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小便不利辨析

 淄水渔夫 2012-09-24
小便不利

1  小便不利的涵义
   《伤寒论》在讨论小便异常时除“小便不利”外,尚有“欲小便不得”、“小便难”、“小便少”、“淋”、“便血”、“不尿”、“小便已阴疼”、“苦里急”、“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等。根据《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中医诊断学》对小便不利的解释:小便不利,是指排尿困难,尿量减少,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的症状。所以,小便不利应当包括:1、小便量的改变,表现为总量减少;2、便次的改变,表现为尿次的增多或减少;3、小便色、质的改变,表现为黄、赤、浊、石等;4、小便时伴随症状,如溺时疼痛、灼热、小腹拘急、滴沥滞涩或闭塞不通等,小便不利常见于水肿、癃闭、淋浊,外感热病热甚伤津等疾病的过程中。据此,本文论及小便不利就包括上述《伤寒论》小便异常所提及诸词。由于《伤寒论》主要是论述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所以其中热病伤津所致小便不利论述条文居多。
2  小便不利辨析
2.1  津液耗伤
    本类证候多系误汗或发汗太过、误用火攻、吐、下及邪热炽盛耗伤阴津、津液枯竭,化源匮乏,膀胱失充,无尿可下,其症候表现因其病因证候不同而各异,但溯其病史都有明显的津液耗伤过程或病变可察。
    风温误下证:(6条注:本文条文号码以1964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释义》为准)风温之病,理应清热育阴之法救治,若反用攻下,已被汗伤的津液复为下伤,犹抱薪救火,以致邪热充斥,燎原莫制,化源告渴故致小便不利,津伤热炽,尚可致热盛动风。所以说“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并进一步警告说:“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阳虚漏汗证(21):“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即发汗不当,过汗伤阳,阳虚不固遂漏不止,大量津液被耗,汗尿同源,汗出则尿少,加之汗愈漏而阳愈伤,而不能化气行水故小便难,此时当扶阳气散表邪,而不养津,阳复则表固,表固则汗止,汗止则津回。所以陆渊雷说:“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
    此外,关于本证的转归,90条指出:“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阳虚多汗,复汗则阴重伤,阴阳俱损,阳浮于上,液竭于下,上见心神失养神气浮越的“恍惚心乱”,下则加重小便难,而见阴中涩滞之“小便已阴疼”,成无已注云:“汗者心之液,汗家重发汗则心虚恍惚心乱;夺汗则无水,故小便已阴中疼”。
    津伤热炽便血证(86):“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言素患淋病小便不利,下焦蕴热,津液素亏,误汗则阴愈伤热愈炽,热伤膀胱胞络,迫血妄行,不但淋沥涩痛不解,反致加重小便不利而出血。成无已注云:“膀胱里热则淋,反以汤药发汗,亡耗津液,增益客热,膀胱虚燥,必小便血。”
    火刼变证(113、114、205):太阳病发汗当取“漐漐微似有汗”,忌用火攻强汗,如误火仲景称之为“火逆”。火逆之证,其变颇多,但总以亡耗津液为先。如113条,“太阳病,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燥烦、必发谵语……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为误火后,火热入胃,渐至阴津枯竭,导致“欲小便不得”,同时可见火热扰乱神明之见症。如患中风而误用火疗,仲景谓之为“邪风被火热......两阳相熏灼”(114),火邪肆虐,伤害脏腑,火毒下灼、阴津枯竭则小便难,上炎则鼻衄,熏灼肝胆则发黄。不仅三阳误火可致小便不利,“少阴病,咳而下利”之证(284)不分寒热依法治疗,反用火攻,强发其汗,津液耗伤亦可致小便不利、谵语,少阴本自下利,阴津本有不足,复发汗则从阳化热而成小便难。
    火逆之证病情危笃,欲知预后,当察小便,若“小便利者,其人可治”(114),说明津液之存亡为预后之关键,小便利虽为津伤但未尽亡。
阳明中风,里实未成,下后伤津证(194):阳明里实未成兼太阳之表禁用攻下,“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阳明本为热证,必有津伤,若腑实未成而攻下,引邪内陷,则津液更伤,邪气更甚,腹满加重而小便不利。
