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高中同学吕仲宣写的一篇关于孩子早期教育的文章。尽管我们的孩子不一定都像他儿子那样才叫成功,尽管每个孩子的先天因素不尽相同,但我觉得他的早教理念和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从吕川的学前教育谈起——吕仲宣 一.学前教育事半功倍
我的儿子吕川今年以较好的成绩提前考入天津某中学实验班,为此,我的同事,朋友,邻居们都来祝贺。接着对我提出许多问题:你是教师、是怎样辅导吕川的?请家教了吗?吕川都参加过哪些辅导班、提高班?平常几点起床、几点睡觉、看电视吗?平常看什么样的书、看多长时间? 激烈地竟争迫使家长们都非常关心自己孩子地成长。多数家长从孩子入学开始选好学校、入提高班、请家教、买参考书、能想到的、能办到的、不辞辛苦,都努力去办。天天陪孩子灯下苦读,然而效果并不如家长所希望的,这是因为家长们忽视了学前教育。对于吕川的教育,作为家长,我们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抓好学前教育(关键是超前教育,即三周岁以前的教育),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前教育何时开始?越早越好。 打开字典查一查,聪:听觉灵敏,明:视觉灵敏。那么孩子自从有了听觉和视觉就应该进行超前教育。孩子会说话一般是一年以后,其实孩子在会说话以前已经 “心里有数”。 吕川是奶奶带着长大的,奶奶总是看着孙子那一哭一笑,那一伸一蹬,对孙子说话,逗孙子玩耍,这就是最早的教育,这比放在托儿所里让孩子望着天花板要强得多。 吕川出生八、九个月时,我下班回家,让奶奶对吕川说“看爸爸回来了!”每天坚持,其实孩子视觉能看到爸爸的形象,听觉能听到“叫爸爸”的声音,使视觉和听觉统一,这就是超前教育。 我的一位同事很重视超前教育,孩子不会说话时,就能认识许多实物的画片让孩子把“马”拿过来,再把"车”拿过来,孩子都能准确地拿来。我一位同事的妻子是英语教师,同事把一岁一个月的孩子带到办公室,当用英语说出“把报纸拿过来”时,孩子能听懂并且把报纸拿过来了。其实汉语、英语对于一岁一个月的小孩是同等的,都是一种听觉信号“拿报纸”与视觉信号“报纸”的统一。 孩子会说话了,孩子的反应,已经能够准确表达出来了,可以由认物、认图到认字,识数了。 我校有几位教师都重视对孩子的识字教育,一般从一岁到二岁半可以认识二三百个字、或更 多一些。但孩子到二岁半以后,独立活动能力增强,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弱,活动范围增大,对识字的兴趣减弱,再让孩子继续认字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家长就不再坚 持,过一段时间,已经认识的那二三百个字慢慢地也忘了。有的家长说:“白学了这么多字,到上学时全忘光了。”其实,这位家长认识有误。教育是一个开发大脑 潜力的过程,并不能用识多少个字来评价,在认字过程中,听觉、视觉、语言、都得到训练,使孩子更聪明,已经达到了目的。孩子独立性增强,活动范围增大是能 力提高的一种进步,这比识字更重要。 教孩子识物、识字、识图都不困难,但教孩子识数,多数家长教都感到很困难。 我们教吕川识数,最早在吕川一岁五个月时,当时教吕川用一个手指表示一岁。后来又叫吕 川伸出二个手指表示二,经过多次训练,吕川也能掌握。让吕川伸出三个手指表示三时,就遇到困难了,那么我们也不着急,以后再说。超前教育的特点不同于课堂 教学。不是我们想教什么,而是孩子想学什么。有的家长见教了几次也教不会,就失去信心和耐心,不再教了,或是认为不该教了,都是不对的。 我们又教吕川顺序数出1~10,我们反复说,吕川反复听,我们用1至10的顺序作吕川的催眠曲,这就与吕川听歌谣没有什么区别了。到一岁八个月时,吕川就能很熟练的顺序说出1~10。 吕川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数学竟赛获奖,并不是我们给他讲多少题,参加过多少提高班。我们认为分辨1和2,能顺序数出1~10,对学生来说是再容易不过了,但对一岁多的孩子,就要几个月的教育,而几个月对大脑潜力的开发可以终生获益。 其他孩子的大脑潜力是否也能得到开发呢?回答是“可以的!” 一次我问住学校旁边的一个三四岁的小孩,让他顺序说出1~10,那小孩却说出1、2、3、4、5、6、7、8,2、2、3、4、5、6、7、8,说明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学校每天播放广播操的口令,孩子反反复复地听,在无意识中自然地记住了做操的口令。 