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理路篇 《伤寒论》之药解 中医之六气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本草求真

 淄水渔夫 2012-09-25
伤寒理路篇

要  旨

    《伤寒论》为中医方书之祖,凡外感内伤,一切病理、方法,皆包括在内,不独是“伤寒”一部分之书。中医之坏者,医家大都未将《伤寒论》研究明白故也。

    医家未将《伤寒论》研究明白,非医家不肯研究,乃医家无法研究。

何也?《伤寒论》章次已非原书,文理又极深古,前人注释愈纷,理路愈乱。陈修园、唐容川于伤寒理路,则门外汉矣,医家大都只知读此二人之书,宜医学愈趋黑暗!

    是编以学者易于了解理路为主,详于病理药性,而略于原文,根据系统学理,明白注释病理、药性,一学到底。徐灵胎编《伤寒类方》自序曰:“余学《伤寒论》三十年,始得要领。”徐氏以类方为要领,去要领远矣!

    是编虽略于原文,无证无方,不根据原文,先明白是编,再去研究原文,原文庶易了解。而前人注释如何错误,自然有辨别之眼光。既已明白病理药性,即能应用于无穷,研究原文可也,不研究亦可也。

    是编方名之次序,即是理路之具体。费一日一夜之力,即可将方名之次序记熟,此学《伤寒论》最切当、最简易之法。方名之次序记清,全部《伤寒论》之理路得其要领矣。

    理路只“表里寒热”四字,即可贯穿①一百一十三方。篇中处处抱定此旨,头头是道,滴滴归源。学者能将一百一十三方并成三方,则入仲景①“穿”字原文作“窜”之室矣,《伤寒论》之理路,《伤寒论》之法也。

    “六经提纲”乃辨别《伤寒论》全书病症之根据,须先将六经提纲原文了解熟记,病理、病状融会于心,然后逐方研究下去,自然容易清楚。

如不先于提纲下手,则处处缠扰矣。

    各方药品,只分中气、营卫、脏腑三项。营卫,表也;脏腑,里也;而皆不离乎中气。表病发表,里病补下。只需将中气药、发表药、补下药,分别提出,各归一类,不能确归一类者,附之。又将六经提纲之药认明,则分之为一百一十三方,合之不过三方而已。否则一百一十三方,竟成一百一十三个主脑。我被方缚住。我便不能用方矣!此学伤寒里路之窍要也。

    初学最宜歌括,历来歌括皆详于药,而略于证,注解又无理路系统,囫囵吞枣,殊少益处。此篇,每方只用歌括四句,病症、病理有详无略。

注解则系统归一,理法详尽,使学者读此一篇,即得仲圣真传,事半功倍。作者自信为历来注释伤寒最近、最是之唯一善本。

    歌括与方名次序、六经提纲,合为一篇,伤寒原方另为一篇,注解①又另为一篇。欲学者将歌括与方名次序、六经提纲字字记熟,之后将原方用药与注解理法自然消纳于歌括之中,于治病之时,有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之妙。此守约施博之法,欲学者今日不白费心力,将来收美满效果也。

《伤寒论》药性简释

  欲知《伤寒论》之真传,须先知《伤寒论》之理路;欲知《伤寒论》之理路,须先知病证之病理;欲知病证之病理,须先知一百一十三方之药性。一百一十三方,药品虽繁,药性不繁,约而求之,不过三类,解表类、下药类、补药类。因伤寒三大法曰汗、曰下、曰补故也。三法之中,皆不离乎中气。兹将《伤寒论》原方药性,按此之类,分别于后学者当一看了然。即按药性,以求病理,仲景之传,并不难知。至药性,其列性能,不列病证,以病证皆在各方之内。性能乃治病之所以然也,学药性须学知其作用之所以然,治病自有解决之法。最常用者以别之,次常用者以别之,余则不常用者。后人以汗、吐、下为伤寒三法,不知理路者之①“注解”见《伤寒论方解篇》言也。

中气类

    中气唯炙甘草,和表养津生姜枣,

    寒则干姜虚则参,粳豉饴糖功效小。

    炙草:温补中宫,运输四家,功可回生,性极壅滞。

    干姜:温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亏忌用。

    大枣:补中养津,调和营卫,性极横滞,胀满不宜。

    生姜:温降肺胃,卫闭最宜,大枣同用,补散适中。

    人参:大补中气,化生津液,最宜虚家,有滞忌用。

    粳米:养中清肺,虚燥相宜,煮成清汤,极利小便。

    香豉:补中不热,平和之品,肝肺滞涩,亦不可用。

    饴糖:养中润燥,极补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湿脾。

    白蜜:润燥泽枯,熟用补中,肠胃滑者,炼老可用。

    营卫类

    芍药麻黄桂枝因,芍营麻卫桂不分,

    柴胡妙用能和解,不表不里少阳经。

    芍药:专调营郁,极敛疏泄,善收相火,却能寒中。

    麻黄:专泄卫郁,极开闭敛,发汗利水,耗气伤津。

    杏仁:温泄肺气,兼解卫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调和营卫,最益表阳,疏泄偏升,津伤忌用。

    葱白:极助卫阳,达郁通表。如有实热,便不可用。

    生姜:散寒开闭,怕冷相宜。利水耗津,阴虚慎用。

    凡用营卫药,不可离中气药,中气为营卫之根本。如舍中气单治营

卫,营卫之药皆伤中气,中气愈伤,营卫愈坏矣!

    柴胡:性寒气散,专解少阳,气虚服之亦能出汗。此药附于营卫者。

因营卫为入脏、入腑之门,少阳亦入脏人腑之路。少阳忌发汗,而少阳解

时亦自然出汗也。

    下药类

  芒硝大黄阳腑热,巴遂决水不尝得,


  膏芩大寒桔夏攻,以类相推属下则。

  芒硝:寒滑第一.润燥破坚,虚寒误服,脾阳绝死。

  大黄:攻下积结,猛烈非常,败脾寒中,用须审慎。

  枳实:寒泄积气,败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气,由降而升。性热不寒,阴虚忌用。用于大黄枳实芒

硝之中,妙在以温运寒。

    以上四味合用,专攻胃腑实热燥结。

    巴豆:大热大泄,最伤津液,停痰积水,扫荡无余。平人以一粒破四

分,服一分,即大泻。

    甘遂:专泻积水,猛烈非常。性热伤津,误用则死!平人吞服南瓜子

仁大半块,即吐泻不堪。

  芫花、大戟:专攻积水。

  葶苈:专下痰水。

  以上五味极破元气,乃万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热而滑。

  水蛭、虻虫:专破瘀血。

  桔梗:排脓破滞,极泄肺气。载药上行之说,误人不浅!

  贝母:善消热痰,亦能寒中。

  瓜蒌:涤泄热瘀,清润肺燥。上无热燥,误用寒中。

  以上三味时医不论有无瘀热,动则用之,误事不小。

  半夏:降胃燥湿,除痰破结。中虚、阴虚均须慎用。

  赭石:重坠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伤中。

  旋覆花:善降肺胃,立除噫气,行血下痰,其力不小。

  以上六味,本非下药,因其下降力大,易伤中气,故附于下药之后。

  海藻:泄痰开结,滑窍去滞。

  商陆根:泄水消肿。

  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入下药。

  蜀漆:扫荡浊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药,因其作用是扫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药之后。上

行,下行各有不同,伤损中气则—也。

    石膏:大寒之品,极清肺燥,中下虚寒。切不可服。研碎生用,熟用


杀人!

    葛根:善清胃热,降浊升清,凉润肺气,因亦清表。

    竹叶:清降肺胃,最解烦郁。

    知母:肺肾燥热,最能清润,中下虚者,甚不相宜。

    麦冬:最润心肺,能生阴液,中下虚者,聚水败脾。

    天冬:润噪生津,排脓滑窍,土湿中虚,切不可服。

    葳蕤:即郁竹,清金润燥,益肾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热滑窍,利水生津,中气虚寒,切不可服。

    黄苓:专清木热,最平风燥,惟易寒中,用须审慎。

    生地:极润风燥,极清血热,湿脾寒中,不可误用。

    黄连:清火第一,败脾第一。

    栀子:清除瘀热,极寒中气。

    黄柏:极清下热,极败相火,右尺虚者,败土寒中。

    白头翁: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黄柏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生梓白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茵陈:专清湿热。

    连翘:专清湿热。

    猪胆汁:寒润第一,极降相火。

    人尿:概清心火。

    以上皆是寒凉药,井非下药,凡凉药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宽利肠

胃,去滞消瘀。过服、误服皆能下利,故附于下药之后,皆实者去之之类也。

补药类

    附子干姜阴脏寒,三阴惟怕火土残,

    补润泄湿收敛兮,无非补药一类连。

    附子:专补肾阳,兼温肝脾,最增木热,用须审慎。

    干姜:见中气类。

    炙草:见中气类。伤寒证之下证,火土实也。伤寒证之补证,火土虚

也。盖火土旺,而后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古下

法以大承气汤为主脑,补法以四逆汤为主脑。

    白术:大补土气,除湿生津,固脱补虚,伤阴滞木。


    鸡子黄:极补脾精,最滞木气,生调相宜,煮熟腻胃。阴虚之人木气

必滞,阴虚液枯,故木滞也。

    鸡子白:清养肺液,不伤阳气。养阴药多伤阳气,败土气,鸡子白

不然。

    当归:峻补肝血,性温而润,滑肠湿脾,惟动伤阴。

    阿胶:养血清风,专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湿脾。

    猪肤:清肺除烦,润而不湿,性本不寒,便溏忌用。

    麻仁:极滑肠胃,滋润经脉,性平不寒,便溏忌用。

    蜀椒:最温肝肾,兼善杀虫。木气燥热,便不可用。

    吴茱萸:温暖脾胃,润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细辛:降诸寒冲,专下水气,最利二便。阴虚忌用。肺家有寒,水上

冲者,此药神效,否则极伤肺气。

    茯苓:泄水利湿,下达迅速,阴虚便利不可轻用。

    猪苓:泄水利湿,兼达汗孔,阴虚便利,务须慎用。

    泽泻:泄水利湿,下达迅速,功倍二苓,不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湿热,不伤津液,偏补土气,阴虚慎用。

    通草:泄水通经,便利少用。

    五味子:功专敛肺,能生津液。

    龙骨:镇敛精神,涩滑固脱,善宽胁肋,不滞木气。

    牡蛎:善降胆热,软坚消痞,木气枯者不相宜。

    赤石腊:专涩肠滑,性平不寒。

    禹余粮:功同石脂。

    铅丹:沉重降敛,善止惊狂。

    铅粉:燥湿医疮,止泄杀虫。

    附子白术以下为补药,阿胶以下为润药,蜀椒以下为温寒药,茯苓以

下为燥湿药,五味子以下为收敛药。润药乃滋养之品,温药乃益火之品,

燥湿药乃扶土之品,收敛药乃固本之品,故皆附于补药之下。


《伤寒论》之药解

春尽画梁

中气类

    中气唯炙甘草,和表养津生姜枣,

    寒则干姜虚则参,粳豉饴糖功效小。

    炙草:温补中宫,运输四家,功可回生,性极壅滞。

    干姜:温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亏忌用。

    大枣:补中养津,调和营卫,性极横滞,胀满不宜。

    生姜:温降肺胃,卫闭最宜,大枣同用,补散适中。

    人参:大补中气,化生津液,最宜虚家,有滞忌用。

    粳米:养中清肺,虚燥相宜,煮成清汤,极利小便。

    香豉:补中不热,平和之品,肝肺滞涩,亦不可用。

    饴糖:养中润燥,极补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湿脾。

    白蜜:润燥泽枯,熟用补中,肠胃滑者,炼老可用。

    营卫类

    芍药麻黄桂枝因,芍营麻卫桂不分,

    柴胡妙用能和解,不表不里少阳经。

    芍药:专调营郁,极敛疏泄,善收相火,却能寒中。

    麻黄:专泄卫郁,极开闭敛,发汗利水,耗气伤津。

    杏仁:温泄肺气,兼解卫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调和营卫,最益表阳,疏泄偏升,津伤忌用。

    葱白:极助卫阳,达郁通表。如有实热,便不可用。

    生姜:散寒开闭,怕冷相宜。利水耗津,阴虚慎用。

    凡用营卫药,不可离中气药,中气为营卫之根本。如舍中气单治营

卫,营卫之药皆伤中气,中气愈伤,营卫愈坏矣!

