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的常见症状的病机分析

 淄水渔夫 2012-09-21

①咳嗽:为肺功能失常最普遍的症状,是为肺气上逆。
②气短:为呼吸不足,不耐操劳,为肺气不足所致。
③哮:为喉中痰鸣如水鸡声,为肺气机升降失常不畅。
④喘:即喘促,为呼吸短促而难,为气机壅气、肾不纳气所致。
⑤胸闷疼痛:多由肺气郁阻、气滞血瘀,阻滞肺络而痛。
⑥咳痰:肺气宣肃失职,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痰;或因脾虚生湿,痰浊内聚上泛所致。
⑦声哑失音:由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声道不利而致声哑失音者,称之为“金实不鸣”;由肺虚阴津不足,声道失其滋润而致声哑失音者,则称之为“金破不鸣”。
⑧咳血:痰中带血,多由于肺内蕴热,痰热化火,或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所致。
⑨:一自汗:动则汗出,谓之自汗。由肺气虚损、卫表不固、楱理疏松、津液外泄所致。

   肺在病理上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肺阳的升散作用,概括肺气的宣发功能。肺的阳气不足,即指肺气虚,而不再仅论肺阳虚。肺具有朝百脉之功能,百脉之血,均朝会于肺,故肺之血虚极为罕见,故医者多论及肺阴不足,而少涉及血。所以,肺的阴阳、气血失调,主要侧重于肺气和肺阴失调两个方面。

   由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肺主气。虽然有些症状会重复出现,但主要是为了加强读者的印象,毕竟中医原理不是简单的理论,只希望大家耐心研究。在介绍了肺主气及一些常见症状后,下面再来归纳肺气失调的现象:


①肺失清肃:是指肺气下降而影响呼吸功能,因而出现咳逆上气、痰多喘满等症。
②肺气上逆:因为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职而出现尿少、水肿等症。若进一步发展也能导致肺气虚或肺阴不足。
③肺气虚损:可导致卫阳虚弱而卫外功能减退,而致表虚自汗。
还要补充一下“肺阴的失调”及“肺气的失调”之比较:
1.肺阴的失调:肺阴失调,是指肺脏的阴津亏损和阴虚火旺。多由于燥热之邪灼肺,或痰火内郁伤肺,或五志过极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伤肺阴所致。
如果肺燥失润,气机升降失调,或阴虚而自生内热,虚火灼伤肺络而出血,就会出现一系列干燥失润及虚热见症,如痰少而粘,气短,潮热盗汗,颧红升火,五心烦热,甚则
痰中带血等。肺脏阴虚津亏久延,故常可损及肾,而导致肺肾阴虚。
2.肺气的失调:由于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又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和水液代谢。因此,肺气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及肺气虚损两方面:
(1)一肺气宣发肃降失常: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两个方面,二者虽有区别,但常互为影响。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多是由于外邪侵表、犯肺,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所致;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等因素而形成。
(2)肺气失于宣发:又称肺气不宣。肺气不宣则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受影响,造成气机不利、呼吸不畅,而见鼻塞、多涕、喉痒而咳等症,也会导致卫气郁滞,腠理闭塞而无汗。若肺气不足,宣发无力,则表不固而见自汗,易感冒;肺阴虚亏,则阴不附阳,津液阳泄,而见盗汗等症。肺气失于清肃,又称肺失清肃,指的是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易引起咳逆、痰喘等症。


