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有益身心的六种爱好
《参考消息》报曾经公布过《人生最有益身心的六种爱好》,这六种有益的爱好都离不开受教育、离不开我们自己主动亲近文化。
这“最有益身心的六种爱好”,排在第一位的是“手写信件”,因为手写信件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在座各位都有手机,里面存了很多的舍不得删掉的短消息,但是大 家很少有人会有时间将这些短消息再集中阅读一遍,但是你要是有一封手写信件,在搬家或者什么时候,还会将它找出来花几分钟的时间再阅读一遍,因为手写信件 永远让人有回味的过程,手写方式本身含有无限的文字表现力,所以手写信件应该成为六种有益身心爱好中的第一位。 第二位就是“阅读图书”,阅读的益处可以让一个年轻人插上理想的翅膀,可以让中年人和老年人具有永远美好的想象。因为阅读好的读物或经典,就是在跟无数历 史上有智慧的人在对话,在促膝谈心,也是在跟无数的杰出人物在对话,在过去出版条件那么差、文化传播条件也有限的情况下,是什么人在写书?肯定是中外最有 知识、最有智慧的文化精英在写书,著书立说、传诸后世。一部新书出版以后如何上排行榜、如何走俏、如何成为畅销书、媒体报道如雷,那都是暂时的,而当这部书的喧嚣被沉淀了以后,如果还有被继续阅读的价值才是一本好书,这就是一部部书走向经典的必由之路。 第三种有益身心的爱好是与我们开头提到的话题相联系——“浏览地图”,通过浏览地图与阅读图书相结合,你就可以游览世界五洲的奇景。 第四种是“欣赏影剧”,它打开的人们的心灵之窗。 欣赏影剧有什么好处?我认为要鼓励小孩看电影、看戏、看电视,首先鼓励他们看根据中外古今的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电影、戏剧作品。我今天推荐《汪洋中的 一条船》,这是郑丰喜的自传体小说,原来在台湾有同名的电影,由秦汉主演,电视连续剧大家可能都看过。《汪洋中的一条船》意义在于它在台湾40年来最有影 响力的小说评选中排行第一名,获得过台北市好书中的第一名。 这是一部优秀的自传体小说。作者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畸形儿,他在1975年去世,当时只有31岁,但是生命结束之后他为世界留下了一个以“郑丰喜”命名的图书馆,还有一部40年来感动台湾、影响台湾的第一位的好书。 我们在看这部书,看他的经历的时候,在受感动的同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他属于天生的残障人,求学历程异常艰辛,他上学都是爬着去的,但是坚持自己上完小 学,后来因为品学兼优成为了台湾的大学生,学的是法律学,他志在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更多的残障人士维护他们的权益,这是多么博大、博爱的胸怀,最后他的 人生成功了,给予了我们这样一部书,因此这部书应该推荐给中小学生,尤其是不爱阅读的学生看。人家在天生身体残障的情况下通过阅读成功地实现了人生价值。 作为一个四肢健全的正常人,难道不应该通过阅读让我们的头脑丰富起来,让我们的精神丰沛起来,让我们的心灵和谐起来吗?因此欣赏根据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 剧,应该成为阅读中培养良好阅读爱好的方法。 除了这样的阅读之外,我还提倡不仅仅要看戏剧、电影、电视剧,还要在看的同时同步看原著,像《三国演义》在中央台首播的时候,我就又看了一遍原著,每天晚 上放两集,在这之前我会将原著看上几回,看看编剧和导演如何改编《三国演义》的原著,导演如何“摆布”小说中间的任务和情节的,这样一看就有一种现代媒体 与传统经典阅读的互动和渗透,在阅读和观看中就会发生一种相当于化合反应的效果,让你的收获不仅仅多了一倍,也感觉到非凡享受。 看《水浒传》也是如此。《水浒传》中有几个情节是非常熟悉的,比如第二十三回“景阳冈武松打虎”一段,那武松遇虎、打虎的时候,用的一系列动词非常精彩, 因为那是醉汉武松在打虎,他不是“三碗不过岗”而是连喝了十八碗,他见到老虎真的来了是用自己的酒力以求生的胆气在跟老虎以性命相搏,连那些专门捕杀老虎 的猎户都是披着老虎皮,畏畏缩缩地躲在树林子里头,见到真老虎撒腿就逃跑…… 但电视剧里用很多剪辑镜头拼接在一起,让我们根本感觉不到小说中的精彩文字给我们提供的紧张气氛。通过比较你就知道电视剧至少对于《水浒传》的这一情节的 改变是不成功的,而小说原著的文字魅力无限。 此外还有潘金莲第一次见到武松兄弟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潘金莲想,你的哥哥都长得这个矬样,你那弟弟大概阳刚不到哪里去,所以起初对武二郎一点都没有兴趣。 没想到当他大郎带着二郎进门的时候,她在楼上一看气宇轩昂,跟他哥哥根本不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小说紧紧抓住了潘金莲的这一心理转变,抓住了潘金莲心灵的 窗户——眼神,抓住了由眼神指挥的整个脸部表情,这时候就有一系列脸部表情的细节特写。