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

 遗韵斋 2012-09-25

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

小 田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苏州215011)

《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摘 要]竹枝词出于古巴蜀人祭祀仪式歌,经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整饰传扬而来。这种民间歌谣,特别是长江流域的民谣,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无论是口传情状采录,还是生活访谈实录,抑或是附具的文献征考,绝大部分竹枝词有如地方史志,来源相当可靠。不难看出,竹枝词与江南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追踪竹枝词的创作动因,导入乡贤们的观念世界以及独特的民众化育方式,不难理解,竹枝词也是社会史素材,这样的素材在国家—社会框架中彰显出特殊的思想意义。在内容上,竹枝词厕身于具象社群,以平民俗众做基本记录对象,津津乐道其日常琐细,以浓郁的风土本色构成对传统史料的补充,给社会史以认识论的启迪。因此,以诗词身份出现的竹枝词,具有独特的社会史意义。

[关键词]竹枝词 风土 社会史 史料

[作者简介]小田(1963—),本名朱小田,男,江苏省如皋市人,历史学博士,《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主编,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07)05—0130—09

学术界一般认为,竹枝词出于古巴蜀人祭祀仪式歌,而经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整饰传扬而来。①许多江南文人亦持此见,并以此溯源导流,称:“刘禹锡谓竹枝调原巴歈,音协黄钟羽,末如吴音,故吴人多效之。”②中唐以降,喜作竹枝词者代不乏人,流衍至今。应该说,从文人留意整饰民间歌舞这一意义上说,竹枝词源流恰如上述,但是,就刘禹锡整饰的对象而言,竹枝词真正的源头活水无疑是民间歌谣,特别是长江流域的民谣,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故清乾隆时陈祁认为,竹枝词“即吴歙、越唱之类”③。于此,不难看出竹枝词与江南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词学大家唐圭璋亦注意到:“宋元以降,竹枝词作者寝多,形式与七言绝句无异,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般论者只注意到刘禹锡的整饰之功,而于被整饰对象的起源语焉不详,将两者联系起来考察的应该提到向柏松的《巴人竹枝词的起源与文化生态》,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②袁学澜:《姑苏竹枝词自序》,见《江苏竹枝词集》,第544页,江苏,南京教育出版社,2001。

③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上海历代竹枝词》,第593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按:与竹枝词体裁十分相近、许多人亦视之与竹枝词为一体的一种诗歌体裁称“棹歌”,其共性:“棹歌之作由来已久,所以记风土之文物,风俗之淳漓,以供留心文献者之采择,与夫牧竖渔娘之讴唱。其事虽微,其用亦广。与竹枝词名虽异而实则同。”(李钟奇:《平川棹歌》白序,见《嘉善县乡土风情诗汇编》,第285页;以下简称《嘉善县乡土风情诗汇编》。)

④丘良任;《竹枝纪事诗》,唐圭璋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既然竹枝词保存着“丰富之社会史料”,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无所顾忌地使用这些史料呢?竹枝词的诗词身份难道不妨碍其作为史料吗?作为性格鲜明的史料,竹枝词所再现的是怎样的历史场景呢?这样一幅场景与社会史是什么关系呢?合而言之,竹枝词的社会史意义何在?①我们立足于江南区域社会给出答案。

采风:史料来历

竹枝词绝非空乏无味的状物赋景之作,而是“据实而书”的文字,就如时人在介绍上海《清风泾竹枝词》所称的那样:“雕而不伤于纤,朴而不流于俗,山川土俗,曲绘毫端,无一语不真,无一语不雅。”②难怪许多竹枝词学者将之与地方志书进行类比。1919年,叶寿祺序《南沙竹枝词》时认为,此词“谓为乡土志也可,谓为纪事诗也可,谓南沙志略也亦无不可”③。

需要追问的是,竹枝词果如方志之“志”,“乃一方全史”?④或者,我们更直接关心的问题是,竹枝词的史料价值如何呢?“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何炳松认定:

史料价值之高下纯视其与吾人所欲明了之事实有无关系。……如欲使史料成为有用之物,吾人必须了然于此种史料与何种事实有关。换言之,即撰人在何种状况中著作此种史料,……此即所谓“来历”者是也。⑤

基于此,我们分别考察竹枝词之来历。

一类竹枝词是口传情状采录。唐人自居易(772—846)就有: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煞江楼病使君。

白居易真切地听到了“蛮儿巴女齐声唱”,但所唱何为,他没有留下来;至南宋初年,杨万里有心采录了,其《竹枝歌》自序云:

晚发丹阳馆下,五更至丹阳县,舟人及纤夫终夕有声,盖讴吟啸谑以相其劳者。其辞亦略可辨,有云:张哥哥、李哥哥,大家着力一齐拖。又云:一休休二休休,月子湾湾照九州。其声凄婉,一唱从和,因檃栝为竹枝歌云。

