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可夫斯基 第六交响曲(悲怆)

 wany999 2012-09-23

     《悲怆》交响曲(b小调,作品第74号)作干1893年柴可夫斯基和他的神秘的朋友、精神恋人梅克夫人中断了保持十三年之久的通信联系之后。关于这部交响曲最初的构思主旨,柴可夫斯基说:‘第一乐章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育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这些最初的构思虽然未能在第六交响曲中完全实现,但确实成为作者创作此曲的思想基础。柴可夫斯基本人非常喜爱这部作品,说自己“将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并说:“在这一生中,我从来也不曾感到这样满意、这样骄傲和这样幸福!因为我知道自己写成的确实是一部好作品。”“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  

   全曲分为4个乐章:

    第一乐章,大管奏出阴暗、抑郁的慢板引子,好象地狱中传来的垂死老人的呻吟。呈示部主部主题紧张、不安的痉挛性音乐形象与引子浑然~体。副部主题首先由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奏出,旋律优美如歌、温暖真挚、宽广安宁,崇高而富诗意,仿佛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甜蜜回忆,充满了对幸福、光明的渴望与憧憬。柴可夫斯基的注解是“我又呼吸到了家乡的空气。我又听到了妈妈的声音。”这个“回光返照”般的主题被称为人类交响乐文献中最美妙绝伦的慢板主题。聆听过后,常令人心碎无比、怆然黯下。一声炸响的霹雳将音乐带入展开部,冥想回到现实,狂风暴雨般的音乐表现了内心的激烈冲突。展开部结尾响起了俄罗斯教堂中《与圣者共安息》的挽歌音调,音乐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再现部再一次出现了焦灼不安的主部和代表光明与幸福的副部。作者向往美好的极大热情在悲痛中逐渐消逝,孤寂的单簧管慢慢地散去。低音弦乐器8次反复拨奏的步伐般下行音阶凄切而无奈地结束了这个乐章。  

 第二乐章,优雅抒情的五拍子圆舞曲与无限哀伤的中段交织在一起,好象回忆中的辛酸与甜蜜如藤蔓般缠绕萦回。   

    第三乐章,谐谑曲与进行曲的奇妙结合使整部交响曲达到了高潮,表现了斗争、反抗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象征着人类为理想而进行的不懈的斗争。

    第四乐章,缓慢的哀歌,浸透了安魂曲的气氛。下行的哭泣般的旋律给人呜咽凄凉之感。一个经受着百般折磨、蹂躏的灵魂,在死神面前最后一次体验生命中所感受过的一切。他依然在向生活致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