吕川在学前(一般指3至6岁)参加过幼儿绘画班,乐理班,还学过一段小提琴。时间都不 长,都是一个过程。绘画可以提高孩子的视觉分辨能力、空间想象能崐力。参加乐理班、拉小提琴能提高孩子听觉分辨能力、乐感、发展想象力,获得欢乐。同时拉 小提琴左手指的活动,能促进吕川右脑的发育。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上这么多班,结果什么也没学成。实际我们从参加班开始,就没有学成的想法。学前班也没学成的可能,但对造就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二 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培养能力才是目的
学了几个字,又会简单的加减运算,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就没什么作用了。而这几百个字和简单的加减运算孩子入学后再学比较容易,而安排在学前会不会是自找麻烦呢?不是自找麻烦,因为学前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学多少知识,而是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开发大脑的潜力,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吕川学前受到较好的教育,入学后学习非常轻松,这样就有精力有能力学习更广泛的知识,思考更深入的问题,这样又为三四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于吕川来说可以终生获益。 吕川课上能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此外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是与同学们交往,在 一起玩、看书、下棋、踢球、看电视、玩游戏机、做游戏,这些也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对此吕川是很幸运的:一是吕川所在小学一至三年级时实行的 是二步制;二是吕川小学时的班主任能注意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三是作为家长,我们把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视为同等重要。 学习实际上是跑马松,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但对每次考试的成绩并不重要。 二年级时吕川因一道算术题错了扣4分,而排在班里第六名,我们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劝 他,大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何况小孩儿呢,只要我们努力了,知道错在什么地方,今后注意就行了。为此,吕川不但学习是轻松的,而且每次考试对待成绩的名次都 很轻松。即便多次在班里考第一名,我们也视为很平常的事,即不表扬,也不奖励。 四年级时发现吕川书包里有份“××区小学学科特长班培训学校”入学考试通知,从时间上 看已经过去二周了,吕川即没去考试,也没告诉我们。当我们问吕川时,他说:“星期日是我玩的时间。”我们认为吕川的想法是合理的,我们就支持了吕川的想 法。同时对吕川提出要求:“学校给了你通知说明你有数学特长,今后应注意发展,应找些“特长”的题目来做。”吕川答应了,并且这样做了,后来他的数学特长 确实得到了发展。 有次看到吕川在看电视中的“巧学围棋”,发现吕川对围棋有兴趣。我就买了围棋,并且成 了他的第一任老师。买了巧学围棋的书这算是请了正式的教练。不到半年我就下不过只有九岁的吕川了。吕川看棋谱就象看小说一样着迷,其实下棋本身就是抽象思 维过程,对培养吕川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利的,这比让孩子做枯燥的数学题要感兴趣,效果也好。吕川数学竟赛次次获奖,与爱围棋是否有关系,我认为关系是 肯定的。 我们支持吕川学围棋并没有指望吕川成为围棋名家。我邻居一小孩学电子琴已有进步,家长 很高兴,准备投资进一步学习。到音乐学院拜师,老师说孩子手指不够长,没有发展前途。家长很失望地说:“孩子是材料,我们砸锅卖铁给孩子买好钢琴,不是那 材料,也别费那心啦”。