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世袭亲王和硕恭亲王 和硕恭亲王(承序:奕訢、溥伟;历三代二王) 和硕恭忠亲王奕訢:宣宗六子 (1833年—1898年)道光十二年壬辰十一月二十一日丑时生,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宣宗遗诏封恭亲王。咸丰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任领班军机大臣)。四年连封都统、右宗正、宗令。五年其母康慈皇贵太妃(孝静成皇后)去世,奕訢为其母争封号,被免去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七年复都统,九年授内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訢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訢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1861年到1884年,奕訢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因中法战争失利、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其一切职务,奕訢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直到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1894年到1898年逝世,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毫无作为。 奕訢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四月初十日戌时薨,年六十七岁,谥忠(满清宗亲谥忠者唯奕訢与多尔衮二人)。奉慈禧太后懿旨,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实则剥夺其子袭爵权利。 嫡福晋瓜尔佳氏大学士,桂良之女;侧福晋薛佳氏,文汇之女;侧福晋王佳氏,福庆之女;侧福晋刘佳氏,庆春之女;侧福晋寿氏;侧福晋崔氏;侧福晋刘氏。 第一子,郡王衔多罗果敏贝勒载澂,咸丰八年戊午八月初六日酉时生,母嫡福晋瓜尔佳氏。光绪十一年乙酉六月初十日午时溘逝,年二十八岁,谥曰果敏。嫡夫人费莫氏,文煜之女。一子:第一子承继子和硕恭贤亲王溥伟。 第二子,已革郡王衔多罗贝勒载滢,咸丰十一年辛丑二月初一亥时生,母侧福晋薛佳氏。同治十年一月奉旨过继与钟端郡王奕詥为嗣。光绪二十六年因罪革爵仍归本支。宣统元年己酉八月十六日酉时溘逝,年四十九。嫡夫人马佳氏,布政使绍缄之女;继夫人赫舍里氏,候补知府崇龄之女;妾吴氏二,等侍卫喜隆之女;妾项氏达项瀛之女。三子:第一子和硕恭贤亲王溥伟,第二子头等顶戴溥儒,第三子头等顶戴溥僡。 第三子,奉恩辅国公载浚,同治三年甲子六月二十八日丑时生,母嫡福晋瓜尔佳氏。同治五年丙寅四月二十四日寅时卒,年三岁。无嗣。 第四子,不入八分辅国公载潢,光绪六年庚辰十月初十日戌时生,母侧福晋刘佳氏。光绪十一年乙酉正月十七日午时卒,年六岁。无嗣。
恭忠亲王奕,宣宗第六子。文宗即位,封为恭亲王。咸丰二年四月,分府,命仍在内廷行走。三年九月,洪秀全兵逼畿南,以王署领侍卫内大臣办理巡防,命仍佩白虹刀。十月,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迭授都统、右宗正、宗令。五年四月,以畿辅肃清,予优叙。七月,孝静成皇后崩,上责王礼仪疏略,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七年五月,复授都统。九年四月,授内大臣。十年八月,英吉利、法兰西兵逼京师,上命怡亲王载垣、尚书穆荫与议和,诱执英使巴夏礼,与战,师不利。文宗幸热河,召回载垣、穆荫,授王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王出驻长辛店,奏请饬统兵大臣激励兵心,以维大局。克勤郡王庆惠等奏释巴夏礼,趣王入城议和。英、法兵焚圆明园。豫亲王义道等奏启城,许英、法兵入。王入城与议和,定约,悉从英、法人所请,奏请降旨宣示,并自请议处。上谕曰:“恭亲王办理抚局,本属不易。朕深谅苦衷,毋庸议处。”十二月,奏通商善后诸事。初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命王与大学士桂良、侍郎文祥领其事。 