎)党参12克  丹参12克  益母草15克  炙甘草4.5克

加减法

1.尿少:加车前子3 0克(包煎),或将军干粉3克(分吞)。

2.浮肿:加炒白术1 2克、茯苓1 2克。

3.心悸:加紫石英15克(先煎)、琥珀末l.5克。

4.气喘:加蛤蚧粉6克(肾虚用,分吞)、桑白皮1 2克(肺实用)。

5.胸闷痛:加降香9克(后入)。

6 e阻虚明显:加肉桂3克(后入)、补骨脂9克。

7.阴虚明显:去附片,加麦冬12克、五味子3克。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黄芪益气;熟附片、炙甘草温肾、健牌、益心气;丹参、益母草活血祛瘀;葶苈子泻水定喘。

参考

1.本病多由心气亏虚,心阴、心阳不足,血脉运行不畅而成,终至肺、脾,肾三脏均受影响。治法以养心益气,温肾通阳,活血祛瘀为主,兼用健脾、利水等药,并结合现代医学方法抢救。

2.温肾阳药如坎炁、仙茅、仙灵脾,养肾阴药如北沙参、玉竹、天冬,养心宁神药如熟枣仁、合欢皮、夜交藤、淮小麦、灵芝,活血祛瘀药如鸡血藤、泽兰叶、土牛膝,健脾利水药如山药、泽泻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真武汤(温肾散寒、健脾利水),生脉散(益气养阴、敛汗生脉),肾气丸(温补肾阳),参附汤(回阳益气),苓桂术甘汤(健脾,温化痰湿),桃仁四物汤(活血、补血、祛瘀),四逆汤(网阳救逆)等。

4.据报道蟾酥、夹竹桃叶(有毒)、万年青(有毒)、刺五加、白头翁、麝香、鹿茸、黄芪、葶苈子、木通、五味子、制首乌、灵芝、补骨脂、仙茅、益智仁、玉竹、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女贞子、三七、桂枝、山楂、苏木、牛黄、犀角、夏枯草、紫草、仙鹤草、连翘、浮萍、炙甘草、鹿含草、人参、附子等均有强心作用。

高血压病

1.典型症状:头痛、头晕、失眠、记}乙力减退、烦闷、乏力、心悸,甚者左心室肥大兼有劳损,心律失常、高血压脑病、肾毒症等。

2.实验室检查:舒张压超过12.7kPa(9.5毫米汞柱),收缩压高于30.7kPa(160毫米汞柱),二者有一项即可确诊,甚者出现尿蛋白,血中非蛋白氮、尿素氮增高,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酚红试验异常,

眼底属Ⅱ~Ⅲ级,血脂增高。

3.本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肝火‘’、“肝阳‘’、”肝风‘’等范畴。

基本方

珍珠母3 0克(先煎)  夏枯草l 5克 钩藤15克(后入)  山羊角30克(先煎)  淮牛膝12克 广地龙1 2克 车前子1 5克(包煎)

加减法

l。项强:加葛根6克。

2.目糊:加菊花l 0克、草决明12克。

3.火盛:加黄芩9克、炒山栀9克,或龙胆草9克

4.失眠:加熟枣仁l 0 克。

5.便秘:加制川军9克,体虚用肉苁蓉12克。

6。心悸:加磁石18克一3 0克(先煎)。

7.嗜睡;加石菖蒲12克。

8。痰多:加瓜萎皮1 2克、川贝粉3克(吞)(热痰用),干竹茹9克、炒山栀(痰火用),制南星9克,苍术9克(湿痰用)。

9.心火旺:加炒川连3克,或莲子心9克。

10.肾阴虚:加山萸肉1 0克、炒黄柏9克,或生地12克、熟女贞12克。

1 l。肾阳虚:加仙灵脾12克,鹿含草1 5克。

12.胆固醇高:加生山楂1 0克,泽泻12克。

1 3.6高心病史:加丹参1 2克、红花6克。

14.目衄鼻衄:加槐花12克、白茅根3 0克。

1 5.脑动脉硬化:加川芎6克、海藻I 5克。

16。经前血压高:加茺蔚子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珍珠母、山羊角、夏枯草、钩藤平肝潜阳;淮牛膝引火下行;车前子、地龙干清肝利尿,舒通经络。

低血压症

当归10克 川芎9克 炙升麻9克 炙黄芪15克 麻黄6克 白芷9克

加减法

1. 阴虚:加桑椹子12克 或杞子12克。

2. 阳虚:加补骨脂12克 或鹿角粉3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川芎养血行血;麻黄、炙升麻、白芷祛风升阳;炙黄芪补气。

参考

1.本病多由气血不足,清阳不升所致。治以养血、益气、升阳为主,佐以补虚、助阳。

2.养血药如熟地、鸡血藤、制首乌,益气药如党参、太子参、白术、炙甘草、黄精、山药,升阳药如桂枝,荆芥等均可选用。痰多者亦可酌用制半夏、陈皮、茯苓等药。

高脂血症

1.典型症状:脑力、体力衰退,眩晕、头痛,消化不良,便秘与腹痛。

2.实验室检查: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异常。

基本方

桑寄生15克 制首鸟l 2克  生山楂1 2克 茵陈3 0克  生麦芽1 2克  泽泻1 8克 槐米18克

加减法

l。湿盛:加生米仁15克、陈皮9克。

2.火盛:加炒山栀9克、菊花9克。

3.气滞;加莪术12克、郁金9克。

4.血瘀:加茺蔚子9克、三七末2.1克(吞服)。

5.气虚:加党参12克、炙黄芪1 2克。

6.血虚:加当归9克。

7.肾阴虚:加楮实子12克、杞子l 0克。

8.肾阳虚;加补骨脂1 2克、仙茅1 0克。

9.肝阳上亢:加珍珠母3 0克(先煎)、钩藤12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桑寄生、制首乌益肾;生麦芽健脾;山楂袪瘀;茵陈、泽泻、槐米清利肝胆湿热。

