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业绩指标(KPI) 一、 目的: 1. 为更准确的把握关键业绩指标,在本企业使用时的特殊意义。 2. 为了清晰的表明本企业选取指标的目的,指向战略的程度。 3. 为了使KPI在使用时,能有统一的解释和说明。 4. 为了便于不同业务单元考核时。选取指标的直接和便利。 财务类指标: 1. 计划费用支出率:实际费用/目标计划费用。 a. 月度测度 b. 此项指针使用于各系统、各部门 2. 人均成本贡献率: a. 采购支出/部门费用/人 b. 营销费用/部门费用/人 c. IT支出费用(维修维护费、软件开发费用、硬设备费)/部门费用/人 d. 季度或半年 3. 存货周转率(次): a. 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成本 b. 季度或半年测度 4. 采购成本的下降率: a. (采购成本基准值-当期采购成本)/采购成本基准值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c. 采购成本基准值,为一定时间内的采购成本平均值 5. 单位建筑面积物业支出费: a. (物业人员薪酬总额+维修费用+办公费用+电费+水费+经营费用+采暖费)/建筑面积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6. 费用利润率: a. 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b. 季度测度 c. 此项指针可转化为系统和部门的效率指针,成本费用包括;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7. 关键商品的周转次数: a. 关键商品,指考核期内,采购金额占总资金(20%)的商品(销量占20%)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8. 利润总额: a. 年度测度 9. 流动资产周转率: a. 销售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b. 季度测度 10. 平均帐期: a. 每笔累计付款时间/笔数合计 b. 季度或半年测度 11. 平均税赋降低率: a. (同期税赋-当期税赋)/同期税赋 (可比同口径) b. 年度测度 12. 人均可控费用: a. (办公费+电话费+交通费)/人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13. 销售增长率: a. (当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b. 月度或季度测度一次 14. 销售费用率: a. 销售费用/销售收入 b. 每月测度一次 15. 营销费用贡献率: a. 营销费用/销售收入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c. 营销费用包括:媒体广告、印刷品、宣传品、奖品、销售折让、活动等项费用 16. 销售收入: a. 总收入-顾客退款-减价-折扣-其它赔偿款 b. 月度或季度测量指标测度 c. 销售收入,指总收入减去顾客退款、减价、折扣及其它赔偿款。 17. 销售收入计划完成率: a. 累计销售收入/当期销售收入计划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18. 系统人均毛利增长率: a. (当期系统销售毛利/系统人员总额-基准)/基准 b. 每季度测度 c. 此指标适用于销售 19. 应收帐款周转率: a. 销售收入净额/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b. 季度测度 20. 资金周转次数: a. 销售收入/资金占用额 b. 季度或半年测度 客户类指标: 1. 单位供货商采购金额增长率: a. (当期采购总金额/当期供货商数量-上期采购总金额/上期供货商数量)/﹙上期采购总金额/上期供货商数量﹚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2. 供货商满意度: a. 问卷调查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3. 供货商信息更新率: a. 更新信息量/总信息数量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c. 供货商评价、供货商覆盖面 4. 会员卡卡均消费增长率: a. (当期卡均消费-上期卡均消费)/上期卡均消费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5. 商户满意度: a. 问卷调查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6. 客户增长率: a. (当期客户总量-前期客户量)/前期客户量 b. 季度测度 c. 设立此项指标,是为了零售部门,注重市场客户的渠道建设,持续的促进客户资源的增长,以保证市场规模、销售规模的增长 7. 签单的增长率: a. (当期签单数量-历史同期签单数量)/历史同期签单数量 b. 月度与季度测度 c. 设立此项指标,是为了让企业注重市场的客户资源,持续的促进客户资源的增长,才能促进业务增长,扩大业务规模 8. 市场美誉度、知名度: a. 问卷调查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9. 投诉后流程(制度)改进率: a. 流程制度建设的完善性和执行性 b. 年度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通过制度和流程建设,减少或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对系统进行持续的改善 10. 员工满意度: a. 问卷调查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11. 一级商户比例: a. 一级商户比例/总商户数量 b. 季度或半年测度 12. 主题活动的达标率: a. (实际的宣传活动次数-计划的活动的次数)/计划的活动次数 b. 年度测度 c. 适用于全员的企业文化宣传主题活动 13. 月刊的关注性: a. 问卷调查 b. 