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精神对于身体疾病的影响

 x7878 2012-09-25

人的精神对于身体疾病的影响

林闻巽 20129

 

精神,包括头脑中的意识、思想、情绪、以及五脏六腑中维持生命的能量、精气,这些无形的东西都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身体,也叫做形骸,就是人的这一张皮里面所包含的全部物质,当然是物质层面上的东西。

 

精神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精神,这是很无聊的争论,毫无结果而且也毫无实际意义的争论,这在魏晋时期称之为玄学。西方在1600年代开始的心理哲学也有类似的争论,心理学哲学的开创者笛卡尔提出精神和物质二元论,但是很快就遭到科学界的大多数的否定,这几百年以来一直是一元论为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主流。一元论者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物质,唯物论,认为精神也是一种物质,能量也是物质,所以只是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的作用,或者说一种物质形态对于另一种物质形态的作用,不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这种说法其实和二元论还是一回事,是不同物质形态的二元,一种形态叫精神,另一种形态叫物质,随便你怎么叫,名词而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的名词,不同的定义,道理还是一个道理,是名叫“精神”的那个东西作用大,还是名叫“物质”的那个东西作用大?中文的“东西”这个词我感觉最好用,用在哲学上最好,东西就是东西,没有物质和精神的区别,也没有有形和无形讲究,就是这么个东西。

 

比如说,开篇第一段文字精神和身体的说法,其实就避开了这些哲学玄学的问题,没有说精神这东西和身体这东西是否是物质,是不是都没关系,只要能够在实际意义上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应用在健康、养生上,对人有利,就行。

 

西医一直把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分开来研究,医生就是治疗身体疾病的,而心理病不归医生管,只有去找心理学家。心理学家不管治疗生理上的疾病,只管人的心理分析,比如抑郁、焦虑、恐惧等。中医自古就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说法,很明确的阐述了人的精神、情绪、思维对于内脏的影响。人的疾病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炎症,有了炎症必须用抗菌素,这没错。但是没有发明抗菌素之前人也会生病,而且并没有死光灭绝,这是因为人本身有免疫力、白血球、抗体等等天生的抵抗力,而这些抵抗力的强弱是和人的精神状态有关的。免疫力强的人得病少,也就不用吃药,哪怕受到病菌的侵蚀,也有比周围人强健。怒伤肝,减低了肝脏系统的免疫力,因此稍有病毒就得肝病,不愤怒的人的肝病的几率就少得多。从这一点上说,并不否认西医的医学科学,而是补充了这门科学,使得医学更加进步,虽然这是老祖宗两千多年前说的,但是在西医坚持了两三百年绝对的唯物论、进化论之后,医学界终于接受了精神影响疾病的观点,尽管有很多医生还是强调吃药开刀,但是在卫生保健方面已经广泛为人所知。中医自古以来就强调治未病,就是说精神好、注意养生,在未得病之前就做到防微杜渐,那么就可以不得病。不得病是最好的,得了病再治,无论如何都有点迟,就算是小病可以治好,对人体还是有损伤,所以治未病最好。

 

中国的道家思想强调清心寡欲、清静无为。一个人的一生如果生活在平静当中,没有大起大落,既没有大的权势富贵,又不被贫困动乱所扰,这样的人和家庭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大的疾病灾难。以中国现代的情况而论,动乱之后改革开发以来,很多人得了各种各样的富贵病,都是过去所没有的。癌症病患的人往往和心情有关,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相对而言时时处于紧张压抑的人群得病的比例要多很多。为什么紧张压抑?为什么有人总是说现如今工作压力大?这个压力大其实是自找的。如果安于现状生活过得去就心安理得,就不会有压力。如果想要升官比别人快、赚钱比别人多、房子比别人大,你就有压力。大家都很穷的年代没有这种压力,都一样;有穷有富的年代,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另一部分人就有压力。有人说有压力好啊,可以触动你上进,但是同时也牺牲了健康。有时候这种精神作用只是现实中很小的的一小步,但是一步之差就会造成极大的压力。比如一个人大学毕业在学校工作了30年,当了讲师,30年来住房吃饭穿衣养家就不是问题,应该说一家人生活很好。但是同学同届的人有人升了副教授,有人升了教授、博导,有人在外资企业当了高管,他要是安于自己的中等社会水平,觉得生活很有乐趣,就没有压力;他要是和那些人比觉得丢人,觉得别人开奥迪他出门打的,那么他就给自己制造了压力。这个压力不是工作压力、不是上级给他的压力,也不是来自老婆、丈母娘的压力,就是自找的。可能就会郁郁寡欢最后得病。同样的,当了博导的那位,可能由于30年的拼搏身体很不好,如果他想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成就感,觉得为科学为人类做了偌大贡献而沾沾自喜,同时注意饮食保健,可能身体会健康一些;但是如果他反过来觉得这些成绩没意思,还不如几十年来不那么拼搏,看他那位讲师同学那样每天打太极拳爬山游泳,身体多好啊,这就有了压力,就不如意;如果他还想更进一步去当什么人大政协常委,在政治上更出人头地一步,让万人敬仰万人崇拜,那么这个压力更大更凶猛。帝王将相就更不得了,得到了天下所有的东西还不知足,就想要长生不老永远拥有,要吃仙丹妙药,结果吃的都是毒药,中国两千年来所有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岁出头。这都是自找的。