当她看到武二郎进家门。原来是个又长又大的“人物”的时候,脸上是 “堆下笑来”,不是“三分笑”,更不是“皮笑肉不笑”,然后就是一番热情过火的表达好感的言语,一直到喝酒时光的“笑容可掬”……这时候,你会感觉到小说 描写人物的语言魅力真是无限的。 那么,对这小说的改编有没有到位?编剧编的、导演导的、演员演的有没有到位?比较着读就全都知道了。如我最喜欢看的第七回“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他与开封 大相国寺菜园子旁的泼皮邻居们玩智商,彼此既斗智又斗勇,小说在这里写得很好看……可我们看到电视剧这一集的时候,轻巧地把这好题材放过去了,演鲁智深的 和演众泼皮的都没有到位,让人感到真是遗憾。 阅读学上有一种值得提倡的“一本书主义”法,我推荐给大家。其要领是,通过下功夫精读好一本书,让初读者获得“读好书”的体会,尝试到“好读书”的乐趣, 培养起“读书好”的经验,从而不再将读书视为畏途。而通过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的观看和阅读,正可以提高我们的文艺鉴赏能力,提高对经典原著的认识能力和领悟 能力。推而广之,借助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你可以进一步深入推广阅读很多很多好书,读出作家想要在书中表达的种种人生智慧来。 第五种是“享受旅行,饱览世界风情”;第六种是“聆听音乐,感受时尚美丽”,这里不再展开说了。 总之,上述六种精神文化享受,都离不开阅读这个人生的工具。只有阅读才能让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观无字书,识有字理”,让人生的见解和见识随年龄与学识与时代俱进步。 小说的“深阅读”旨在借鉴人生智慧 在当前中国,“读书风气要不要拯救”显然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因为,即使是在以读书为主要知识源泉的古典时代,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读书与阅世如何互动作用……也是一个众议不决的话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全民阅读率呈现持续性走低的危殆趋势,引起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知名教育家朱永新持续倡议并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作为全国政协提 案得到了赵丽宏等著名作家的支持,说明在发展中的中国,如何“拯救读书风气,倡导读书精神”,已经到了动员全社会加以关注的危殆地步。 环顾我国现状,受急功近利的机制牵引,在有限的国民读书行动中,“人文阅读”人口已远低于“功利阅读”人口,“博杂阅读”人口远低于“专指阅读”人口, “经典阅读”人口远低于“时新阅读”人口,“深阅读”人口远低于“浅阅读”人口……它们组合而成的社会惰性,成为一种时代的非理性,严重牵累了人口素质水 平的提升,制约着社会可持续发展力的提升。 日本作家小泉八云曾说:“懂得如何阅读的人并不多。若要培养出文学趣味与辨识力,这之前,需要大量的文学经验,缺乏这点,学会如何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当开卷有益的理念和博览群书的习惯日渐远离国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公众有意无意地抛弃了求知益智、育美健神的文学阅读,还何谈培养“文学趣味”的养 成和“辨识力”的建立?而一个缺失了文学美育和知识理性的时代,对于社会对于世界以及生活其中的人们,都是危险的。 当今社会,时代早已恢复了“知识至上”的科学价值观,书籍早已不再罕见稀有,然而有多少人还在真正地读书求知,以求修身养性呢? 除了“功利阅读”、“专指阅读”(如“应试性阅读”)、“时新阅读”和“浅阅读”之外,人们大概多已淡忘了读书与人生的辅成关系,把一个其实需要源头活水 般的知识时时滋润的心灵,迷失在被商业社会包装成为时尚的形形色色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中了。那么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浅阅读”、“深阅读”和“娱乐化阅 读”该如何把握呢? 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牢牢抓住一部名著的核心理念,如《围城》则告诉你一个男子汉要有真才实学,《长恨歌》告诉你红颜美貌不是人生的立身之本……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通过阅读,让知识、学识成为自己一生的名片。 