   鼻为“肺”之窍,胃经之所过,是呼吸气的通道。鼻与喉相通而联系于肺,而鼻子和喉咙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
肺气通于鼻
   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都是运用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平和、呼吸顺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古医书《灵枢·脉度》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因此,肺的病变,也多见于鼻。喉的症候,诸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音哑和失音等现象,而诸气皆来自于肺,肺主气、司呼吸。肺的主气功能包括:皆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赖肺由“鼻”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相结而来的气。
   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所以一旦“鼻子”不通,呼吸功能失常,必然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转,肺主持一身之气和呼吸的作用也相对减弱,如果肺丧失呼吸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因此终结。
   由此可见“鼻”一与“肺”及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因此,“望鼻”在“望诊”之法中,也是被中医用来诊断病症的方法。望鼻,主要是望鼻内的分泌物和鼻的外形。鼻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流浊涕则属风热,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者,是为“鼻渊”,是感受外邪或胆经蕴热所致。鼻翼煽动多见肺热,是肺、肾精气衰竭而出现的喘息危症。
   既然鼻子与肺的关系密切,肺又是“气”储存的地方,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所以我们得赶快来讨论“肺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肺的临床病变及与身体各方面的相关联性,如在志、在体、在窍、在液等,均会一一介绍,让大家了解。毕竟人出生第一件事就是要呼吸的。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由于肺在身体的位置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一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其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
   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其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也。


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悲: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则肺在志为悲。《素问·阴阳征象大论》说:“在脏为肺……在志为悲。”悲伤的情志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体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是使气不断的消耗,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悲则气消……悲则心气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肺主气,所以悲伤易伤于肺,尤其在肺虚时,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也易于产生悲伤的情绪变化。
   (2)在液为涕: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而且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窍,《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在脏为肺……肺为涕。”在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全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由于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等生理功能。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在毛。”
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入侵的能力亦较强;倘若肺气虚,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就低下,即可出现多汗和易于感冒,或皮毛憔悴枯稿等现象。由于肺和皮毛相合,所以在外邪侵犯皮毛,腠理闭塞(毛细孔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也常影响及肺,而致肺气不宣;外邪侵肺,当肺气不宣时,也同样能引起毛细孔闭塞,卫气郁滞等病理变化。
   在中医学上把汗孔称作“气门”,而汗孔不仅是排泄由津液所化之汗液,实际上也是随着肺的宣散和肃降进行着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所以唐容川在《医经精义》中指出,皮毛亦有“宣肺气”的作用。
   (4)在窍为鼻: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因此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都是由肺气所运作。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故有“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之说。正因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为了要印证这些呼吸方面疾患是怎么来的,就要再来谈一下肺经循行部位。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隔肌,入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端。由此看出其经络有“还循胃口”、“通过隔肌”,很明显的与“胃”也相关联。因此在讨论“唇”为“脾”之窍的章节中,曾经提到相关部位,如,牙齿(与肾有关)、上牙龈(属足阳明胃经)、“咽喉”就是肺经疾患,但“咽喉红肿而痛”却是关联两个器官,属于肺、胃积热。

肺脏病例

   1.风邪犯肺:
(1)病因病机:因外感风邪侵入肺脏,使肺之宣发与肃降功能失常,影响正常呼吸,故发生咳嗽、鼻塞现象。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兼寒邪者,恶寒重,痰白涕清。热为阳邪,易损阴液,,故兼热邪者,发热重,痰黄涕浊。
(2)临床表现:咽痒咳嗽,或有发热恶寒。兼寒者,为风寒犯肺,其恶寒偏重,伴见鼻塞,流清涕,咳白色稀痰,舌苔薄白。兼热邪者,为风热犯肺,其发热偏重,伴见咽喉红肿疼痛,流浊涕,咳黄痰稠浊,舌苔黄,脉滑数。
 

   2.痰湿伏肺:
(1)病因病机:本症多因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聚而成为湿痰停留于肺而阻塞气道,使肺气宣降不利,出现咳嗽气喘、痰液稀薄而量多等症状。
(2)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咳痰稀薄,多为白色泡沫状,痰量多,遇寒则发作,舌苔白或白腻。  