月度测度、季度或年度合计 c. 设立此目标,是了解月刊,对企业政策宣传的及时性及深度,对员工工作和活动反映的及时性和宣传面,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对报纸的关注程度,员工对月刊的喜爱程度等。 内部运营类指标: 1. 不良资产率: a. 期末不良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 b. 半年或年度测度 c. 设立此项指标,是为了控制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积压产品、物资和不良投资 2. 次均活动费用: a. 活动总费用/活动次数 b. 半年或年度测度 c. 活动总费用,包括活动现场的奖品费用、折让、宣传费用 d.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控制营销策划活动的费用支出,使投入和产出合理化 3. 差错率: a. 差错金额/当期总金额;差错笔数/总笔数 b. 月度测度 c. 可用于工资发放、合同签订、报销、会计活动等 d.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提醒员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减少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人为损失 4. 差错金额: a. 审计时发现问题所涉及的金额;或指下一工作程序发现的上一工作程序中的问题,并给予改正的金额 b. 月度测度 5. 持续无故障时间: a. 网络连续没有的发生故障的时间 b. 年度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避免网络发生故障,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运行的要求 6. 单位面积能源消耗: a. 能源净支出额/建筑面积 b. 季度测度 c. 能源指水、电、煤气、煤、采暖费等 d.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控制企业的能源支出,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7. 负面报导的数量: a. 刊登的数量 b. 季度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降低企业负面报导的次数,挽回无形资产的损失 d. 反映了企业的公共关系水平,组织的服务质量和组织效率,组织成员之间的协作意识和效果,最终体现出企业的整体形象 8. 计划目标完成率: a. 实际完成目标/计划目标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c. 主要指难以量化的考核,公司的主要工作 d. 设立此项指标,是为了促进部门对年度目标理解,提高组织、以及组织成员对目标的关注程度,以及围绕目标而改进效率,增加年度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可控性,保证年度目标的实现 9. 建议的执行比例: a. 建议的执行数/总建议数(以分析报告数为准) b. 季度测度 c. 建议的执行数,以公布的制度或相应部门的规章为准,总建议数,指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数量。 d.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降低组织再一次犯错误的可能性,增强规范化 10. 需求反映速度: a. ﹙完成的时间-制度规定的时间﹚/制度规定时间 b. 一事一记录,月度或季度合计测度 c. 及时性可以指:审批、活动、维修、请购、调配、工资发放等各项工作中,满足客户需求的时间 11. 可行性报告的分析质量: a. 上级主管 b. 一事一议,累计评价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加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失误 d. 反映了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则,最终体现为企业战略决策能力 12. 捆绑广告比例: a. 捆绑广告的收入/总广告支出 b. 季度测度 c. 捆邦广告,指企划部为各市场所属商户,进行的广告宣传 d.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加强市场联动的效果,服务于商户,同时降低企业的直接广告投入 13. KPI指标的更新率: a. (当期KPI手册指标数-上期KPI手册指标数)/ 上期KPI手册指标数 b. 季度测度 c. 设立此指标,是为了评价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14. 品类商品销售份额: a. 品类商品的销售收入/总销售收入 b. 每月测度 c. 企业管理者,可以有意识的通过调节品类商品的销售份额,来改善收入结构 d. 设立此项指标,是为了牵引企业从市场源头开始,优化商品结构,提升商品的获利能力,向顾客提供适宜的商品 15. 集中采购金额占总金额的比率: a. 集中采购金额/总采购金额 b. 季度或半年测度 c. 不含招投标采购金额,集中采购为同类商品一定时间内不重复采购 d. 反映了企业计划管理的程度,采购管理的效率,最终体现企业的组织效率 16. 品类商品展示面积分配: a. 品类销售额/总销售额×总展柜面积 b. 月度或季度测 c. 设立此项指标,是为了以销售额(利润)为依据,分配营业面积(销售空间),加强对采购的指导 d. 反映了企业满足商品与消费者需求相一致的能力,最终体现了企业经营的精细化程度 17. 人均服务面积: a. 市场的建筑面积/(市场管理员+物业工人+保安人员)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提高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协同、分工效果,控制人力成本的增加 d. 