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或者可以说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最高形式。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速;第二乐章速度徐缓;第三乐章速度中庸,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急速。 ![]() 维也纳早期的交响曲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的“快—慢—快”的三段形式,为交响曲打下了基础。18世纪中后期,发展成独立的三乐章的器乐体裁。但这时曲式尚未最后确立,交响乐队的编制也未成形,交响曲仍属器乐重奏及小型乐队演奏的作品。经海顿、莫扎特在前人基础上的创作实践,最后完全确立现在的四个乐章的格局。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开创了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新纪元。舒伯特以后的交响曲,不论内容、形式及技巧,都有很大改革及创新,形成了一个群芳争研、繁花似锦的局面。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柏辽兹、李斯特、布鲁克纳、勃拉姆斯、马勒、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西贝柳斯、圣-桑、丹第等人均在交响曲的创作方面献上过他们的杰作。 我在这里选择了不同时代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十三部古典交响曲,都是堪称“世界著名”之作的(当然在“世界著名”名义下还可以有不少值得推荐的名著,只是限于篇幅,先推荐了这些)。 【世界著名交响曲】总目录 专辑曲目(总时长9:55:35) 01-04.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伯恩斯坦)(时长24:54) 05-08.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诚然)(伯恩斯坦)(时长30:54) 09-12.莫扎特:第四十一号交响曲(朱庇特)(伯恩斯坦)(时长38:16) 13-16.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卡拉扬)(时长31:20) 17-21.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卡拉扬)(时长26:58) 22-26.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卡拉扬)(时长1:06:49) 27-30.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伯姆)(时长48:03) 31-34.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卡拉扬)(时长46:07) 35-38.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伯恩斯坦)(时长50:22) 39-44.马勒:第二号交响曲(复活)(拉斐尔.库贝利克)(时长1:36:54) 45-48.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伯恩斯坦)(时长51:37) 49-52.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革命)(伯恩斯坦)(时长49:27) 53-54.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西诺波利)(时长25:04) 追加曲目: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时长50:38) 01-04.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 ![]() 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时,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奏为如歌的慢板。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 ![]() Haydn:Symphonie No.88,92,94 01-04.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试听: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海顿简介: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出生于罗劳的车匠家庭,因嗓音甜美,八岁时被维也纳圣斯蒂大教堂接纳为唱诗班歌童。1791年海顿去伦敦,一年中写了歌剧1部、交响曲6部和其它作品20部,他的音乐备受欢迎。他出席威斯敏斯特的亨德尔音乐节,成为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在80年代期间,他的音乐在表现力方面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布局和结构方面也获得和声与对位因素的平衡,这是古典风格的两大特点。同时,他保留了他的音乐所独有的生气勃勃、热情和幽默。