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好声音也海选 “中国好声音”自古不绝。从诗歌鼻祖“劳动号子”到魏晋狂人的“仰天长啸”,无疑都是生命的张狂和张扬。 特别是到了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时期的大宋王朝,随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好声音”不仅得到了空前发展,而且还呈现出百花齐放、雅俗共存的惊人景象。 ■“好声音”通过什么渠道“唱响” 那么,在没有电视、网络的宋代,“好声音”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唱响”的呢?南宋《都城纪胜》载:“执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岐人,在此作场,尤为骈阗。又皇城司马道亦然。侯潮门外殿司教场,夏日亦有绝技作场。其街市,如此空隙地段,多有作场之人。”由此可见,北宋的“好声音”是一种民间文艺,首先是自发“唱响”的。 另据《宋史》载,除了上述“广场”、“教场”和四通八达的“路岐”等成为民间文艺爱好者“一展歌喉”的舞台外,北宋朝廷也为民间艺人提供展示演技的机会。每逢重大节日,皇家都要在宣德门外搭鳌山,上层是皇家梨园弟子表演,下层的“露台”则是为民间艺人设置的。“先是,京尹预择华洁及善歌叫者谨伺于外,至是歌叫竟入”。意思是说,京官们叫这些长得漂亮、嗓子好听且经过“海选”的民间艺人等到报幕后就上国家举办的“大型晚会”。 当然也跟现在一样,机遇好的民间艺人往往就“一朝闻名天下知”,并且凭借“一嗓子”发财致富。于是,那些凭借“一嗓子”唱响的人就不愁今后的出路了:要么成了“专业歌手”,从此端上金饭碗;要么像“超男快女”一样,单凭庞大的粉丝群体,仅走穴就足以过上富人生活。这跟现今电视台举办的各类文艺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人命运几乎完全一致。 ■北宋“业余歌手” 绝大多数属原创型 然而,北宋时期的“好声音”远不止唱歌这一项,几乎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程度。 宋代的小商贩、小市民似乎人人都擅长歌艺表演。这主要因为,那时候做生意的人吆喝,是没有扬声的扩音器从旁帮忙的,要全凭一副嗓子喊。所以久而久之,小商贩们便都练就出一副金嗓子。 “夜间顶盘鹌鹑馉饨儿,焦槌……之类,遍路歌叫。”“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歌词内容绝大多数是原创的,甚至即兴编就。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紫苏丸》等,歌叫内容皆“市人采其声调,间以词章”慢慢形成的。这些记载足以说明,宋代的“业余歌手”不仅能唱,还能写歌词谱曲子。这不仅比“好声音”节目中争先恐后的“模仿者”强,甚至比许多不识歌谱的专业歌手也厉害得多。 ■宋代民间艺术空前繁荣 其实,读过《宋史》、《梦梁录》等的人都知道,北宋不仅是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民间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 宋人刘筠写的《大西甫赋》中,就详细描绘了当时“百戏绝技”的惊人情景。赋中记述了很多百戏节目,有绳索上的二人对舞,有缘竿、拔距、投石、戏车、冲狹、踏桥、茶碗、透门、弄枪、玲瓶、碎剑、杂旋等,还有角抵、武技、足球、拗腰、筋斗、打弹丸等,真可谓种类繁多、五花八门。 百戏在两宋以前主要用于皇宫表演,以取悦圣上和后宫。北宋后,它才大步流星地走向民间,并很快受到老百姓喜爱。当时每逢祭祀、重大节日,从京城东门到西门的宽阔大街,民间艺人争相表演百戏,一时“百戏竞作,歌吹沸腾,士庶纵观,车骑填溢,欢呼震动”…… 现代社会的电视选秀本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接纳各种不同的声音。但藉此就说是为了繁荣中国文艺,笔者却不敢苟同。其一,“好声音”不仅仅就是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其二,选拔“好声音”的方法和机制难以令人臣服。就像电视台选拔“好声音”,网络也是诟病不断,质疑是捧“评委”还是选“歌手”的声音四起。因此,笔者觉得北宋时期促进民间文艺繁荣的措施以及海选“好声音”的方法也许真的可以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