   3.痰热蕴肺:
(1)病因病机:痰热蕴肺多由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与体内的痰相互搏结蕴伏于肺,阻塞气道,使肺气宣降不利,故咳嗽气急或喘。热邪煎灼津液,故痰黏而色黄。若痰热壅塞肺络,血脉淤阻,甚至血肉腐败,故咳痰脓液夹血,还带腥臭味。
(2)临床表现:咳嗽,气急或喘,咳黄绿色脓性稠痰,量多甚至咳吐脓血,其味腥臭,或有恶寒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4.肺阴不足:
(1)病因病机:肺阴不足多因肺病日久,导致肺阴耗损、津液不足及肺失滋润,而使宣降功能失常,故见干咳少痰,痰质戮稠,口干。阴虚而生内热,则迫津液外泄,热损血络,故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咳痰带血。
(2)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咳少量黏痰,或痰中带血,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口干,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防治感冒
   了解那么多有关“肺”开窍于“鼻”的实验证明,也知道肺气虚,鼻子过敏的连带关系。只要正本清源,也就说,肺气通则鼻子灵,闻香味,胃口开,食欲进,身体强,抵抗力够,人就不生病了。
   有句老话说:万病皆因“感冒”起,可见预防感冒是非常重要的,而只要“肺”保健得好就不易感冒,所谓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只有先弄清楚“感冒”的现象,才能应变且防范。
   感冒之后,常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感觉自己脑袋发昏、咳嗽、喷嚏、头痛、发烧、浑身疼痛不适,那就是感冒了。假如伴有胸痛,胸部充血,那就比较严重,可能胸腔肺部受到病邪感染,是具有危险性的。若又发烧超过38 .9℃或喉咙出现黄斑或白斑,下颚及颈部的淋巴结肿大或胃寒、呼吸困难,就要赶快治疗,否则会引发其他病变,后果堪虑。

咳嗽、哮喘的临床辨证

   那么针对肺气失调及肺气失宣所引起的症状,如“咳嗽”、“痰饮”、“哮喘”等,在此作个病理、病机的辨证。
   有句俗谚说:“做医生,惊治嗽。”由此就可证明咳嗽症状何其麻烦,因此我们先来探讨咳嗽问题。一般我们认为咳嗽两字是不分离的,但是有句话说:“胃浊脾湿嗽痰本,肺失清肃咳因生。”一说明了“咳”与“嗽”其实是两码事。所以,来听听《杂病心法》是怎么论咳嗽的:

1.有声曰咳有痰嗽,声痰俱有咳嗽名,虽说脏腑皆“咳嗽”,但主要是胃与肺。胃浊脾湿嗽痰本,肺失清肃咳因生,风寒火胡燥痰饮,积热虚寒久劳成。
(1)有声无痰曰咳,有痰无声曰嗽,有声有痰曰咳嗽。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主要由胃与肺引发。
▲因胃浊则所游溢之精气与脾湿所归肺之津液,皆不能清水精之浊,难以四布,此生痰之本,为嗽之原了。
▲肺居胞中,主气清肃,如失降下之令,因气上逆而咳嗽也。
▲或肺为风寒外感,或为火郁肺燥,或为痰热饮盛内干清肃,或内有积热虚寒,则久成咳嗽不已伤肺成劳也。
2.痰饮。在《杂病心法》有如此论述:
阴盛为饮阳盛痰,稠浊是热沫清寒,燥少粘连咳不易,
湿多易出风掉眩,隔满呕吐为伏饮,支饮喘咳肿卧难,
饮流四肢身痛溢,嗽引胁痛谓之悬,痰饮素盛今暴瘦,
漉漉水声走肠间,饮留肺胸喘短渴,在心下悸背心寒。
①饮则清稀,故为阴盛;痰则稠浊,故为阳盛。
②稠浊是热痰属心;沫清是寒痰属肾;少而粘连咳不易出是燥痰属肺;多而易出是湿痰属脾;搐弱眩晕是风痰属肝。
③隔上痰满,呕吐痰涎,此饮留于隔间,名曰伏饮。
④喘咳面肿不得卧,此
饮留于肺,名曰支饮。
⑤饮流四肢,身体重痛,此饮留行于肢体,名曰溢饮。
⑥咳嗽引胁疼痛,此饮留于肋下,名曰悬饮。
⑦素盛今瘦,漉漉有水声走肠间,此饮留于肠胃,名曰痰饮。
⑧凡饮留于胸肺,则喘满短气而渴;饮留于膈下,则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
一般人只知道有“痰”这个名词,很少人明白什么是“饮”,现在总算清楚也是两码事。痰,是稠浊的,而饮,则是清稀的。文中提到“饮”的种类很多,但它算是“清稀”的“痰”。所以,除了“‘肺脏”引起外,在这里也作个整理归纳,让大家好作比较:
①饮留隔间,名曰伏饮,会牵连到心脏。
②饮留于肺,名曰支饮,当然影响肺脏机能。
③饮留于肢体,名日溢饮,病情关系于脾脏。
④饮留于肋下,名曰悬饮,此症会影响到肝脏,肝脏会被侵害
⑤饮留于肠胃,名曰痰饮,当然与胃相关连。
⑥饮留于隔下,则心下悸或背心寒冷并会影响到肾脏。