其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以结构紧密(整个乐章往往由一个单一主题发展而成)、色彩丰润以及和声和节奏的活力而著称,是日后所说的古典风格的基础。海顿不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公开独奏家;他的主要手段是乐队,他为乐队写作时,灵感涌注,下笔有神。 海顿的主要作品: 交响乐,共104部,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其它管弦乐作品有:三部键盘协奏曲、3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大提琴协奏曲、两部圆号协奏曲、1部小号协奏曲、五部为两架带管轮擦提琴写的协奏曲、为小提琴、大提琴、双簧管、大管与乐队而写的《交响协奏曲》; 戏剧作品:约18部歌剧和4部木偶歌剧; 清唱剧和教堂音乐有:8部清唱剧和康塔塔、两部独唱康塔塔、12首弥撒曲、两首感恩赞及3首圣母经、1首圣母悼歌; 室内乐:84首弦乐四重奏、31首钢琴三重奏、105首《嬉游曲》(为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约56首弦乐三重奏及为各种乐器写的嬉游曲、遣兴曲、夜曲; 键盘音乐有:52首奏鸣曲、5套变奏曲、1首幻想曲; 歌曲:47首歌曲、377首苏格兰与威尔士曲调改编曲; 代表作:第四十五、九十四交响曲、F大调弦乐小夜曲、清唱剧《创世纪》。 05-08.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诚然)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这部作品从旋律与和声两方面来看,都达到了最高水平。整个乐曲不用小号和鼓,大概在这种带有强烈宿命色彩、几乎是厌世的作品中小号和鼓确实没有地位吧。尽管如此,音乐却丝毫不使人感到沮丧,四个乐章洋洋洒洒,旋律发人深思,每听一次都能得到新的体会。 这里我选择的是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版本。来源:Mozart:Symphonies 41,40。 ![]() 05-08.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诚然)试听: 由于播放器中的下载地址只支持广东地区,为此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自幼就表现出超常的音乐天赋。3岁练琴,5岁作曲,1762年起其父安排去欧洲各国宫廷表演,1763年起作更广泛的旅行演出,在路易十五的凡尔赛宫逗留了两周。1764年到达伦敦,受乔治三世接见,在伦敦曾师从阿贝尔与J.C.巴赫,创作了最早的3部交响曲。1766年莫扎特全家返回萨尔茨堡。1767年与1768年两次再访维也纳,创作了早期的两部歌剧。1769年底,其父又带他到意大利,其后不久又两次访意。莫扎特的早期创作基本都是在其父母带他到欧洲各国巡回演出中的创作习作,这期间他广采各家之所作,锻炼了极强的适应各种创作的能力。在莫扎特的早期创作,主要受J.c.巴赫创作的影响。1778年,莫扎特到巴黎,7月其母去世,其时法国人已对作为神童的莫扎特不感兴趣,莫扎特求宫廷职务不成,只得返回萨尔茨堡,担任宫廷与教堂的管风琴师,因与大主教不和终于辞职去维也纳。1782年起莫扎特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期,1782年8月,他创作了《后官诱逃》,然后与康斯坦策·韦伯结婚。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最有光彩,也最具他特色的作品。在维也纳宫廷担任乐师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为宫廷服务的舞曲、嬉游曲、小夜曲;他和迪特斯多夫和海顿一起拉弦乐四重奏,担任中提琴手,创作了非常重要的《海顿四重奏》,另还有各种类型最优秀的协奏曲与室内乐。1788年后可看作莫扎特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晚期。这一阶段一方面他创作出巅峰作品,比如最后的3部交响曲、歌剧《女人心》与《魔笛》;另一方面,他的创作中也开始出现了较激烈的冲突,在晚期的室内乐作品、宗教作品中,这种冲突表现得特别明显。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600多首作品,对各类音乐体裁的创作都能轻松自如。他的创作特色,其一是靠其天才而体现出的优秀的即兴性,莫扎特大量的创作都是即兴灵感发挥的产物,他的优秀的即兴感觉能力无人能与比拟。其二是他的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即兴的单纯的美,因为不是精雕细琢的产物,所以呈现着一种自然的单纯;因为保持着孩子般的单纯,其音乐中似乎没有杂质。其三是非凡的平衡能力,莫扎特音乐基本承袭了从巴赫到海顿那种创作是体现音乐中各种因素的平衡的能力,莫扎特的长处是善于在丰富的音乐灵感的表现中自然地达到出色的平衡。其四就是把宫廷艺术的优雅发展到了顶峰,莫扎特的音乐植根于萨尔茨堡和维也纳文化之中,莫扎特的音乐是最单纯、最自然、最优雅、最宁静的音乐。莫扎特最大的贡献是教会了乐器歌唱,莫扎特把过去时代伟大声乐艺术中的抒情性,注入他的精美的器乐形式中。莫扎特既没有从民歌也没有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他的音乐严格说是室内的音乐。 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他创作的歌剧丰富了德国歌剧的形式,也推动了其形式的发展。在歌剧创作中,较全面地体现了他在生活中的欢乐、忧伤及他个性多方面的冲动。给莫扎特撰写了3部歌剧的达·庞特称,莫扎特的歌剧是“忠实地用全部色彩描绘各种激情。” 09-12.