    本类证候的治疗,多辨证求因以治其本,消除导致津液损伤的原有病证,则小便不利而自愈,禁用通利之品再耗其津,所以仲景在59条中强调:“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这是治疗津伤小便不利的通则。“勿治之”是示人不可更利小便以伤津,用药重在使“阴阳自和”,津液复生。
2.2  水蓄下焦
    导致本证,多由太阳表证未罢,外邪乘机循经深入膀胱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行,水气蓄留不得下行故小便不利,常见脉浮、发热、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少腹里急或心下痞等,其中小便不利为本证之主症,辨证之关键,亦为区分膀胱蓄水与蓄血的要点,治法则以化气行水,主之以五苓散。
   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为典型的太阳表里同病证,文中虽未言小便不利,它与71条病机、治法、方药相同,当属互文见义之法。由于水气内停、气不化津故“渴欲饮水”,然已停之水较盛,上干胃腑,胃失和降,所饮之水拒而不受故饮入则吐,水蓄膀胱气化不行故小便不利,为蓄水之重证,称为“水逆”。
此外,131条以小便利否区分水饮停蓄的部位,“小便利”、“心下悸”是饮停中焦;“小便少”、“若里急”则为饮停下焦。128、129、130三条则又以小便利否辨别蓄水与蓄血,太阳之邪深入下焦,邪热与瘀血相搏,由于其病在血而不在气,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利、并见“如狂”、“发狂”神志症候及少腹满或鞕满。
2.3  枢机不利
    少阳主枢,其腑有二: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胆为中精之腑,胆腑清净则肝气条达三焦通利,水火气机升降自如。病及少阳则气机郁滞、枢机不利,三焦阻滞,水道不通,水气内停,气化失职亦可致小便不利。故治之以和解少阳为法,枢机利水道通小便自利。如98条小柴胡汤证,其中小便不利虽非主症,“或小便不利”,但必为邪入少阳,三焦阻滞、水道不利所为。再如110条“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仲景为什么没有在这邪气弥漫的病证中加入通利小便之品,而主以和解少阳,重镇安神泻热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其理亦在于此。
    此外,234条三阳合病证之“小便难”及至“不尿”,亦为邪壅少阳,渐至三焦阻滞气机壅塞所致,属危笃重证,此时小便是判断疾病预后与转归的重要标志,“小便难”但未至“不尿”,说明三焦尚有流通之机,故可图治;“若不尿,腹满加哕者”说明胃气已竭,三焦窒塞、气机失通,邪无出路,故仲景断为“不治”之证。
2.4  肝邪乘肺
    112条指出:“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本条有倒装文法,即“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当接“刺期门”后,是刺期门穴后病情向愈的象征。仲景用省文法暗示出“肝乘肺”自当有小便不利,然小便不利的病机就在于木火刑金,津液被灼,肺失通调,水道不利,期门乃肝经之募穴,刺期门后能使肝邪得泄,肝复条达,肺金不受其侮,肺复肃降,水道通调,津液得下,毛窍得通,则小便利而汗出,其病即愈。
2.5  中焦虚寒与湿邪阻滞
    太阴脾虚湿滞与阳明中寒均可致水湿之邪停滞,影响气化致小便不利,反之小便不利又可加重水湿停聚,阻碍脾运。辨证惟逐其标本虚实,孰轻孰重不可截然划分。
    100条太阳病兼表误治证:脾阳素虚复感风寒,医者屡用攻下,更伤中阳,寒湿阻滞,肝胆疏泄失常,以致发黄,不能食,胁下满痛,小便难,此时当温阳散寒除湿,兼疏利肝胆,故仲景戒之曰:“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其时“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是辨别脾虚水停之关键,所以主之以茯苓、白术甘淡实脾,脾气健则湿气下趋,小便自利而愈。
    脾虚湿郁,小便不利可致发黄,若小便通利,乃脾阳恢复,湿从小便去就不致发黄,所以发黄与否,当随小便利否为转移,临证可椐此而预测其转归与进退。正如192条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196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自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其小便不利,不能食乃胃阳素弱,中阳不健,转输失职,它是区别于阳明里实证的主症,同时也是预测大便鞕否,确定可攻与不可攻的重要指征,如253条说“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成定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