    柴胡:性寒气散,专解少阳,气虚服之亦能出汗。此药附于营卫者。

因营卫为入脏、入腑之门,少阳亦入脏人腑之路。少阳忌发汗,而少阳解

时亦自然出汗也。

    下药类

  芒硝大黄阳腑热,巴遂决水不尝得,


  膏芩大寒桔夏攻,以类相推属下则。

  芒硝:寒滑第一.润燥破坚,虚寒误服,脾阳绝死。

  大黄:攻下积结,猛烈非常,败脾寒中,用须审慎。

  枳实:寒泄积气,败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气,由降而升。性热不寒,阴虚忌用。用于大黄枳实芒

硝之中,妙在以温运寒。

    以上四味合用,专攻胃腑实热燥结。

    巴豆:大热大泄,最伤津液,停痰积水,扫荡无余。平人以一粒破四

分,服一分,即大泻。

    甘遂:专泻积水,猛烈非常。性热伤津,误用则死!平人吞服南瓜子

仁大半块,即吐泻不堪。

  芫花、大戟:专攻积水。

  葶苈:专下痰水。

  以上五味极破元气,乃万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热而滑。

  水蛭、虻虫:专破瘀血。

  桔梗:排脓破滞,极泄肺气。载药上行之说,误人不浅!

  贝母:善消热痰,亦能寒中。

  瓜蒌:涤泄热瘀,清润肺燥。上无热燥,误用寒中。

  以上三味时医不论有无瘀热,动则用之,误事不小。

  半夏:降胃燥湿,除痰破结。中虚、阴虚均须慎用。

  赭石:重坠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伤中。

  旋覆花:善降肺胃,立除噫气,行血下痰,其力不小。

  以上六味,本非下药,因其下降力大,易伤中气,故附于下药之后。

  海藻:泄痰开结,滑窍去滞。

  商陆根:泄水消肿。

  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入下药。

  蜀漆:扫荡浊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药,因其作用是扫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药之后。上

行,下行各有不同,伤损中气则—也。

    石膏:大寒之品,极清肺燥,中下虚寒。切不可服。研碎生用,熟用


杀人!

    葛根:善清胃热,降浊升清,凉润肺气,因亦清表。

    竹叶:清降肺胃,最解烦郁。

    知母:肺肾燥热,最能清润,中下虚者,甚不相宜。

    麦冬:最润心肺,能生阴液,中下虚者,聚水败脾。

    天冬:润噪生津,排脓滑窍,土湿中虚,切不可服。

    葳蕤:即郁竹,清金润燥,益肾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热滑窍,利水生津,中气虚寒,切不可服。

    黄苓:专清木热,最平风燥,惟易寒中,用须审慎。

    生地:极润风燥,极清血热,湿脾寒中,不可误用。

    黄连:清火第一,败脾第一。

    栀子:清除瘀热,极寒中气。

    黄柏:极清下热,极败相火,右尺虚者,败土寒中。

    白头翁: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黄柏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生梓白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茵陈:专清湿热。

    连翘:专清湿热。

    猪胆汁:寒润第一,极降相火。

    人尿:概清心火。

    以上皆是寒凉药,井非下药,凡凉药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宽利肠

胃,去滞消瘀。过服、误服皆能下利,故附于下药之后,皆实者去之之类也。

补药类

    附子干姜阴脏寒,三阴惟怕火土残,

    补润泄湿收敛兮,无非补药一类连。

    附子:专补肾阳,兼温肝脾,最增木热,用须审慎。

    干姜:见中气类。

    炙草:见中气类。伤寒证之下证,火土实也。伤寒证之补证,火土虚

也。盖火土旺,而后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古下

法以大承气汤为主脑,补法以四逆汤为主脑。

    白术:大补土气,除湿生津,固脱补虚,伤阴滞木。


    鸡子黄:极补脾精,最滞木气,生调相宜,煮熟腻胃。阴虚之人木气

必滞,阴虚液枯,故木滞也。

    鸡子白:清养肺液,不伤阳气。养阴药多伤阳气,败土气,鸡子白

不然。

    当归:峻补肝血,性温而润,滑肠湿脾,惟动伤阴。

    阿胶:养血清风,专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湿脾。

    猪肤:清肺除烦,润而不湿,性本不寒,便溏忌用。

    麻仁:极滑肠胃,滋润经脉,性平不寒,便溏忌用。

    蜀椒:最温肝肾,兼善杀虫。木气燥热,便不可用。

    吴茱萸:温暖脾胃,润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细辛:降诸寒冲,专下水气,最利二便。阴虚忌用。肺家有寒,水上

冲者,此药神效,否则极伤肺气。

    茯苓:泄水利湿,下达迅速,阴虚便利不可轻用。

    猪苓:泄水利湿,兼达汗孔,阴虚便利,务须慎用。

    泽泻:泄水利湿,下达迅速,功倍二苓,不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湿热,不伤津液,偏补土气,阴虚慎用。

    通草:泄水通经,便利少用。

    五味子:功专敛肺,能生津液。

    龙骨:镇敛精神,涩滑固脱,善宽胁肋,不滞木气。

    牡蛎:善降胆热,软坚消痞,木气枯者不相宜。

    赤石腊:专涩肠滑,性平不寒。

    禹余粮:功同石脂。

    铅丹:沉重降敛,善止惊狂。

    铅粉:燥湿医疮,止泄杀虫。

    附子白术以下为补药,阿胶以下为润药,蜀椒以下为温寒药,茯苓以

下为燥湿药,五味子以下为收敛药。润药乃滋养之品,温药乃益火之品,

燥湿药乃扶土之品,收敛药乃固本之品,故皆附于补药之下。


 

中医之六气
春尽画梁

  一年大气的圆运动,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

土主化。生长收藏化,五行运动性能也。大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运

动不圆,偏见之气也。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故曰六气。二火者,君火运

行,重在上升;相火运行,重在下降。相火由秋降人水中,再由春升上,

乃为君火。而君火又随相火下降。名曰五行,其实六行。

    六气圆运动图


    初之气曰,厥阴风木。二之气曰,少阴君火。三之气曰,少阳相火。

四之气曰,太阴湿土。五之气曰,阳明燥金。六之气曰,太阳寒水。

    木气偏见,则病风。君火之气偏见,则病热。相火之气偏见,则病

暑。金气偏见,则病燥。水气偏见,则病寒。土气偏见,则病湿。金气、

水气与水中相火之气不足,则病风。金气、术气不足,则病热、病暑。火


气、木气、水气不足,则病燥。金气、木气、相火之气不足,则病寒。金

气、木气不足,则病湿。而皆缘于中气之虚,中气不虚,运动能圆,乃不

病耳。

    六行六气的圆运动,四节一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此时令病发生之根源也。圆运动天人