而所谓“浅阅读”和“娱乐化阅读”,只能重蹈《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生覆辙:“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最后这个在求学 时代无所用其心,且把好日子先潇洒过了的“醉生者”,很快就被时代边缘化,让自己的人生泡沫化!“无用之人”终成“社会多余人”,而被作者判处“梦死之 刑”:“他的睡……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方鸿渐”的悲剧,乃是上述“阅读影响命运”的最好旁证。遗憾的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形形色色的“方鸿渐”仍然所在多有。惜哉,哀哉!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要说他的命是非常之好,投胎于江苏无锡,一个清代举人的乡绅之家,他的父亲不惜重资,让他考上了清华大学,虽然当时最俏的土木工 程系(是那个时代的“工程师摇篮”)他读不了,但也上了社会学系,后来转入哲学系,最后又转到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当时的中文系是朱自清先生在做系主 任,名师如林,俞平伯、闻一多、浦江清等都在任教,方鸿渐在本科四年读了三个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没有扎扎实实地潜心研读过哪怕是一门学识(专业知 识)…… 临毕业时,又从上海点金银行飞来一个“大馅饼”,正中他的嘴里,他有了到欧洲留学的机会啦!可是他并没有接受在清华大学求学时的教训,“到了欧洲,既不钞 敦煌卷子,也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 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留学最后的结果是自然成不了“正果”,只好到临回国前的春夏之交,用400多英镑买了一个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了事——这就种下 了他回国后爱情、职业大失败等一切人生苦果的前因。 “书到用时方恨少”——结果参加赵辛楣的“鸿门宴”交际应酬时,要不“不胜倾倒”,要不“闻所未闻”,要不“不敢开口”,最后在蹩脚的“哲学家”褚慎明和 不高明的“诗人”董斜川面前,连老赵廉价奉送的“又是哲学家又是诗人,一身兼两长”的“桂冠”都不敢接受,只得乞怜似地承认:“我只在哲学系混了一年,看 了几本指定参考书,在褚先生前面只能虚心领教做学生”,可还是因一知半解而出言不逊:“希望褚先生别像罗素那样的三四次闹离婚”,这触霉头的不得体的应 对,自然被老褚不客气地整了回来:“这就是你所学的哲学!” 至于中国文学方面,主要是说旧诗,最后方鸿渐也被逼得毫无退路。赵辛楣说:“你念过中国文学的”,小方回答:“那是从前的事,根本没有念通”,还眼高手低 地说,教书的老师们“全是些无名小子,可是教我们这种不通的学生,已经太好了……我对诗词真的一窍不通,偶尔看看,叫我做呢,一个字都做不出。”最后被老 赵直接奚落道:“方先生,你应该知道出典,你不比我们呀!为什么也一窍不通?你罚两杯,来!” 方鸿渐登时生了气:“你这人不讲理,为什么我比你们应当知道?” ——至此,方鸿渐的无见无识、没有出息昭然若揭。 腹无诗书,谈吐无文的结果,自然是小方被罚得连连输酒,以至于方寸大乱,言语失据,让私心爱护他的苏小姐都忍不住“警告他不要多说话”,因为这时候已到了 “开口便说,说了就错”的地步,直到醉倒。至此,“同情兄”赵辛楣用“风凉话”总结道:“酒,证明真的不会喝了。希望诗不是真的不会做,哲学不是真的不 懂。” 他设饭局大出其假想中的“情敌”洋相的预谋,取得了完全彻底的成功!而这个因不学而无术的小方,在频频中招之下,只有求饶的份儿了。 这一段从87到101页的描写,钱先生的用笔相当细致,非“深阅读”者不能得其精髓。一般“浅阅读”的人,很容易把这一万多字翻翻而过——其实作者写来是 大有其刻画人物性格的匠心的,有着深刻的讽刺用意。假如把这段文字,与电视连续剧《围城》中的改编相对照着仔细比较看看,那么电视剧对名著改编的浅薄,也 就昭然若揭了。 这一万多字彻底烘托了方鸿渐这个人懒散苟且、得过且过的性格,……这个不学无术的方鸿渐虽然被陈道明演的有了可爱之处,但是钱钟书本人对于这个人物实际上是非常讽刺非常批判的,后来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在家庭里“双下岗”了。 在小说的最后两段,钱钟书先生对方鸿渐有这样的描写,他跟小孙吵架之后,冷锅冷饭,就躺在床上睡着了,钱钟书先生的用笔非常辛辣,“他睡着了,他的睡就是 死的翻版”,然后小说很快就用过时的老钟结束了。读《围城》,我们要读出钱先生为什么要写作《围城》,他的智慧和创意在哪里? 我想,他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方鸿渐这个人好日子先过、缺乏钻研精神,不能通过自己求知求学的过程,改良和改善自己作为“无毛两足动物”的本能本性,对于 人生毫无信念,对于社会不思贡献,只是眼高手低,调侃一切,自作潇洒,玩弄世界的人必然被这个世界所玩弄,“醉生”的方鸿渐最后必然走向“梦死”的人生结 局——这就是小说《围城》给予我们的智慧,也是我们阅读这部现代文学经典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精髓。 