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梧州历代诗词选》序

 遗韵斋 2012-09-25

甘牛 韦泽方

    在上下五千年、纵横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诗歌是文学艺术领域里源远流长、历久不衰的奇葩。海内外人士赞颂中国是“诗国”,并非过誉。孔子倡导“诗教”,他提出诗的社会功能是“兴、观、群、怨”。用今天的话来说,“兴”,就是“激励志气、振奋人心”;“观”,就是“观察透视社会生活”;“群”,就是“沟通凝聚、团结和谐”;“怨”,就是“规讽鞭挞、揭露邪恶”。由于诗词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真实,所以它又成了时代的“诗史”。研究一个地方的诗词,就可以解读这个地方的历史、风物和民情。

    梧州的诗词文化同样源远流长。梧州古为百越之区,迄秦一统,百越归宗,发卒戍越;逮至汉、魏,中原祸乱,士庶南投,促进南北文化交融,梧州也一时士人纷出,其显者有汉代陈钦、陈元父子,士燮及牟子等人,或治经,或研佛,其影响播及中土。梧州与广州(番禺)曾一度并领南越文化风骚。梧州历代诗词起始也见于汉代,留存下来的乐府《喻猛歌》就是广西发现的最早的四言古诗。民歌《汉乐府·东光》表现了古代梧州人民反抗统治者征讨南越扰民安宁的强烈情绪。《陈临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千年前地方官宦治政的史实。

    汉以后梧州的诗词作品则更丰富。诗人、词客及其作品的构成主要有如下的类别和特色:

    一是历代流宦吟咏梧州的诗章。如唐代被贬钦州的宋之问,宋代谪徙横州的秦观,被贬宜州的黄庭坚,流放琼崖时往返过境梧州的苏轼、李纲等,他们既是流宦,更是诗坛巨擘,在流放中或感于梧州“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鸳鸯秀水世无双”的美好风物,或感于自己和被贬谪友人的苦难遭遇、委屈,报国无门的忧愤,“念远心如嘶北马,逾年行遍峤南州。重华一去不复返,怅望九疑空白头”,“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而写下的华章。

    一是历代广西、梧州地方官吏抒写梧州风光景物的佳作。如唐代著名诗人、容州刺史(曾驻节梧州)元结的“冰泉铭”,宋真宗时梧州知府陈执中的《题苍梧郡》,明代贬任广西布政司参议解缙的《苍梧八景题咏》《窦家寨》,明宪宗时提督两广军务韩雍的《嘉鱼池》《控粤亭》,清康熙永安州(今蒙山)知州丁亮工的《永安八咏》,清康熙梧州知府陈天植的《歌罗城吊古》,清乾隆两广总督阮元的《允升塔》,清嘉庆藤县知县高攀桂的《咏藤县八景》,清钦加知州衔藤县知县边其晋的《访苏亭怀古》,等等,其中还包括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官员名士的诗词,这些诗词因有切身的感知,大都写得情真景切,文采斐然。

    一是梧州本籍历代名士、诗人创作的诗词。“闻道梧江才最盛”,梧州本身就是一个人杰地灵、俊彦辈出的古郡,历代产生过不少的名士、诗人。其中卓卓有名的如唐代藤州的陆蟾,宋代的著名诗僧契嵩,三元及第的冯京,明代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等等。到了现、当代,更有李济深、陈树勋等一批名彦的诗作,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对于梧州本籍的诗人,要特别研读袁崇焕的诗。今本书选袁诗17首,充分体现了这位抗清英雄英烈冤屈的一生,读袁诗不禁使我们产生与当代著名诗人钟家佐相同的感慨:“行尽人间路两头,英雄转瞬作阶囚。一身寸磔关河碎,九族株连天地愁。鹤化辽东扬汉帜,魂依燕北护金瓯。残垣犹滴沉冤泪,夕照苍茫带血流。”(钟家佐:《访袁崇焕故居有感》)