一气,时令病上最为显著。内伤杂病,亦属六气,特不似时令病之关系生

死之速耳。因时令病乃整个六气散开,中气消灭极易,故死速也。

    厥阴风木

    地面以上为阳,地面以下为阴。阴位在下,阴根在上。阳位在上.阳

根在下。初气之时,空气由寒而温,水中封藏经秋收来地面上的阳气,动

而上升,是为木气。木气者,阳根也。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厥者极

也,故称厥阴。木气主动,风者,木气动失其正之气,故称风木。

    初气由六气而来。六气之时,雪大天寒,封藏气足,木气上升,只化

生气,不化风气。凡大寒之后,民病温病,发热、头痛、身疼、倦怠、小

儿麻疹皆木气生意不畅,疏泄化风之病。初气之时,小儿病麻疹,必神倦

发热。小儿本身木气幼稚,不胜造化的木气疏泄也。人身内伤外感,风木

之病极多,仲景《伤寒论·厥阴篇》死证之多可见也。如金气能收,木气

不过疏泄,水气能藏,相火不动,水中温暖,木气根深,不病风也。

    少阴君火

    二之气亦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即木气上升之正气也。此时空气渐

热,不似初气之阴极,故称少阴。木气上升之气,即水中所藏上年秋时下

降的阳气。此阳气由地下升至地上,照临大宇,神明四达,上升之象,有

如君位,故称君火。此时空气由温而热,又称热火。

    初气之时,木不生风,由升而浮,则生君火。君火上浮,万物茂长,

人民不病热病。凡春分之后,民病喉痛温热,皆君火长气抑郁,因而病热

之病。此时阳气渐充,人虽病热,不似初气之时,由静而动,有风木拔根

之危险。然少阴之上升,全赖水中之阳足。仲圣《伤寒论》,少阴死证,

皆属阳亡,可见也。如金气充足,火随金降,则君火不病热。如木气充


足,甲木下降有力,乙木化生清阳,则君火不病热也。甲乙详下文。

    少阳相火

    火,阳气也。地面上为阳位。三气之时.地面阳气盛满,经暮夜空气

之凉降,降入地面之下。然当暑热上腾之时,旋降旋升,地面之上,阳气

盛满,地面之下,所得阳气不多。天人之气,中下为本,中下所得下降的

阳气不多,故称少阳。此盛满地面的阳气,能往下降,以生中气,则上下

交济,有如相臣之职,故称相火。此火不降,暑热熏蒸,又称暑火。

    此相火,即本年太阳直射地面的光热也。凡小满以后,人病霍乱,皆少阳

相火不降之病。霍乱有寒热之分。三气之时,地面之上虽热,地面之下却寒,

人身亦上热下寒。偶因食缺饮冷,中气不运.遂成寒证。寒证人死最速者,中

下无阳也。偶因暑热人胃,增加本身的热,遂成热证。热证人死亦速者,人身

津液被暑热灼伤,气机阻滞,运行不通也。如金气充足,火随金降,则相火不

病暑。如木气充足,甲木下降,则相火亦不病暑也。

    太阴湿土

    四时之气,地面上阳气盛满,地面下旧存的阳气,亦升出地面上来。

地上偏热,地下偏寒。此时由地下上升的空气中,阳微阴盛,故称太阴。

相火降而复升,升而复降,升降大作,大雨时行,湿气濡滋。土气在升降

之中交,故称湿土。一年四季,惟三伏雨大,透土而下,湿气旺之故。

    大暑以后,民病肿胀腹泻,皆土湿不能运化。此时中上现热,中下伏

寒,故四气之时,上热下寒之病甚多。必须相火下降,土气方能运化而不

病寒。伏天雨大之年,太阴病寒者少,相火下降之故也。如伏天干热无

雨,相火即不下降,遂病下寒也。

    太阴湿土,阴湿之盛者,因土气中旧存的阳气已升出也。然大暑之

后,节交立秋,一交立秋,秋金降敛,旧存的阳气虽出,新收的阳气正

人。太阴居少阳之后,阳明之前,此时土气,内有相火之热,外有燥金之

燥。阴土转病燥热,亦复不少。是太阴湿土阴湿之病,当重在少阳相火之

时,与立秋之前也。如金气充足,能将水气收敛,则土气不病湿。如湿气

充足,能行疏泄之令,将水气疏泄出来,则土气不病湿。

    阳明燥金

    地面上为阳位。五气之时,地面上所盛满的阳气,经秋气之收敛,正


当下降。中气之下,阳气充足。湿气已收,大宇光明。阳盛而明,故称阳

明。秋气当旺,湿收则燥。此时上空金气,降力极大,故称燥金。

    秋分之后,金气当权,收令大行,相火下降,不再逆升,万物归根。

人身亦相火下降,根气加增,精神强健,中气充足。无动关生死的时令

病。燥金的普通时令病,不过咽干、粪结、热伤风与秋燥感冒而已。惟冬

令冷冻不大之地,水中阳气封藏不住,随时升泄,燥病之起,甚为难治,

详时病本气篇。

    金气凉,则收敛而下降。金气燥,则横结而不降。燥者.天空金气凉

降而下,已经降入地面下之火,又复热升而上,而相裹束,故燥结于中。

金燥必结聚。如木火充足,结聚解散,则不病燥。如水气充足.能藏火

气,火不逆升,则不病燥也。

太阳寒水

    六气之时,地面上的阳气,经秋气的收敛,全行降入地下。天人之

气,中下为主,地下阳多,故称太阳。此阳气降入地下,即藏于地下的水

中,惟水能封藏阳气也。阳气降入地下的水中,地面的空气遂寒,空气愈

寒,压力愈大,水中阳气愈藏。冬令大气的作用在水,故称寒水。

    小雪之后,大气严寒,阳藏水中,根气深固,无普通时症。伤寒病乃

个人感冒寒气之病。倘或冬时大气不寒,水中封藏的气,泄露出来,则病

冬温。冬温乃阳气失根,外泄化热之病。即不发现于冬时,必发现于春

初。温病死人最多,火泄于上,水寒于下也。必金气能收,火随金降.甲

木下降,相火归根,则水不病寒也。水之病寒,水气之内寒也。水气之内

寒,水气之外不寒也。若水气内外都寒,则水气之内.所藏的相火必微

少矣。

    六气病症,略举数端,天人一气,可以概见。

    研究五行六气的圆运动。须认定此地本年空气的升降浮沉,追想此地

上年的升降浮沉,再预想此地来年的升降浮沉。(此字的意义,包括一年

的春夏秋冬而言)。将一年的圆运动,归纳一日的圆运动,再归纳一息的

圆运动。时时刻刘,静默体会,自然发见天人一气的一切事实。人身的五

行六气,是不发见的,只有圆运动而已。如一发见,便是病了。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才能出。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小云:此理甚是,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此既余,阳用阴,阴用阳之意也。)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木乃水所生,但必须有少阳生生之温湿之气方可生也。其少阳生气由命门而出太过则现湿热之气,不及则寒湿可见也,能识此则病易调也。当然此湿气实属水气非太阴土之湿气也。治则一除肝胆湿热,一温肾利湿。一泻子,一补母。然肝阴肝血亏者也从补肾阴治者而谓虚补其母也)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小云:表气常清,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小云:生气绝根,是以死也。此也可说是阳脱)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小云: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此二水虽然属阴,阴者亲于下,亲于内也。其用为阳也。水不足则热,火不足则寒也。)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小云:太阳者,标阳本寒也;伤寒论谓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太阳之标;发于阴者,太阳本气也。壬水者太阳,丙火者太阳;从伤寒论看之太阳以寒论也,所以太阳经证有麻黄桂枝汤苓桂术甘越婢五苓等祛太阳之寒,太阳腑者太阳手经也,是以也从寒治之也。如果是内伤杂病则有: 壬水化于丙火,而有黄元御太阳之腑,最易热病之说也。由此可知病可从表里脏腑求之,丹溪之言不假也,还要从手足同名之经络求之。除此还需考虑母子关系及水火之中气的升降,而温凉燥湿则是调节升降的关键。人止知风燥湿三字是关键,却不知木温,金凉,温湿,凉燥也;热燥为急为实,凉燥为缓为虚。)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小云:上有余谓太阳少阳合肺而护表。此则余谓太阳少阴其气可从标从本此为一也。其二者两太阳两少阴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为影响,脏责腑,腑责脏也。两太或两少又可互为影响此一辩,还一辩者每经皆有标本之说也。)

 

少阳相火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三焦之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委中,贯腓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小云:相火者藏于命门或谓藏于肾中皆同一说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者,明君治国国泰而民安也,位者,在其位而助君谋政治国。相火以少火之形式藏于两少阳两厥阴行于全身上下内外。其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实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所谓冬藏阳于肾中也即半夜子时藏阳于肾中之意也。如若不藏则有重阴必阳之虑,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然少火之藏必赖肾精以守也,所以冬以藏精为要,阴为阳之守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中也。)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小云:水之所以善藏者,此为水之性使然也,其性阴,亲下亲里而其用为阳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小云:三焦主腠理毫毛,所以手少阳行于表行于上也。胆者甲木,其气降;然脾气之升,己土之热力及健运,皆甲与己合,己土得甲胆之相火使然。)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足少阳虽从三焦火化,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性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 (小云:肺者属金,阳明胃与大肠皆属金且有金之燥气,但肺者属娇脏,其含有金气,且含有太阴之湿气。所以两阳明也含有太阴之湿气也。所谓含者因为此四经为一周天也。)

 

少阴君火

 

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阳明承气一症。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小云:相火者,少阳也,胆中甲木藏之,乙木属肝,甲乙二木皆属东方,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其气太过则从火而助少阴之本,热气显现,其为木之子火气也,治则实泻其子也。肝之阴血不足也可累母及子然从母论者多。虚风与实风据此可辩。少阳相火不及者其母寒也,此也为虚补其母之例。而上热下寒者定是命门火衰而下之阴盛逼阳于上也。相火旺而使心火旺者不在此例,其火一可折而一不可折也。因相火而至心火旺者可折,肾中虚火上炎者不可折,因其折而无功也。)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故补肝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小云:此确属定法。血者属阴,而其色红则又属阳,离卦属阴,而其阳多阴少,其气机行于上,行于南方;此又为阴阳互根之理可见,其性属火。从卦而言,阴卦用火。从其位而言,阳位而用阴血。从其经而言标阴本阳。从其标言阴寒之气盛而阳气弱,从其本而言阳热盛而阴血亏也。从其火而言午时生阴营而降,总之阳而用阴,阴而用阳也。阴阳盛衰可推而知之。)

 

阳明燥金

 

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小云:肺从阳明则燥,从太阴则湿。在其小周天之中也。)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其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阴易进而阳易退,湿盛者常多,燥盛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盛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除承气症外,绝无仅有。(小云:戊土属阳燥之土,其用为阴,则其不燥。己土属阴湿之土,其用为阳,则其湿不困脾。肺金因于风火者则热燥,因于风寒者则清凉之燥。燥者金之气,湿者土之气。燥湿之气与水火也有关系。)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小云:土中宜藏火之温气也即少阳之生气,其火宜少不宜壮。)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小云: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燥与湿互相牵制,其法在气机升降之中。)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阳邪居上,清邪居下,一定之位也。然上之燥亦因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小云:燥为寒热之中气,妙!)

 

厥阴风木

 

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生,火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症,皆风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小云:木为水火之中气,妙!)

 

太阴湿土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小云:妙!)。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小云:湿为太阴之气,燥为阳明之气,肺从太阴则湿,从阳明则燥,燥分热燥与寒燥,热燥者风与火加也,寒燥者风与寒加也。风与火加者,用清凉润而降其金气,所谓金肺与阳明也。总之水火既济,地天交泰在东西之气机升降中求之。)其原总由于湿盛也。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阴易盛而阳易衰也。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泄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小云:湿者,水火之中气。木也为水火之中气。正如余所说温湿之气从左从东方升也。此为后天八卦坎离震兑,子午卯酉,气机升降出入之理。)


本草求真

春尽画梁

内容:人身一小天地耳。天地不外阴阳五行以为健顺。人身不外水火气血以为长养。盖人禀赋 
无偏 
。则水以附火。火以生水。水火既足。则气血得资。而无亏缺不平之憾矣。惟其禀有不同。 
赋有各异。则或水衰而致血有所亏。火衰而致气有所歉。故必假以培补。俾偏者不偏。而气 
血水火。自尔安养而无病矣。第其病有浅深。症有轻重。则于补剂之中。又当分其气味以求 
。庶于临症免惑。如补之有宜于先天真火者。其药必燥必裂。是为补火之味。补有宜于先天 
真水者。其药必滋必润。是为滋水之味。补有宜于水火之中而不敢用偏胜之味者。其药必温 
必润。是为温肾之味。补有宜于气血之中而不敢用一偏之药者。其药必甘必温。是为温中之 
味。补有宜于气血之中而不敢用过补之药者。其药必平必淡。是为平补之味。合是诸补以分 
。则于补剂之义。已得其概。又何必过为分别云。又按万物惟温则生。故补以温为正也。万 
物以土为母。甘属土。故补又以甘为贵也。土亏则物无所载。故补脾气之缺陷。无有过于白 
术。补肝气之虚损。无有过于鸡肉。补肺气之痿弱。无有过于参耆。补心血之缺欠。无有过 
于当归。是皆得味之甘。而不失其补味之正也。其次补脾之味。则有如牛肉大枣饴糖蜂蜜龙 
眼荔枝鲫鱼。皆属甘温。气虽较与白术稍纯。然蜂蜜饴糖则兼补肺而润燥。龙眼则兼补心以 
安神。荔枝则兼补营以益血。惟有牛肉则能补脾以固中。大枣则能补脾以助胃。鲫鱼则能补 
土以制水也。且绣尝即补脾以思。其土之卑监而不平者。不得不藉白术以为培补。若使土干 
而燥。能无滋而润乎?是有宜于山药人乳黄精猪肉之属是也。土湿而凝。能无燥而爽乎?是 
有宜于白蔻砂仁之属是也。土润而滑。能无涩而固乎?是有宜于莲子芡实肉蔻之属是也。土 
郁而结。能无疏而醒乎。是有宜于木香甘松藿香菖蒲胡荽大蒜之属是也。土浸而倾。能无渗 
而利乎。是有宜于茯苓扁豆山药鲫鱼之属是也。土郁而蒸。能无清而利乎?是有宜于薏苡仁 
木瓜白藓皮蚯蚓紫贝皂白二矾商陆郁李之属是也。土寒而冻。能无温而散乎?是有宜于干姜 
附 
子之属是也。土敦而阜。能无通而泄乎。是有宜于硝黄枳实之属是也。土崩而解。能无升而 
举乎?是有宜于参耆甘草之属是也。凡此皆属补脾之味。然终不若甘温补脾之为正耳。 

