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敖包——牧民心中的神灵!

 易之复 2012-09-19

敖包——牧民心中的神灵!

 

文图/一川清流

 

↑位于乌兰布统草原内的“百草敖包”。

 

一曲《敖包相会》,让蒙古民族特有的文化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几乎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歌词中一对情侣的月下对唱,禁不住让人联想到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里,牧民追求幸福的浪漫场景:“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令人充满沉醉与渴望。

由《敖包相会》,笔者首次听到“敖包”一词。但由于对这方面常识的缺乏,所以一直以来,还真的没有弄清楚“敖包”这个概念。所以笔者过去想象中的敖包,大概就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月下幽会的好地方吧?究其原因,还是自己没有亲眼目睹所致,故而笔者对“敖包”总感神秘。

终于,经过此次北行,笔者才有幸实地见到“敖包”的庐山真面目,并了解到敖包的一些常识和不同版本的传说,逐步撩开了“敖包”的神秘面纱。

早饭后,笔者一行乘车从龙脉山庄出发,准备游览“将军泡子”等草原景点。没想到的是,西行约一公里,便是标有“辽河源第一泉”点缀性的小景点,碑石处建有“熙水亭”(也叫“熙水泉”),由此再往西行约56分钟,笔者第一次见到了多年来想象中的“敖包”,这里的敖包叫“百草敖包”,颇令笔者为之惊喜。

此时,只见直径约有20来米气派非凡的百草敖包周围,已有捷足先登者,正在围着圆圆的敖包虔诚地转着圈圈,敖包上方的伞状五色彩旗在轻风中微微飘曳,像是热情好客的牧民朋友欢歌起舞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给阳光下的百草敖包广场增添了几多欢乐和喜庆气氛。

游客为何一大早围着敖包转圈?据随行导游介绍,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围着敖包通常要转三圈:第一圈代表官运,第二圈代表财运,第三圈代表桃花运。这才有游客兴致勃勃地转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毕,便有同行者公开“举报”:某某居然在第三圈时多转了两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后来笔者获悉,百草敖包位于木兰围场红山军马场西约一公里处的金莲花滩景点,设于2004年,由25万粒石块建成,标志着全旗25万人民团结一心。当时请藏传佛教喇嘛为其开光,使百草敖包成为木兰围场的一个景点。每到夏秋之际,百草敖包宾客盈门,香烟袅袅,虔诚者络绎不绝,前来祈求吉祥、平安、幸福。

有关敖包的来历,据悉,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者,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敖包遍布蒙古各地,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传说缘于古代的祭圣山。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待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说: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

另据《蒙古风记》载:元时,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须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之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的,所以蒙古语称其为“敖包”。

如今,祭敖包已成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祭祀的重要形式之一。祭祀开始,先举行赛马,然后摆上供物,由喇嘛念经行祭,参加祭祀的人们纷纷往敖包上添加石块。事毕,进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无疑,在蒙古人民心中,敖包已经成为能够给自己带来福祉的神灵。

有关敖包的传说,笔者整理时发现,目前流行的有多个版本,而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中关于“红格尔敖包”的传说,就是其中一个。说的是,一个蒙古族牧民为救得了重病的母亲,一步一磕头地前往五台山烧香拜佛,后来在五台山敖包变化的神灯引导下,牧民回到家里,发现老母亲已完全康复。第二天,牧民搀扶着母亲,来到红格尔山包上,用石块垒起一座敖包,取名叫做“红格尔敖包”。这一天,恰是农历五月十八。此后,每年的这一天,牧民和他的孩子都来祭祀红格尔敖包。

另传,公元1219年至1224年,成吉思汗西征。他的西征军中,有郭宝玉、张荣等许多汉族将领。郭宝玉是唐朝中书令郭子仪的后裔,通天文兵法,善于骑射。在这些汉族将领统帅下的汉兵中,对中原人民最尊重的关云长无不顶礼膜拜,他们每到一地,都要在蒙古包前祭上一把关公大刀,以祈求战斗胜利、人马平安。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元末之后。

其实,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关“敖包”的传说,至今谁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种,但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历史上蒙古各部落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而用石头垒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灵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英雄的遗物。

第二种说法认为,各部落打仗的时候,都要极力抢占山头。胜利的一方,就把他们战死的将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上,用石块将坟墓覆盖,以作纪念。在长期的征战中,今天我这一方胜利了,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明天你那一方胜利了,抢占了这座山头,也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这里。这样,一来二去,石堆下双方牺牲将士的遗体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战双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抢占了这一片草原,就要带着各种战利品前来山头上祭奠英灵。久而久之,石块越垒越高,人们便把它称之为“敖包”。

第三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当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坛。自古以来,草原上的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处都缺少牧草。牧民们便用他们的传统方法,在山头上垒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领领头,在石堆旁边祈祷,祭祀上天,降雨救灾。

第四种说法认为,敖包是远行的商人们用石块垒起来作为马队、驼队的路标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们就有这样一种传说。因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来就是“驼道”必经之地。

第五种说法认为,敖包是部落作为打仗时传递信息用的,与中原地带古战场的烽火台的作用类似。

由此可见,有关敖包的故事,还真的说不完道不尽。不过,最能体现敖包功能的,就是“敖包”在草原人民心目中的神灵地位,世袭传诵,构成了极其强烈的信仰。尤其是佛教传入以后,祭奠活动和宗教活动的结合,又为敖包增添了宗教色彩,使其进一步被神化。此即笔者此次北行的又一收获。(一川清流记于2012817日,定稿于917日)

 

↑游客兴致勃勃地围着百草敖包转圈,祈求官运、财运、桃花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