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流逝 父爱渐浓

 胡的馆 2012-09-24

近日与妻儿去看《唐山大地震》电影,从不落泪的我看到亲人间聚离情深时不禁眼眶热润,悄悄向妻讨要纸巾,我感慨人到一定年龄,对亲情的感受不一样了。

记得孩提时代,我家三兄弟基本是在母亲和外婆的呵护下长大,母亲含辛茹苦肩扛着工作和家庭双重担子。父亲在农村粮管所工作,平时回家不多,工作繁忙而投入,偶尔回家经常带领我们搞家庭基本建设。当时我家居住老墙门内狭长偏房,有一个露天阳台。因兄弟几个渐大,奶奶又在几个伯父和我家轮流居住,家中需要五张床位,住房显得捉襟见肘,于是在父亲指挥操纵下,我家独特而结实的“白鸽笼” 双层床、阳台斜坡的多功能储藏室、坚固实用的土灶台等都应运而生,亲戚邻居都惊奇这些工程设计的巧妙和空间的高度利用。到现在我也搞不清父亲使用的江泥、碎砖、旧木等化腐朽为神奇用作建筑材料是创造发明还是借鉴应用。最让人叹服的是从未做过手工活的父亲,能无师自通地将木工、泥工活做得像模像样,在当时成为周边的样板房。

平时不太顾家的父亲在我们兄弟几个人生的关键时候,总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记得在1985年我入党时因一伯父历史冤案尚未平反而受阻时,父亲找我长谈了一次,既说明历史真相,又要我正确对待,使我明白历史的书写有时是无奈的选择,不必怪怨,只须努力,终得认可。此次长谈使我向在郊县法院时任院长的岳父叙述,促进了伯父冤案得到尽快平反。在大侄女幼小时查出髋关节脱位,有可能致残时,父亲不惜动用一切社会关系,让大侄女在上海得到较好治疗,长大后毫无后遗症。

不曾正式上学读书的父亲,近年来,在空余之时写了自传,大侄女取书名为《无憾今生夕阳拾》,我儿利用两个假期帮爷爷打印和修改,我委托同事编印成书,在校对阅读中我深切体会父母这代人不易和沧桑。从建国前的贫穷自立,到解放后自学立业、养儿赡老、顾孙扶幼、历经社会变革和各种运动的波折,直至颐养天年,父母亲都坚持忠于事业、热爱社会、长幼有序、相濡以沫。尽管父母的生活平凡而平淡,却是见证和伴随共和国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人缩影,对国家、对共产党、对社会变迁有着特殊的感情,朴实无华而情深至切。父亲从事粮食工作38年,退休也近20年了,但从新闻或旁人交谈中只要提及粮食问题,就会特别的敏感和关注,有一种恨不能亲身再次参与其中的渴望。父母旅游到长沙领袖故居,站在主席像前,俩老会情不自禁潸然泪下,久久不忍离去。

父母已年近八旬,渐渐变得苍老,行动迟缓、疾病缠身,但生活上仍坚持着携手自理,尽量不给我们增添麻烦,有时还不甘服老。在节假日中陪俩老到周边旅游,儿孙们要搀扶他们并帮忙提东西,父亲说得最多的就是:这点路有什么,当年我曾经走过多少山路、多少夜路。而事实上年岁的自然规律绝不饶人,父亲会为一时好强而几天难以恢复。尽管在思想理念上我们之间也有明显的代沟,但随着自己到近知天命的年龄,对父母的理解逐步加深。为人父母对子女的倾力,为人长者对亲朋的友善,为共产主义者对理想的执着。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渐老的父母,渐浓的爱意。在繁杂的工作中难得静下来体验父母的不易和浓情,不禁又伸手拿起纸巾擦一下温润的眼眶。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社会回归家庭,这是人生之路必然规律。我们每个人都在从变大、变强到慢慢变老的路上奔波,每代人都有各自的艰辛和不易,只有我们老有所值、老而无憾就不枉人生。希望天下父母都能今生无憾,更祝愿天下父母都快乐、健康、长寿!

 

                      三儿        OO年八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