[上编\卷一补剂] 温中
内容:(山草)补肺气以生阴 
人参(专入肺。兼入脾)。性禀中和。不寒不燥。形状似人。气冠群草。能回肺中元气 
于垂绝 
之乡。(冯楚瞻曰。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李时珍曰。人参年深。浸渐长成 
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参神草。参字从浸。亦浸渐之义。参即浸字。从世因字文繁 
。遂以参星字代。从简便尔。绣按其说亦是。) 第世畏乎其参者。每以参为助火助气。凡 
遇伤寒发热。及劳役内伤发热等症。(发热内伤外感皆有。惟察脉见浮数有力为外热。沉大 
有力为内热。脉而沉细有力为实。脉而浮大无力为虚。热而脉盛为伤热为实。热而脉浮为伤 
暑为虚。热而能言有力者为实。热而懒言无力者为虚。热而口干酷饮冷水者属实。热而口干 
微饮汤者属虚。热而久按益热。是里热彻表为实。热而久按不热。是里阳浮表为虚。热而火 
烙。时常不减。头足身体一样为实。热而乍作乍止。头热不烙。足冷为虚。热而无汗。二便 
闭塞为实。热而有汗。二便通调为虚。热而见有里症为里热。热而见有表症为表热。热而时 
当秋冬。收敛闭藏多实。热而时当春夏。升发浮散多虚。)畏之不啻鸠毒。以为内既发热。 
复以助火助热之药入而投之。不更使热益甚乎。讵知参以补虚。非以填实。其在外感。正气 
坚强。参与耆术附桂同投。诚为助火弥炽。若使元气素虚。邪匿不出。正宜用参相佐。如古 
参苏饮、败毒散、小柴胡汤、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竹叶汤、黄龙汤。皆用人参纳入。领邪外 
出。(喻嘉言曰。伤寒宜用人参。其辨不可不明。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惟元气 
壮者。外邪始乘药势以出。若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随元 
气缩入。发热无休矣。所以体虚之人。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 
。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衰弱之意也。)矧有并非外感。止因劳役发热。而可置 
参而不用乎?夫参之所以能益人者。以其力能补虚耳。果其虚而短气。虚而泄泻。虚而惊恐 
。虚而倦怠。虚而自汗。虚而眩晕。虚而饱闷食滞等症。固当用参填补。即使虚而嗽血。虚 
而淋闭。虚而下血失血。与夫虚而喘满烦燥口渴便结等症。又何可不以虚治而不用以参乎? 
况书有云。参同升麻则可以泻肺火。同茯苓则可以泻肾火。同麦冬则可以生脉。同黄耆甘草 
则可以退热。(出元素)是参更为泻火之剂。则参曷为不用。惟在虚实二字。早于平昔分辨 
明 
确。则用自不见误耳。(治病要着。)洁古谓其喘嗽不用。以其痰实气壅之故。若使肾虚气短 
喘促。岂能禁而不用乎?仲景谓其肺寒而嗽勿用。以其寒束热邪。壅滞在肺之故。若使自汗 
恶寒而嗽。岂能禁而不用乎?东垣谓其久病郁热在肺勿用。以其火郁于内不宜用补之故。若 
使肺虚火旺。气短汗出。岂能禁而不用乎?丹溪谓其诸痛不宜骤用。以其邪气方锐不可用补 
之故。若使里虚吐利。及久病胃弱。与虚痛喜按之类。岂可禁而不用乎?节斋谓其阴虚火旺 
吐血勿用。以其血虚火亢之故。若使自汗气短。肢寒脉虚。岂可禁而不用乎?夫虚实二字。 
最宜相较。(言闻曰。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 
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皆虚而不足。 
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果其气衰火熄。则参虽同附桂 
。可投。如其火旺气促。则参即同知柏。切忌。至于阴气稍虚。阳气更弱。阴不受火熏蒸者 
。则可用参为君。阴气稍衰。阳气更弱。而火稍见其盛者。则可用参为佐。盖阳有生阴之功 
。阴无益阳之理。参虽号为补阳助气。而亦可以滋阴生血耳。是以古人补血用四物。而必兼 
参同用者。义实基此。(杲曰。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 
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 
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非若黄耆性禀纯阳。阴气绝少。而于火盛血燥不 
宜。沙参甘淡性寒。功专泻肺。而补绝少。玄参苦咸寒滑。色黑入肾。止治肾经无根之火攻 
于咽喉。不能于气有益。葳蕤甘平。虽能补中益气。而质润味淡。止能润肺止嗽。兼治风湿 
。仍非肺分气药耳。故书载参益土生金。明目开心。益智添精助神定惊止悸。(正气得补。 
邪火自退。)解渴除烦。(气补则火不浮。而烦自除。气补则津上升。而渴自止。)通经生脉 
。(气补则血随气以行。而脉自至。)破积消痰。(气运则食自化。而积可破。气旺则水可利 
。而痰自消。)发热自汗。(气补而阳得固。)多梦纷纭。(气补而神克聚。)呕哕反胃。虚咳 
喘促。(气补而肺与胃克安。)久病滑泄。(气补而清得上升。)淋沥胀满。(气补而浊得下降 
。)中暑中风。(气补而邪得外解。)一切气虚血损之症。(气补而血得内固。)皆所必用。至 
云参畏灵脂。而亦有参同用以治月闭。是畏而不畏也。参恶皂荚。而亦有参同用以名交泰丸 
。是恶而不恶也。参反藜芦。而亦有参同用以取涌越。是盖借此以激其怒。虽反而不反也。 
然非深于医者。不能以知其奥耳。(出言闻氏)但参本温。积温亦能成热。故阴虚火亢咳嗽 
喘 
逆者为切忌焉。参以黄润紧实似人者佳。上党虽为参产道地。然民久置不采。(时珍曰。上 
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今有所云党参者。皆 
是假物。(时珍曰。伪者皆以沙参荠 桔梗。采根造作乱之。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荠 体 
虚无心。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人参体实而味甘。微带苦。)其次百济所出。力薄上党。又 
其次高丽辽东所出。力薄百济。用皆忌铁。久留经年。须用淋过灶灰晒干。及或炒米同参纳 
入瓷 
器收藏。参须性主下泄。与紫菀当归之尾破血意义相同。滑脱则忌。参芦功主上涌。气虚火 
炎亦忌。但体虚痰壅。用之可代瓜蒂。山西太行新出党参。其性止能清肺。并无补益。与于 
久经封禁真正之党参。绝不相同。另有义详党参论内。所当并考参观。 

内容:(山草)补肺气实腠理 
黄 (专入肺。兼入脾)。味甘性温。质轻皮黄肉白。故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 
气诸药 
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且着其功曰。生用则能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收。是明指其表实则 
邪可逐。故见无汗能发。表固则气不外泄。故见有汗能止耳。又着其功曰。熟则生血生肌。 
排脓内托。是盖指其气足。则血与肉皆生。毒化脓成。而为疮疡圣药矣。至于痘疮不起。阳 
虚无热。(机曰。保元汤用黄 。原出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法。今借此加减治痘。以其内 
固营血。外护卫气。滋助阴阳。作为脓水。其症虽异。其理则同。故去白芍加生姜。改名曰 
保元汤。炙黄 三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之。)书言于耆最宜。皆 
是取其质轻达表。功专实卫。色黄入脾。色白入肺。而能升气于表。又言力能补肾。以治崩 
带淋浊。是盖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崩带淋浊自止。然与人参比较。则参气味甘平。 
阳兼有阴。耆则秉性纯阳。而阴气绝少。盖一宜于中虚。而泄泻痞满倦怠可除。一更宜于表 
虚。而自汗亡阳溃疡不起可治。且一宜于水亏而气不得宣发。一更宜于火衰而气不得上达之 
为异耳。黄 书言性畏防风。其功益大。盖谓能以助耆达表。相畏而更相依。是以如斯。若 
使阳盛阴虚。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肝气不和。肺脉洪大者。则并戒其勿用矣。出山西黎城 
。大而肥润箭直良。瘦小色黑坚硬不软者。服之令人胸满。(震亨曰。宜服三拗汤以泻。)茯 
苓 
为使。恶龟甲白藓皮。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血虚肺燥。捶扁蜜炙。发表生用。气虚肺寒 
。酒炒。肾虚气薄。盐汤蒸润。切片用。 

内容:(芳草) 
当归(专入心)。辛甘温润。诸书载为入心生血上品。缘脉为血府。诸脉皆属于心。心 
无血养 
。则脉不通。血无气附。则血滞而不行。当归气味辛甘。既不虑其过散。复不虑其过缓。得 
其温中之润。阴中之阳。故能通心而血生。号为血中气药。故凡一切血症阴虚。阳无所附。 
而见血枯血燥血闭血脱等症。则当用此主治。按当归头则止血上行。身则养血中守。尾则破 
血下流。全则活血不走。(出东垣)古方合白芍芎 地黄同用。名为四物汤总剂。盖谓得芎 
以 
为长养生发之机。地黄以为滋补化源之自。白芍以为救阴敛阳之本。则血始能以生。(张景 
岳曰。治血之剂。古人多以四物为主。然亦有宜与不宜者。盖补血行血。无如当归。但当归 
之性动而滑。凡因火动血者忌之。因火而嗽。因湿而滑者。皆忌之。行血散血。无如川芎。 
然川芎之性升而散。凡火带血上者忌之。气虚多汗。火不归元者。皆忌之。生血凉血。无如 
生地。敛血清血。无如芍药。然二物皆凉。凡阳虚者非宜也。脾弱者非宜也。脉弱身凉。多 
呕便溏者。皆非宜也。故凡用四物以治血者。不可不察。)若血虚而气不固。则当佐以人参 
黄。血热佐以条芩栀连。血积佐以大黄牵牛。与夫营虚而表不解。则当佐以柴葛麻桂。卫 
热 
而表不敛。则当佐以大黄。随其病之所向。以为出入加减。要使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 
能润。血乱能抚。俾血与气附。气与血固。而不致散乱而无所归耳。书命其名曰归。即是此 
意。是以气逆而见咳逆上气者。则当用此以和血。血和而气则降矣。寒郁而见疟痢腰腹头痛 
者。则当用此以散寒。寒散而血则和矣。血虚而见风 无汗者。则当用此以养血。血养而风 
则 
散矣。他如疮疡痈疽而见痛苦异常。肌肉失养而见皮肤不润。并冲脉为病而见气逆里急。带 
脉为病而见腹痛腰如坐水。(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侠脐上行至胸中。上 颡。渗诸阳 
。灌诸精。下行入足。灌诸络。为十二经脉之海。主血。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总约诸脉 
。)亦何莫不因血虚。气无所附之意。得此则排脓痛止。痈消毒去。肤泽皮润。而无枯槁不 
荣之患矣。然此味辛则散。气虚火盛者切忌。味甘则壅。脾胃虚寒者则忌。体润性滑。大肠 
泄泻者则忌。不可不熟晰而明辨耳。至书既言当归入心。而又曰入肝入脾。无非因其血补。 
而肝与脾皆有统藏之意。(脾统血。肝藏血。)秦产(秦州汶州所出。)头圆尾多。色紫气香 
肥 
润。名马尾当归。其性力柔善补。川产尾粗坚枯。名 头当归。其性力刚善攻。只宜发散。 
收贮晒干。乘热纸封瓮内。宜用酒洗。畏菖蒲海藻生姜。恶湿面。

内容:(山草)补脾气燥脾湿 
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内 
经》)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湿燥则脾实。脾缓则津生。)且其性 
最 
温。服则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五脏各有阴阳。白术专补脾阳。故曰补 
气。)书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通溺止泄。消痰治肿。止热化癖。安胎(胎气系于脾。脾 
虚 
则蒂无所附。故易落。)止呕。(声物俱有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东垣云。生姜半夏。皆可以 
治表实气壅。若虚呕谷气不行。当以参术补胃。推扬谷气而已。)功效甚多。总因脾湿则汗 
不止。脾健则汗易发。凡水湿诸邪。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吐泻及胎不安。(胃之上口为贲 
门。水谷于此而入。胃之下口为幽门。水谷之滓秽自此而入小肠。又自小肠下一十六曲。水 
谷始下小肠下口阑门。水谷自此泌别。凡秽为浊。入于大肠。水之清。入于胱膀。如水谷不 
分。清浊不别。则皆入于大肠而成。李士材云。脾士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湿多成 
于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而为病。)亦靡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故同 
枳实则能治痞。同黄芩则能安胎。同泽泻则能利水。同干姜桂心。则能消饮祛癖。同地黄为 
丸。则能以治血泻萎黄。同半夏丁香姜汁。则可以治小儿久泻。同牡蛎石斛麦麸。则可以治 
脾虚盗汗。然血燥无湿。肾间动气筑筑。燥渴便闭者忌服。谓其燥肾闭气。则其气益筑。( 
刘涓子云。痈疽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凡脏皆属阴。世人但知白术能 
健脾。宁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有?此最易误。故特 
表而出之。)又寒湿过甚。水满中宫者亦忌。谓其水气未决。苦不胜水。甘徒滋壅。必待肾 
阳培补。水气渐消。肾气安位。术始可投。(犹洪水冲堤。必待水退。方可培土御水。)此又 
不得不稍变换于中也。(凡土亏水泛。必俟水势稍退。方进理中等药。)盖补脾之药不一。白 
术专补脾阳。(仲淳曰。白术禀纯阳之土气。除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故病属阴虚。血 
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生 
则较熟性更鲜补不滞腻。能治风寒湿痹。及散腰脐间血。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非若山 
药止补脾脏之阴。甘草止缓脾中之气。而不散于上下。俾血可生。燥症全无。苍术气味过烈 
。散多于补。人参一味冲和。燥气悉化。补脾而更补肺。所当分别而异视者也。出浙江于潜 
地者为于潜术。最佳。米泔浸。(借谷气和脾。)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入清燥药。蜜水 
炒。(借润制燥。)入滋阴药。人乳拌用。(借乳入血制燥。)入清胀药。麸皮拌炒用。(借麸 
入中。)

 

