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达夫与杭州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2-09-26


郁达夫与杭州


文/ 博浪椎1959


  “楼外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郁达夫
  
  郁达夫(1896.12.07~1945.09.17),杭州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郁达夫蜚声文坛。他震世骇俗的《沉沦》,“是把自己身上的'伤疤’,揭开来让别人看”,开一代“暴露文学”之先河,一时声名鹊起、轰动文坛。    
  
  郁达夫是“五.四”的产物,也是“五.四”的弄潮儿。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一起发起成立《创造社》,是三十年代主要的文学社团。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短暂的一生,却和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亲自修筑与夫人王映霞的爱巢——风雨茅庐。西湖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屐痕和足迹。
      
  小说《迟桂花》,讲的是他与同学翁则生的妹妹翁莲,一起翻越五云山“十里郎当”岭,游览幽深景色,而后二人还在山间义结金兰的故事。
  
  登越五云山,可以“一览群山小”观赏西湖周边的湖光山色,可以远眺蜿蜒盘曲的钱塘江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如今的“十里郎当”,在经历了淹没于荒草丛中的“铜驼荆生”以后,又开发出石阶小径,方便人们攀登游览,步履矫健的游人,有机会游览西湖山水,探幽寻古,缅怀先人,五云山应是一个值得踏勘的风景。西湖满觉珑有翁家山,出产著名天下的龙井茶叶,那里的土著居民姓翁的不少。达夫笔下的翁家兄妹应该也是那里的祖居人家。不知他们的后人,是否还有存在?
  
  今天,西湖边的“满觉垅”,是赏桂、休闲去处,“新西湖十景”之一的“满垅桂雨”,就指的是那一带。每年的九十月份,正是秋高气爽、桂子飘香的季节,朋友二三个,小憩花丛绿茵中,品茗赏桂,话论古今,当是人生一大赏心乐事。
      
  《抱朴庐梦影》,一篇类似美国“爱伦.坡”恐怖小说的故事,记叙了作者在一个深秋的晚上,于西湖葛岭山上,抱朴庐附近,一次《聊斋》色彩的奇遇。作者亲眼目睹了一位亦鬼亦魅、人妖不辨的女子。人鬼之间,若即若离的对白,似梦似幻细节描述,恐怖气氛塑造得无以复加的地步。小说虽荒诞不经,却也有本可据。
  
  据说,明朝天启年间,有杨云友女士,诗书画三绝,名噪西泠,士林敬之。她去世之后,葬于葛林抱朴庐,有墓志铭,记述其生平。铭曰:
  
  “兰麝之生,不择其地,气类相激,形神斯契。云友盈盈,溷彼香尘,昙华一现,玉折芝焚。四百余年,建亭如旧,百本梅花,萦拂左右。近依葛岭,远眺孤山,湖桥春社,敬迓骖鸾。”
  
  如今的葛岭,白天也阴森森的,似有鬼魅作祟,从来少有一个人独自上山的。
      
  《花坞》,描述的是距今约八十年,杭州“西溪湿地”的文章。作者着力描写了它的幽深清绝,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的地理环境,读后让人感到清新安逸,好像身临其境一般。
  
  文中详实介绍(钱塘丁氏别业)风木庵、伴风居等景点。“俯仰之间,已成陈迹”,是说明其年代久远。
  
  如今,为改善西湖周边环境,进一步发展杭城旅游事业,西溪湿地已逐步开发出来,作为西湖的陪衬,供人们游览观赏,抒发思古之幽情。
      
  也许,达夫先生是太热爱西湖山水了。他不顾鲁迅先生的劝阻,亲自修筑“风雨茅庐”(在大学路场官弄),挈妇将雏,举家迁到杭州居住。
  
  那天,听说杭州大学路场官弄63号,沉寂了将近八十年的“郁达夫故居”,经过修缮,对外开放。不禁来了兴致,想先期去实地打探下,看看这“风雨茅庐”,如今究竟修成了什么模样?