上述所论为因虚因寒而致中焦湿滞、健运失常为偏重,表现为虚实错杂,以及由此而致之小便不利在临证辨治中的重要意义。以下再谈以水湿为主,偏重于实所致小便不利的病理及临床意义。
    湿热发黄证:由于湿热瘀结中焦,邪气不能下达,故小便黄而不利,其全身症状表现为“阳黄”症,如“身黄如橘子色”、“口渴”、“发热”、“头汗出”等,其治在于清利。仲景在主方茵陈蒿汤方后注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可见小便不利不仅是黄疸主症、主因、也是观察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
    风湿留着肌肉、关节证(179、180):其小便不利,身体烦疼不能转侧,骨节疼痛不能屈伸,仍然是由于三焦阻遏,气化不行,湿不能下趋,故其治疗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桂枝附子汤或甘草附子汤,通腠理、温阳气、行气血,风湿去而痛止便利。
    此外,394条之牡蛎泽泻散证:乃以水气壅滞,气化失司、膀脱不泄、水气外溢所致之本虚标实证,虽言“大病差后”,但以标为急,故全方均为排决逐水之剂,故方后谨嘱“小便利、止后服”,此时小便不利则为水气病病情危笃之指征。
2.6  阴虚水热互结
    证见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口渴,舌红少苔,脉浮数或见发热,下利,咳呕等,其病机在于津伤或阴虚,水热互结下焦,所以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如226条阳明病下后津伤余热未尽水热互结证及319条少阴热化燥热伤津水热互结证。它们与五苓散证之水蓄下焦不同处在于病因病机不同:此为阴虚(津伤化燥)、水与热互结,彼为表邪不解,膀胱气化不行,邪与水结,故治疗一重育阴利水,一重解表化气行水。
2.7  津液偏渗大肠
    即306、307之桃花汤证:证见下利不止,便脓血,腹痛,小便不利。其病机在于脾肾阳虚寒湿中阻,脉络不固、统摄无权,所以其症必与阳虚寒湿证同见,如便脓血而色晦暗或清冷浅淡,不臭而腥,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无明显里急后重及肛门灼热等,其小便不利乃下焦脾肾阳虚,门户不固,水液渗并大肠而为,所以治法重在温涩固下,利止则津液输布正常而小便自利。
2.8  阳虚水泛
    即316、84条之真武汤证:证见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腹痛、小便不利或发热、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病机乃阳气虚衰、水气泛溢,故治疗以温阳化水,气化则水行,水行则小便通利。它与桃花汤证均为阳虚小便不利,但水湿所伤部位有别:此为水湿浸溢肌肤筋脉,彼为水湿渗并大肠,故一者温阳固涩,一者温阳化水。
2.9  少阴热化便血
    293条云:“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病机乃由阴转阳,病从热化,肾与膀胱相表里,脏热移腑,阳复太过,膀胱有热,脉络被伤,迫血妄行而为便血。治之之法仲景虽未明训,但据其病机不外清热养阴,凉血止血,故柯韵伯云:“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是传太阳,轻则猪苓汤,重则黄连阿胶汤可治。”
3   小结
   《伤寒论》讨论小便不利条文很多,对其论治也较全面,但它散见于全书之中,不便分析与归纳,本文深入分析了其病因病机,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小便不利是排尿困难、尿量减少甚则闭塞不通的统称,除小便量、次改变外,还应包括色、质及小便时的伴随症侯,它可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既可以是一个病证的症状,又可以是一个疾病的病因。其证有虚、有实、有虚实错杂。虚者,如津液损伤、下焦不固水走肠道;实者,如湿邪阻滞、枢机不利、肝邪乘肺、水蓄下焦;虚实相兼者,如阴虚水热互结、中焦虚寒、少阴热化、阳虚水泛证。其论治各随其证候病机不同而各异,不可尽用排决逐水以免再伤阴津。在辩证中应据小便量、色、质、伴随证侯与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能得病机真谛,同时应注意相似证候的纵横鉴别,区分各证候间的异同。