于是把是电子琴收起来,害怕弹电子琴影响孩子的学习。 由于目前对学外语很重视,不少家长给孩子买了英文打字机,但多数孩子感到很枯燥,学计 算机很时兴,有条件的家长又开始给孩子买计算机,但多数孩子感兴趣的却是游戏机的功能,使家长们很失望。吕川的手指不够长,学习键盘乐也没前途,但我们仍 然支持吕川学电子琴。其实学电子琴能锻炼听力,为将来学外语打下基础。弹电子琴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为将来操纵计算机打下基础,这就是愚教于乐。吕川很感 兴趣,弹出自己喜欢的曲子很高兴。上台演出又给别人带来欢乐,更深层的是为将来学外语和操纵计算机打下基础。 吕川六年级时我正教初三毕业斑,他妈又出差不在家,一天我下班回家后,发现吕川已经把 饭做好。从吕川的眼光看出他是很高兴的。看到吕川第一次做饭我心里很高兴。后来学校有一次写作文,题目是:“第一次××”,吕川就写了“第一次做饭”,作 文写得很成功。放多少米,如何测量水的多少,使用煤气灶、高压锅应注意什么,如何控制火的大小,如何计时,做饭的过程是吕川自已实践的,就能写得很具体, 很细致。使用煤气灶、高压锅做饭,自己心里很紧张。饭做熟了,自己很高兴,同时又能想象到疲惫不堪的爸爸回家后心里是如何高兴,这些心里描写也很真实。正 因为有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感受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可见丰富的课余生活,也是培养孩子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
三
如果孩子能自己去读书,就能发挥孩子自身能力,去获取更多的知识,那么能力和知识就处于良性循环。 阅读的前提是识字,而且需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 吕川是从一岁十个月开始识字的,这是我放暑假在与吕川玩的过程中进行的:一是要保证孩子确实在玩,是玩中学,没有“学”的负担,心情总是很愉快的;二是每天可以教一二次,但每次不超过十分钟。 开始时,用买到的一本幼儿识字课本做教材,特点是每一页一个大大的图,只有一个字,还 有歌谣。在教吕川看图时,讲明图的意思,模仿图中的动作,朗诵孩子喜欢的歌谣。该书的第一个字是“人”,吕川就双腿叉开,双手抱在一起,用身体做成“人” 字,这就是书上画的。本来就是人、口、手等简单的字,吕川认起来也不困难,在高高兴兴的玩中,约一个月学完一册,认识了三十八个字。 幼儿识字课本第二册,对于一岁十一个月的吕川来说缺点是图少了些,字也繁了些吕川感到 枯燥,兴趣不大,不易接受。当初这类书不多,也找不到更好的课本。我们对玩的方法又进行了改进,除了看课本,又写出了卡片,并且在墙上贴出了生字表。这样 每次都与吕川做游戏:找出一张卡片,让吕川在书中找出来读一遍,再指出墙上生字表中的那个字。这样同一个字,每次都这样重复几遍。 此外,我用积木条摆出工、人、厂、个、日等简单的字,问吕川能摆出来吗?吕川说能,接着也模仿我摆出那些字,这样反反复复地,最终这些字在不知不觉中就都能认出来了。 有的字需要结合实物,例如:头、眼、鼻、耳、口等。拿出卡片让吕川指出爸爸的头,再模模自已的头,我又在纸上画出头,在旁写出“头”字,这也是多次重复。 有次我拿出卡片“田”字,吕川很有信心地读成“糖”。这是因为吕川有糖是甜的生活经验。而对“田”却一无所知,这样“田”字我就先不教了。等到星期日,我 用自行车带吕川到郊区的菜地,让吕川看那一畦畦的菜地,我又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一畦畦的菜地,然后指出“田”是田地的田,再拿出课本看书上画的田地。这样字 讲清楚了,吕川理解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从此星期日就经常带吕川到公园,让吕川知道山、河、树、亭、桥等。先认识事物才能认字。那么在认字过程中 促进了吕川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例如:冷和热,就让吕川在冬天先到屋外,再进屋里,讲明屋外冷,屋里热,冬天冷,夏天热;天冷水变冰,天热冰变水;大雁由于怕冷向热地方飞去,向太阳那边飞去等…… 是否应在学前对孩子进行识字教育至今人们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只要孩子能够接受就应及早地进行识字教育,一是促进孩子听觉、视觉能力的发展,二是促进孩子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三是及早地掌握阅读能力,拜书为师,变依赖父母为依赖书,也就是依赖自已。 