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鉴赏中衬托与对比手法运用的比较(导学案)

 悠悠乐儿图书馆 2012-10-05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分清衬托和对比两种表达技巧

2、   学会表达技巧体的答题格式

  高考诗歌要求对形象、语言和思想内容进行品评,而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学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如南宋初的一首民歌: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零在外头? 运用对比,使描写对象的区别更加明显。这首民歌,就是通过前列的对比,描写了百姓离乡背井的痛苦。

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
烘托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白描;修辞手法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2.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釄【注】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釄(tú mí):一种观赏植物。

1 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是做简要分析。(4分)

2 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步骤一)(2分)嫩绿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步骤二)(2分)

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2分)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步骤三)(2分)

   练一练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1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

                                                                                                                            

                                                                                                                    

3、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水浒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内心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为了突出诗歌主旨,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试从表现手法上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参考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这句诗运用了反衬(以动写静,以无声衬有声)的表现手法。诗人用林下泉水的叮咚声更衬托出了月夜的寂静。
3、(1)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乞求春雨;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却怕春雨。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2)两首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都是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百姓生活的艰难与贵族生活的奢华。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