    辨小便不利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如据小便利否辨病性之寒热、辨蓄水与蓄血、辨水停之部位、辨发黄与不发黄;根据小便利否确定腑实成否,从而确定可攻与不可攻;还可根据小便利否检测治疗的效果、津液之存亡,判断疾病的预后及其转归,审病势之进退等。故认真研究《伤寒论》小便不利之条文,对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溢饮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1]:“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
  饮病之一(属《金匮要略》四饮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肝脉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此病之饮邪主要泛溢于体表肌肤和四肢。临床兼见身体痛重,支节烦疼;亦可兼见咳喘、胸闷、乏力等症。宜温肺化饮,发汗驱邪。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方。参见四饮、痰饮条。
  溢饮是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年高体弱,阳气素虚等,使脾失健运,肾失开合,气机阻滞,水湿内停。以头面、下肢或全身浮肿,畏冷,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水肿。
编辑本段病因病机
  溢饮是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年高体弱,阳气素虚,致使脾失健运,肾失开合,气机阻滞,水湿内停。以头面、下肢或全身浮肿,畏冷,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水中累积病。聂文涛认为内分泌失调性水肿多表现为溢饮证[2]。朱文锋则认为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编辑本段诊断依据
  1.几乎只发生于妇女,水肿往往与月经有关,呈周期性,中年占多数。
  2.晨起眼睑浮肿,鼻梁变厚,面和手指发紧,随后乳房发胀不适,腹部膨胀,继而移行到下身,足、踝和小腿明显水肿,至傍晚或夜间活动终了时最明显。
  3.可有情绪不安,精神抑郁甚至错乱,月经紊乱,天气炎热可加重水肿,可有头痛恶心,指端麻木等症。
  4.实验室检查可无特殊异常。有的病人立卧位水试验失常,立位尿量低于卧位尿量50%以上(特发性水肿)。
编辑本段诊断鉴别
  1、脉痹:凡是指以血脉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现为有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皮府或见红斑,多因血虚,以寒湿邪留滞血脉所致。主要是下肢水肿,不见眼面。
  2、心衰:水肿从下肢开始,心悸怔仲明显,唇指绀紫。
  3、肾水:水肿多从眼睑开始,逐渐延及全身,小便常见尿蛋白、管型等。
  4、脾水:肢体水肿,全身消瘦,多有营养不良史。
编辑本段辩证论治
  1、气血两亏:十全大补汤加减。
  2、肝肾阴虚:杞菊地黄汤加减。
  3、气滞水停:柴胡疏肝汤加减。
  4、脾肾阳虚:济生肾气丸加减。
  5、血瘀水停:桂枝茯苓丸加减。
  1.气滞水停证:肢体或全身水肿,胁肋满痛,脘腹痞满,纳食减少,嗳气不舒,小便短少,舌淡,脉弦。理气消肿。
  2.脾肾阳虚水停证:周身浮肿,腰膝酸软,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畏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夜尿清长,舌质淡苔白,两尺脉弱。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3.肝肾阴虚证:两目微肿,头晕耳鸣,少寐健忘,手足心热,胁肋隐痛,面色潮红,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滋补肝肾;
  4.水湿浸渍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利水消肿。
  5..血瘀水停证:面目或肢体微肿,面色黧黑,唇舌肌肤有瘀点,舌苔薄腻,脉弦或濡。化瘀利水。
  6.气血两虚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神疲乏力,头晕眼花,食少腹胀,面色无华,月经量少色淡,唇舌色淡,脉细无力。补益气血。

转发至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