内容:(夷果)补心脾气血 
龙眼(专入心脾)。气味甘温。多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气尤多。于补气之中 
(温则 
补气。)又更存有补血之力。(润则补血。)故书载能益脾长智。(脾益则智长。)养心保血。( 
血保则心养。)为心脾要药。是以心思劳伤而见健忘怔忡惊悸。暨肠风下血。(便血症不一端 
。然大要血清而色鲜。另作一派。溅出远射。四散如筛。其腹不痛。是为肠风无疑。便血而 
见腹痛。则为热毒下注。不痛则为湿毒下注。痛而喜手谨按。则为寒毒下注。并血而见鲜红 
为热。瘀淡为寒。瘀晦为积。鲜紫为燥为结。血如鸡肝烂肉绞痛为蛊。与夫症见面色痿黄 
。 
大便不实。声短气息。恶心呕吐。六脉沉迟浮大无力为虚。神气不爽。脉数能食。肠红下泄 
。腹痛便秘为实。而究不越气失所统。阴不随阳。而血自不归附耳。)俱可用此为治。盖血 
虽属心生。而亦赖脾以统。思虑而气既耗。则非甘者不能以补。思虑而神更损。则非润者不 
能以济。龙眼甘润兼有。既能补脾固气。复能保血不耗。则神气自尔长养。而无惊悸健忘之 
病矣!按古归脾汤有用龙眼肉以治心脾伤损。义实基此。非若大枣力专补脾。气味虽甘。其 
性稍燥。而无甘润和柔。以至于极之妙也。至书有言久服令人轻身不老。百邪俱辟。止是神 
智长养之谓。蛊毒可除。三虫可杀。止是气血充足而蛊不食之谓。但此味甘体润。凡中满气 
壅。肠滑泄利。为大忌耳。桂产者佳。粤东者性热。不堪入药。 

 

内容:(五果)补脾胃中气血 
大枣(专入脾胃)。味甘气温。色赤肉润。为补脾胃要药。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 
形不 
足者。温之以气。大枣甘能补中。温能益气。脾胃既补。则十二经脉自通。九窍利。(九窍 
。口耳鼻目前后二阴。)四肢和也。正气足则神自安。故凡心腹邪气心下悬急者。得此则调 
。得补则气力强。肠胃清。身中不足及病见肠 者。用此则安。甘能解毒。故于百药中。 
得 
甘则协。且于补药中风寒发散。内用为向导。则能于脾助其升发之气。(仲景治奔豚。用大 
枣滋土以平肾。治水饮胁痛。用十枣益土以胜水。)不似白术性燥不润。专于脾气则补。山 
药性平不燥。专于脾阴有益之为异耳。但多食损齿。(齿属肾。土燥克水。)及气实中满切忌 
。(甘令中满。大建中汤减饧枣。与甘草同例。)北产肥润者良。金华南枣亦佳。杀乌附。忌 
葱鱼同食。 

内容:(夷果)入脾助气,入肝益血养营 
荔枝(专入肝脾)。味甘而酸。气温。故能入脾助气。(甘入脾。)入肝益血养营。(酸入 
肝。) 
然于血虚火衰则宜。若使病非虚弱。及素火盛服之。反致助火发热。而有衄血齿痛之病矣。 
(李时珍曰。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病齿 及火病患 
忌之。开宝本草言其性平。苏氏却谓多食无伤。皆谬说也。按物类相感志云。食荔枝多则醉 
。以壳浸水饮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意。)至核味甘气温。专入肝肾。散滞 
辟寒。双核形似睾丸。尤治 疝卵肿。以其形类相似有感而通之义也。(治疝气如斗。用荔 
枝炒黑与茴香青皮各炒为末。用酒送下。)痘疮不起。用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 
意。然要皆属性燥。用当酌症所宜。非若龙眼性主温和而资益甚多也!出建产者良。 

内容:(造酿)温脾润肺 
饴糖(专入脾肺)。气味甘温。据书言能补脾润肺。化痰止嗽。并仲景建中汤用此以为 
补中缓 
脾。盖以米麦本属脾胃之谷。而饴糖即属谷麦所造。凡脾虚而肺不润者。用此气味甘缓以 
补脾气之不足。(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之甘。以缓之也。)兼因甘润以制 
肺燥之有余。是以脾虚而痰不化。固可用此以除痰。脾虚而嗽不止。固可用此以除嗽。即中 
虚而邪不解。亦得用此以发表。中虚而烦渴时见。亦得用此以除烦止渴。(寒食大麦一升。 
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饧二合。渴即饮之。)他如草乌毒中。其性横烈。固可用此以为甘缓 
。芒刺误吞。痛楚异常。更可用此以为柔软。然糖经炼成。湿而且热。其在气虚痰盛。中虚 
火发。固可用此湿除。若使中满气逆。实火实痰。非惟治痰。且更动痰。非惟治火。且更生 
火。(震亨曰。饴糖属土而成于火。火发湿中之热。寇氏谓其动风。言未而遗本矣!)至于小 
儿多食。尤易损齿生虫。(虫喜甘。齿属肾。土补而水克。)不可不慎。牵白者不入药用。

内容:(原禽)补肝火,动肝风 
鸡肉(专入肝)。补虚温中。载之本经。不为不是。然鸡属巽而动风。(巽生风。)外应 
乎木。 
内通乎肝。得阳气之最早。故先寅而鸣。(宗 曰。鸡鸣于五更。日至巽位。感动其气然也 
。)鸣必鼓翅。火动风生之象。(时珍曰。《礼记》云。天产作阳。地产作阴。鸡卵生而地产。 
羽 
不能飞。虽为阳精。实属风木。是阳中之阴也。故能生热动风。风火相扇。乃成中风。)风 
火易动而易散。人之阳事不力者不宜食鸡。是以昔人有利妇人不利男子之说。而东南之人肝 
气易动。则生火生痰。病邪得之。为有助也。故阴虚火盛者不宜食鸡。食则风火益助矣。脾 
胃虚弱者不宜食鸡。食则肝邪益甚。而脾益败矣。味者不察。既犯阴虚火动脾虚不食两症。 
又不撙节口腹。反执补虚温中之说。殊为可惜。至于妇人小产胎动。尤不宜食。(食则并。 
气益动而血益损。脾益虚而胎益堕。)惟有乌骨鸡。别是一种。独得水木之精。性专走肝肾 
血分。补血益阴。为补虚除痨祛热生津止渴。及下痢噤口带下崩中要药。(时珍曰。乌色属 
水。牝象属阴。故乌雌所治皆血分之病。各从其类也。)如古方有用乌骨鸡丸以治妇人百病 
。(取其补虚益阴。)鬼击卒死用热血以涂心下即苏。(肘后用乌鸡冠血。沥口中令咽。仍破 
此鸡拓心下。冷乃弃之道边妙。)鸡冠位处至高。精华所聚。凡年久雄鸡色赤。尤为阳气充 
盛。故可刺血以治中恶惊悸。(阴不胜阳。)及或中风口眼 斜。用血涂其颊上即正。(咸能 
走血透肌。故主之。)鸡血和酒调服。可以使痘即发。对口毒疮。可用血涂即散。(风势善行 
。以毒攻毒。)中蜈蚣毒舌胀退场门。可用冠血浸舌并咽即消。(取其物性之有畏恶而得制伏。 
)其效甚众。至于雄鸡肝味甘微苦而温。何书载治阴痿不起。(千金方用鸡肝三具。并菟丝 
子 
一斤为末。雀卵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六十丸。酒下。)及小儿疳积。眼目不明。并肝经 
实热虚热。(实热。用雄鸡软肝。并胡黄连白芙蓉花肉豆蔻为末。化服。虚热。用鸡肝同明 
雄黄桑白皮鸡内金为末。酒蒸去药食。)皆以取其肝以入肝。气类相感之意。鸡屎白性寒不 
温。用之以治鼓胀。(普济方云。治鼓胀旦食不能暮食。由脾虚不能制水。水反胜土。水谷 
不运。气不宣流。故令中满。其脉沉实而滑。宜鸡矢醴主之。何大英云。诸腹胀大。皆属 
于热。精气不得渗入膀胱。别走于腑。溢于皮里膜外。故成胀满。小便短涩。鸡矢性寒。利 
小便。诚万金不传之宝也。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 
日三。或为末服二钱亦可。)石淋(古今验录。用鸡矢白日中半干。炒香为末。以酸浆饮服 
方寸匙。日二次。当下石出。)瘢痕(外台以猪脂三升。饲乌鸡一只。三日取矢。同白芷当 
归 
各一两煎十沸。去渣。入鹰矢白半两调敷。)风痹(千金方用腊月乌鸡矢一升。炒黄为末。 
绢 
袋盛渍三升酒中。频频温服令醉。)亦以取其消导利湿。清热除风之义。惟鸡子性禀生化最 
初之气。兼清浊而为体。味甘气寒。性专除热疗火。为风热痫 及伤寒少阴咽痛必用之药。 
卵清微寒。性专治热解毒。为目痛赤痛烦满咳逆。小儿下泄。妇人难产胞衣不出。痈疽敷肿 
必用之药。卵黄微温。性专利产安胎。但多食则滞。(鼎曰。勿多食。令人腹中有声。动风 
气。和葱蒜食之气短。同韭子食成风痛。共鳖肉食损人。共獭肉食成遁尸。同兔肉食成泄痢 
。妊妇以鸡子鲤鱼同食令儿生疮。同糯米食令儿生虫。)他如卵壳研末。磨障除翳。及或敷 
下疳疮。盖以取其蜕脱之义。伤寒劳复用此熬令黄黑为末。热汤调服。亦以取其风性发散之 
意。肫内黄皮。性专清谷除热。止烦通溺。并卵中白皮。能散久咳结气。皆以取其性气上行 
下入之妙。然要鸡中具有温性。则能动火助风。具有寒性。则能清热利湿。具有平性。则能 
益阴秘阳。用鸡而在于肝。则可通肝以治疳。用鸡而在于肫于屎。则可入腑以消食。用鸡而 
在于抱出皮壳。则可入目以磨翳。而仍不越乎巽木风动以为之主。故能直入厥阴而不岐耳。 
凡血虚筋挛及阴虚火起骨蒸。服此大忌。诸鸡惟乌骨乌肉白毛最良。 

内容:(畜)补脾固中 
牛肉(专入脾)。本属土。若属黄牛。色犹得正。治能补土固中。(土居中。)益气止渴。 
(气 
益。则津生渴止。)功与黄 无异。故三疟久病。日服黄牛汤。能令日渐轻强而无肿胀之病 
。其效可知。即丹溪倒仓法。治停痰积血。胶聚于肠胃回肠曲折之处。发为瘫痪痨瘵蛊胀 
膈噎。非丸散所能及者。用此因泻为补。借补为泻。踵其曲折。如洪水泛涨。陈朽顺流而下 
。沉 悉去。大有再造之功。中年后行一二次。亦却疾养寿之一助。(朱震亨倒仓论曰。肠 
胃为积谷之室。故谓之仓。倒者推陈以致新也。胃属土。受物而不能自运。七情五味有伤中 
宫。停痰积血。互相纠缠。发为瘫痪。为痨瘵。为蛊胀。成形成质。为窠为臼。以生百病。 
而中宫愆和。自非丸散所能去也。此方出自西域异人。其法用黄肥牡牛肉二十斤。长流水煮 
成 
糜。去滓。滤取液。再熬成琥珀色。取之。每饮一钟。随饮至数十钟。寒月温饮。病在上则 
令吐。在下则令利。在中则令吐而利。在人活变。吐利后渴。即服其小便一二碗。亦可荡涤 
余垢。睡二日。乃食淡粥。养半月。即精神强健。沉 悉去也。须断房事半年牛肉五年而安 
。)此为补中之剂。非若汗吐下药能以伤人。亦奇方也。但病非肠胃者不得遽行是法。牛有 
黄牛水牛之分。故黄牛性温。而水牛性平。白水牛可治反胃吐食。肠结不通。牛乳味甘微寒 
。亦治脾胃枯槁。噎膈反胃。(噎膈形类甚多。然大要皆属精枯泽竭。气逆上攻所致。故食 
不能入喉入膈而自下也。且人脏腑亏损。津竭气逆。浑身痰窒。用以辛香燥膈劫痰。未尝不 
快。然旋劫旋生。旋燥旋阻。痰愈且盛。津液见枯。清道厌会。无不阻塞。虽水与饮类可以 
入喉不逆。而坚硬食物。每至厌会即返。曰噎。至膈阻绝吐出。曰膈。况肾主五液二便。与 
膀胱一表一里。肾水既槁。阳火偏胜。煎熬津液。三阳热结。前后闭塞。口既不通。必反于 
上。直犯清道。上冲吸门咽喉。所食多噎不下。故经有言三阳结谓之膈。朱震亨曰。反胃噎 
膈。大便燥结。宜牛乳羊乳。时时咽之。兼服四物汤为上策。不可服人乳。人乳有五味之毒 
。七情之火也。)牛肉病独肝黑身白头者。切忌。同猪肉食。则生寸白虫。