紧接着要论述的是喘吼即哮喘。根据《杂病心法》,论述如下:
哮则喉中有声响,呼吸气出急促者,实热气粗胸满硬,虚寒气乏饮痰清。
①呼吸气出急促,谓之喘急;若更喉中有响声者即谓之哮喘。
②假如气粗胸满不能布息而喘者,实邪也;而更痰稠便硬者,热邪也。
③气乏息微不能续息而喘者,虚邪也;若痰饮清冷,寒邪也。

 

 

  

[求助]鼻流清涕有妙方相关问题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发表于: 2009-11-16 19:19    作者: feller    来源: 中医中药聚合

网上有帖子,鼻流清涕有妙方:其二是五苓散加苍耳子 辛荑,又名苍辛五苓汤,适用于鼻流清涕,长期不愈,舌体淡胖有齿痕而脉缓者。

本人天气转凉时鼻子尖总是冰凉,(手脚也容易凉,稍不注意就会生冻疮)所以会有清涕,但并不很严重,不知道是否适合用此方,具体用药量又是多少为宜?

中医辞典也有方,不知哪种好,如何用?

特此请教专家学者,谢谢!

附:中医辞典  鼻流清涕

鼻流清涕   证名。又名鼻鼽。指鼻腔内不断流出清涕,或可兼见打嚏等证。《灵枢·忧恚无言》:“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鼽嚏。”《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致也。”临床上常突然发病,鼻流清涕,鼻腔作痒,喷嚏频作,或鼻塞流清涕,或兼有头痛、发热等症。宜宣肺疏散,用清肺止流丹、苍耳散、细辛膏等。慢性发作、体虚者,宜加黄芪、白术等药。参见鼻鼽条。

  《圣济总录》有 鼻流清涕 有高人把转化成现代用药方法吗?
论曰五脏化液,遇热则干燥,遇寒则流衍,鼻流清涕,至于不止,以肺脏感寒,寒气上达,故其液不能收制如此,且涕泗 ,皆鼻液也,以继泣则曰涕,以生于肺,则曰泗,涕甚曰,此独言涕,与宣明五气言肺为涕同意。
治鼻出清涕,五味子汤方
五味子 山芋(各一两) 半夏(汤洗去滑三分) 鹿茸(酒浸一宿酥炙) 白术(米泔浸一宿锉炒各一分) 附子(炮裂去皮脐) 牛膝(酒浸切焙) 甘草(炙锉) 槟榔(锉) 熟干地黄(焙) 干姜(炮裂各半两) 白豆蔻(去皮) 木香 丁香(各一分) 白茯苓(去黑皮三分)
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治脑冷鼻塞,时出清涕,细辛丸内鼻方
细辛(去苗叶) 桂(去粗皮) 甘遂(炒) 芎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分) 辛夷(半两)木通(锉二两)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拈,如枣核大,以绵裹内鼻中,勿令气泄,觉小痛,捣生姜汁和拈即愈,一方、用狗胆和丸。
治鼻多清涕,甘遂丸内鼻方
甘遂(一两) 细辛(去苗叶一两半) 附子(炮裂去皮脐) 木通(锉各一两一分) 干姜(炮裂)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 桂(去粗皮各一两)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拈,如枣核大,以绵裹内鼻中,仰卧即涕出,日三易之,避风,以瘥为度治鼻多清涕,细辛膏方
细辛(去苗叶)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 桂(去粗皮) 芎 吴茱萸(汤洗焙炒各三分) 皂荚(炙刮去皮并子半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
上七味细锉,以醋浸一宿,入猪脂于银器中,微火煎,候附子色黄,去滓倾入合中澄凝,以绵裹少许内鼻中,兼以摩顶上。
治鼻塞多清涕,芎 膏方
芎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 细辛(去苗叶)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 干姜(炮裂)皂荚(炙刮去皮并子各三分)
上六味细锉,以醋浸一宿,内猪脂于银器中煎,候五七沸,去滓倾入合中澄凝,以绵裹少许内鼻中。
治鼻久塞,清涕不止,杏仁膏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二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半) 细辛(去苗叶)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各一两)
上四味细锉,以醋浸一宿,用炼成猪脂一斤,银器盛,微火煎之,候附子黄色,去滓倾入合中澄凝,以绵裹少许内鼻中。
治鼻塞多年,清水出不止,灌鼻,黄连汁方
黄连(去须二两) 蒺藜苗(二握)
上二味细锉,水二升,煎至一升,取一合,灌鼻中,不过再灌,大嚏即瘥。
治鼻塞,清水久不止,灌鼻,蒺藜汁方
蒺藜苗(一握)
上一味细锉,以水三盏,煮至一盏,去滓,仰面先满口含饭,取汁一合,灌鼻中,不过再灌,嚏出息肉瘥。           

