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厦门传统海鱼排名

 xmep 2012-09-21

厦门传统海鱼排名

    萧春

     前段时间想搞清海洋经济鱼类,见人就问。我的记性不好,还是写成小文章。这里谈谈厦门常见的经济鱼类。

    谈鱼首先要谈渔具渔法。厦门人打鱼的传统工具,主要是钓艚和钓具。已退休的厦门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林学钦先生说:“海钓全国都有,但以广东、福建和浙南最发达。厦门的延绳钓最出名。为什么用钓具而不是网具?恐怕与海底岩礁较多,地形复杂有关。网捕效率高,但渔获物破损,品相不好。钓来的鱼新鲜、完整,质量更好。从前,厦门人买带鱼,都要问一句:‘这是钓白还是网白?’厦门钓带很有名。”

    渔网什么鱼都打,但延绳钓通常针对具体的鱼类。延绳钓就是放一根长长的干绳浮在水面,每隔一段距离,就挂上一条带钩的细支绳,钩上不设倒刺。厦门的钓具主要有带鱼延绳钓、鲨鱼延绳钓、鲷鱼(主要捕真鲷,兼捕大黄鱼、海鳗等)延绳钓。

    厦门渔业史专家陈复授先生说:“建国以前,厦门每年有3个渔汛,春汛抓带鱼,夏汛抓一点巴浪鱼,主要是鱿鱼。没有秋汛。秋风起的时候,厦门的渔船顺风去台湾搞运输,叫台运(许多台商在厦经商,春节前从台湾运货回来)。冬汛钓粗,钓底层鱼,以真鲷为主。1960年代以前,厦门的鱼类以带鱼为主,1964年以后,巴浪鱼最高产。”

    厦门渔民偶有用网,一般是用草席诱捕乌鲳。这是一种有趣的渔法。乌鲳喜欢阴影,传说厦门渔民张春谅看到海面漂浮着的破草席下面聚集了一群乌鲳,灵机一动,带着许多张草席出海,打到许多乌鲳。其他渔民纷纷效仿,导致1915年厦门市面上的草席一度脱销。

    历史上,厦门人最喜欢吃什么鱼?陈复授先生说:“闽南有句谚语叫‘一鯃二红鯋,三鲳四马鲛,五鮸六加腊’,这也是闽南地区传统海鱼的排名。鯃鱼和红鯋,现在基本绝迹了。银鲳和马鲛现在还很常见。加腊鱼又叫加力鱼,学名真鲷。厦门人不爱吃大黄鱼,觉得肉太软。”

    陈先生送我一本《闽南沿海常见水产品种名称》打印资料,学名和地方名对照,非常有用。我查排名第一的鯃鱼,原来学名叫四指马鲅,各地又有马友、午鱼、午仔等称呼。这种鱼大约两斤左右,擅长在海面跳跃,又有人称为章跳。港台等地也有“一午、二红衫、三白鲳”的说法,舟山地区称“一斤章跳二斤鲈”,可见广受欢迎。

    查排名第二的红鯋,学名金带细鰺,又称木叶鲹,有些地方称目孔。体侧扁,呈长椭圆形,比较小型,体长可达18厘米。相关资料很少,似乎这是一种挺稀罕的鱼。

    对厦门渔业来说,1970年前后是关键的转折时期。1964年,试验灯光围网作业成功,1973年试验底拖网作业成功。同时,台湾浅滩渔场被开发。新的渔具渔法和渔场,给厦门带来一批新鱼类,包括金色小沙丁鱼(鰛仔)、蓝圆鲹(巴浪鱼)、脂眼鲱、鲐鱼(花威)、颌圆鲹(竹叶巴浪)、竹荚鱼(大目鲭)、羽鳃鲐(白柄仔)、大甲鲹(铁甲)等等,它们多为近海中上层鱼类。厦门人的日常海鲜多了一些品种。但这些鱼,往往被人称为低值鱼。

    我不明白低值鱼和高值鱼有哪些区别。林学钦先生说:“通常体型大、肉骨比例高、营养价值高的鱼较有经济价值,还有就是要肉质细腻、结实,比如真鲷、马鲛等。中国人喜欢大黄鱼,日本人不喜欢,嫌肉质不硬。他们吃金枪鱼,肉硬。跟饮食习惯也有关系。中国才有整条鱼蒸、煮,一煮一大盆,喜欢小点的鱼。外国人吃大鱼,切片,去骨。中国人觉得中上层鱼不大好吃,肉质不细,油脂太多,容易氧化腐烂。”

    厦门海域现在还有什么鱼?刚好读到黄良敏等人撰写的论文《厦门海域渔业资源现存量评析》。该文根据2006年至2007年底拖网调查资料,描述了厦门海域的现存鱼类,其优势种按重要性排列如下:龙头鱼(丝丁鱼)、叫姑鱼(加网仔)、中华海鲶(鯎鱼)、凤鲚、条纹斑竹鲨(狗鲨)、海鳗(鳗鱼)、六指马鲅、二长棘鲷(赤鬃仔)、短吻鰏、棕腹刺鲀(乌仔)、鹿斑鲾等。有些鱼我查不到本地称呼。

    我请一位厦门朋友按喜爱程度列出本地最好吃的鱼,结果如下:日本鬼鮋(虎鱼)、黄鳍鲷(黄翅鱼)、银鲳(白鲳)、鲈鱼(花鲈)、鯒鱼(竹甲鱼)、真鲷(加力鱼)、青石斑、带鱼、大黄鱼(红瓜)、马鲛、鳓鱼、蓝圆鲹(巴浪鱼)、二长棘鲷(赤鬃仔)。这是一份个人偏好清单。我吃过虎鱼,如果我来排名,就不会让它名列榜首。

    2010年9月1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