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的鉴赏高考复习对策

 一寸大海 2012-09-23

  1、2006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从选材来看有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2首,元词1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所选古诗从形式上看,14首近体诗中七绝11首,七律2首,五律1首。
  涉及的题材:题画、悯农、田园、隐逸、咏史、边塞、送别、记游、咏物、即景抒怀、思归等多个方面。
  考试的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评价,二是对诗歌语言的赏析,三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2、学生现状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积累少,对诗歌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不熟悉;
  ②对诗歌的鉴赏术语似懂非懂,支离破碎;
  ③训练少,书面表达能力差。
  二、诗歌鉴赏题复习对策
  1、全面理解《考试说明》对古诗文的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怎样理解这两个要求呢?
  ①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②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③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
  ④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2、积累古诗,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
  ①抓教材;
  ②重视试卷与练习中出现的诗歌;
  ③教师补充,可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的一些诗词复印下来,印发给学生。
  3、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
  4、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三、诗歌鉴赏复习内容涉及到的几个方面
  (一)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当然,松也往往是隐逸的代句词。如:“松下问音子,言师采药去。”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当然,“莲”是“高洁”的象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二)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三)诗歌鉴赏中可尝试分类训练
  1、咏物诗
  特点归纳: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④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例: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2、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例:2006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北京卷)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D】【E】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案】: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3、边塞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家乡思乡念亲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风格——雄壮豪迈。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例:2005年重庆卷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4、思乡怀人类诗
  ①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②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例:2006年江苏卷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感怀诗、咏史诗、闺怨诗、写景诗等方面入手进行诗歌的鉴赏训练。当然,我们也可以对诗歌的不同题型进行分类进行诗歌鉴赏训练,如:分析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诗歌的语言等方面入手训练。
  (四)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歌的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五)表达技巧在2006年高考成为考查的热点
  分析2006年高考试题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可以发现这是考试的重点所在。在安徽、福建、湖北、江西、江苏、天津等省市对此作了考查。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六)、诗词中出现的风格常用术语
  豪迈激昂、雄浑阔大、气象壮阔、恢宏奔肆;婉约清丽、细腻动人、含蓄有致、明丽清新;沉郁顿挫、雄壮悲慨;活泼生动、幽默诙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