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笛子的韵味(林文增)

 yqq2003 2012-09-18

中国笛子的韵味(林文增)

中国笛子演奏怎样才算够味儿?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许多的中国笛子演奏者,尤其是经过多年训练的音乐院校、艺术院校的学生们,他们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一般都掌握了本乐器的演奏技巧,,音与节奏很准,然而演奏起来几乎成了音符与技巧的堆砌,人们听后往往没有什么印象,没有味道。在戏曲界也常有这种情形,有的演员扮相极佳,嗓音甜、脆、圆、润、水,条件很好,就是唱腔不入味儿。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怎样理解器乐演奏的韵味?怎样演奏才算够味儿?
    中国器乐演奏的韵味,具体落实到每一件乐器,要求不外乎四个字:音韵俱佳,音即音色、音质;韵即韵趣、韵味。音色指声音色彩的明亮、暗淡;音质指声音质感的轻重、刚柔。音色、音质的定位是乐器的本质所在,也是演奏乐器的根本,很难想象没有一副好嗓子能唱好歌,同理没有良好的音色也难以奏好乐器。过去人们通常以音色明亮来界定乐器的音色,其实并不确切。笛、筝音色够明亮的,但是光有明亮度显然不够,如果是亮而浮躁,亮而尖,没有内在的东西,反而成为弊病。扬琴也很明亮,如果竹法运用不当,声音燥烈,也不美,功力深厚的人弹琵琶声音实在,入木三分,没有功力或功力不够的人出手音浮而散。器乐的声音应当有松、圆、润、透的性质,松是符合自然的声音;圆是圆通而不尖利;润是沉润而不干哑;透是通透而不闭塞,古人以“声如贯珠”喻意人声的甜美,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喻意琵琶声音的圆润,二者对乐音的诠释不外乎珠圆玉润四字,可见圆润是塑造乐音的首要因素。
     韵即韵趣、韵味。昆曲解韵味为小腔。日本金元省吾认为韵味源于诗韵的影响(金元省吾:《支那上代书论研究》318页)也有人把韵味解释为音乐的律动。我们用英文直译韵味二字,往往用SPIRIT这个词。现在国外多用rhythmic yitality一词解释气韵生动(参阅Bushell:<Chinese Art>).气韵生动是国画的特定语汇,与音乐韵味一词同义,我们以正统戏曲京剧、昆曲为例,京剧、昆曲的各种小腔,即装饰、润饰唱腔的手法可谓多矣,仅以昆曲为例,诸如带腔、撮腔、垫腔、叠腔、啜腔、 滑腔、擞腔、豁腔、嚯腔、口(旁加罕)腔、拿腔、卖腔、橄榄腔、顿挫腔等等,数不胜数,加之各人各异的巧妙运用,使得昆腔的名目如繁星璀灿,十分丰富多采。民族器乐,例如江南丝竹就是魏良辅改革昆曲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润饰手法自然也离不开模仿声腔的传统,现在许多器乐的润饰手法与戏曲声腔有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大家只要对比一下,就可以明白,例如:《喜相逢》这首竹笛名曲就与二人转的声腔,过门十分相近《牧民新歌》与内蒙民歌、内蒙马头琴音调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器乐韵味与节奏的松紧、语气的委婉也有关系,江南丝竹原始谱上的骨架音是实音,加花以后形成的许多小音是虚音,装饰音是虚之又虚的音,这样,实音实奏,虚音虚奏,实实虚虚,虚实相间,便成为江南丝竹抑扬起伏演奏风格的特点,也是一种韵味,而这种韵味的开成是和节奏的松紧、轻重是有关的,过去京剧名角踩着锣鼓点下场时,往往是鼓点急脚步慢。三步一摇,一步一颠,然后在节骨眼上忽然一路顺风,疾风而下,十分耐看,这就是行家所说的“踩味儿”,也就是说在节奏的跌宕中寻找韵律感,器乐的语气如何理解?语气即唱、叹之音,器乐须一唱三叹,如《二泉映月》那样,唱唱叹叹,细语倾诉,方能感人,恽寿平《瓯香馆集》曰:“诗意须极飘渺,有一唱三叹之音,方能感人,然则不能感人之音非诗也。”诗是要能唱和的方为好诗。器乐也是要能唱和的,这唱是内在的歌唱,如歌如泣,如叹如诉,方为好曲。所以,器乐的语气宜委婉,于委婉、曲折中见精神。这里用得着刚柔相济四字,如江南丝竹,柔韧而不柔腻,刚劲而不刚烈。