同样是留欧学生,我们通过刘小蕙的《父亲刘半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和徐瑞岳的《刘半农评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版),可 以看到刘半农(本名刘复,江苏江阴人,1891—1934年)的法国留学生涯是多么艰辛,他在1920年至1925年间通过艰苦研读而终于获得法国国家文 学博士。他的女儿刘小蕙目击了她父亲参加博士答辩考试的前后过程: “父亲在考博士过程中的紧张情景,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尽管父亲对待考试十分认真谨慎,准备工作也是一丝不苟,但仍不免临时发生意外。记得在答辩的前夜,父 亲想最后再一次检查自己创造的录音器,并要我和他一起做录音实验。没想到他忽然发现自己的录音实验设备失灵了,急忙连夜赶修,几乎苦盏到天明才修好。在母 亲的一再催促下,父亲才抓紧时间勉强睡了一两个小时,就匆匆赶去参加答辩了……讲台旁置有长桌,和很多并列着的坐椅。这时离考试时间还早,可是教室里已满 满地坐了许多人后来听父亲说,那些都是巴黎的语音学专家。 这时从讲坛后面的两边小门,陆续走出两排满脸胡须的老教授,他们都穿着式样奇特的深黑色长袍,肩上披着绣着各种花纹的绶带。后来我才知道这些肩带和上面绣 的花纹,是象征着老教授们的学衔级别的。那位青年教师领着父亲走上前,和老教授们见面,他们也都笑着一一和父亲握了手,而后各人按指定的位置坐下,考试就 开始了。我虽然不大了解考试的内容,但是看到老教授们轮流对父亲发问,态度很严肃认真,而父亲则从容应对,非常镇静……这样的紧张气氛一直持续到中午时 分,午餐的钟声响了。父亲随着老教授们一起进入坛后的小门去用午餐。当他走到门口时,转身向我们大家微笑致意。” 午餐时间不长,随着讲坛后面小门的开启,答辩考试继续进行,直至授予学位仪式的全部完成。她写道:“上午的考试全部是口试,没有什么动作,下午父亲则要将 动手用自制的录音器,当场演示给教授们看”,“当时的情景相当紧张,教授们则围绕着这录音器,听父亲一一介绍……紧张的时刻终于过去了,接着铃声响了起 来,老教授们一个一个地走进了讲坛后面的小门。这次父亲却独自留在外面,由那位青年教师陪着。大约十多分钟以后,老教授们又一次地走了出来,他们个个面带 笑容,并且走过来和父亲握手道贺,父亲则恭恭敬敬地和他们握手还礼。” 刘小蕙回忆当时那一幕道,待大家坐定以后,为首的老教授庄重地站起来,先和父亲握手拥抱,然后便高声地对全体来宾说:“刘先生做了一番惊人的科学工作,经 过认真的讨论以后,我们一致认为应该授予他国家博士的学位!”此时那位青年教师,又从讲坛后面的小门里走了出来,他手里捧着一件和教授们穿着一样的、折叠 得十分平整的长袍,还有绶带和一只绣有称号的圆形贝雷帽,交给那位为首的年长的教授,这位教授再亲自给父亲穿戴上。“从那时起,父亲就正式成为法国大学的 国家博士。这时,在一旁等待已久的摄影师和新闻记者,纷纷拥上来争着给父亲拍照,接着又进行采访谈话。” 当日至六时整个活动完毕返回时,据说刘半农已精疲力竭,几乎需要人架着才能到家。但他所得之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据说是“中国人荣获的第一个以外国国家 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而其博士论文《汉语字声实验录》还获得了1925年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被列入巴黎大学语音学院丛书出版。 通过这种比较性的“深阅读”,我们对于“方鸿渐悲剧”,自然可有更深入的观感和见解。 多年前,上海著名作家王安忆《长恨歌》这个作品,既有电影也有电视剧,值得我们尤其是女生去看一看,因为王琦瑶人生的悲剧就在于她作为一个中学女生放弃了阅读、放弃了自己的求知,用自己的青春赌明天,参与选美、做封面女郎,最终导致了人生的转变。 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上海在1946年前后的一次“选美”,作品的女主人公王琦瑶经过选美获得了“上海小姐”的季军……她最后死于非命值得我们同情,但我们 也应该看到,很多因素是由于她自己没有走“知识女性”的道路,结果红颜薄命。一个女生假如贪图虚荣、爱慕荣华富贵的话,这样的红颜肯定是薄命的。因为“红 颜”不是你一生的标志,青春易逝,华年易老,任何一个女生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到老态,这是自然规律。青春不能成为人生的依靠,人生的依靠应该是才华学 识,是通过阅读让你成为知识女性。 