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民族秀作者:gee2k 2010-08-28 14:38 星期六 晴
清朝道光年间,鸦片成为大祸,每年因此而流失给外夷的银子数以千万计,让朝廷很是心疼。皇上想禁烟、缴夷,官员们却都各怀鬼胎——都知道这事不好干:洋人那么厉害,这不是鸡蛋碰石头么?
心里这么想,嘴上却不能这么说。在那个时间,全国人民都坚信我天·朝最大最牛最高明,谁敢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那必定是民族罪人,就算过得了皇上这关,你过得了舆论这关么?百姓、士人的唾沫,淹死你一家老小都有余。于是官员们都在奏章上唱高调,说烟祸该剿,但谈到动作却谁也不抻茬。 只有林则徐明确地站出来支持缴夷,说洋人并不难对付,于是皇上就派他作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烟禁事宜。林则徐到广东,以严厉手法治卖鸦片的英国人,他派兵把英商所在的十三行围了起来,并禁止外人给里面送食物。数日后,英商屈服,上缴了鸦片二万多箱,尽被林则徐销毁。初战得胜,道光皇帝大喜,觉得缴夷派可靠,还要给林则徐升官。但没过多久英国人打回来了,林则徐严密戒备,做了很多准备,广州俨然铁桶一般。但英国人舍弃了广州,北上打下定海,然后直奔天津大沽口。道光此时觉得林则徐不行,马上革了他的职,换了抚夷派的琦善来处理此事。经过一番拉锯、勾兑,仗却还是打了,大清输了,失掉了多员战将,赔了大笔款项,并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割了香港。 经此一役,国家确是颜面扫地,民族情绪却更加高涨,仇外之心,随着诸国洋人在国内得到权利的增加而日益提升,乃至于在广州发生趁洋人外出郊游时暗杀洋人的事件。时任两广总督的耆英依法处置,反而激起了民愤,认为他是洋奴、卖国贼。 失去了民心,耆英在广州待不下去了,朝廷只好调他回京,派了徐广缙接替。徐赴任之前,致信林则徐求教驭夷之法,徐回了四个字“民心可用”。徐果然利用民心,在答应缓两年允许英国人入广州内城做生意的时间到期之际撕毁约定,煽动市民抗议,阻止了英商。英国人也怕硬来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入不入城也不是什么原则大事,就算了。此事成为缴夷派再次获胜、清国人民扬眉吐气的一大壮举,得到朝野上下一致赞赏,徐广缙因此被赐爵位,上上下下一派欢天喜地。道光皇帝还特地为此降旨,褒奖广州百姓,称赞他们是令人感动的人民。 在这种小事上争来的尊严毕竟不堪真用,几年后,为修改条约的事,英法联军进军广东。令人感动的人民和可资依赖的民心一点没起作用,广州失守,继而天津失守,最后北京都差点失守。只好重新坐下来谈,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一败再败,人民屈辱之余,却更加认定朝廷无能,没有血性。当年那个拍案而起、做好一切准备要跟洋人决一死战的林则徐成了他们怀念的英雄,大家都觉得,英军当初放弃广州就是因为怕林则徐,如果当初朝廷没有撤林则徐的职,而是重用他,国家绝不至于如此。那么,这个英雄是如何看待洋人问题呢? 南京条约签订之前,英国战舰打下定海之后,林则徐被谪戍伊犁。途中,他写了一封家书,给自己的一个好友,并嘱好友万勿泄露其内容。这封家书很多年后还是公开了,信中是这样写的: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陆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尔。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陆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一句话以总结:实力相差太悬殊,本国无法匹敌。可见,林早已清楚真相,并非如他表现的那样有自信。据史料记载,到广州之后不久,他就意识到大清对夷人太缺乏了解,大清一直以来的妄自尊大只是个梦而已,因此已暗中着人翻译夷人资料、学习夷人技术。但他还是要硬着头皮表现成那样,不戳破公众的梦,无非是明哲保身的另一种方式而已——说真话是要遭骂的,表演则可获美名。可怕的不仅仅有上级、皇帝,民众之口同样可以杀人。在朝野上下一致喊爱国的时候,不演爱国,怎么行呢?! 不过,喊也好,演也好,都是虚的,抵不上实用。所以还得需要不爱国的“奸人”们,出面去签条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