     中国人重韵,韵最早表现在音乐中,以后用于文学、绘画,再反翻来影响音乐。在文学上,韵有两个含义:一是声音相同称为韵;二是音外之音称为韵。箫、琴有音外之音,故称为箫韵、琴韵。我主张学筝的人要会弹琴,学笛的人要会吹箫,因为琴、箫有音外之音,韵味深长,韵用在绘画上比较迟,大约到魏晋以后才有韵的概念,那时在绘画上讲气韵,对后世影响很大。音乐、文学、绘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书画艺术强调的浓淡、轻重、拓润、晰连,与音乐艺术讲究抑扬顿挫,轻重徐疾息息相通,国画所说的气韵,“阴阳刚柔,皆一气之变化……谢赫的所谓气,已如前述,实指的是表现在作品中的阳刚之美,而所谓韵,则实指的是表现在作品中的阴柔之美。”(徐复观:《中国文化精神》154页)器乐演奏中我们常常提及的穿云裂石,强而不燥,弱而不虚,便是刚柔相济的同义词,也是器乐演奏中韵味一义的别说。
    技巧高度发展以后归入平淡,也就是把复杂归入简单,“大(音tai)音希声”,大,即太乙,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渗入美学,加以繁衍,绘画中讲意笔,第二讲超越,实际是太,也就是韵,艺术本身表现人的能力与精神,中国人把艺进乎道,不是追求技巧与表现,而是进一步超表现,由巧求拙,外国人不理解这一点,艺推进是无穷无尽的,艺最终变为道。
     西方音乐讲整齐、壮美,即supplely,声乐发展高音,外国人并不强调韵,他们也不太懂国画。
     现在许多人只懂局部艺术,例如音乐、绘画……各懂一行,故尔讲不清韵的含义。
    神韵深入多种的文化裁体,凡语言、文字、诗歌、戏曲、音乐、美术、风俗、礼仪、宗教……无不渗透了韵的神髓。所以,韵亦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它在多种文化裁体中显示出包容一切的魅力,气功入静时,追求“松、沉、静、远”的境界,是一种韵;参禅时自我感觉的四大皆空也是一种韵,书画讲究气墨韵,诗歌讲诗韵,文学讲神韵……,总之,中国的文化艺术以韵取胜已成为普遍规律。所以我们演奏乐器要入味儿,出神韵,除了经过练习掌握基本功与技巧以外,就要在韵上下工夫,由于韵存在于各种艺术样式之中,我们有必要熟悉多种艺术,尤其是有形的视觉艺术,如书画、摄影等,感受其中传送的韵味,我们要多听、多唱、从传统戏曲、民间音乐中吸取韵味。如果悟性好,久而久之,经过熏陶,融会贯通,可入幻化之境,至此神妙毕出,意态飞动,韵趣自成。如明代朱权所言:“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
     演奏前的吟谱很重要,吟谱不是干唱,而是发自内心的低吟,反复领会,可以深得乐曲的内蕴,从而做到一音三韵,再取乐器模仿之,演奏时切记出音不可造作,忌讳形体动作,音调高低自然,轻重适度,装饰恰如其分,如游云之飞太空,悠悠扬扬,无窒无碍,使人闻之回肠荡气,怡情悦性,顿释胸中块垒,这便是学艺的过程中“功夫在诗外”一说的真切内涵。
     “功夫在诗外”五字诀是艺术探索中的五字真经,其中奥妙,须细细领悟,一旦触类旁通,必成一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