莫扎特:第四十一号交响曲(朱庇特)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这里我选择的是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版本。来源:Mozart:Symphonies 41,40。 Mozart:Symphonies 41,40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home.aspx 在<目录及文件清单>目录下可以下载清单。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简要的介绍,可以下载。 本专辑在【\古典音乐\世界著名交响曲】目录。 13-16.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卡拉扬) ![]() 该曲作于1804-1808,编号 Op.67。正如罗曼·罗兰指出,贝多芬的音乐“所顾及的与其说是让人喜欢,不如说是为了确切地传达感情”,因而他的风格是朴实而不夹杂任何虚饰,贝多芬从达浩繁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武器库中只选择了为直接表现思想情感所必需的手段。这同样适合于他的旋律,按罗曼·罗兰的说法,他的旋律线是“从一种思想发展到另一种思想的最便捷而又宽阔的道路(心灵的大道,全体人民都可以沿着它走过去...。”没有任何东西能使贝多芬音乐的主导内容脱离开斗争和胜利的思想,这种思想构成了他的基本动力,一切都是集中地表现一个贯彻始终的思想,贝多芬赋予这种思想以主导的性质,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创作了巨大的多乐章的作品:奏呜曲、交响曲。 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年近40岁的贝多芬,在这时候用他那炙热的感情以及独特的个性风范,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天赋,为后人留下了这部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这段文字部分摘自《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一书) 这里我选择的是卡拉扬指挥的版本,演奏乐团不详。来源:Karajan:Beethovn Symphonies - CD 3。 ![]() 如果顺序不对,“刷新”一次即可。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17-21.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 贝多芬写第六交响曲时正处在他的一个创作高峰期,几部大作品同时构思齐头并进,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很艰辛的。贝多芬有室外创作的习惯,他随身带着笔记本和铅笔,记下心头涌现的乐思。这样的笔记乐谱他留下了2500页之多,使研究贝多芬的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他的创作过程。 《田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 从18世纪到19世纪,以维瓦尔第的《四季》为开端,出现了千百首描绘自然或是表现人与自然融合的音乐,其中最为优秀的当属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贝多芬一直到晚年都保持着每天外出散步的习惯,但却再也没有写过《田园交响曲》这样描绘性的标题音乐。他晚年的漫步越走越远,几乎成为行军,有一次沿着河谷走出太远,竟迷路回不了家,天黑以后在一个小镇上东张西望,不知自己身处何方。又累又饿的贝多芬在一家窗户外向里张望,竟被人当做流浪汉抓住,这是他晚年的一段轶话了。 这里我选择的是卡拉扬指挥的版本,演奏乐团不详。来源:Karajan:Beethovn Symphonies - CD 3。 ![]()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home.aspx 在<目录及文件清单>目录下可以下载清单。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简要的介绍,可以下载。 本专辑在【\古典音乐\世界著名交响曲】目录。 22-26.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历来为音乐美学家争论的中心主题之一便是:音乐该不该有意义?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听过贝多芬第九的人,相信都会同意,这个问题已然得到解答。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有这样的音乐,她能够提升个人乃至群体,使他们谦卑、宽恕。不再孜孜于己利。柏拉图认为音乐应具备伦理上的功能,贝多芬做到了。而且别忘了,此时的贝多芬已是全聋的“残疾人”,却献给全人类如此无私无我、乐观奋进的理想国之音!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而为人所知。贝多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3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意境深邃、气势磅礴,其终曲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超过了原诗。但应该指出,席勒的"欢乐颂"本身也是一件艺术作品;它有着严整的形式。