教孩子认字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按成人心里,按成人教学计划进行,而应尊重孩子的心里, 懂得幼儿心理特点,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追踪孩子的兴趣才能做到玩中学,而且每次时间不能太长,宁肯不教不能让孩子心里不快。记住愉快可促进孩子大脑的良 性发展,不快就影响孩子大脑的良性发展。即使认几个字,也是失大于得,也许不赞成幼儿识字的人们都是看到这一点的原因。 经过约半年,吕川识字已经达到三四百字,但达到阅读能力最低也要超过五百多字。此时,吕川独立性增强,识字教育遇到困难。要继续进行识字教育,还要保证是玩中学,保证心情愉快,这就需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 我们认真观察吕川对什么感兴趣,我们的教育要追踪吕川的兴趣,抓住吕川的兴趣。孩子只有对他感兴趣的事物才能精力集中,教学才能有好的结果。 吕川对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也许吕川不明白为什么这种和房屋一样的东 西能来回活动,无轨电车上还拖着大尾巴。我带吕川到路边去看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拿出纸来画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在纸上写公共汽车、无轨电车,用卡片摆出 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读一张卡片,摆一张。吕川的兴趣持续很久,这种认字方法也待续很长时间。有时是先读识字卡片,不会的,我教给他,都读对了,我给吕川 画个无轨电车作为奖励,吕川很高兴。后来吕川学着我用识字卡片去摆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自己画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这样还促进吕川绘画能力的发展。 有一阶段中央电视台经常播放歌唱祖国等三首歌曲。吕川很爱听很爱唱,还学着电视里的样 子边唱边舞。记得一次我们在玩什么,玩得很高兴,很投入,突然邻居家的电视里传来歌唱祖国的声音,吕川立即放下手中玩具,很快跑到邻居家去看电视。我发现 吕川对此有这么大的兴趣,就找来歌片,用一厘米以上的字把歌词抄下来,当然里边有些吕川认识的字,还有许多吕川不认识的字,但吕川很感兴趣,很高兴。屋里 屋外地举着歌片唱起来没完。最终不但歌会唱了,而且歌词中的所有字都能认出来。 吕川认字数目超过五百多字以后,对幼儿读物有了基本阅读能力,再有不认识的字,就主动 问我们,阅读使吕川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幼儿看书不同于成人,成人看完一遍就不再想看了。幼儿看书是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问,这样识字的速度也就加快 了。识字为了阅读,阅读又能认识很多的新字,这样就处于一种良性循环。 吕川能读书了,我们就到书店选些适合吕川的书,有时超前买一点,现在不能看,过一段时间他就能看了。 有次下班回家,吕川高兴地把我叫过去,指着一堆折纸对我说:“爸爸你看,这些都是我折 的、”原来他是按“有趣的折纸”一书折的。“有趣的折纸”一书我已经买了很长一段时间,吕川并不感兴趣,因为幼儿园教了折纸,吕川回家后自己折纸,又看到 这本书,正是因为吕川有了实际折纸的实例,又有阅读能力,就能看懂书中的文字说明、画图、符号、虚线、实线、折法。不用别人教,自己用眼用脑动手也能折 出。这时书就成了吕川的老师,吕川可以从书中学习了。这就是我认为让孩子及早掌握阅读能力的原因。阅读能力又可以帮助吕川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 还有一次下班回家,吕川即高兴又兴奋地问我:“你知道水星为什么不掉下来吗?”我说:“不知道。”他说:“那是太阳拉着它啦!”马上打开“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指着书上的内容和插图。 吕川减轻了对父母的依赖,转向对书的依赖。