总之,“红颜”想要不“薄命”,最理想的一条途径就是追求知识,让自己成为知识女性,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来奉献社会,社会就会给你回报,自己才能成为独立于 世界、独立于自己的一个健全、健美的女性。所以看《长恨歌》不仅要看它里面的情节,还要看它表达的核心理念,作者王安忆通过小说的典型形象、典型语言、典 型命运告诉你的人生智慧,这是女生们不可不“深阅读”的一本书。 “深阅读”让人的大脑成为智囊,那么当我们遇到很多事、很多人、面对紧急情况的时候才会急中生智、灵机一动,如果像方鸿渐那样让自己的知识支离破碎,结果 害的还是自己,我给他起名字叫:“方恨少”,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他在演讲的时候演讲稿忘记带了,就不会讲了,“线装书上的议论和事实还记得一二,晚 饭后翻看的历史教科书,影踪都没有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再急也无法生出哪怕是一点“智”来,只得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一番,草草收场了之,一时间成为家乡父 老们传说的笑话,真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丢人现眼到了家门口。” 虚拟的小说人物其实是生活真实的一种折射。因此男生男士们要特别吸取方鸿渐该求学的时候不好好求学的人生教训,女生女士们要重点吸取王琦瑶误把青春赌明天的人生教训。 著名的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在《青少年读书向导》(云南晨光出版社1998年9月版)的序言中说:“人在一生中,好奇心最强烈,求知欲最旺盛的日子,莫过 于青少年时期”,而这时期最不能错过的,是“不显身、不出声的好老师”——文学书籍。而钱钟书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他创作《围城》的秘诀,正是在于他曾经在 留学期间大量地痴迷过小说阅读。美国哲学家、作家爱默生说:“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能创作出好作品。”他的观点同杜甫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原 理上正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提倡学生时代的读写战略设计,应当如当年金开诚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学中所说:“读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写。” 读书、思考和写作,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在知识天地中奋斗和进取的重要生命方式。进取和奋斗是人类的宿命,但人生碌碌无为和过度追求荣华富贵同样都可能致命,这中间充满了社会的辩证法。我在最近完成的《昨日“校花”故事……》一文中说: “也许,人生因无奈而要有所作为,否则就过于无聊了?也许,人生因世俗而要追求高雅,否则就会庸俗化了?或者更重要的是,人生因短暂而务要及时进取,否则生命就必然蹉跎掉了?大概惜时惜缘才是自求多福之道——或者,这就是所谓的‘人生’?” 如何化方鸿渐先生和王琦瑶小姐这两位小说人物的教训为我们现实的人生经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是惟有“深阅读”的人,才能得其三昧的。我最近编集了一 册《书里闲情》(青岛出版社2007年1月版),该书荟萃了四十篇海内外有关文人学者谈读书的当代美文,翻开此书,可倾听他们有关读书的人生故事,分享有 关读书的见解,对于读者建立有关“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博杂阅读”和“深阅读”的价值观,认清读书对于人生进取、完善人格的重大作用,乃至拯救现 时代不断下滑的读书风气,有其特有的现实意义。 有关阅读的三个思想启迪 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原来有“命”的说法,后来又叫做“命运”,仔细体会思考就会发现,“命”和“运”其实是不一样的,不能将两者笼统地放在一起 谈。“命”就像刚才讲的是投胎于什么样的母亲、家庭、时代和环境,这从一生下来就决定了不是主观能动选择的结果,这是由你的上一辈决定的;但是“运”恰是 一个人主观能动性和主观能动力的表现,运者动也,运是可以动的,命是不能动的,动还是由人来决定的,你的命运还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阅读的功能到底是什么?