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津液症方法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19-07-02
津液病的辨证,是指运用津液的相关理论,分析四诊获得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辨别有无津液不足或停聚的辨证方法。
                 津液是指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又有津和液之分,质地相对清稀,流动性极大,分布部位较广泛,具有人脉化血,可传化为汗、尿排出的水液称为“津”。质地相对稠厚、流动性较小、分布部位较局限,具有滑润关节、濡润内脏及孔窍,能渗入骨腔化生骨髓的液体称为“液”。津液属性为阴,故常称为“阴津”、“阴液”。二者可分但又十分密切,津可化液,液可化津。病证中伤津日久可以耗液,耗液之证必有伤津。但伤津之证轻,易于纠正和补充;耗液病重,难于使其恢复。
                 津液是生命活动最主要的物质之一,故《内经》说:“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体津液只有靠饮食这一来源,其排出有呼出的水气、汗液、尿液及粪渣中的水分四个方面。津液的生成是在脾的主管作用下,胃肠吸收饮食物中的水分,由脾转输到心肺,再经心肺借三焦这个通道输布于全身,以发挥其人脉化血、滋养、濡润、及运载之功能,所以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是全身整体活动的结果,其中以肺、脾、肾、三焦为其关键,所以中医对津液病证的辨证与治疗,重点关注这四个内脏。这些都是应当熟悉的。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遍布全身,随气流注,内外上下,无处不到,具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其生成及输布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密切相关。津液病变则不外阳气不足,水液无以温运;津液亏乏,脏阴耗损以及气机不畅,流行输布障碍几个方面,临床一般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津液停聚二大方面的病变。主要证候有津液不足证、水湿泛滥证、阴水证、阳水证、水饮内停证、寒湿证、湿热证、风痰证、寒痰证、热痰证、燥痰证、湿痰证、气郁痰凝证等。应注意它们之间的鉴别。
                一、辨津液不足证
                    辨津液不足证指对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润滋养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津液不足证是因体内的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失其濡养所致,属内燥证。常由津液的生成不足或丢失、损伤过多所引起,如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致津液生成减少,或高热、大汗、大吐、大下、多尿等致津液丢失、耗伤太过,造成津液不足证。津液不足证又称内燥证、津亏证、津伤证、津液亏损证。临床以肌肤口唇舌。因干燥现象及尿少便干为特征。
                [临床表现] 口干咽燥,渴欲饮水,唇焦或裂,皮肤干燥,甚或枯瘪,目眶深陷,小便短少,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
                [机制分析]津液对人体各脏腑器官具有滋润作用,因此当津液缺乏,滋润功能减退时,必然会有口咽干燥、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大便于结。由于津液不足,所以其代谢产物如尿液等也会随之减少,还可能有干咳、少泪等证状。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津液减少,脏腑组织官窍失于濡养为主要病机。
                    ②以肌肤、口唇、舌咽干燥、尿少便干等干燥枯涩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见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虚热症状。
                    ④本证以肺、胃、大肠津液不足为多见。在临床上多见的有肺燥津伤、胃燥津伤、肠燥津伤等证。
                    此外津液不足证的辨证依据,必须干燥枯涩的主症一项加一项次症及典型舌脉。多见于燥热内结及素体阴虚之人。本证往往在外感、内伤疾患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出现,多因痰、食、郁、瘀之邪,留滞不去,化热生火而成,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阴虚火旺证、津亏血少证、血虚生风证、亡津脱液证,故临床应仔细辨析。
                    本法常用于对肺痿、便秘、消渴、噎嗝、阳明病、风温、秋燥、暴泻等病的辨证。应与阴虚证、血虚证等相鉴别。
                二、辨水湿泛滥证
                    辨水湿泛滥证指对阴盛阳微,气化不利而致水湿潴留,泛滥于肌肤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水湿泛滥证临床以全身水肿伴见湿阻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主症表现为面目四肢水肿,甚则出现胸腔积液,腹水以及胸闷身重,纳呆,泛恶欲吐,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迟或滑。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脏腑气化不利而致水湿潴留为主要病机。
                    ②以面目、四肢水肿为主要症状。
                    ③胸腔积液、腹水、身困乏、纳呆、欲吐、小便不利等为兼见的次症。此外此证须具主症两项加典型舌脉,或一项主症和两项次症加典舌脉。多见于素体阳虚之人。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br>
                    本法常用于对水肿病的辨证。因本证虚实性质不同,临床又分为阴水证与阳水证,应注意其区别,另外还应与水饮内停证、水瘀互结证、湿阻脾胃证等相鉴别。
                三、辨阴水证
                    辨阴水证指对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湿,以致泛滥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阴水证为水肿病性质属虚属寒者,为水湿泛滥证之一种表现。多见于水肿病的中后期。
                [临床表现]表现为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或水肿日益加剧。次症表现为小便短少,脘闷腹胀,纳呆便溏,面色胱白,神倦肢困,或小便不利,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胱白,或灰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或沉迟无力。