其一:

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着力大家齐一拽,前头管取到丹阳。

看得出,前两句是杨万里的情景状描,后两旬明显地从耳闻的“张哥哥”句化出;其六:

月子湾湾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⑥

从“一休休”句化出。纤夫之声与杨万里《竹枝歌》两相对照,一者俚俗,一者雅训;后者将前者稍加润色。杨万里《圩丁词》亦大抵如是⑦。

白居易、杨万里等人采录的民间竹枝及其吟咏情形,可称为“口传史”,一种传统中国社会相当重要的资料形式。王尔敏指出:

自古以来,文字教育远不及口传教育之深入社会。文人茫昧,史家无识,遂任此等文化遗产无端遗失。……今后史学研究范围扩大,不能再蹈前人之粗阔愚疏。不唯器物图画碎陶片瓦可备史料之用,即诞言村语,亦未尝不可采录。⑧

民间歌谣,你唱我和,口耳相传,一派原生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至今,学术界涉及竹枝词者约略可分为三类:(1)资料整理。比较有影响的有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六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王慎之编《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和《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等;(2)资料利用。集中利用竹枝词的史学论著,近人如张次溪的《清人竹枝词中之燕都市场与庙会史料》(《正风》,1935年(8)9,当代学者如王子今在《古史性别研究丛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中的数篇论文:《清代竹枝词所见女子“卜钱”风习》、《清人竹枝词所见女军史料研究》和《<乌江竹枝>:清代劳动妇女生活的写真》,以及丘良任在《竹枝纪事诗》中的《竹枝词与中华各族风俗》和《竹枝词与<山海经>研究》;(3)资料研究。在这方面,丘良任先生的成就稍显突出,论文如《略论竹枝词的特点及其研究价值》[《广东社会科学》,1985(3)]。著作如《竹枝纪事诗》;其他学者,如蔡起福的《凄凉<古竹枝>》[《文学遗产》,1981(4)],彭秀枢、彭南均的《<竹枝词>的源流》[《江汉论坛》,1982(12)],祝注先的《论<竹枝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4)]等。不过,总的说来,正如行龙先生引季羡林先生所言;以有关竹枝词的专著或论文数量“极少”而颇以为憾(行龙:《竹枝词林巨制——<中华竹枝词>评述》,《中华读书报》,1998-06-17)。

②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见《上海历代竹枝词》,第591页。

③倪绳中:《南沙竹枝词》黄炳奎序,见《上海历代竹枝词》,第609页。

④章学诚:《家书六》,见《文史通义外篇三》。

⑤何炳松:《通史新议》,第15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⑥杨万里:《竹枝歌》,见《江苏竹枝词集》,第441—442页。

⑦杨万里:《圩丁词》,见《江苏竹枝词集》,第47页。《圩丁词》前引:“余自溧水县南一舍所登蒲塘河小舟至孔镇。……乡有圩长,岁晏水落,则集圩丁,日具土石捷茁以修圩。余因作词以拟刘梦得竹枝柳枝之声,以授圩丁之修圩者歌之,以相其劳也。”

⑧王尔敏:《史学方法》,第82—83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①

歌谣的动人声势从根本上来说,是口传者的真诚,所谓“出(自)口心”;歌谣经过文人稍加润色成为竹枝词,仍不失原汁原味,其史料价值之高,自不待言。

另一类竹枝词是生活访谈记录。秦铭光(1863—1935)颇留意风土,1923年起任江苏锡山县视学,“輶车周历十七市乡殆遍。虽村农妇稚,君无不殷勤诹访”,积十五年之力,得百五十篇,成《锡山风土竹枝词》,其中一部分则是作者的生活访谈记录。如岁末年初,吴地村落间,“高燃火炬,缚长竿之杪,遍照田土,一望烂然,如万点明星掩映于鱼塍鸠陇间”②,曰“灼田财”。锡山南乡有此风俗,词曰:

完罢官租一岁迁,新春乐事灼财先。元宵村酒团*[囗+樂]夜,田角荧荧祝有年。③

曾有采风者,叩问父老,则曰:“此本故事,相传能祈年谷丰稔。今(清末)犹有慕于斯风,亦聊尽田家之乐事而已。”④从秦铭光竹枝词可见,民国一仍此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口传采录也好,访谈记录也罢,采风者都是以“当地人”的身份在从事这项工作,他们十分熟悉周围的世界,能够以当地人的眼光看待事物,即所谓“当地人的观点”(native’s point of view,或称主位观),从而发展出对考察对象的深度理解。⑤清道光时人应谷序《魏塘竹枝词》时指出,虽则“山川人物略见太史诸人篇什,然未若是邦者之能道其详”⑥。所言极是。