阅读根本的功能是:阅读构建一个人的知识,知识造就一个人的文化,文化改变人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非常重要,不仅是天生的,有来自于家族遗传基因的成分,人的性格的遗传和基因的遗传一样,并不是两种水混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混合剂,正好是搭积木似 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组合起来才是你的性格。过去有句好话:“外甥不出舅家门”,就是说外甥总有一个特点像舅舅,这是基因 的力量、遗传的力量。 我们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文化人,这种文化来自于无声无息之间,你投胎于不同的母亲、生长于不同的家庭、受教育于不同的地域……,这些都构成了你天 生的成分。但这些天生的成分、天生的资源,不管是优势资源还是劣势资源仅仅构成了你人生的一小方面,更大的部分取决于你的启蒙和受教育,要通过让知识来丰 富自己、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性格决定命运,知识改变性格,这中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阅读,让人变得有文化,文化让 人的知识很丰沛,知识应该改变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你的命运。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受教育,能不能掌握阅读这样一种人生腾空的工具。 人生须得阅读,已经是没有争议的了,于是我重新衔接起了这样的一条链来:阅读积累知识—知识造就文化—文化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经过如此解析,则我们已不难解读人生百年、百年人生的本质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个自出生之日起就同步启动了的“倒计时”游戏,其积极意义在于:通过每个人的奋斗和创造,尽量大地以有限的生命时间换取无限的生存质量和无限 的发展空间。个体只有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为主观能动力,切实把握“时间智商”,不断修炼“文化情商”,才会培养出自己的“专业胆商”……果真如此, 则人也许真的是可以运动并改变自己的宿命的。 首先,阅读是一个人求取知识、造就学识、增长见识的方法,因为阅读已经成为我们立足现代社会、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成为我们人生最有利的提升自己的方式。 在文明社会,无论中外,人类作为地球上高等级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其“身份名片”中的知识含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学识状态,往往标志着他的生命价格乃至生命价值,决定着其个体生存环境的优劣,发展空间的大小,乃至社会寿命的长短。 我们知道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我最近在思考,“主观能动性”的“性”是隐藏在内在的部分,要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转化为我们的“主观能动力”,从隐藏 的转变为随时能够成为人生武器的外在力量,那你的人生就走向了成功的一半。一个人的知识要渊博、学识要系统、见识要精湛,这三个“识”都离不开阅读。一个 人的知识面可能会非常“粗”,要是经过大学的系统学习有了自己的一门专业课和专业学科,那你的知识就容易“细”,再加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个人的见识 就会不断增长。 最大的见识就是在惜时、惜缘、惜福之外,明白改变命运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做一个对时代有所贡献、对社会有所良用的人,以保障整个人类生存、繁衍和发 展之链的良好运行,乃是人类每一个个体的天职。惟其如此,时代车轮才能向着“和谐美好社会”的社会运行,否则苦涩的果子还是要由人类自己来品尝的。 其次,阅读可以让人趣味高雅、让人心灵和谐、让人的精神家园与年俱长日益丰沛……阅读让你跟一般的人不一样,用你百年人生来看,你能够认识多少人、能走多少地方、能知道多少事,那都是有限的,但是你通过阅读就能够知道古今中外许多的人和事。 从我的经验来看,积累丰富以后再来做自己的专业、著书立说就会显得易如反掌,写书如探囊取物,这个“囊”就是你通过阅读积累在大脑中间的知识。现在很多年轻的朋友都有一个误区:一个字一个字的记多难,还不如上网查查,这是错误的学习方式。 “深阅读”让人的大脑成为智囊,那当我们遇到很多事、很多人、面对紧急情况的时候才会急中生智、灵机一动,如果像方鸿渐那样让自己的知识支离破碎,结果害 的还是自己,我给他起名字叫:“方恨少”,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他在演讲的时候演讲稿忘记带了,就不会讲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再急也无法生出哪怕是一点 “智”来。