 

这么说有点像说教,像老子道德经说“功成身退天之道”。确实,这就是天道,是自然规律,不是说教。这个自然规律说的是人的精神上的自然规律。人类有开拓精神,当然就有占有欲这种精神。不论是进化论从动物进化而来还是人类天生就有的天道,都是先天带来的。功成,成到什么程度;身退,退到那个位置?这是不可以用物质衡量的,是一种精神。

 

精神可以防御疾病、减少疾病,但是一个人可不可以靠精神战胜疾病?这个问题不用走极端。如果说有病不治疗,用宗教、用信念愿力抗着,甚至用神符、喝神水这样迷信的事情,那肯定是不行。一旦有病了就要治疗,不论中医西医。但是精神配合治疗是十分有效的,如果病人认为自己的病能治好,那么治好的几率就要比认为自己必死的病人高;如果病人认为自己的病不严重,不在乎,那么痊愈的几率就远远大于那些自以为病很重、一天到晚分析自己的病情、联想到这个病会带来其它病以至于危害无穷,想得很多很恐怖,如此一来小病也会转成大病。精神配合治疗,非常关键。单纯把自己交给医生交给亲人去治疗、照顾、安慰而自己天天恐惧、忧虑,那么最后不但使自己的精神垮掉、疾病不愈,而且连医生、亲人也认为无药可救、放弃。如果自己勇敢面对、放下包袱,认为就算是死了也是去到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心满意足了,无所挂牵了,那么,有一些不治之症的病人反而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如果是可治之症则会好的比一般人快。

 

这就提出了一个面对生死的问题。生死观是一个哲学问题、宗教问题,但是使人们整天都要面对的问题。人为什么怕死?不是说动物不怕死,都怕死,只是人的怕死是有意识有理智的,动物的怕死是一种本能,害怕死的痛苦。人的所谓有意识有理智的怕死,是基于不舍。不舍得离开亲人,不舍得放弃财产。是不舍,除了害怕死的痛苦的本能之外,理智上的怕是不舍。所以反过来就有人为了保卫自己的亲人、财产、国家而勇敢的去出生入死,不是不怕死不珍惜生命,而是要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但是那是特例,我们这里想说的是正常社会下人的生死观,没有轰轰烈烈的行为,没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问题,甚至当今的医疗条件下没有痛苦的折磨,剩下的就是一个舍不舍得放弃。生死观很简单,就是不舍,不舍得放弃。

 

谈到生死观,在秦汉以及之前的封建社会,生死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就算现在在一些落后的乡村,也是一个在老人面前禁忌谈论的问题。但是西方的宗教却是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宗教是一个很大的方面,人生哲学也可以是一个方面,都和生死观有关系。中国的古代宗教比如方仙、筮卜、道、儒都不谈死,他们的生死观就是长生不老,死了就魂飞魄散、灰飞烟灭,这人就彻底没了,所以人要寻求长生。但是长生不可得,或者只有神仙长生,帝王将相皆不可得。所以当东汉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第一个回答的问题就是生死观,似乎一下子解决了中国华夏民族的大问题,从此中国人都相信轮回转世。本来道家儒家都没有轮回转世的说法,但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儒道文章都能看到轮回的字样,这就是中国接受佛教的最大原因,佛教人士也都振振有词地说他们解决了生死问题。人死了灵魂不死,转世投胎十八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那就真的是民不畏死,只要不干太坏的坏事,积累功德,有病有灾都不怕,死了更不怕,这一生不好还有来生。比较道教修仙的千辛万苦,佛教是方便法门,生死之间的信念比中国古人的思想方便多了。而后来明清时代传进来的基督教就更绝了,信主得救,你只要信了,死后灵魂就上天堂,不用积累功德。杀人放火干坏事,临死之时说主啊我信你啦,就上天堂了。这有比佛教更加方便,不用修行保性命、不用行善积功德,灵魂也可以永生,那就更加不怕死了。一些非常虔诚的老基督徒往往会说,我听到了主的召唤,就是说他很开心的去天堂了,自己没有不舍,没有痛苦,亲人们也很开心地说,过一些年咱们天堂见,一起喝酒。有了佛教、基督教的信仰,生病的时候精神上要坚强得多、无所谓从而无所畏惧得多,放下包袱,没有后顾之忧,病反而更容易治容易痊愈。这不是迷信,不是神佛飞来救了你,是自己救了自己。