每行都用四步扬抑格(一重一轻)诗律写出,非常有规则的。这样的节奏给人以庄严和生气勃勃的感觉。每节前八行用 a b a b c d c d的交叉韵,后四行合唱部分用 a b b a的套韵。全诗共分八节,各十二行;每一节又分成两部分,前半八行,后半是合唱——四行。最后一节席勒在往后的集子中删去不收,原因是诗人自己也看出了它艺术上的缺点。全诗到第七节实际上已达高潮,但热情奔放的青年诗人,感情象脱缰野马,收勒不住.还要向前奔跑,故写出了一些过头的败笔。这样收尾反而减弱了全诗的效果。 附:席勒的“欢乐颂” 1. 欢乐啊,美丽的神奇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姑, 天女啊,我们如醉如狂, 踏进你神圣的天府。 为时尚无情地分割的一切, 你的魔力会把它们重新连结; 只要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 一切的人们都成为兄弟。 [合唱] 万民啊!拥抱在一处, 和全世界的人接吻! 弟兄们—在上界的天庭, 一定有天父住在那里。 2. 3. 4. 5. 6. 7. 8. 在沉重的痛苦中要拿出勇气, 对于流泪的无辜者要加以援手, 已经发出的誓言要永远坚守, 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敌人和朋友, 在国王的驾前要保持男子的尊严,-- 弟兄们,生命财产不足置惜— 让有功绩的人戴上花冠, 让欺瞒之徒趋于毁灭! [合唱] 我们要巩固这神圣的团体, 凭着这金色的美酒起誓, 对这盟约要永守忠实, 请对星空的审判者起誓! 27-30.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伯姆) ![]() 和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等人一样,勃拉姆斯最初是以钢琴家的身份走上乐坛的。他十几岁就在码头酒肆弹琴谋生,间或教授音乐并为沙龙编配一些小曲,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直到他遇到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经过约阿希姆的引荐,勃拉姆斯又结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舒曼夫妇。 勃拉姆斯对于古典主义的迷恋使他具备了完美的作曲技巧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但是他那种怀旧的心理和固执的性格,却使他成为了激进主义的敌人。在那个时代,瓦格纳、李斯特所代表的新德意志乐派如日中天。而勃拉姆斯几乎凭着一己之力与之相抗衡。无论是支持他的还是反对他的,都指出了勃拉姆斯的保守。然而,勃拉姆斯诞辰百年之际,勋伯格发表了《激进派勃拉姆斯》的讲演,指出勃拉姆斯的“发展性变奏”技法的价值,并不亚于瓦格纳的半音和声,从而廓清了人们对于勃拉姆斯固有看法。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斗争,马勒的音乐是宿命,勃拉姆斯的音乐就是人生,每个人生都有痛苦和欢乐,每个人生都有和命运搏击的过程,所以勃拉姆斯的音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亲切感人的。勃拉姆斯的性格中没有像贝多芬般的叛逆和热情。他的隐忍和坚毅,他的内敛和质朴,他的真诚和重情都在他洗练的音乐中体现无遗。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home.aspx 在<目录及文件清单>目录下可以下载清单。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简要的介绍,可以下载。 本专辑在【\古典音乐\世界著名交响曲】目录。 31-34.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卡拉扬) ![]() b小调第六号交响曲《悲怆》——如果说,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散发的是生命最纯粹的光辉,柴科夫斯基的《悲怆》所揭露的便是死亡最纯粹的质地。此曲完成后仅仅一周,老柴便即撒手人世。其实,对于生命即将结束的惶恐并非此曲主旨。中国人称:"哀莫大于心死"。内心的绝望、孤寂,和落寞才是“悲怆”令听者莫不为之掬泪。如此深沉的恸,却又美得如此凄迷!看样子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憧憬、渴慕,确然是人类挥之不去的咒诅呢! 创作背景 我们都知道柴可夫斯基具备惊人的旋律创作能力,他作品中的动人旋律每位爱乐者多少都能哼上几句。但是这位出生於俄罗斯的作曲家,却受到伊索寓言中的蝙蝠般的两面性评价,成为一位同时受到俄国与西欧影响的作曲大师。一般人认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充满了俄罗斯的情愫,有著西方音乐家所缺乏的豪放能量,但是他的俄罗斯同胞音乐家,却认为他受到西方风格影响很深,作品“不怎么”俄罗斯。这样的特质以现今的角度来看,不啻为一项优势,让他的音乐能具备全球接受的共通性。 写作技法 第六号交响曲在交响曲形式上的创新之处不少,除了延续柴可夫斯基擅长的叙事性内容,此曲一开始他便强调是首标题性的交响曲。第一乐章以慢板开始,而且打破惯例不将慢板乐章摆在第二乐章,而挪到终乐章(第四乐章)成为前所未有创新之举。此外,他让终乐章成为此首交响曲中的安魂曲,让这首作品拥有葬礼般的安静结束,而不像一般交响曲以强大高潮作结。这样创新的构想,他还曾一度犹豫打住,所幸艺术家自身的直觉与坚持,才让我们有机会体验这首交响曲与众不同的语汇。 全曲为标准交响曲四乐章形式: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home.aspx 在<目录及文件清单>目录下可以下载清单。