从与考察对象的关系程度上看,竹枝词“采风者”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邻居。清乾隆时人方熊家居裘庄,居湖州南浔“三里而近,……少而游焉,长而足之所历殆遍。其风土习俗,固熟悉已。”⑦其遗有《浔溪竹枝词》数首,其一云:

参差阕阗压溪流,长板桥连洗粉兜。夹岸珠帘风岩漾,春波影泛百间楼。⑧

不用附注,诗言南浔百间楼之本事已昭然若揭。

侨居。如江苏著名的绸乡盛泽,夙称繁盛之区,烟井稠密,机杼之声四达,绸绫衣盖天下。“其俗尊商贾,贱文士。豪侈喜夸,争逐货利。……夫宋元以降,前后数百年间,其人物之瑰玮奇特,风流儒雅,浓艳芬芳。”祖籍浙江秀水(今嘉兴)的沈云(?—1929年前)“侨居盛湖日久,熟谙其风土人情”,赋《盛湖竹枝词》二百首,“宜风宜雅,亦庄亦谐,固诗骚之别技,亦里乘之要删”⑨。

世居。上海枫泾程达青(清咸丰同治时人),“世居其地,壬辰聘修邑志……公暇出,著《枫溪棹歌》”⑩。

从这些采风者的社会生活经历可以发现,他们不但拥有土著眼光,更因为他们常常与外部世界相过从,熟悉精英社会的思想,这些经历便成为“当地人观点”的参照系,而这样的参照对于采风者认识“当地”生活的价值,选择富有意义的史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类竹枝词包含着相当篇幅的文献征考,体现出采风者史家般的识力和学力。明后期竹枝词开始出现诗后作注之例,明文震亨(1885—1645)《秣陵竹枝词》有:

花腔画鼓国初存,给赐江宁第一村。二十四班春过尽,后头京兆尹为尊。

诗后注:“每岁腊月,江宁村民于京兆领画鼓二十四面,沿门索钱米,名曰‘打春’,至迎春日止。闻以此供土牛彩胜之费,不从官给者,名曰‘打野春’云。”⑾诗注不仅仅是对竹枝词的释读,其本身就是民间生活的记录。周作人曾从诗体本身扼要说明过注释的出现和嬗变过程:竹枝“百咏之类当初大抵只是简单的诗集,偶尔有点小注或解题,后来注渐增多,不但说明本事,为读诗所必需,而且差不多成为当然必具的一部分”⑿。前清年间柯啸山嘉善《斜塘竹枝词》于“梓里之遗词轶事、风俗人情……博求而详考”,民国初年与徐雪鸿的《平川棹歌》共同付梓;蔡文镛在跋中特为强调竹枝词的注释之用:“夫棹歌竹枝之作所以补志乘之缺,注释回不厌其繁衍,故两稿中注释有不详者,余略为加墨。”⒀写得好的竹枝词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大子夜歌》,见《汉魏乐府》,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

②④《吴中年景》,见《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7册,第320、320页,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

③秦铭光:《锡山风土竹枝词》,见《江苏竹枝词集》,第457页。

⑤李亦园:《人类的视野》,第1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⑥曹竹君:《魏塘竹枝词》,应谷序,见《嘉善县乡土风情诗汇编》,第42页。

⑦方熊:《浔溪文献志序》,见《南浔镇志》,第38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⑧金江波编:《浔溪文苑》,第85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⑨沈云:《盛湖竹枝词》,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⑩程达青:《枫溪棹歌》,江峰青序,见《上海历代竹枝词》.第601页。

⑾见赵明等编著:《江苏竹枝词集》,第3页。

⑿周作人:《关于竹枝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⒀柯兰锜:《斜塘竹枝词》,蔡文镛跋,见《嘉善县乡土风情诗汇编》,第154页。

释,“往往如读风土小记,或者比原诗还要觉得有趣味”①。

追溯作为史料的竹枝词之来历,可以这样认为,绝大部分竹枝词“既可作邑志读,并可作邑史读,岂徒供人为茶馀酒后之一助哉”②。在这里,我们实际所做的工作只有两项:确定文辞的真实性及其作者;确定文献所述事实的可信性。前苏联史学家米罗诺夫称此为“对文献的传统历史分析”③,其实,这也是传统中国史料学中文献征考的基本内容。仅从这方面就不难看出社会史与传统史学的自然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周作人:《关于竹枝词》。

②倪绳中:《南沙竹枝词》,倪鼎铭序,见《上海历代竹枝词》,第609页。

③米罗诺夫:《历史学家与社会学》,第80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