[B]脑溢血

基本方

生石决30克 地龙干12克 钩藤18克 (后入)  淮牛膝1 2克  全瓜蒌12克  陈胆星10克  石菖蒲1 2克

加减法

1.抽搐:加僵蚕12克、全蝎粉3克(调灌)。

2.痰多:加竹沥油3 0 克(热痰用);或制半夏1 0克、橘红9克(痰湿用)。

3.便秘:加生川军9克(后入)、玄明粉12克(冲服)。

4.血压高:加羚羊角粉3克(调灌)。

5.心肝火旺。加炒川连3克、龙胆草9克。

6.昏迷较深。闭证用至宝丹一粒(研细冲入煎药内服)。脱证用苏合香丸一粒(服法同上),内闭外脱加独参汤(人参9-12克)灌救。

方义

基本方用生石决、钩藤平肝熄风;全瓜萎,陈胆星,石菖蒲,淮牛膝平补肝肾,活晓祛瘀,地龙遥络。

二、脑溢血后遗症

(一)半身不遂偏重

基本方

生黄芪l 5克  红花9克  地龙干1 2克  丹参15克  桃仁9克  川芎9克 赤芍1 2克

加减法

1. 血压偏高:加豨莶草30克。

2. 口眼歪斜:加全蝎、蜈蚣等分(研末),一日二次,每次2.1克,或冲入煎剂中服。

3. 肢体麻木:加制南星9克、制半夏9克、陈皮9克。

4. 肢体拘挛:加水蛭、全蝎等分(研粉,一日二次,每次2.1-3克)。

5. 阴虚明显:加生地15克,麦冬10克。

6. 阳虚明显:加仙灵脾12克、熟附片9克(先煎)。

方义

基本方用黄芪、地龙益气通络,熄风止痉;川芎活血行气,丹参、红花、桃仁、赤芍活血祛瘀。

(二)语言不利偏重

基本方

羌活9克 石菖蒲12克 远志6克 白附子4.5克 制南星9克 僵蚕12克

加减法

1.口角流涎:加炒白术12克 芡实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白附子、制南星祛风痰之流窜;远志、僵蚕、石菖蒲豁痰、熄风、宣窍;羌活胜湿止痛。

(三)失音不语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山萸肉12克 石菖蒲12克  熟附片9克(先煎)  麦冬1 0克  巴戟肉9克 五味子3克

加减法

大便干结:加肉苁蓉l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山萸肉滋肾阴;熟附子、巴戟肉温肾阳;麦冬、五味子养阴液;石菖蒲开窍化痰。

(四)脑动脉血栓形成

基本方

生黄芪1 5克 川芎9克  葛根9克 当归1 0 赤芍12克 红花9克  水蛭粉2克(吞服)

加减法

1.肢体麻木:加片姜黄9克 鸡血藤18克。

2.心动过缓:加紫草15克。

3.心率快、下肢肿:加熟附片9克(先煎)、猪苓15克。

方义

基本方用黄芪、葛根益广升清;当归、川芎活血行血;红花、赤芍祛瘀通络;水蛭祛瘀散结。

四、脑  栓  塞

基本方

桂枝9克  生黄芪1 5克  红花9克  川芎9克  当归10克 仙灵脾1 2克 仙茅12克  地龙1 2克

基本方用黄芪、桂枝益气升阳,温通经脉;当归、川芎活血补血,行气祛风;仙灵脾,仙茅助肾阳;红花消积瘀;地龙通络。

五、脑动脉硬化

生地1 2克 当归l0克 川芎9克 玉竹12克 枸杞子1 0克  石斛1 2克  五灵脂1 2克(包煎)

加减法

1.血压高:加夏枯草1 8克。

2.胆固醇高:加草决明3 0克。

3.胸闷胸痛:加郁金1 0克、生蒲黄1 0克(包煎)。

4.大便干甚:加大黄9克(后下)。

5.大便稀溏:加马尾莲12克。

6.阳虚:加黄芪3 0~9 0克。

7.阴虚:加白薇9克。

8.舌苔自腻:加佩兰1 5克、马尾莲9克。

9.心动过绥:加败酱革1 5一30克,紫草l 5~3 0克。

10.心率快、下肢肿合并心功能不全:加附子9克(先煎),或北五加皮9克。

1 1.项颈强痛、头痛明显:加葛根3 0克、藁本9克。

12.脑血栓形成或肢体活动障碍、麻木:加赤芍24克、红花1 2克、络石藤4 5克、姜黄1 2克。

1 3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绞痛:加蒲黄9克(包煎)、郁金1 2克、石菖蒲1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石斛、玉竹、杞子以凉血、滋阴、养液;当归、川芎活血行血;五灵脂散瘀解痉。

六、脑血管痉挛

基本方

珍珠母3 0克(先煎)  地龙干12克  山羊角3 0克(先煎)  钩藤l 5克(后入)  大白芍1 5克  生甘草3克

加减法

1.血压高:去山羊角,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

2.昏迷: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方义

基本方用珍珠母、山羊角、钩藤、地龙平肝潜阳,清热镇痉;白芍、甘草缓解挛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