 

 

                    温肺汤

组成: 半夏干姜细辛桂枝麻黄白芍甘草五味子、橘红、杏仁、生姜各等分。
主治: 肺蓄寒邪,背冷喘嗽,呕吐痰沫。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熟,食远温服。

 

组成: 麻黄(不去节)半两,杏仁(不去尖)半两,甘草(生用)半两,桂枝(微炒,去皮)半两,温姜(炮)半两,五味子1两,细辛(去叶)1两。
主治: 冒寒咳嗽,清涕自流。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半,姜5片,葱白5寸,煎7分,热服。

别名: 温肺散
组成: 丁香2分,防风1钱,炙甘草1钱,葛根1钱,羌活1钱,升麻2钱,黄耆2钱,麻黄(不去节)4钱。
主治: 鼻不闻香臭,眼多眵泪。
用法用量: 水2盏,葱白3根,煎至1盏,去滓。食后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组成: 五味子1两,细辛(去苗)1两,半夏(汤洗7次)1两,甘草1两,干姜1两。
主治: 感寒多汗。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枣1枚(劈破),同煎1盏,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辛夷散

  方 名:辛夷散(泻火之剂)

  编 号:035

  组 成:辛夷白芷升麻木通甘草藁本防风川芎细辛

  主 治:治鼻生瘜肉,气息不通,不闻香臭。

  归 经: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

  方 义:1.经曰:天气通于肺,若肠胃无痰火积热,则平常上升,皆清气也。由燥火内焚,

  风寒外束,血气壅滞故鼻生瘜肉而窒室不通也。

  2.辛夷、升麻、白芷:辛温轻浮,能引胃中清气上行头脑。

  3.防风、藁本:辛温雄壮,亦能上入巅顶,胜湿袪风。

  4.细辛:散热破结,通精气而利九窍。

  5.芎藭:补肝润燥,散诸郁而助清阳。

  6.木通:通中。

  7.茶清寒苦:以下行泻火。

  煎服法: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

  辛夷散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辛夷仁 细辛(洗去土、叶) 藁本(去芦) 升麻 川芎 木通(去节) 防风(去芦) 羌活(去芦) 甘草(炙) 白芷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调服。

  【主治】肺虚,风寒湿邪外袭,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歌诀】辛夷散里藁防风 白芷升麻与木通 芎细甘草茶调服 鼻生瘜肉此方攻

  方剂名称

  辛夷散

  药物组成

  辛夷仁5钱,苍耳子(炒)2钱半,香白芷1钱,薄荷叶5分,雅黄连1钱。

  处方来源

  《片玉心书》卷五。

  方剂主治

  小儿胆移热于脑而成鼻渊,又名脑崩,流下唾涕,极其腥臭。

  制备方法

  上晒干为末。

  用法用量

  每服1钱,葱汤调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