反映了市场规模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企业专业化管理的水平,揭示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18. 人均服务规模: a. 销售收入/系统人数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测度专业族对销售收入的贡献,通过适度的控制人力成本的投入,来实现最大的企业效益 d. 反映了专业管理族,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支持能力,深层次上是控制专业族人力成本的增长幅度,低于企业营收规模增长幅度 19. 人均服务商户数量: a. 商户数量/市场管理员 b. 月度或季度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衡量管理员的工作量,管理幅度 d. 反映了企业的组织效率,以及商户质量提高的幅度,最终表现出经营业态的升级 20. 人力资源结构优化: a. (目标值-内部结构改善的平均值)/目标值 b. 半年或年度测度 c. 设立此项指标,是为了加快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优良化的进程 d. 反应企业人力资本的优良程度,人力资源的结构化改变,将成为组织能否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基础条件 21. 软性文章发表数量: a. 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中,发表正面文章的次数 b. 年度测度 c. 年度文章数不少于60篇,不包括重复刊登数量 d.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引导企划部门,利用最少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提高宣传的可信度 22. 设备故障率: a. 设备发生故障时间/设备应运行时间 b. 月度测度 c. 设立此项指标,是为了加强现有设备的最大价值利用 d. 反应企业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关注,它需要设备的完好和人力资源的同期投入,才能确保较高的设备利用率和资源价值的快速转化 23. 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率: a. ﹙基准费用-当期设备维修费用﹚/基准 b. 季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控制设备维修费用的支出合理化,及时保养、检查 d. 反映了企业运行费用控制能力 24. 投诉处理周期: a. 投诉时完成的时间/总投诉的次数 b. 年度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缩短投诉处理的时间,提高投诉处理的满意度,挽回企业损失 d. 反映了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改进工作流程和制度的执行力,最终体现为组织效率的提高。 25. 网络技术的达成性: a. 完成数/需求数 b. 年度测度 c. 需求数,指各级中心办公会审议通过的IT计划数 d.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及时满足业务部门,对网络技术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IT的保证率 e. 反映了企业网络技术应用的程度,企业网络投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匹配度 26. 信息库的更新率: a. 更新信息量/总信息数量 b. 年度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保持信息库所提供的信息及时,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d. 反映了企业对信息的使用程度、依赖程度,最终反映出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27. 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a. 按制度规定,定期备份数据 b. 一次一记录,月度或季度合计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预防数据信息的缺失,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失,增强组织成员的责任心 d. 反映了组织成员的保密意识,责任意识,体现出企业对信息的重视和依赖程度 28. 一级档口(商铺)比率: a. 一级档口面积/总出租面积 b. 年度测度 c. 一级文件口,指当期单位租金最高的文件口 d.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增加租金收入,明确管理、改造和服务的重点,改善企业的资源配置 e. 反映了市场租金提高的能力,商户综合实力的增强,揭示了企业业态升级的能力 29. 业务分析报告提供的准时性和质量: a. 直线经理问卷评议 b. 半年或年度测度 c. 准时性(制度规定的提供时间)占30%的权重 d.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分析能力,增强预见性,用数据来指导经营、管理决策 e. 反映了企业科学化管理和决策的水平,揭示了企业运营的质量 30. 业务拓展比率: a. 新增业务数量/原有业务数量 b. 年度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促进组织进行业务相关性的扩展,增加创利的渠道 d. 反映了企业对新业务领域的认识与创新能力 31. 营销方案的质量: a. 问卷评定 b. 一事一记录,月度或季度合计测度 c. 由专家组进行投票测度 d.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提高组织成员的企划能力,使营销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32. 