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本质 作者 心随流水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总被一种情绪所干扰,这种情绪来自于杂志、报纸和网络日志,特别是年轻人的网络日志中,普遍充斥着这种情绪。主题是爱情,有爱的彷徨和困惑,有爱的痛苦和忧伤,有爱的无奈和悔恨,有爱的逃避甚至复仇······这种现象说明二个问题: 一是爱情是人类最激越的情感,给人带来极乐,也给人带来极悲。我在《爱的阐释》中曾说过,“爱情是所有情感中最激越最自私的情感,它需要用完全的心智、最高亢的激情和最专注的言行。”一旦受挫或失败,给人的打击无疑是极大的。人间的悲剧除了天灾人祸,如地震、瘟疫和战争,大多发生在爱情这个领域,最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也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悲剧。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他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导致他最后遁入空门,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双双化蝶,哥德笔下的少年维特爱之不得而自己为情自杀,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起殉情,拜伦笔下的唐璜颓放以后先后和一千零三个女人上床。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爱情对人的巨大牵扯,使人大喜大悲。爱情的威力何等厉害! 二是爱情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它的内涵和外延及其丰富,它和性行为、婚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阐释和总结。否则,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冒然进入,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爱情和性、婚姻三者是两性关系的三种形式,它们和人性的三个层次相对应:性行为是人的生物性,婚姻是人的社会性,爱情是人的精神性。三者是紧密联系的,生物性是基础,婚姻要建立在爱情之上。同时,三者又是不同的,会有很大的差异。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困难在于如何把三者统一起来。恩格斯曾说,爱情是两性关系最高形式,在历史上出现最晚。在野蛮时代,大家不讲爱情,和谁发生性关系都没有关系;到了文明时代,人们有了精神的需求,爱情是要求专一的,可是人的生理机能并没有因此改变,性的指向仍然可能是广泛的,这就有了矛盾。这就是情和欲的悖论。实际上我们很难分清楚,不知道对方的出发点是爱还是性,是需要我的爱还是我的身体。判断失误,彼此就有了伤害,从而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甚至家庭。 那么,爱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周国平先生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爱情的本质有四个层级的内涵:从两性相吸的生理需要,到两情相悦的审美情感,再到心心相印的道德情感,最后到生死相依的宗教情感。爱情首先是生理需要。是以性本能、性欲为生理基础的,没有性本能就不可能对异性感兴趣,更不会发展成爱情。有许多人曲解了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最早从哲学去分析爱情的一个哲学家,他从来没有否认有肉欲的爱,只是认为精神方面更崇高,爱情的目标应该从肉欲的爱上升到精神的爱。看看他的《会饮》就知道了。 爱情第二步就是审美情感。从生理上说,性欲是指向整个异性世界的,没有特定的对象。可是实际上我们必有选择,你会对某一个异性特别感兴趣,他或她使你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美感。这时,性吸引就由生理层面进入到心理层面,生理需要上升为审美情感。在青年男女之间这种审美情感是非常敏感而强烈的。但这还不是爱情,它的对象比性欲的可能对象小得多,又比爱情的要大一些,只是一种爱的趋势,而且必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看着不顺眼,不来电,又怎么爱得起来。 爱情第三步是道德情感。这个道德情感是指一种精神上的认同和默契。这个阶段很重要。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只有在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方面达到一致,在心灵层面也相知相爱,才能够发展成为真正的爱情,从欣赏美的形体上升到欣赏美的心灵和行动。年轻人在这一步出问题的最多,特别容易把第一步和第二步当作第三步,等到明白时已追悔莫及。 爱情第四步是宗教情感。当二个人感觉好像在一次一次的轮回中一直在寻找彼此,到了终生相依的程度,就真有一点宗教的色彩了,有一种命定的姻缘一样。达到这个层次需要长时间彼此的努力,要经过许多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会有一种神圣感!这不是青年男女在第二阶段的山盟海誓的表白和海枯石烂的誓言。有许多女孩子就是把男孩子第二阶段的激越的情感表白当着了第四阶段的真正的生死相依,轻易的以身相许,到第三阶段才明白,但一切都晚了!诸多事实证明:第二阶段的激越的生死相依的誓言很多是第一阶段的急切的性生理需要。 我们从理论上搞清楚了爱情四个层级的内涵,知道了这四步要顺着来,不能乱。那么,在实践中又如何去识别呢? 周先生也提供了爱情或者说真爱的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真爱有给与和奉献的激情。心疼一个人,这是爱的可靠标志,心疼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发自内心的。当然这是相互的,如果双方感情不对称,时间长了,投入得多的一方就会感到委屈,他或她不是要利益的回报,而是情感的回应,否则就会发生危机。如果只有一方激情的投入,另一方却无动于衷,那只能是单相思了。 二是真正的爱情是持久的。时间很短的,那不是爱,只是一时的迷恋甚至只是欲望。一个爱情生存时间应该有一个最低的时限,这是爱情之所以成为爱情的一个质的保证。 三是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而不是多向的。同时对几个人有好感是可能的,同时爱上几个人是不可能的。这很容易混淆,又经常发生,处理起来很难把握。有好感就可能动情,但是这人性呐,一方面不允许对方对别人动情,要专一,另一方面自己却又可能对别人动情,矛盾得很。这需要彼此时时提醒,又要自己选择和自律。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爱会让自己愿意去克服那种天生的自然倾向。有许多人认为多向的性和专一的爱可以两全,包括英国哲学家罗素、法国哲学家萨特和女哲学家波伏娃,但在实践中他们都失败了。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作家史铁生在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中作了很好的探讨。他说,性实际上是爱侣之间表示爱情的最恰当、最热烈的语言,贞节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保护这种语言不被污染,为了不让它丧失示爱的功能。 已经说得够多了,就此打住吧。是否对为情所困扰和正在爱情进行时的朋友有所启迪和帮助就不得而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