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王请奔赴,两太后召见,谕以赞襄政务王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擅政状。穆宗侍两太后奉文宗丧还京师,谴黜载垣等,授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命王爵世袭,食亲王双俸,并免召对叩拜、奏事书名。王坚辞世袭,寻命兼宗令、领神机营。 同治元年,上就傅,两太后命王弘德殿行走,稽察课程。三年,江宁克复。上谕曰:“恭亲王自授议政王,於今三载。东南兵事方殷,用人行政,徵兵筹饷,深资赞画,弼亮忠勤。加封贝勒,以授其子辅国公载澂,并封载濬辅国公、载滢不入八分辅国公。”四年三月,两太后谕责王信任亲戚,内廷召对,时有不检,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寻以惇亲王奕誴、醇郡王奕譞及通政使王拯、御史孙翼谋、内阁学士殷兆镛、左副都御史潘祖荫、内阁侍读学士王维珍、给事中广诚等奏请任用,广诚语尤切。两太后命仍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七年二月,西捻逼畿辅,命节制各路统兵大臣。授右宗正。十一年九月,穆宗大婚,复命王爵世袭。十二年正月,穆宗亲政,十三年七月,上谕责王召对失仪,降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夺载澂贝勒。翌日,以两太后命复亲王世袭及载澂爵。十二月,上疾有间,於双俸外复加赐亲王俸。旋复加剧,遂崩。德宗即位,复命免召对叩拜、奏事书名。光绪元年,署宗令。十年,法兰西侵越南,王与军机大臣不欲轻言战,言路交章论劾。太后谕责王等委靡因循,罢军机大臣,停双俸。家居养疾。十二年十月,复双俸。自是国有庆屡增护卫及甲数,岁时祀事赐神糕,节序辄有赏赉,以为常。二十年,日本侵朝鲜,兵事急,太后召王入见,复起王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内廷行走;仍谕王疾未愈,免常川入直。寻又命王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十一月,授军机大臣。二十四年,授宗令。王疾作,闰三月增剧,上奉太后三临视,四月薨,年六十七。上再临奠,辍朝五日,持服十五日。谥曰忠,配享太庙,并谕:“王忠诚匡弼,悉协机宜,诸臣当以王为法。”
和硕恭亲王溥伟:奕訢孙、载滢子、出为奕訢长子载溦后 (1880年12月30日—1936年1月),号锡晋斋主。其父为奕訢次子载滢,其母为载滢嫡福晋赫舍里氏,过继给奕訢长子载澂。1898年承袭王爵。历任官房大臣、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要职。在辛亥革命时期,与肃亲王善耆等人组织“宗社党”,企图复辟清室,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主张整兵一战,是清皇族中的复辟派。 1912年2月,宣统让国之后,溥伟先避居京郊戒台寺,后转移到德国占领的青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占领青岛,溥伟欲借日本势力复辟清室。在日军的支持下,他和善耆发起“满蒙独立运动”,重建已被解散的宗社党,在辽东一带召纳土匪,秘密组织勤王军。1916年二月,溥伟在青岛期间曾收到前陕甘总督升允自东京送来的密函,信中叙述升允在日本联络上层力量支持复辟活动。见此信,溥伟遂和善耆加快了复辟步伐,并预谋六月中旬在辽南一带举事。可是6月6日袁世凯突然病死后,日本政府随之改变了对华政策,将宗社党军队和蒙古骑兵解散。1922年2月善耆死亡,溥伟复辟清室的希望成空。 1922年秋天,在中国收回青岛之前,溥伟从青岛移居大连,在黑石礁筑室“星浦山庄”,闲居中广交大连文人,赋诗作画,以打发其惆怅无聊的日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为诱迫溥仪早到东北筹建满洲国,将溥伟从大连接到沈阳,让其当“四民维持会”会长,扬言要以溥伟为首建立“明光帝国”。日军让溥伟穿上王服,在满洲国警宪的簇拥下祭陵。溥仪得知这一消息,急忙来到旅顺,顺从地当了日本的傀儡皇帝。从此,溥仪对溥伟心存戒虑,始终没有给溥伟一个职位。 1936年一月,溥伟在贫病交加中,死在新京(今吉林长春)一家旅社里,终年五十六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