对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小朋友们来找吕川玩,吕川也舍不得那本他喜欢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把它放在身上,最后那本书是丢了,但这也说明吕川对书是有多么大的兴趣。 还有许多途径都能帮助吕川识字。例如每天中央电视台的气象预报,有广播员的声音,有画面上的文字。后来又买来中国政区拼图,吕川拼过多次,记住了这些省及省会的城市名,认识了一些新字,同时也学了一些地理知识。这样吕川在入学前已经能认识二三千个字了。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也促进了认识客观世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能力的提高。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便多的字,阅读可以拜书为师,更好地学习各种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识字和阅读越早对孩子大脑潜力的开发越有利,这样才能使知识和能力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四、用脑才能开发大脑 吕川能区分1和2,能顺序说出1到10,这仅仅是开始。引导吕川用脑,区别不同的几何 图形、方位、比较大小。例如:床和桌是方的,球是园的;床上床下,桌上桌下,屋里屋外;不同积木我把那块大的拿过来,你拿那块小的,把中的送给妈妈。对成 人来说这是极简单的事,对一岁多的孩子来说,得先要动脑想想,判断之后才能行动。判断就是用脑的过程,就是在开发大脑。 教孩子认识数比教孩子识字要困难得多,越是困难越极早开发其意义越大。 吕川已能区分实物1和2,但要说出“3”来,这是个突破,当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那时 花5分钱可以买一小袋糖豆,吕川午睡醒来之后,我先给他一个,让他说1,然后让吕川吃,我又给他两个,让他说2,我又让他吃了,最后我给他三个,让他说, 他说不出来,就先不给他吃,停一会儿,最后我说出3,让他再说一遍,之后再让他吃。这样反复进行多次,吕川最后能自己说出3来,如此练习,让吕川说4和 5,比说3要容易得多。 用一副跳棋与吕川摆着玩,摆出个圆,摆出个方,摆出个三角形。同时叫吕川区别红、黄、 兰、绿四种颜色,教吕川区别黑、白。进一步和吕川玩扑克牌,教吕川区别黑桃、红桃、方块、梅花,把扑克牌归类。通过讲吃饭用右手,踢足球用右脚教吕川区别 左右。这样增强吕川的观察和分辨能力,也增强了吕川的记忆能力。 到二岁一个月时,吕川已能用一只手的手指表示出1至5,用两手的手指表示出6至10,实际只是顺序数出,并没有达到能认识1至10的程度。能顺序说出1至10是能顺序数出1至10的前提,能顺序数出1至10又是能认识1至10的前提,对于孩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和吕川玩扑克牌除了分辨花色之外,又开始认识阿拉伯数字1至10。认识数字比认识数要容 易,这与认识简单的汉字没什么区别,但要认识实物1至10就比较困难了。这时我又把扑克牌边上的数字剪掉,只剩下点了,这样就组成1至10点各四套。与吕 川分别出牌玩,说明大小,大的是赢。开始只排出1至4来玩,已经很熟了,再玩1至5的牌,逐步地增多,最后达到认识1至10。 余下的扑克牌用纸盖上上面的字和图,画出“△”三角形、“□”正方形、“○”圆、“☆”五角星、“—”直线、“=”平性线、“∠”角、“⊥”垂直等几何图形,教吕川区别不同的几何图形。 当吕川已经能非常熟练地掌握1至10之后,又买来个计数器,是一个架子上有十根铁棒, 每根铁棒上有十个珠子。用拨过来的珠子表示数,这样就可以进行1至100的计数能力训练。只要保证做到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每次时间不长,也可以用适当 奖励的办法,慢慢地,孩子最终是可以掌握的。 给吕川买来七巧板,按图拼出各种形状,自己任意拼图。又买来些拼图的书,按书自制拼图 板,摆图明拼,还有按图暗拼(指的是只有外周边的图,内部各拼图板之间的线没有画出来),这就进一步培养吕川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今后吕川的理科学习是非常 有益的。后来又玩中国政区拼图,对中国地理常识有些了解。再后来在吕川认字的基础上,找来历史课本,自制了中国历史拼图,对中国历史朝代的年代也有了初步 的认识。 孩子能力的培养不单是识字和计数,而应是多方面的。 