  “大学路”渊源流长,南北贯通解放路、青春路,长约五百米。清末杭州知府(市长)林启创立“求是书院”就在这里。“求是书院”就是今日“浙江大学”的前身,“大学路”因此命名。
    
  “风雨茅庐”位于大学路场官弄。进入小巷右拐,修缮以后的“风雨茅庐”坐落在一片新建的住宅楼群中。
  
  走进大门,隔着一个不大的天井,迎面就是那似曾相识的郁达夫亲自设计的爱巢,分东西前后两幢。前边的一幢,当是郁夫子的书房和客厅,后面的,才是与家人孩子共享天伦的“爱情小屋”。右边是一个小花园,种有一棵桂树和几支芭蕉,更显出些雅致清幽。南面与墙紧贴的是一排二层的建筑,先前应该属于厢房。暗红色的实木地板,雪白整洁的墙壁,倒也符合当时主人的心愿。据说,经过多方募集,在风雨茅庐开辟开辟为郁达夫先生纪念馆。也是为了能维持纪念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故居暂时交作“金融家俱乐部”使用。
  
  达夫先生当年费尽周折构筑的“爱巢”,其实没有真正享用多少日子。不久,达夫先生因家庭变故,只身离家出走,独自闯荡南洋。抗战胜利前夕,莫名其妙地遭日本宪兵虐杀,惨死海外他乡。一晃六十余年过去了,郁老夫子,魂兮归来否?
  

达夫先生与其夫人王映霞
  

  
郁达夫风雨茅庐
    

  
  十日钱江水急流,满天梅雨压杭州。
        
  怪来丝米盘盘贱,我替耕夫织女愁。
        
  ——癸酉夏居杭十日,梅雨连朝
    
  这是前些年发现的郁达夫先生的一首佚诗,《郁达夫文集》没有收录。“癸酉夏”,就是1933年夏天,当时诗人就住在“风雨茅庐”,距今近七十九年了,诗作充满了作者关怀民间疾苦的赤子情怀。
  
  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或问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因而有作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郁达夫与王映霞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2 21:05:47  1#
  达夫先生风流才子,一生离不开女人,诗学黄仲则,堪称一流,然字太次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2 21:09:32  2#
  十日钱江水急流,满天梅雨压杭州。
          
  怪来丝米盘盘贱,我替耕夫织女愁。
          
  ——癸酉夏居杭十日,梅雨连朝
  

郁达夫佚诗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2 21:26:20  3#
  郁达夫书法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华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3 08:31:10  4#
  葛岭抱朴庐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3 08:35:44  5#
  满陇桂雨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3 08:40:03  6#
  西溪花坞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3 08:46:05  7#
  一茶四碟二份五千文;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郁达夫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3 08:51:57  8#
  五云山云栖竹径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3 09:08:51  9#
楼外楼头雨如酥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3 09:17:54  10#
西湖楼外楼

 
作者:海天徜徉 提交日期:2012-09-23 21:13:57  12#
  郁达夫先生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他是一个极为真诚而又有非常独特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我尤其喜欢《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他的旧体诗写得也极好,在五四那一代文人中,郁达夫的旧体诗也写的最好的。
作者:海天徜徉 提交日期:2012-09-23 21:16:25  13#
  赘秦原不为身谋,揽辔犹思定十州。
  谁信风流张敞笔,曾鸣悲愤谢翱楼。
  弯弓有待山南虎,拔箭宁惭带上钩。
  何日西施随范蠡,五湖烟水洗恩仇。
    
  老去看花意尚勤,巴东景物似湖濆。
  酒从雨月庄中贳,香爱观音殿里薰。
  水调歌头初按拍,摩诃池上却逢君。
  年年记取清秋节,双桨临风接紫云。
      
      ——郁达夫《无题》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3 22:24:32  15#
  感谢大家的支持顶帖,郁达夫确实是现代作家的一道风景,小说、散文、诗歌俱佳,其中尤以古典诗词最为出色,从中也可知道他少时读书刻苦,文学功底的深厚。他与鲁迅先生关系极好,有诗为证。
  
  醉眼朦胧上酒楼,
  彷徨呐喊两悠悠。
  群盲竭尽蚍蜉力,
  不废江河万古流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3 22:26:34  16#
  郁达夫诗赠鲁迅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3 23:09:18  18#
  钱王登遐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迁北地,川原浩荡足行吟。——(鲁迅《郁达夫移家杭州》)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5 16:05:04  31#
  @金戈铁马A2011
  
  我不懂书法,只知道鲁迅周家兄弟的字叫“馆阁体”,俗称“状元体”。至于达夫先生的“乱石铺街体”,而且还是源自扬州八怪郑板桥,那就看不懂了,谢谢指教:)
  

板桥书法
 

 
 
作者:海天徜徉 提交日期:2012-09-25 22:18:59  35#
  文采风流,滿页书香,恭喜博浪椎兄精彩好帖上首页!
 