组织员工调配及时度: a. (实际到岗时间-制度规定应到岗的时间)/制度规定应到岗的时间 b. 季度或半年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提高人员配置的速度,增强工作的计划性,降低人力成本 d. 反映了组织对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统筹性,组织业绩评价系统的有效性,提高岗位适配度最终提高组织效率 33. 指导的前瞻性: a. 经理办公会和业务部门评定 b. 年度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强化行政中心各部门对战略的理解,策略的制定及政策指导性 d. 反映了组织人力资源结构的有效性,企业专业化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深层次上体现了企业战略的执行能力 34. 招投标采购金额比率: a. 招投标金额/总采购金额 b. 季度或半年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促进采购工作的公开性和规范化,合理降低采购成本 d. 反映了企业采购管理的水平,最终体现企业的组织效率 35. 资产使用率: a. 使用的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额 b. 半年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降低闲置资产的数量 d. 反映了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控制固定资产支出,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36. 制度建设: a. 公布执行的制度数量/应出台的制度数量 b. 半年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加强流程和制度的规范化建设进度,避免在经营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d. 反映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最终体现为企业运行依赖于制度,而不是人 37. 政令传达的及时性: a. (实际传达时间-制度规定的时间)/制度规定时间 b. 一次一记录,季度合计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提高行政系统传达政令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保证公司政令的畅通 d. 反映了公司政令运行的效果,体现了组织运行的效率 38. 资本支出贡献率: a. 利润/(维修费+固定资产支出费用+低值易耗品支出费用) b. 季度或半年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控制资本性支出,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支出更趋合理 d. 反映了企业设备维修保养的及时性,资本支出的合理性,提高企业资产管理的水平 学习与成长类指标: 1. 关键人才流失率: a. 关键人才离职数/系统关键人才数 b. 季度测度 c. 关键人才指业务主办级(含主办)以上人员、或企业设定的关键人才库人员 d. 设立此目标的目的,是反映企业对关键人才的重视程度,强化各级管理者对关键人才的培养和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吸引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e. 反映了根据企业战略发展,所需要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通过各级管理者的人才意识,提高企业人才配置能力 2. 计算机等级达标率: a. 计算机水平达级人数/应达级人数 b. 季度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提高不同职位族的员工的计算机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软件的使用效果 d. 反映了企业的IT水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 3. 培训体系健全性: a. 课程体系完善性,教材完备、实用,人均培训课时数,每门课有3个以上兼职讲师 b. 年度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强化各级组织培训体系的完善性,知识和经验的共享性,迅速提高员工的适岗能力 d. 反映了企业内部经验的共享性和流转性,是企业及其成员长期成长和进步的能力,是提高组织专业化程度、组织效率,得以改善的基础性指标 4. 人才合格率: a. 系统内满足职位说明书任职资格人数/系统总人数 b. 季度或半年测度 c. 设立此项指标,是为了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的改善,加强专业化管理能力,并为组织员工的进步明确方向 d. 反映企业战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和人才的优良程度提高的表现,是组织成长和组织效率提升的先行指标 5. 人员流动率: a. 系统变动人数/系统人数 b. 半年测度 c. 设立此目标是为了提高人员适岗程度,进而提高部门的整体素质 d. 反映了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有效性,人员素质提高的速度和程度,揭示了组织士气和组织运行的效率 6. 系统人均培训时数: a. 培训总时数(小时)/系统总人数 b. 月度测度 c. 设立此项指标,是为了强化各级组织的人力资源投入,从根本上,对组织要素,进行持续的改善 d. 反应企业关注组织以及组织成员的长期成长和进步,它是组织各方面,得以改善的基础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