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内几大电影制片厂现状

 老庄. 2012-09-21

北影厂要拆迁了,长影投资房地产了,西影厂变成西部电影集团了,上影厂繁华不再了,曾经辉煌的国内几家大型电影制片厂,现在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和处境呢?

 

  
五十年北影:永远的“北影精神”

  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9年,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经历了50—60年代的“黄金岁月”,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北影最后的辉煌时期。80年代末开始,北影已开始衰落。在电影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的199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迎来了它的第六任厂长韩三平。

  “向市场要钱!”这是韩三平厂长在上任之后最常说的一句话——“北影要想继续发展,必须努力争取社会投资、融资。”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甲方乙方》以3300万的票房成为1998年全国票房冠军,也成为北影历史最后十年中的最大亮点之一。

  1999年2月12日,经国家经贸委批准,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直属的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等8家电影企事业单位组建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在 北京举行挂牌成立。2008年7月31日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正式落成,北影厂搬迁工作陆续开展。2009年5月,新版《红楼梦》成为这座影视文化圣地的 “终结者”。

  将北京电影制片厂并入中影集团,让很多离退休的老北影人在感情上很难接受,“北影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我们都很支持,但是不能因为合并到中影集团就扔掉 了这块牌子,这毕竟是一块‘金字招牌’啊,和国内其他电影厂相比,北影的品牌价值是最高的,如今厂子拆了,再过十年二十年,北影真的要变成中国电影史里的 名词了。”对此韩三平解释,北京电影制片厂作为一个企业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作为一种制片资源或者说一种精神还是存在的。中影集团不会丢掉这块金字招牌。

 
 六十年长影:死了还是新生?

  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到上世纪80年代,长影已拥有7个摄影棚,为全国之最,修建了亚洲最大的洗印车间,并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道具库。长影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强,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

  很多人一提到长影都会首先提起小白楼。中国电影100年的历程中,这座建筑承载的历史是独一无二的。而小白楼残败不堪的景象如今成了老长影侥幸残留的缩影,这令许多老艺术家心痛不已。

  1993年,广电部启动了中国电影机制改革的3号文件。中影公司不再统购包销国产故事片,各制片厂必须自负盈亏。长影面临真正的困境。此后除《七七事 变》、《离开雷峰的日子》等少数几部主旋律电影受到一些关注外,长影影片日渐淡出人们视野,每年投产数量十分有限。据长影艺术处提供的一份资料显 示,2001年和2002年甚至每年只有一部。

  1997年,媒体出身的赵国光接任厂长,他上任后的次年,长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开展土地置换,将长影老长区21公顷土地以3亿元价格卖与长 春国信集团。同时提出“一厂三区”的计划和“不拍陪钱片”的口号。随后,贷款3亿元合6亿元,建设长影世纪城。2005年初,长影以买断工龄、解除劳动合 同等方式精简人员。

  赵厂长所谓的“一厂三区”计划,就是通过卖掉长影老厂土地在长春郊外建造一个大型旅游娱乐项目——长影世纪城,再以此融资,回笼资金建造长影新厂和一 个旅游景区,将残留的老厂建成电影艺术馆。2003年初,长影老厂房动工拆除。不到两天,承载新中国电影荣光的电影宫只拆剩破砖烂瓦。2005年2月 20-23日,1000余长影人回到长影解除了与长影的关系,三天后,长影从1000多人变为不足100人。

  “人没有了,厂房没有了,作为地产公司、旅游公司的长影也许还活着,作为拍电影的长影已经死了。”一些长影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痛惜却又无奈的这样说道。

  从西影厂到西部电影集团

  西影厂与第五代导演群的崛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985年以后三年是西影最辉煌的时期,《野山》、《黑炮事件》、《老井》、《红高粱》接连获得国内外的电影大奖,陕西省委三次举行千人庆功大会表彰西影。当时西影输出影片占全国输出总部数25%,居全国之首。

  1989年以后,西影厂开始走下坡路,为了生存,西影人转行去拍电视剧、广告,或是做文化公司等。在电影方面,除了偶尔有一些主流片获得奖励,更多的 是和民营资本、港台合拍电影,其中不少都是卖厂标——因为只有电影厂有出品权,只要给电影厂钱,一部电影就可以打上西影的标志出品。

  2000年5月西影厂联合上海西城实业有限公司、西安天慧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企业组建的中国电影界首家股份制生产企业——西影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 立,“西安电影制片厂”也从一个单纯的国有企业成为资本多元化的集团,其中制作电影的业务全部转移到西影股份,而西安电影制片厂——也就是后来的“西影集 团”——只履行出资人的职责。

  2003年11月中旬,“中国西部电影集团”挂牌成立是西影的又一次大变革。这个变化源于中央成立六大电影集团的宏观调整政策。从此,44年厂龄的西影厂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便是今天的“西部电影集团”。

 

  上影厂:繁华落幕

  上海电影是上海文化的传家宝,这曾经是令上海电影人颇为自豪的一句话。《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家》等影片,为 新中国电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广电总局对于上海电影寄予厚望,“上海电影不能四五年出一部好电影,而应该一年出四五部好电影”。然而事实上,上海电影自上 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呈衰颓之势。

  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上影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的匮乏。有一位在80、90年代拍过不少优秀影片的导演向记者反映,上海其实对于文化产业并没有真正摸 顺,作为导演我们现在无所适从也感觉非常吃力,就是有激情拍片都不知道要去厂里找哪个部门,如果不到外面筹备资金就想向厂里申请拍片是根本不可能的,对于 已经一把年纪的人哪里有什么渠道去拉资金,所以想拍也拍不成。真正想在电影上有所成就大干一场的导演和演员都聚到北京去了,因为那里的机会多,也更受关 注。

  2001年,上影集团、永乐集团、动画集团及上译厂、科影厂等10家企业合并,成立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部地处上海徐汇区漕溪北路595号。

  尽管院线票房不断冲破记录,但上海电影市场的热闹与上海电影无关,与以拍电影为第一己任的电影制片厂无关,仅以2004年为例,属于上影控股的永华影 城以3242万元夺得2004年全国影院票房冠军,而这主要还《天下无贼》、《功夫》两部影片对于票房的巨大贡献,所以,票房纪录的背后依旧无法掩盖的是 国产电影以及上海电影的普遍疲软与孱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