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教育中的经典缺失

 纸烟 2012-09-25

中国教育中的经典缺失

  
  唐晓敏
  
  关于教育,古人中外的有识之士有个共同的见解,这就是好好读书。特别是阅读经典性的作品。叔本华曾说:“一部才华四溢的名著,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万世而常新。”他还说道:“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一拿起一本这样的古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的轻松、愉快、清静、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似的舒适。这原因,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中国学者王瑶也说:“人的一生,通读几本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很有必要,通读才能知道它的完整的思路,才能领会它的整体气魄。”而他的学生杨义谈到《史记》时发挥了老师的思想,说道:“《史记》的结构宏伟工整,富有哲理意蕴。……显示了总览历史浮沉兴废的伟大气魄。如果读书也可以‘养气’的话,是不妨读一读这类大书的。也许每读完一种,你会享受到精神被提升至一个新境界的喜悦。”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所任校长职的帕夫雷什中学,要求他的学生阅读的文学名著共有162部之多,包括荷马诗史、《神曲》、《唐?吉诃德》、《浮士德》、《战争与和平》、《罪与罚》等等。他说:“我们的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在青少年时期读完这些书。”
  但在目前,我们的学生,不用说中学生,就是大学生,能够阅读这些经典的,恐怕几乎没有。潘文国在他所著的《危机下的中文》中说道:“我们曾在某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对非中文系的120名二年级学生作过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是,有多少人读过四大名著,结果120人中,只有一名学生阅读过四大名著,还有一名学生说“看过其中的三本”。有些学生反映,这样的书看了开头的几页就看不下去了。”我们今天的教育离经典越来越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