 

那么对于无神论者又是怎么看破生死的呢?无神论者没有看破生死,也没有办法看破生死。完全唯物的话生死本生就没有破,也就不可能看破,看破是唯心论,心里看破了,物质上没有破。人死了灵魂不灭是因为你相信,不是事实存在,是你相信存在而存在,这又是一个哲学命题,一旦提到哲学上就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无解。无解,既然无解就不要解,不要求解。为什么一定不信宗教呢?一般体弱多病的人、意志不强的人、老年人都会在周围一些人的带动下选择信宗教,给自己带来解脱,哪怕不是上升到什么哲学心理学的生死观,也是给自己带来安慰,用这种精神上的安慰增强抵抗疾病的免疫力。在前苏联和中国曾经有很多人信仰主义的,但这并非真正的无神论者,按照拉丁文主义就是宗教的意思、信仰就是宗教思维,死后去见马克思,这也是神,所以现在高官们都信其它。假如有人真的是什么信仰都没有,只相信自己,而且确确实实的怀有如此坚定的无神论的信念,打死我也不信,那么也是一种看破生死,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如此之坚强,那更不应该怕死怕病痛,不是吗?如果有一个人一面骄傲地说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不像你们这些愚昧的信徒,但是一面又十分怕死,有病了十分沮丧十分抑郁焦虑,这就是矛盾了,这就是所谓多重性格、性格分裂,精神状态都可能有问题,可能根本就是一个心理病患者。这样的人不在此课题之内,他们是必须要治疗心理病去了。真正的唯物论无神论者,如果真有的话,应该而且必然也是无所畏惧的,神鬼都不怕,还怕病乎?

 

中国的道家无神论,他们信天地信人,相信自然,按自然规律行事。但是他们怕死,很怕死,生死是自然规律,他们的理论就是逆天,其他的事情都可以顺天,唯独生死必须逆天。这就深了。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肉体飞升、飞升仙界,都是他们的理论。有趣的是,虽然他们不信神的拯救,只相信自己,但是道家的理论是修性修命、性命双修,把性命这一个词拆开来,性就是精神、命就是身体,叫肉身、肉体。而且对修性比修命更重视。无神论,但是精神至上论,精神重于物质,如果叫做唯心论,也可以,是唯心的无神论,不过这些哲学名词这么用来用去其实很无聊,重点就是说,道家的思想是精神重于物质、精神是身体的主宰。这是非常有趣的,世界上十分少有的无神论的思想体系,中国的道家,在人类健康方面也是把精神放在身体之上。他们可以不信来世,但是他们相信人有一个在形体之上的无形无质的精神,而且身体、形体、形骸是受精神控制的。这就是中医黄帝内经的精神,中医治病,五脏六腑都是和精神、情绪相关联的,没有孤立的肝病、心脏病这些单纯器官的病。人体就是一个朝廷,精神就是君主,叫做心君,这个心不是心脏;其他的脏腑都是将军、大臣、各部部长各省省长,每一条肌肉每一块骨骼都是臣民,由精神这个君主领导大臣们统一治理。非常的形象,这是中医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中医的精髓。因此,中国传统的无神论只是不相信不依靠神佛的拯救,但是相信仙道的精神。

 

说都最后,还是一个精神,精神主宰身体。彻底唯物主义或者不如叫做唯药主义的某一些西医是治不好病的,而同样唯物主义、唯药主义的病人也是最不健康的人。这也就是本文的结论,很残酷的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