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我与怕死

 自反而缩 2012-09-19
佛教提倡“无我”,包括“人无我”与“法无我”。
所谓人无我,即是说人身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假合而成,无独立之主宰(自我);
法无我,是指一切法也没有自性,没有独立的自我,即是性空。

但是,即使一个学佛之人,很清楚地明白了“无我”的道理,并且深信不疑;
当他面临刀剑或枪炮的威胁时,他还是不由自主地会怕死。
明知四大无我、五蕴本空,为什么还会怕死?

原来,按照唯实家的说法,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有“俱生我执”。
凡夫都执着世间有个身心是我,叫做“我执”。
我执有两种,包括“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

俱生我执是指在行为方面的执着,也就是“我慢”;
分别我执是指在思想方面的执着,也就是“我见”。
我慢是第七识(末那识)上的执着,而我见是第六识(意识)上的执着。

凡人执着享乐,包括对色、声、香、味、触五尘都执着不舍,因之而造业轮回、求出无期。
意识能够了别眼耳鼻舌身五识,并与此五识同时生起,叫五俱意识,如眼俱意识、耳俱意识等;
意识也可离开前五识而独立存在,叫独头意识,如定中意识、梦中意识、独散意识(心不在焉)等。

一个人熟睡了后,眼耳鼻舌身意识都不发生作用,梦境亦不存在,即是意识暂时失去了作用;
但是,此时还有第七识(末那识)在活动。
末那识念念都在执着其余的识,从无间断,即使意识失去作用,而末那识仍然存在(潜意识)。

佛经云:理则顿悟,事须渐除。理是一种意识,事是一种习气。
由于我见只是一种理,如我们听闻佛法而知道无我的道理,就可以立即消除有我的错误知见;
但我慢是一种是一种习气(行为习性),不能通过明白道理而消除,只能通过修行来消除。

比如烟瘾重的人,通过听健康讲座,知道了吸烟有害健康,这只是消除了“我见”;
但要戒烟,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努力,绝不能因明白道理就能戒掉的。
吸烟的习气不除,戒烟就不能成功,即使明白戒烟的道理也没有用。

我慢是凡夫心中根深蒂固的烦恼,碰到任何事物,我们就有内心与外境的对立,
如人我对立、法我对立,因对立而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进而起贪嗔痴等烦恼。
佛教是要解决人生死大事,但有我慢就有我执,就会有贪生怕死之行为。

所以,要想解脱,不仅要从理上悟入,明白无我的道理,破除我见,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修行,断除我慢习气,才能彻底破除我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此则解脱有望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