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简要的介绍,可以下载。 本专辑在【\古典音乐\世界著名交响曲】目录。 35-38.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院长,德沃夏克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三年下来,乡愁小小,谱成了这首质朴、诚恳、优美兼粗犷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不过不要被标题误导了!原文是“From the New World”,而非“The New World”——它并不是描写美国的写景音乐,而是一封来自异乡的浓郁家书!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演奏:以色列爱乐乐团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home.aspx 在<目录及文件清单>目录下可以下载清单。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简要的介绍,可以下载。 本专辑在【\古典音乐\世界著名交响曲】目录。 39-44.马勒:第二号交响曲(复活) ![]() 第二号交响曲《复活》——马勒,唉!该怎么说这个人呢?一个拥有无与伦比的意志力的指挥家,一个卯起劲来写作时六亲不认的痴狂作曲家,一个饱览十九世纪末维也纳的堕落、糜烂和虚矫的旁观者,一个经历许多至亲的人死亡的悲伤的人,一个兼矛盾复杂的难以复加的忧心灵魂。 作品共分五个乐章: 演奏: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home.aspx 在<目录及文件清单>目录下可以下载清单。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简要的介绍,可以下载。 本专辑在【\古典音乐\世界著名交响曲】目录。 45-48.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伯恩斯坦) ![]()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北欧人几乎都有一种罕见的优美特质:安静、内在沉稳、理性而开朗。是否和他们所处的严酷自然环境有关系我不知道,但从社会主义可以在北欧诸国行得通甚且繁荣安定,我们多少可以看出,北欧民族个体的私心是比较少的。西贝柳斯做为芬兰音乐的代表,作品永远忠实地呈现他心爱的土地的风貌和他心爱的同胞的内在质地。第二号交响曲是西贝柳斯的作品中除了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之外,比较容易切入的。空旷、冷冽、严峻固然是基本的氛围,偶尔渗透进来的温暖、赤诚、热情,以及终乐章的磅礡,保证令您招架不住!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稍快板。弦乐器以不很明确的旋律线条,奏出第一主题的伴奏,由单簧管和双簧管吹出了民谣风格的旋律,朴实无华,洗炼深沉。乐章表现出一种凄怆的田园情绪。 演奏:不详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home.aspx 在<目录及文件清单>目录下可以下载清单。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简要的介绍,可以下载。 本专辑在【\古典音乐\世界著名交响曲】目录。 49-52.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革命) ![]() 交响曲《革命》创作于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是由于1932年以来,随着苏联加强整顿国内的体制,艺术受到“社会主义写实”教条路线的指导,结果连早已扬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亦受到苏联当局的批判。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完成的。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演奏:纽约爱乐乐团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http://cid-b3c7a3c89f466937.skydrive./home.aspx 在<目录及文件清单>目录下可以下载清单。全部曲目是[320K/MP3]格式,有简要的介绍,可以下载。 本专辑在【\古典音乐\世界著名交响曲】目录。 53-54.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 继“米罗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雕像之后,这首乐曲很可能是西方艺术史上最著名的未完成之作。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最初的计划,无疑是想完成一首四乐章的交响曲,希望能在莫扎特及海顿的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开拓出一片宽广且高度主观的表现领域。他一开始所走的方向便与之前六首交响(舒伯特没有写第七号交响曲)曲徊异,木管与铜管在交响曲史上,第一次得与弦乐并驾齐躯——为旋律与和声结构加上了强烈的色调,效果因不寻常的乐器组合而更显夸张(例如单簧管与双簧管在第一乐章的主题中齐奏)。