内容:(鱼)补土制水消肿 
鲫鱼(专入脾胃大肠)。气味甘温。诸鱼性多属火。惟鲫鱼则性属土。土能制水。故书 
载有和 
胃实肠行水之功。凡肠风下血。膈气吐食。俱可用此投治。且性与浓朴反。朴则泄气。鲫则 
益气也。至于生捣。可涂痰核乳痈坚肿。以猪油煎灰服。可治肠痈。合赤小豆煮汁食。则消 
水肿。炙油则治妇人阴疮。同白矾烧研。则治肠痢血痢。入绿矾,泥固 。则治反胃吐食。 
与胡蒜煨。则治膈气痞满。皆以借其制水之意。但 不可去鳞。以鳞有止血之功也。乌背者 
味美。忌麦冬芥菜沙糖猪肝。 

内容:(卵生)蜂白蜜和胃润肺通结赤蜜 性凉降火 蜂房清热软坚散结解肠胃毒 
蜜(专入脾肺。兼入肠胃。)本花木精英。春生露气嘘得酿而成。生则性凉清发。熟则 
性温补 
中。为至纯至粹之味。凡人五脏不足。燥结不解。营卫不调。三焦失职。心腹急痛。肌肉疮 
疡。咳嗽热痢。眼目眩花。形色枯槁。无不借其润色以投。如仲景治阳明燥结大便不解。用 
蜜煎导。(乘热纳入谷道。)取其能通结燥而不伤脾胃也。滋补药俱用白蜜为丸。取其和胃润 
肺也。至于赤蜜食之使人心烦。以其味酸者。故惟降火药用之。白蜜虽补脾肺。然性凉质润 
。若脾气不实。肾气虚滑。及湿热痰滞。胸痞不宽者。咸须忌之。白如膏者良。(李时珍曰 
。凡试蜜以烧红火箸插入。提出起气是真。起烟是伪。)用银石器。每蜜一斤。入水四两 
。 
桑火慢熬。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用。忌葱鲜莴苣同食。蜂房味苦咸辛。气平有毒。为清热 
软坚散结要药。是以惊痫蛊毒。痈疽瘰 。痔痢风毒等症。得此则除。(时珍曰。蜂露房阳 
明 
药也。外科齿科及他病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杀虫之功耳!)以其辛能散结。苦能泄 
热。咸能软坚。且取其气类相从。以毒攻毒之义也。有同乱发蛇皮三物合烧灰酒服。治恶疮 
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疔肿恶脉诸毒者。又以煎水漱齿止风虫疼痛。洗乳痈蜂疔 
恶疮者。皆以取其攻毒散邪杀虫之意。并得阴露之寒及蜕脱之义耳。但痈疽溃后禁用。去 
外粗皮。酒净炒用。 


 

内容:精不足而以事味投补。是亏已在于精。而补不当用以平剂矣!气不足而以轻清投补。是 
亏已 
在于气。而补亦不当用以平剂矣。惟于补气而于血有损。补血而于气有窒。补上而于下有碍 
。补下而于上有亏。其症似虚非虚。似实非实。则不得不择甘润和平之剂以进。如葳蕤人乳 
。是补肺阴之至平者也。山药黄精羊肉猪肉甘草。是补脾阴之至平者也。柏子合欢皮阿胶。 
是补心阴之至平者也。冬青子桑寄生桑螵蛸狗脊。是补肝肾阴之至平者也。燕窝鸽肉鸭肉。 
是补精气之至平者也。但阿胶人乳。则令肝肾与肺而皆润。合欢则令脾阴五脏而皆安。山药 
则令肺肾而俱固。桑螵蛸则能利水以交心。至于仓米扁豆。一能养胃以除烦。一能舒脾以利 
脾。皆为轻平最和之味。余则兼苦兼辛兼淡。平虽不失。而气味夹杂。未可概作平补论耳。 

内容:(山草)补肺阴止嗽兼祛风湿 
葳蕤(专入肺。兼入肝脾肾)。一名玉竹。味甘性平。质润。据书载能补肺阴。及入肝 
脾肾以 
祛风湿。与人参地黄称为补剂上品。(如本经所论。以治中风暴热等病。别录所论。以治 
心腹结气。虚热腰痛。茎中寒。目痛 烂泪出。甄权所论。以治内虚不足。去虚痨客热。头 
痛不安。千金以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时珍以治寒疟 疟不足。皆以葳蕤为主。) 
并云可以当参。其说未尝不是。但此气平力薄。既与人参力浓不若。复与地黄味浓不合。即 
使用至斤许。未有奇功。较之人参之补元。地黄之滋阴。不啻天渊矣。矧可用此当参以挽垂 
绝之倾乎?况书载云祛风除湿。不无疏泄于补。更云不及。曷云可称上剂耶?肥白者良。似 
黄精而差小。黄白多须。竹刀刮去皮节。发散用生。补剂用蜜水拌。饭上蒸熟用。

内容:(山草)补脾阴 
黄精(专入脾。兼入肺肾)。书极称羡。谓其气平味甘。治能补中益五脏。补脾胃。润 
心肺。 
填精补助筋骨。除风湿。下三虫。且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饥。其言极是。(时珍曰。黄精 
受戊己之淳气。故为真黄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土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 
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但其所述逃婢一事。云其服此能飞。不无可疑。究其黄精气味。 
止是入脾补阴。若使挟有痰湿。则食反更助痰。况此未经火 。食则喉舌皆痹。何至服能成 
仙。若使事果属实。则人参更得天地中和之粹。又曷云不克成仙耶?细绎是情。殊觉谎谬。 
因并记之。根紫花黄。叶如竹叶者是。俗名山生姜。九蒸九晒用。 

容:(山草)缓中气不足 
甘草(专入脾)。味甘性平。质中。外赤肉黄。生寒熟热。昔人言其有火能泻。是因火 
性急迫 
。用此甘味以缓火势。且取生用性寒。以泻焚烁害耳。至书有云炙用补脾。是能缓其中气不 
足。调和诸药不争。(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敛。甘上行而发。而本 
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味甘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 
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 
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 
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也。) 
故入和剂则补益。入凉剂则泻热。入汗剂则解肌。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血并能解诸 
药毒。(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 
草入 
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 
。)及儿胎毒。以致尊为国老。然使脾胃虚寒。及或挟有水气胀满等症。服此最属不宜。未 
可云其补脾。而凡脾胃虚寒。皆可得而服也。若使满属虚致。则甘又能泻满。不可不知。( 
王好古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 
。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甘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 
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梢止茎中涩痛。(气行于下。) 
节消痈疽 肿。及除胸热。(节行节处。)功各有宜。但用宜取大而且结。至书所载甘反大戟 
芫花甘遂。又云。亦有并用不悖。惟深达精微者始可知之。(如古治痰癖。有用十枣汤加甘 
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用。皆以反其下势之锐。) 


 

内容:(寓木)补肝肾除风湿强筋骨 
桑寄生(专入肝肾)。感桑精气而生。味苦而甘。性平而和。不寒不热。号为补肾补血 
要剂。 
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 
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借此以 
为主治乎?第出桑树生者真。(须自采。或连桑叶者乃可用。)和茎叶细锉阴干。忌火。服则 
其效如神。若杂树所出。性气不同。恐反有害。

 

内容:(香木)养心血 
柏子仁(专入心)。辛甘平润。考书俱言四脏皆补。究之止属心药耳。盖香虽能补脾。 
而实可 
以通窍而入心。润虽可以补肝而益肾。而实可以宁神而定智。甘虽足以和胃而固中。而实足 
以益血而神守。是以风湿可除。惊痫可疗。邪魅可辟。皮肤可泽。惟见神恬气适。耳聪目明 
。而无枯槁燥涩之患矣。然性多润滑。(凡仁皆润。)阴寒泄泻者切忌。气多香泄。体虚火盛 
者亦忌。若云不饥不老。延年轻身。虽出经典。仍当活视。毋为书执。蒸熟曝干自裂。入药 
炒研去油用。畏菊花。 

内容:(灌木)冬青子补肝强筋补肾健骨。女贞子补肾水滑肠胃 枸骨子补腰膝理失血 
冬青(专入肝肾)。女贞枸骨。载之本草。已属不同。如冬青即今俗呼冻青树者。女贞 
即今俗 
呼蜡树者。枸骨即今俗呼猫儿刺者。冬青女贞。花繁子盛。累累满树。冬月鹳鹆喜食。木肌 
皆白。叶浓而柔长。绿色面青背淡。形色相似。但女贞则叶长四五寸。子黑色。冬青则叶微 
团。子红色之为异耳。今人不知女贞即属蜡树。仅以女贞茂盛呼为冬青。致令两物同名枸骨 
树。若女贞肌白叶长。青翠而浓。叶有五刺。子若冬青绯红。以致混将是物亦列女贞项下。 
究之三物合论。在冬青苦甘而凉。诸书虽言补肝强筋。补肾健骨。(简集方。冬至日取冻青 
树子。盐酒浸一夜。九蒸九晒。瓶收。每日空心酒吞七十粒。卧时再服。)而补仍兼有清。 
女贞气味苦平。按书称为补虚上品。可以滋水黑发。如古方之用旱莲草桑椹子同入以治虚损 
。然亦须审脾气坚浓。稍涉虚寒。必致作泄。枸骨气味苦平。按书有言能补腰膝。及治劳伤 
失血。(用枸骨数斤。去刺。入红枣二三斤。熬膏蜜收。)亦是补水培精之味。但性多阴不燥 
。用以阴虚则宜。而于阳虚有碍。枝叶可以淋汁煎膏以涂白癜风。脂亦可以为 粘雀。三药 
气味不同。至就其子红黑以推。大约色红则能入肝补血。色黑则能入肾滋水。色红则能入血 
理血。故于失血血瘀有效。色黑则能补精化血。故于乌须黑发有功。然色红而润。其性阴。 
兼有阳。色黑而润。其性纯阴不杂。故书有言女贞补中安脏。而又议其阴寒至极。凡此似同 
而异。在人平昔细为考核。免至临岐亡羊耳!冬日采佳。酒浸蒸润晒干用。 

 


内容:(造酿)养胃除烦 
陈仓米(专入胃。兼入心脾)。即米多年陈积于仓而未用者也。(时珍曰。廪米北人多用 
粟。 
南人多用粳及 。并水浸蒸晒为之。亦有火烧过治成者。入仓陈久。皆气过色变。故古人谓 
之红粟红腐。陈陈相因也。)凡米存积未久。则性仍旧未革。煮汁则胶粘不爽。食亦壅滞不 
消。至于热病将愈。胃气未复。犹忌食物恋膈。热与食郁。而烦以生。必得冲淡甘平以为调 
剂。则胃乃适。陈米津液既枯。气味亦变。服此正能养胃除湿祛烦。是以古人载此。既有煮 
汁养胃之功。复有祛湿除烦之力。一切恶疮百药不效者。用此作饭成团。火 存性。麻油腻 
粉调敷。可知冲淡和平。力虽稍逊。而功则大未可忽也。若以无病之时而用此。日为饱饭。 
则又未见其有克合者矣。 

[上编\卷一补剂] 平补
内容:(柔滑)补脾阴 
山药(专入脾。兼入肺肾)。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气益由于阴补。 
非 
正说也。)除热。然究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时珍曰。按吴 
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与面同食不 
能益人。(诜曰。惟和面作 则动气。为不能制面毒也。)不似黄 性温能补肺阳。白术 
苦 
燥能补脾阳也。且其性涩。(汪昂曰。性涩故治遣精泄泻。而诸家俱未言涩。)能治遗精不禁 
。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故六味地黄丸用此以佐地黄。然性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 
止泄泻。生捣敷痈疮。消肿硬。亦是补阴退热之意。至云补阳消肿。补气除滞。理虽可通。 
语涉牵混。似非正说。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缓故 
耳。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内宜炒黄用。淮产色白而坚者良。建产虽白不佳。 