    一是外籍游客来梧后,激发灵感而兴吟的诗章。古代,梧州作为粤西一大都会,“居五岭之中,开八桂之户,三江襟带,百粤咽喉,通衢四达”,人物繁兴,形胜优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不少骚客、词人激于古郡、名都的灵感,写了一批诗词,表现送友的真情和寄望的,如杜甫的《送苏四郎知苍梧》等;表现南游的畅快和怀古的,如“苍梧风暖瘴云开”(曹唐《南游》)等;描述梧州的贸易和物产的,如“交易戎圩占上游,各江土物尽通流”(萧虞钦《戎圩竹枝词》)等;描述梧州作为军事总府的武备、水师的,如张瀚的《梧州阅武》等;歌唱梧江才盛,表现锁院宏模、讲堂遗迹的,如朱方增的《梧州试院诗三首兼呈谢芝田太守》。

    一是太平天国诸王的述怀之作和后人咏叹太平天国的诗词。太平天国起义于金田,建国于永安州(今蒙山),其后期的四王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侍王李世贤、来王陆顺德均出自藤县。太平天国诸王的述怀之作,如洪秀全的《述志诗》《永安突围歌》,李秀成的《逆旅题壁》,李世贤的《狱中题壁》,早就成了梧州“诗史”档案的组成部分,而后人对太平天国的咏叹,也足以激发我们对历史的反思。

    一是现、当代梧州(含三区、三县、一市)诗人、诗作者的力作。梧州的现、当代诗人以满腔的爱国主义激情,反映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歌唱祖国、歌唱领袖、歌唱英烈、歌唱爱情、歌唱家乡热土,题材广泛,诗情真挚。或豪狂或婉丽,或写真或传神,或寄情或感悟,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为梧州历代诗坛增添了新的光彩。

    梧州历代诗词是对梧州历史的艺术写照,发挥了“诗史”的作用。仅以反映抗日战争为例,它就汇成了一卷完整的“史册”,有着“存史育人”的重大价值。张展鹏的《九一八事变》,首揭了“燕赵狼烟起满洲”的血腥。莫梓海的《为国从戎》等,表现了梧州人民踊跃参军,“持戟横戈驱倭寇,还我河山报国仇”的义愤和壮举。李济深的《国难抒怀》,则揭露了蒋介石集团在抗日初期“日寇西来如卷席,蒋军南溃若飞灰”的丑态。李品仙的《台儿庄大捷感作》赞扬了战场上的胜利。马君武的《三卅纪事》鞭挞了汪伪政权的叛逆。严美佳的《1942年日机炸梧州》,让我们永世难忘“尸积校场流热血,舟翻鸳水露残形。废墟更有伤心事,遗体怀中抱哭婴”的惨景。黄汝纲的《梧州沦陷》,冯振的《避寇蒙山闻容县陷敌焚烧极惨我军与之激战》,向我们痛述了沦陷区的苦难、凄零。陈树勋的《挽陈济桓将军》哀悼了“慷慨捐躯卓不群”的梧州籍抗日英烈。一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终于胜利了,“山城夜尽曙光开,秋日黄花报捷来”(黄汝纲《日本无条件投降》)。梧州的抗日“诗史”,看,多么翔实,多么悲壮!

    梧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梧州诗词学会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的精神,在获得市党政领导的赞同和支持下,决定搜索、整理、编辑、出版《梧州历代诗词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暨梧州解放60周年的献礼。《梧州历代诗词选》从汉乐府选起至2008年止,时空跨度达2121年。选辑原则是梧州籍作者题材不限,外籍作者诗作则必须与梧州有关,并力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经过各有关方面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共选得诗词1257首,诗词作者584人。这是迄今为止梧州历代诗词最全面的选本。

    《梧州历代诗词选》的出版,对保护和传承梧州的历史文化,对研究梧州的昨天和今天,促进社会的发展,对开展青少年的“诗教”活动,用优秀诗词表现高尚的精神,塑造民族灵魂,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梧州历代诗词选》,梧州市社科联 梧州诗词学会 合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