贝多芬保留在最高潮时刻才使用的长号,在此曲是一开始便加入乐团,并展现卓越技巧,使乐团声音更雄浑,爆发更具威力。 演奏: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朱塞佩·西诺波里(Giuseppe Sinopoli)(1946-2001) ![]() 意大利指挥家。在当今世界乐坛上的声誉,如日中天,闻名遐迩。他一棒两挥,既指挥歌剧,又指挥交响乐,其精湛的技艺久得口碑,他录制的大量精彩唱片亦声播四海,赢得全球无数音乐爱好者青睐。同时,他还是一位医学博士和考古学专家。遗憾的是,2001年4月21日,在德国柏林歌剧院指挥威尔第歌剧《阿依达》时,他因心脏病突发而卒死指挥台上,终年54岁。几个星期后,意大利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 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 ![]() 历史对于交响乐团来说也许并不意味着艺术质量,但能历尽风雨460多年屹立不倒不仅仅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西方古典音乐历久弥新的标志。对于这支在中国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就诞生的乐团来说,他们见证了西方古典音乐从文艺复兴晚期到巴洛克、古典、民族学派、浪漫到现代的所有重要发展阶段和流派,可谓古典音乐历史长河中“活着的文物”。 无论处于哪个时代,乐团始终在古典音乐界独领风骚,并且在超过四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自己那份独特韵味。这支老牌劲旅有着诸多珍贵的音乐遗产,2007年,他们成为第一个被授予“欧洲文化基金会世界音乐遗产保护奖”的乐团,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拥有这一殊荣的交响乐团。 悠久历史的另一个过人之处便是乐团能与常人无法想象的音乐家合作,或者由作曲家现身说法亲自指挥自己的作品,从而使整个乐团有如居高临下的“御林军”一般。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的历任指挥及演奏家可谓是星光璀璨,包括有许茨、韦伯、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等大作曲家,此外指挥大师弗里茨?莱纳、卡尔?伯姆也对乐团情有独钟。近几年来,乐团最著名的首席指挥莫过于意大利指挥家朱塞佩?西诺波利,从他1992年上任到其2001年逝世,乐团始终保持在一个顶尖水平。在之后的2002年到2004年,伯纳德?海丁克接过乐团首席指挥一职。而在乐团2007/2008音乐季的演出中,法比奥?路易斯被任命为乐团的新任首席指挥及音乐总监,这一连串闪耀着钻石光彩的名字,都使很多乐团难以望其项背。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 柏辽兹没有把他的交响曲编号。他的交响曲叫作《幻想》、《哈罗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热情迸发的《幻想》交响曲(作曲家称之为“巨大交响曲”)是1830年他26岁时的作品,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幻想交响曲》的阴森故事来自他对英国一个莎士比亚戏剧女演员史密森(Henrietta Smiihson)的爱未得到回报而产生的失望。有谣传说她已订婚,这使他狂怒不已并修改了交响曲,以象征她的背叛。这里有个小问题,那就是他并非她的情人。柏辽兹于1827年在巴黎看见她饰演奥菲丽亚后立即爱上了她。他们语言不通。他每天去捧她的场,写了无数情书给她,但毫无作用,反而使她感到害怕。他最后甚至举行了一场自己作品的专门音乐会,想以此举打动她。并且因此他受的打击那么大,以至于他不知道她根本不晓得举行过这次音乐会。 《幻想交响曲》(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涯的插曲》)。它的5个乐章分别为: 作曲:埃克托·柏辽兹 郑明勋与巴士底乐团似乎将《幻想交响曲》的幻想气氛渲染到浓得化不开的程度,他把那位年轻作曲家的几近神经质的灵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柏辽兹乐曲中歇斯底里式的恶梦被演绎得别具新意:变化多端的色彩组合多于交响曲式的壮丽宏伟,更凸现出原创意的离奇诡谲。这样的表现手法很容易流于自我放纵,然而指挥和乐团之间如水乳交融般的密切关系使得演奏出来的音乐带有浑然天成的法国味儿。速度倾向于两极化,但不论快慢、艺术张力始终如一。这是一场极有特色的演出,录音也非常棒。(摘自“The Berlioz Experience”专辑介绍) 《幻想交响曲》 提供以下下载地址: 埃克托·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 柏辽兹是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最优美的法国交响曲作曲家、第一个真正的法国浪漫派、也是浪漫主义激进派的一个独立领袖。他也是现代管弦乐的教父,浪漫派音乐-文学的典范,是标题音乐(讲故事的音乐)的早期王子。除此之外,他还自封为贝多芬的继承人,也是超群的指挥者。最重要的,他还是个脾气暴躁的打破陈规者和革新家。 柏辽兹生于伊泽尔,这是日内瓦西南法国的一个山区。他的父亲是一个殷实的医生,多少也算是个学者,教柏辽兹拉丁文,使他对《埃涅阿斯纪》(Aeneid)的作者维吉尔(Virgil)发生兴趣。他父亲给了他一支长笛,一把吉他,上钢琴课。青年柏辽兹喜欢长笛而且吹奏得相当熟练,但钢琴却弹得不太好,这对于一个浪漫主义作曲家来说有些出人意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