[上编\卷一补剂] 平补
内容:(菽豆)补脾除湿 
扁豆(专入脾)。如何补脾。盖缘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脾得香 
而能舒 
。扁豆禀气芬芳。故能于脾而克舒也。脾苦湿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温。故能于脾而克燥也。 
脾 
土既实。则水道自通。三焦不混。而太阴暑湿之邪(指太阴暑湿言)自尔克消。安能复藏于 
脾 
而有渴泻之病乎?但多食壅滞。(凡仁皆滞。)不可不知。子粗圆色白者佳。入药连皮炒研用 
。亦有浸去皮及生用者。 

[上编\卷一补剂] 平补
内容:(山草)补肺阴止嗽兼祛风湿 
葳蕤(专入肺。兼入肝脾肾)。一名玉竹。味甘性平。质润。据书载能补肺阴。及入肝 
脾肾以 
祛风湿。与人参地黄称为补剂上品。(如本经所论。以治中风暴热等病。别录所论。以治 
心腹结气。虚热腰痛。茎中寒。目痛 烂泪出。甄权所论。以治内虚不足。去虚痨客热。头 
痛不安。千金以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时珍以治寒疟 疟不足。皆以葳蕤为主。) 
并云可以当参。其说未尝不是。但此气平力薄。既与人参力浓不若。复与地黄味浓不合。即 
使用至斤许。未有奇功。较之人参之补元。地黄之滋阴。不啻天渊矣。矧可用此当参以挽垂 
绝之倾乎?况书载云祛风除湿。不无疏泄于补。更云不及。曷云可称上剂耶?肥白者良。似 
黄精而差小。黄白多须。竹刀刮去皮节。发散用生。补剂用蜜水拌。饭上蒸熟用。 

[上编\卷一补剂] 平补
内容:(山草)补脾阴 
黄精(专入脾。兼入肺肾)。书极称羡。谓其气平味甘。治能补中益五脏。补脾胃。润 
心肺。 
填精补助筋骨。除风湿。下三虫。且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饥。其言极是。(时珍曰。黄精 
受戊己之淳气。故为真黄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土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 
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但其所述逃婢一事。云其服此能飞。不无可疑。究其黄精气味。 
止是入脾补阴。若使挟有痰湿。则食反更助痰。况此未经火 。食则喉舌皆痹。何至服能成 
仙。若使事果属实。则人参更得天地中和之粹。又曷云不克成仙耶?细绎是情。殊觉谎谬。 
因并记之。根紫花黄。叶如竹叶者是。俗名山生姜。九蒸九晒用。 

[上编\卷一补剂] 平补
内容:(山草)缓中气不足 
甘草(专入脾)。味甘性平。质中。外赤肉黄。生寒熟热。昔人言其有火能泻。是因火 
性急迫 
。用此甘味以缓火势。且取生用性寒。以泻焚烁害耳。至书有云炙用补脾。是能缓其中气不 
足。调和诸药不争。(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敛。甘上行而发。而本 
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味甘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 
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 
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 
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也。) 
故入和剂则补益。入凉剂则泻热。入汗剂则解肌。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血并能解诸 
药毒。(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 
草入 
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 
。)及儿胎毒。以致尊为国老。然使脾胃虚寒。及或挟有水气胀满等症。服此最属不宜。未 
可云其补脾。而凡脾胃虚寒。皆可得而服也。若使满属虚致。则甘又能泻满。不可不知。( 
王好古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 
。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甘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 
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梢止茎中涩痛。(气行于下。) 
节消痈疽 肿。及除胸热。(节行节处。)功各有宜。但用宜取大而且结。至书所载甘反大戟 
芫花甘遂。又云。亦有并用不悖。惟深达精微者始可知之。(如古治痰癖。有用十枣汤加甘 
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用。皆以反其下势之锐。) 


内容:(畜)入脾补阴丰体泽肤 
羊肉(专入脾)。气味甘温。东垣载能补形。此一句已尽羊肉大概矣!复于十剂方中又 
云。补 
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明指参补气。而补形端在羊肉。又何疑哉?夫气属阳。血属阴。 
体轻而燥者属阳。体重而润者属阴。羊肉气味虽温。然体润肉肥。其于肌肤血液则易及。( 
李杲曰。凡味同羊肉者。皆补血虚。)若使泥于书载壮阳补气健力等说。及以阳生阴长之理 
。牵引混指。其何以清眉目而别治用哉?况据书载羊肝羊胆。皆指属寒。而能明目以祛翳。 
(时珍曰。肝开窍于目。胆汁减则目暗。目者肝之外候。胆之精华也。故诸胆皆治目病。腊 
月取羯羊胆十余枚。以蜜装满。纸套笼住。悬檐下。待霜出扫下。点之神效。名二百味草花 
膏。以羊食百草。蜂采百花也。)羊骨则止补骨。烧灰擦牙则止固肾。羊精羊 则止润肤泽 
肌。羊血则止解砒霜诸毒。(外台云。凡服丹石人。忌食羊血十年。一食前功尽亡。此物能 
制丹 
砂水银轻粉生银硼砂砒霜硫黄乳石钟乳空青曾青云母石阳起石孔公孽等毒。)羊乳则止润燥 
消渴。羊须则止敷疳疗疮。而于气血未有补。岂有羊肉一味。功专入肺补气。而于形血精液 
。竟不补及者乎!但其气薄于血。则虽口服甘肥。而血不生。血薄于气。则虽日服参耆。而 
气不长。于此不可不知。反半夏菖蒲。忌铜器。同荞麦豆酱食。发痼疾。同醋食。伤人心。

[上编\卷一补剂] 平补
内容:(原禽)补胃润肺滋肾 
燕窝(专入肺脾肾)。书中称为食物上品。及为补虚除痨之用。(考之本草不收。方书罕 
用。) 
盖谓此物由于鸟衔海粉作窝。悬于石崖。得阳和风日之气而成者也。海粉本属寒咸。得鸟衔 
于风高之处而为甘平。洵可入肺生气。(肺处至高之处。)入肾滋水。(咸入肾。)入胃补中。 
(甘入脾胃。)俾其补不致燥。润不致滞。而为药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是以虚痨药石难进。 
(咳吐红痰。每兼水糖煮食。)用此往往获效。义由于此。然使火势急迫。则又当用至阴重 
剂 
以为拯救。不可恃此轻淡以为扶衰救命之本。而致委靡自失耳。 

[上编\卷一补剂] 平补
内容:(卵生)蜜蜡入胃绝痢入肝活血 虫蜡生肌活血 
蜡(专入肝脾)。本有二。一出于蜂蜜之滓而成。即蜜凝结之粗者也。其蜡有黄有白。 
一出于 
树之蜡。其蜡由木之虫而得。故又名虫白蜡。(白蜡有二)二者气味不同。性亦微别。如蜜 
蜡 
味淡性平。其蜡本由蜜成。蜜本润物。则蜡亦润。故能主润脏腑经络。而有绝续补伤生肌之 
妙。(甄权治孕妇胎动下血不绝欲死。以鸡子大一枚煎三五沸。投美酒半升立瘥。)蜡止存蜜 
粗 
粕。其性最涩。故又能止泻绝痢。(仲景治痢有调气饮。千金治痢有胶蜡汤。华佗治下痢食 
即吐。用白蜡方寸匙。鸡子黄一枚。石蜜同苦酒发灰黄连末各半鸡子壳。先煎蜜蜡苦酒鸡子 
四味令匀。乃纳连末灰发。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尽。神效。)今人以情不投而曰嚼蜡。即 
味淡之意也。又凡荡除下焦之药。以此裹丸。亦其免伤上部之意。蜜蜡之用如此。至于虫蜡 
。系生蜡树所产。蜡树属金。性最坚强。虫食其叶而成。味甘气温。按甘益血补中。温能通 
经活络。故书载能止痛生肌补虚绝续。与桑螵蛸同有补虚之意。可为外科圣药。是以郑赞寰 
云。汪御章尿血。用白蜡加于凉血滋肾药中。遂愈。又书云。用此合合欢皮。同入长肉膏中 
神效。又治下疳。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敛。以半两入鲫鱼腹中煮食。治肠红神效。则知虫 
蜡亦皆生肌活血之味。但蜜蜡味甘淡涩微温。虫蜡则味甘不淡而温也。蜜蜡因有涩性。可以 
止泻治痢。虫蜡涩性差减。而痢则鲜用也。蜜蜡本于蜂蜜之气。仅得甘之余气而成。而所主 
在胃。虫蜡得树收敛坚强之气。而所治专在筋肉骨血也。二者微似之中。恍惚之际。不可不 
知。 


内容:(畜)入脾补阴丰体泽肤 
羊肉(专入脾)。气味甘温。东垣载能补形。此一句已尽羊肉大概矣!复于十剂方中又 
云。补 
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明指参补气。而补形端在羊肉。又何疑哉?夫气属阳。血属阴。 
体轻而燥者属阳。体重而润者属阴。羊肉气味虽温。然体润肉肥。其于肌肤血液则易及。( 
李杲曰。凡味同羊肉者。皆补血虚。)若使泥于书载壮阳补气健力等说。及以阳生阴长之理 
。牵引混指。其何以清眉目而别治用哉?况据书载羊肝羊胆。皆指属寒。而能明目以祛翳。 
(时珍曰。肝开窍于目。胆汁减则目暗。目者肝之外候。胆之精华也。故诸胆皆治目病。腊 
月取羯羊胆十余枚。以蜜装满。纸套笼住。悬檐下。待霜出扫下。点之神效。名二百味草花 
膏。以羊食百草。蜂采百花也。)羊骨则止补骨。烧灰擦牙则止固肾。羊精羊 则止润肤泽 
肌。羊血则止解砒霜诸毒。(外台云。凡服丹石人。忌食羊血十年。一食前功尽亡。此物能 
制丹 
砂水银轻粉生银硼砂砒霜硫黄乳石钟乳空青曾青云母石阳起石孔公孽等毒。)羊乳则止润燥 
消渴。羊须则止敷疳疗疮。而于气血未有补。岂有羊肉一味。功专入肺补气。而于形血精液 
。竟不补及者乎!但其气薄于血。则虽口服甘肥。而血不生。血薄于气。则虽日服参耆。而 
气不长。于此不可不知。反半夏菖蒲。忌铜器。同荞麦豆酱食。发痼疾。同醋食。伤人心。

[上编\卷一补剂] 平补
内容:(原禽)补胃润肺滋肾 
燕窝(专入肺脾肾)。书中称为食物上品。及为补虚除痨之用。(考之本草不收。方书罕 
用。) 
盖谓此物由于鸟衔海粉作窝。悬于石崖。得阳和风日之气而成者也。海粉本属寒咸。得鸟衔 
于风高之处而为甘平。洵可入肺生气。(肺处至高之处。)入肾滋水。(咸入肾。)入胃补中。 
(甘入脾胃。)俾其补不致燥。润不致滞。而为药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是以虚痨药石难进。 
(咳吐红痰。每兼水糖煮食。)用此往往获效。义由于此。然使火势急迫。则又当用至阴重 
剂 
以为拯救。不可恃此轻淡以为扶衰救命之本。而致委靡自失耳。 

[上编\卷一补剂] 平补
内容:(卵生)蜜蜡入胃绝痢入肝活血 虫蜡生肌活血 
蜡(专入肝脾)。本有二。一出于蜂蜜之滓而成。即蜜凝结之粗者也。其蜡有黄有白。 
一出于 
树之蜡。其蜡由木之虫而得。故又名虫白蜡。(白蜡有二)二者气味不同。性亦微别。如蜜 
蜡 
味淡性平。其蜡本由蜜成。蜜本润物。则蜡亦润。故能主润脏腑经络。而有绝续补伤生肌之 
妙。(甄权治孕妇胎动下血不绝欲死。以鸡子大一枚煎三五沸。投美酒半升立瘥。)蜡止存蜜 
粗 
粕。其性最涩。故又能止泻绝痢。(仲景治痢有调气饮。千金治痢有胶蜡汤。华佗治下痢食 
即吐。用白蜡方寸匙。鸡子黄一枚。石蜜同苦酒发灰黄连末各半鸡子壳。先煎蜜蜡苦酒鸡子 
四味令匀。乃纳连末灰发。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尽。神效。)今人以情不投而曰嚼蜡。即 
味淡之意也。又凡荡除下焦之药。以此裹丸。亦其免伤上部之意。蜜蜡之用如此。至于虫蜡 
。系生蜡树所产。蜡树属金。性最坚强。虫食其叶而成。味甘气温。按甘益血补中。温能通 
经活络。故书载能止痛生肌补虚绝续。与桑螵蛸同有补虚之意。可为外科圣药。是以郑赞寰 
云。汪御章尿血。用白蜡加于凉血滋肾药中。遂愈。又书云。用此合合欢皮。同入长肉膏中 
神效。又治下疳。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敛。以半两入鲫鱼腹中煮食。治肠红神效。则知虫 
蜡亦皆生肌活血之味。但蜜蜡味甘淡涩微温。虫蜡则味甘不淡而温也。蜜蜡因有涩性。可以 
止泻治痢。虫蜡涩性差减。而痢则鲜用也。蜜蜡本于蜂蜜之气。仅得甘之余气而成。而所主 
在胃。虫蜡得树收敛坚强之气。而所治专在筋肉骨血也。二者微似之中。恍惚之际。不可不 
知。