                [机制分析] 阴水证多由阳水证转化而来,或者素有脾肾阳虚,或心阳不振。阳虚不能蒸化水液,故其水肿病程长,以腰以下浮肿为特征。由于肾阳不足,不能将人体不能再利用的残液转化为尿排出,所以小便不利。水液停聚于内,阻遏三焦的气机和气化,所以有脘闷腹胀,纳呆便溏之症。阳虚不能温煦,故有面色胱白,神疲肢困,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等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为主要病机。
                    ②以水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或水肿日甚为主要见症。
                    ③以脘闷纳呆,腹胀便溏和腰膝酸冷,小便不利为脾肾不足的定位依据。
                    ④以四肢不温。畏寒神疲,腰冷等症为“阳虚则寒”的定性依据。此外,此证的确立必须具备一项主症兼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具有发病缓、来势徐、水肿先从足部开始的特点,多见于素体阳虚之人。
                    本法常用于对水肿病的辨证。应与阳水证相鉴别。
                四、辨阳水证
                    辨阳水证指对病邪侵袭机体,水液输布障碍,以致浸淫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阳水证为水肿病变属实热者,也为水湿泛滥证之一种表现。多见于水肿病的初中期。
                [临床表现]全身突然水肿,以头面肿胀为甚,一般先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小便短少。次症表现为恶风,恶寒发热,肢节酸重,或咽喉肿痛,或肢体沉重困倦,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苔薄白,脉浮紧,或舌红脉浮数,或舌苔白腻,脉沉。
                [机制分析] 阳水证多由外感风寒或风热邪气、肺失宣降,三焦气化不利所致。由于是外感实性水肿,所以突然水肿,从头面、眼睑开始,皮肤光亮,并伴有表证特点,如恶风、或恶寒发热,肢节酸重,或咽喉肿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数之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外感邪气,肺及三焦气化不利为主要病机,病证性质为实。
                    ②以浮肿发生突然,病程短,肿势以头面甚为特征。
                    ③伴有恶风或恶寒发热,咽喉肿痛,脉浮紧或浮数表证。
                    ④排除由正气不足引起的虚性水肿,应当与阴水证鉴别。
                五、辨水饮内停证
                    辨水饮内停证指对人体水液运行输布失常,水停为饮,水饮聚积于机体胸腹、胃肠或四肢等不同部位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水饮内停证又称水饮停聚证,常因阳气虚弱,气化不利而致,与肺、脾、肾、三焦关系密切。由于水液停积的部位不同,受侵脏腑不同,故其病机及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
                [临床表现]主症表现为咳出清稀痰涎,喘急倚息不得平卧,或咳嗽痛引胸胁,脘痞腹胀,胃中或肠间有水声,泛恶欲呕。次症表现为眩晕,心悸,咳喘,胸闷气短,口不渴,四肢水肿,食欲减退。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
                [机制分析]肺、脾、胃、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如若其功能障碍,可致水液停聚于体内而发生本证。由于所停部位不同,引起的临床症状也有区别,若在上焦胸中,则有肺失宣降之咳喘、咳痰之症;妨碍心主血脉功能,则有胸闷、心悸表现;若滞留于肠胃,使其气机失于和降,故有呕恶、食欲不振等症。舌淡苔白腻,脉弦或滑是体内有痰饮水湿的典型特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肺、脾、肾、三焦气化不利为主要病机。
                    ②以咳喘、咳痰及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滑为主要特点。
                    ③还要辨清其所停部位。本法常用于对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眩晕等病的辨证。应与水湿泛滥证、痰证相鉴别。
                 六、辨痰证
                    辨痰证是指对水液凝结之痰,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痰可出现于人体的肺、脾胃、心、肝经、肾经及经络体表等任何部位,证候错综复杂,临床根据其病因病机分为湿痰、热痰、寒痰、燥痰、风痰、气痰、食积痰等,其临床症状变化多端,所以古人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
                [临床表现] 咳喘咳痰,胸闷,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神昏癫狂,喉中痰鸣,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瘿瘤,乳癖,喉中异物感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水液内停,凝聚体内为主要病机。
                    ②以吐痰或呕吐痰涎,神昏癫狂,苔腻,脉滑等痰盛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由于痰浊停聚的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各异,故辨证时要针对具体情况而定.
                    ④痰阻于肺,失于宣降,故见咳喘、咳痰;痰阻于胃,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脘闷纳呆;痰停在头,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痰阻咽喉,则喉中痰鸣,或咽中梗阻不利;痰浊在心,则发癫、狂;痰停经络,气血失荣,则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痰结皮下,则为瘰疬、瘿瘤、乳癖。
                    本法常用于对眩晕、癫狂、昏迷、梅核气、乳癖、咳嗽、喘病、哮病、呕吐、中风、瘰疬、肺痿、肺胀、肺痨、胸痹、不寐、厥病、郁病、痫病等病的辨证。应与水饮内停证相鉴别。
                (一)辨风痰证
                    辨风痰症指对肝风挟痰,上扰清窍或风痰窜络,经脉失养致痰盛动风或外感风邪,风痰互结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风痰证为痰证之一,临床以风证与痰证共见为特征。
                [临床表现] 主症表现为喉中痰鸣,恶心呕吐,吐出痰涎清白多泡沫。次症表现为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抽搐痉厥,或口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