例如孩子刚会说话时,只能说出一个字,后来过渡到能说出两个字,最后才能说出三个字或 短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等着自己成长是消极的,促进孩子成长是积极的。在孩子学话的过程中,积极和孩子对话,孩子能说一个字,我们就反复的与他说两个 字,引导孩子去说两个字。任何事物都是相关的,对孩子讲:太阳出来了,天亮了;冬天来了,天冷了;夏天到了,天热了等等。这即是帮助孩子学说话,也是引导 孩子观察客观世界。 让吕川自己系鞋带,先是帮助他系上,后来让他自己系。当他自己系上鞋带后,自然产生一 种成功感,吕川就来了兴趣,见鞋带就系。而且自己反复进行。我们又让吕川扣扣子,但吕川还扣不上,但是练本身就是目的。有次吕川把元珠笔拆了,自己想再装 上,我们就让他装,并且帮他装。还有一次到同事家串门,看到一个底部可以开启的烟灰缸,吕川很有兴趣,反复开启。同事发现后很高兴,就把烟灰缸拆开,让吕 川看看是怎么回事。有次吕川在厕所里解完大便后,反反复复的冲水,很长时间不出来。当我问他怎么回事时,他说:“这里边的水我等了这么长时间也流不走;我 又放这么多的水,怎么也不会满出来呢?”我让吕川看看房顶上的管道,上层厕所的回水管,又用纸画出原理,吕川听后很高兴。吕川为什么对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 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大概就是不明白这么大的房子怎么会在街上停停跑跑的。 吕川三四岁时,我与吕川吃萍果用刀从中间切开,我们就说他吃1/2,我吃1/2,时间 一长吕川就理能解1/2就是一半。一个萍果用刀切成三份,我、吕川和吕川的妈妈各一份,我们就说每人1/3,久而久之,吕川就理解1/3是怎么回事。问吕 川1/2+1/2是几?吕川把两个半个的萍果对在一起回答是1。那么1/3+1/3+1/3是几?吕川把三个1/3合地一起回答也是1。我们又问吕川 1/2+1/3是几?吕川把1/2和1/3的萍果对在一起,回答不出来了,这样就在吕川的脑子里留下个问题,而且还留下了1/2与1/3萍果拼成的那个不 知是几的印象。这个问号在吕川的脑子里持续了很久。记得到吕川五年级时,想参加华罗庚数学金杯赛,比赛内容是小学六年级的内容。为此,吕川还差一些知识, 我们就用课余时间补一补,学完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吕川问这有什么用?我说再学异分母加减法时就有用了,例如:1/2+1/3=?吕川听到此异常 兴奋,要求我现在就说清楚。我说那不是一会儿就说清楚的,明天再说吧。吕川说不行,现在就说。我只得现在就讲,虽然讲得即简单又快,但吕川处于高度兴奋、 高度集中状态,效果反而是极好的。这说明平常我们可以把一些简单的知识超前一些介绍给孩子,也可以给孩子留一些问题,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为进一步学习 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小学五六年级时,有许多数学题目让家长都感到很头痛,家长都会用代数方程求解,但又无 法讲给孩子。有的辅导班、提高班就提前讲了一元一次方程,甚至二元一次方程组,这样解一些题目就容易多了,那孩子也用不着再费脑子分析,费脑子想了。过早 地介绍代数方程,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绝对不可取的。这里还是那个问题,我们不应看重知识,而应看重能力。为此,我们为了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可以把后边的问题超前一些,提到前边让孩子思考。孩子也许能做出来,也许做不出来,但共同的一点是孩子用脑子想了。解出来的题目,方法也许会与书上讲的常 规的方法不一样,但放射性思维,这正是孩子可贵之处。这里学习知识并不重要,引导孩子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题目是否做出来并不重要,做了就达到了目的。例 如:有些分数运算的题目,在吕川还没学分数运算之前,用画图、分份的方法,也能做出来,自己想办法做出一道题,比重复别人的方法要有意义。 总之积极引导孩子用脑,才是开发孩子大脑潜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聪明孩子的最有效的途径。希望自己孩子聪明,将来学习即轻松,效果又好,年轻的家长们及时抓住孩子的黄金时机,引导孩子积极的用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