 



内容:按李时珍云。命门为藏精系胞之物。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脊骨第七节两肾中。 
此火 
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脑。为生命之源。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生人生物。俱 
由此出。又按汪昂谓。人无此火。则神机灭息。生气消亡。赵养葵谓。火可以水折。惟水中 
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必择其同气招引归宇。则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此火之所由补也。第 
世止知附桂为补火之最。硫黄为火之精。越外毫不计及。更不知其附桂因何相需必用。讵知 
火衰气寒而厥。则必用以附子。火衰血寒腹痛。则必用以肉桂。火衰寒结不解。则必用以硫 
黄。火衰冷痹精遗。则必用以仙茅。火衰疝瘕偏坠。则必用以胡巴。火衰气逆不归。则必用 
以沉香。火衰肾泄不固。则必用以补骨脂。火衰阳痿血瘀。则必用以阳起石。火衰风冷麻痹 
。则必用以淫羊藿。火衰风湿疮痒。则必用以蛇床子。火衰脏寒蛊生。则必用以川椒。火衰 
气逆呃起。则必用以丁香。火衰精涎不摄。则必用以益智。至于阳不通督。须用鹿茸以补之 
。火不交心。须用远志以通之。水窍不开。须用钟乳石以利之。气虚喘乏。须用蛤蚧以御之 
。精滑不禁。须用阿芙蓉以涩之。皆当随症酌与。不可概用。若使水火并衰。及或气陷不固 
。阴精独脱。尤当切禁。否则祸人反掌。 
[上编\卷一补剂] 补火
内容:(毒草)补命火逐冷厥 
附子(专入命门)。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好古曰。其性走而不守。非 
若干 
姜止而不行。)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 
。用此无不奏效。(吴绶曰。附子乃阴症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 
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 
回生之功。近世阴症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 
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 
之?)故书皆载能治寒毒厥逆。(书曰。阴阳不相顺接谓之厥。又曰。厥者尽也。逆者乱也。 
即血气败乱之谓也。凡厥有阳有阴。但察伤寒初起。头痛发热恶寒。后则四肢厥冷。乍温。 
大便燥实。谵语发渴。扬手掷足。不恶寒但恶热。脉来沉滑而数。重按有力。是为阳厥。宜 
用承气白虎等汤以治。若初起并无身热头痛。便恶寒。四肢厥逆。直过肘膝不温。唇与爪甲 
青黑。欲引衣倦卧。二便清利。不渴。或腹痛泄利清谷。或凛凛面如刀刮。或口吐涎沫。或 
干呕呃逆。脉来沉细无力。方谓阴厥。宜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以治。)呃逆呕哕。(寒呃症不 
一端。有误服寒凉水饮停心而致气逆而呃。有阳气衰微内寒迫其相火上冲而呃。有偶食生冷 
阳气不得舒发而呃。有阴寒直中于胃而致气不克舒而呃。有吐利后胃气虚寒而呃者。经曰。 
病深者必发哕。属于胃中虚寒者居多。)膈噎脾泄。(食至喉即返。是槁在于吸间厌会。其症 
谓噎。食下胃脘。须臾吐出。是槁在于贲门。胃之上口。其症谓膈。食下良久吐出。是槁在 
于幽门。胃之下口。其症谓之反胃。历考诸书。皆以噎膈为有火。反胃为无火。而士材又谓 
但察脉大有力。呕吐酸臭。当作热治。脉小无力。呕吐清水。当作寒医。色之黄白而枯者为 
虚寒。色之红赤而泽者为实热。能合色脉。庶乎无误。汪昂云。脾泄。命火不足。)冷痢寒 
泻。霍乱转筋。拘挛风痹。症瘕积聚。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小儿慢惊。痘疮灰白。痈疽不 
敛。(皆属于寒者。)其入补气药中。则追失散之元阳。入发散药中。则能开腠理以逐在表之 
风寒。入温暖药内。则能以祛在里之寒湿。(虞抟)独书所云入补血药。则能以滋不足之真 
阴 
。缘阴与阳。相为依附。补阳即所以滋阴。若使水亏火盛。用以辛热纯阳。不更使火益盛而 
水益亏乎!(好古曰。非身凉而四肢厥逆者。不可僭用。服附子以补火。必防涸水。)故崔氏 
八味丸中。用此以为补阴向导。使阴从阳复。然丹溪谓其雄悍无补。而且杀人。其言似谬。 
(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靳州卫张百户。 
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岁康健倍常。宋张杲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 
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支。寿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者 
。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但阴极似阳。服之不宜热投。( 
时珍曰。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气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 
热药冷冻饮料。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火益。此反治之妙 
也。)发散附子须生。(如四逆汤。生附配干姜之类。)用补附子宜熟。(如仲景麻黄附子细辛 
汤。熟附配麻黄之类。)以西川彰明赤水产者为最。皮黑体圆。底平八角。重三两者良。水 
浸面裹。煨令发拆。乘热切片。反半夏、乌头。(即附子之母)性轻逐风。不似附子性重逐 
寒 
。乌附尖能吐风痰以治癫痫。取其直达病所。(常山吐疟痰积饮在于心下。瓜蒂吐热痰在膈 
。木鳖子引吐热毒从痰外出。莱菔子吐气痰在膈。参芦吐虚痰。乌附尖藜芦吐风痰。)天雄 
细长。独伙无附。其身大于附子。其尖向下。能补下焦命门阳虚。然辛热走窜。止属主治风 
寒湿痹之品。侧子连生附侧。宜于发散四肢。故治手足风湿诸痹。其功皆与附子补散差殊。 
畏人参黄 甘草防风犀角绿豆童便。反贝母半夏栝蒌白芨白 。中其毒者。黄连犀角甘草节 
煎汤解。黄土水亦解。 

[上编\卷一补剂] 补火
内容:(山草)补火散寒除痹暖精 
仙茅(专入命门)。辛热微毒。据书皆载功专补火助阳暖精。凡下元虚弱。阳衰精冷失 
溺无子 
。并腹冷不食冷痹不行。靡不服之有效。以其精为火宅。火衰则精与血皆衰。而精自尔厥逆 
不温。溺亦自尔失候不禁矣!此与附桂硫黄胡巴破故纸淫羊藿蛇床子远志同为一例。但附子 
则能以除火衰寒厥。肉桂则能以通血分寒滞。胡巴则能以除火衰寒疝。淫羊藿则能以除火衰 
风冷。蛇床子则能以祛火衰寒湿。硫黄则能以除火衰寒结。破故纸则能以理火衰肾泻。远志 
则能以除火衰怔忡。虽其所补则同。而效各有攸建。未可云其补火。而不分其主治于其中也 
。故凡火衰病见。用之不离附桂。余则视症酌增。然亦须视禀赋素怯则宜。(沈括笔谈云。 
夏文庄公禀赋异于人。但睡则身冷如逝者。既觉。须令人温之良久。乃能动。常服仙茅钟乳 
硫黄莫知纪极。此禀赋素怯则宜。)若相火炽盛。服之反能动火。为害叵测。(张果老说云。 
一人中仙茅毒。舌胀退场门。渐大与肩齐。因以小刀 之。随破随合。 至百数。始有血一点 
出。曰可救矣!煮大黄朴硝服之。无害也。)然川产者少。伪充者多不可不辨。以竹刀刮切 
。糯米泔浸去赤汁。酒拌湿蒸。勿犯铁器。 



内容:(隰草)补火逐冷除疝胡芦巴(专入命门)。苦温纯阳。亦能入肾补命。故书载暖丹田。壮元阳。治肾脏虚冷。 
并疝瘕冷气。小肠偏坠。寒湿香港脚。(时珍曰。胡芦巴。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 
不能归元者宜之。宋惠民和剂局方有胡芦巴丸。治大人小儿小肠奔豚偏坠。及小腹有形如卵 
。上下走痛不可忍者。用胡芦巴八钱。茴香六钱。巴戟去心。川乌头炮去皮各二钱。楝实去 
核四钱。吴茱萸五钱。并炒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盐酒下。)功与仙茅附子 
硫黄恍惚相似。然其力则终逊于附子硫黄。故补火仍须兼以附硫茴香吴茱萸等药同投。方能 
有效。系海外胡萝子。四声音相近故名。酒浸曝干炒
[上编\卷一补剂] 补火
内容:(山草)补火逐冷散风 
淫羊藿(专入命门。兼入肝肾)。辛香甘温。诸书皆载能治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 
产。且能治冷风劳气。四肢麻木不仁。腰膝无力。(时珍曰。淫羊藿味甘气香。性温不寒。能益精 
气。乃手足阳明三焦命门药也。真阳不足者宜之。)盖因气味甘温。则能补火助阳。兼有辛 
香。则冷可除而风可散耳!至云久服无子。恐其阳旺多欲。精气耗散。无他故也。(弘景曰 
。淫羊一日百合。盖食此藿所致。)去枝。羊脂拌炒。山药为使。得酒良。 

[上编\卷一补剂] 补火
内容:(芳草)补火燥湿宣风 
蛇床子(专入命门)。辛苦性温。功能入肾补命。祛风燥湿。故凡命门火衰而致风湿内 
淫。病见阴痿。(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等分为末。蜜丸酒下。)囊湿及女子阴户虫蚀。(蛇床子一两 
。白矾二钱。煎汤频洗。)子脏虚寒。(取蛇床子仁为末。入白粉少许。和匀如枣。绵裹纳之 
。)产门不开。暨腰酸体痹带下脱肛。(脱肛。以蛇床子甘草为末服。并以蛇床末敷。)与夫 
一切风湿疮疥等病。(蛇床子一两。轻粉四钱。为细末。油调抹。)服之则阳茎举。关节利。 
腰背强。手足遂。疮疥扫。至于大疯身痒难当。作汤浴洗。产后阴脱不收。用此绢袋熨收。 
但性温燥。凡命门火炽及下部有热者。切忌。恶丹皮贝母巴豆。去皮壳。取仁微炒。 

[上编\卷一补剂] 补火
内容:(山草)补火通心 
远志(专入肾)。辛甘而温。入足少阴肾经气分。强志益精。凡梦遗善忘。喉痹失音。 
小便赤涩。因于肾水衰薄而致者。宜用是药以补。盖精与志皆藏于肾。肾气充则九窍利。智慧生。 
耳目聪明。邪气不能为害。肾气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时珍曰。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 
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不能蛰闭封藏。故精气不固也。昔人治 
喉痹失音作痛。(火衰喉痹)远志末吹之。涎出为度。非取其通肾气而开窍乎?一切痈疽背 
发 
。从七情忧郁而得。单煎酒服。其渣外敷。投之皆愈。非苦以泄之。辛以散之之意乎?小便 
赤浊。用远志甘草茯神益智为丸。枣汤服效。非取远志归阴以为向导之药乎?但一切阴虚火 
旺 
。便浊遗精。喉痹痈肿。慎勿妄用。去 心。用甘草水浸一宿。曝干焙干用。( 曰。凡使须去心。否则令人烦闷。)苗名小草。亦能利窍。兼散少阴风气之结也。畏珍珠藜芦。得茯苓龙骨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