我们在校的学生尤其要吸取方鸿渐的教训,女学生要吸取王琦瑶的教训。这是读这两部现当代小说名著的人才能获得的智慧。 第三,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浅阅读”中迷恋太深,而要寻找自己的阅读兴趣,发展自己的学习爱好,并逐步将它发展成为自己职业和事业上的专长。每个人都是靠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 有此认知,那么,在当下的阅读问题上,我们发出的预警是:今天你是“看报看杂志”,还是“读书阅网”?假如把读书列为首要,那么你是“读时新书、畅销书”,还是“读旧书读经典”?假如眼下你正在“读”,那么你该检讨自己是在“浅阅读”,还是在“深阅读”? “浅阅读”跟这个时代的状态是分不开的,但我们在无奈之余要保持足够的警觉。我们身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时代,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市场经济的时代,同时还是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深阅读”,所以我们将“深阅读”的功能分解给“知识分子”。 随着社会学科越分越细,应该有代表大众去阅读的人,比如我将阅读了很多中外名著的经验在这里介绍给大家,我所做的就是将自己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各位听了之 后就成为阅读学上所谓的“知道分子”,这个“知道”对于你人生的意义很重大,你知道了阅读学中的一些阅读原则、知识、技巧,知道阅读学对于人生的终极关怀 和终极价值,你可能会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传播给你的朋友、学生、小孩,这样一传播就实现了知识的增值,让原始的阅读实现知识的循环反复,这种传播对整个社 会的提升都有很大的意义。不要觉得自己是“浅阅读”好像不上档次,其实,只要打开书本你这个人就在自我提升。 须知,唯有“深阅读”,才能为人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唯有“读旧书读经典”,才能鉴别“时新书”的质量,拒绝“畅销书”的诱惑。人生苦短,要警惕“娱乐化读物”的投怀送抱,要警惕“功利性读物”的眩目迷神,要警惕“稀知类读物”的百媚千娇,更要重视经典名著、重视学科基础著述、重视专业辅助读物、重视杰出人物传记的阅读,不仅要阅读,而且还要“深阅读”。 “深阅读”贵在体验情境、获得学识、汲取智慧,因为“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只有经历了“深阅读”的深沉和深厚,才能彻悟“浅阅读”何以肤浅何以浅薄。 假如说“时间就是生命”的话,那么唯其有所鉴别和有所拒绝,才能有效地阻遏来自于逐利的图书市场对个人有限的求学时光的侵袭和分割——要警惕任何可能“谋财害命”的企图啊。 不过有兴趣阅读,这本身绝对是一件好事。前段时间有一位记者电话采访我,说“浅阅读”使社会上“充满了一知半解的人”。我说“一知半解”有什么不好?在这 个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愿意求知求解,即使得到的是“一知”和“半解”,也总比有的人脖子仰得高高的、头脑却是空空的不阅读者要好,只要有人在不断地“知 一”、“解半”,那么这个城市的品格、时代的品格、社会的品格,就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提倡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去附庸“风雅”、去追求那“一知 半解”…… 因为附庸“风雅”总好过附庸“低俗”,如果官场上有更多附庸风雅的人,那么“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个文化唱的戏会更好,官场上也会少一些追求财色利禄 的腐败分子。所以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讲,一知半解、附庸风雅都是一个人不愿意在红尘滚滚中流于凡俗、走向低俗的一种自我提升的道路。 “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总之,无论是“朝霞美”还是“夕阳红”的人群,读书也好,看报也好,阅览刊物也好,网上浏览也好,“万物皆书卷,天 地阅览室”,阅读是我们百年人生中珍惜生命、提高趣味、和谐心灵、充沛精神的一条有益之路,它让我们的百年人生、人生百年,在生物学的基础上更洋溢出人文 的光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