作者:海天徜徉 提交日期:2012-09-25 22:39:54  37#
  郁达夫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在五四那一代作家中,郁达夫不仅与鲁迅是好友,他与林语堂先生也是挚友。
  
  1939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林语堂先生在美国完成了自己呕心沥血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反法西斯文学巨著《Moment in Peking》,他自定中文译名为《瞬息京华》,这部小说就是后来的中国文学名著《京华烟云》。
  
  1939年9月4日,林语堂从美国纽约写信给当时在新加坡的好友郁达夫:“得亢德手札,知吾兄允就所请,肯将弟所著小说译成中文,于弟可无憾矣。计此书自去年三月计划,历五阅月,至八月八日起稿,今年八月八日完篇。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之勇男儿,非无所为而作也。”
  
  之后,林语堂费了很大的气力,在美国纽约出版的两册《Moment in Peking》上,将原著所引用的出典及人名地名,以及中国成语,注解得详详细细寄给郁达夫。其中一本注了前半部,另一本注后半部,这是林语堂想让郁达夫尽早开译而想的办法,并且还两次给郁达夫寄去美金共1000元(合今日美元不知有几千)。
  
  可是,郁达夫因婚变,“弄得头昏脑涨,心境恶劣到了极点;所以虽也开始动了手,但终为环境所压迫,进行不能顺利”。1941年上半年,经李小瑛女士向新加坡当局推荐,郁达夫兼任《华侨周报》主编,两人经常商谈编务,郁达夫开始着手翻译林语堂先生的这部小说,在周报上连载,于是从创刊号起周报每期都有字数不等的《瞬息京华》的译文。然而,太平洋战火的硝烟迫使郁达夫撤往印尼苏门答腊,临离开新加坡前,郁达夫丢下自己大量的珍贵藏书,而将林语堂加注的这两本小说带在了自己的身边。
  
  至此,距离商定翻译的1939年9月已过去了两年多,住在美国的林语堂自然很心焦。而当时国内已经有了一本由郑陀、应元杰两人合译的《京华烟云》,在“孤岛”上海出版。对郑应译本,林语堂不满意。他于1941年元旦在洛杉矶写了《谈郑译〈瞬息京华〉》一文说:“故此书非由作者于难译处,细注原文供译者参考,必有乖谬未当之处,所以特请(郁)达夫译中文。一则本人忙于英文创作,无暇于此,又京话未敢自信;二则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三则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免我读时头痛;四则我曾把原书签注三千余条寄交达夫参考。如此办法,当然可望一完善译本问世。今达夫不知是病是慵,是诗魔,是酒癖,音信杳然,海天隔绝,徒劳翘望而已。”
  
  受人之托的郁达夫当然也很心焦。据和郁达夫一起撤出新加坡的王任叔回忆,还在新加坡时,“达夫一谈到此事,美金用去了,而译文尚未出来,便觉得非常负疚似的------”。又据和郁达夫同在苏门答腊岛住了两年之久的包思井回忆,日本投降前三个月,郁达夫在沙果山上办了个小农场做避难用。一天,他将一只木箱带上山收藏起来。郁达夫失踪后,木箱被打开,原来里面装有林语堂加注的两册《瞬息京华》英文本。
  
  直到牺牲前,对于好友林语堂的嘱托,郁达夫还始终牵挂于心。战火中,林语堂加注的反法西斯巨著《京华烟云》从新加坡被带到了苏门答腊,但带着这两册书流亡的一代文豪郁达夫先生最终却倒在日本宪兵的屠刀之下。
  
  
  
  

林语堂先生
作者:博浪椎1959 提交日期:2012-09-25 23:12:19  38#
  感谢诸位的支持顶帖,感谢海天兄的友情补充,好帖要靠众人扶,孤芳自赏終虚无
作者:海天徜徉 提交日期:2012-09-25 23:52:41  39#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旅居法国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林语堂先生将这本小说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我前面疏忽,将林语堂先生写作《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的地点误为美国,特此更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