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医治病秘码:临证辨象1.》
去认识药物和脉。下面和大家交流临床上具体的治法和病例,灵活的 运用治法。清代有个御医,提出掏动二法。掏法类似于我们讲的散治。 一个疾病掏之不行则动之,动之不行则掏之。这是什么意思了?这就 像我们开头讲的黄芪为什么有双向调节作用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 我们人体最根本的气是左升右降的,双向流行,本身就有这个特点。 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疾病,我们是从左路升发来治疗还是从右路敛 降来治疗?这个是可以选择的。 打个简单的比方说冻疮。大多数人认为就是伤寒里面的当归四逆 这个方的方证。用这个方的效果也不错。民间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和 这个方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脚冻了把脚放在脸盆上,底下放盆热水, 放一点生石灰块,石灰一见到水就分解呀,就产生大量的热,然后用 热毛巾或者热毛毯把脚裹在一起形成一个蒸笼一样。在里面篜呀蒸呀, 热热的,这个热是持续向外散发,还不是很厉害。这个就是温行之。 这个和当归四逆的效果是一样,效果很好,一般一次治愈,效果非常 好。这个就是掏法。冻疮说到底就是经脉瘀滞,不能升发呀,我们就 升上去。还有一个案例就是张从正汗吐下法的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妓 女患了冻疮,又痛又痒,很难受,张从正用下法,大下。数次用下法 后,冻疮霍然而愈。大家想一想,这个冻疮左路升发可以治愈,这个 我们很好理解。为什么从右路敛降这个角度,下法也可以治愈了。关 键在于人的一身一气是周流不止的,如果我们用到下法,只要病人本 身正气不虚,中焦尚可,用下法同样可以把一身周流的气拉动开来。 右边拉就空了呀,左边往上升的阻力就小了。他同样可以把淤堵的血 脉通开,就这么一个道理。所以掏动这两个办法就是古人的一种说法。 我们临床上运用起来了,一本书叫《眼科奇书》对这种说法就运 用也不错。一般眼睛红眼睛肿,是壮火瘀滞在上,从温病学派来说可以 用清凉药祛火,从右路敛降的角度来治疗。火气瘀滞在上了,从右路 敛降往下引,这是正常的,没有错,为什么效果不好?事实上,凡是 上焦相火瘀滞,从四圣心源角度讲就是中焦有寒湿淤滞,中焦之气转 不动的话,再用一些寒凉的药加重中焦寒凉的湿瘀,这个病情会加剧 的。按照《眼科奇书》的办法用大量的麻黄、细辛之类的,从左路升 发,升发的同时中焦之气就会升上来,这样全身的一气就会转起来, 就会霍然而愈。这个《眼科奇书》的方子我在临床上也是经常的用。 一般病人都是一剂即愈,很少用两次的。类似于眼睛红这种病麻黄量 不宜用太大,一般人用到6-10克之间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但必须 用生麻黄,用炙麻黄没有效果。 那么说个我的病,我的一个堂哥抽烟抽得比较多,从西医的角度 说肯定是肺里尘垢污垢沉积的比较多,中医叫痰瘀重疾。这一天他感 冒了,咳嗽,嗓子疼,头痛,刚刚感冒开点药。我摸脉左脉是浮弦稍 紧,太阳病,典型的太阳病浮脉,右脉浮紧稍弱,稍微带点滑象,右 寸脉主肺,右寸脉微弱近无,比微脉还要弱一点,几乎摸不到,这个 情况说明这个肺气,不能说是虚,应该说是瘀的比较厉害,如果我们 这个时候按照伤寒论这个经文直接可以用麻黄汤,能不能有很好的效 果了,应该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用麻黄汤有个前提,古人抽烟的机会 比较少,用麻黄汤的前提是你一身之气的周流相对还是比较通畅的, 只是表气被寒邪郁结,病情比较简单一些。这个时候,对于既有表气 的淤滞又有肺气郁结的比较厉害甚至是直接通不下去,肺中痰比较多, 如果单纯用麻黄汤的话效果就不会很好。 为什么呢?那么就把麻黄汤的几味药分析一下。麻黄、杏仁、桂 枝、甘草这几味药怎么用的?麻黄开发解表,长得细细的,青绿色, 有木气的升发之气。而且是新疆的麻黄长得比较好,新疆长麻黄的地 方冬不积雪。再闻麻黄的那股味,一种让人恶心的那种味,就像气一 下子抓到头顶去的那种感觉,向上升发的力量比较大。直达体表,直 接达外,跟附子不一样,附子是从里往外散,有源动力的作用。如果 单用麻黄呢,它是从最外头给你散到体外的感觉。而桂枝相对比较柔 和一些,比较细小的树枝柔和招展,形象像个经络,主要作用在经脉 这个层次上。如果大家吃过生杏仁的话,就是药用的苦杏仁,他的破 气降气的作用是很强的。那种清凉苦散的效果,如果吃一两粒就可能 腹泻,降气的作用非常强。甘草调和中州。这几个药分析一下,如果 你用麻黄没有错,表气束表,寒邪束表,需要开。桂枝呢,左边於的 上不去需要升达,桂枝也没有问题。杏仁呢,合不合适了?本身肺气 淤滞的非常弱了,已经几乎走不动了,再用杏仁给他消耗,破的话, 这恐怕是更降不下去了。所以这个时候杏仁这个药是肯定不能用的。 这就要灵活变通。那么用什么呢?你可以用点干姜,用点川椒都可以。 我就是用川椒代替了杏仁,而且量比较大用了10几克。你看川椒长得 这个形状,当然用的是川椒这个壳了。见过西医解剖这个肺泡的形状 跟川椒外壳的形状有些相似的。所以川椒止喘如神,民间也有用川椒 治疗小儿百日咳的。小儿用到6克以上治疗百日咳效果非常好,几天 就可以痊愈。这些都是临床比较基础的律的问题,所以呢,这个时侯 用了川椒以后整个方子就变了,就不是麻黄汤了,但是我们还是用的 麻黄汤的意思。麻黄汤是通过开发左路来恢复一气的周流,让他升已 而降。我们在开发的同时,用川椒帮肺气舒展开。舒展开以后他才能 降下来,舒展不开,怎么降呢?所以这个方子喝了一付药这个感冒就 好了。如果不这么处理,直接用麻黄汤原方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效 果。这个算比较小的案例啦。我们在临床上对病人的处理上,我们应 该是顺着病情的方向去解决,还是逆着病情的方向去解决?我们可以 有一个比较自如的选择。根据实际的情况,有时候一些技巧还是靠自 己的体悟。如果有了比较深的体悟的话,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也不难。 虽然治法有正治有反治,有这样的治法,有那样的治法,但实际上遇 到一个病人,他的基础病要对症肯定有一个最佳的治法。药物肯定有 一个最佳的方面。 还有一个案例就是最近天气比较冷,经常碰到好多小孩鼻塞,流 鼻涕。都是一些小病,我们都从一些小病开始讲道理。按照郑寿全先 生他在著述里面讲过,大剂姜桂,桂枝、生姜效果就很好。流鼻涕也 是上焦气不得通,浊阴也降不下来,浊阴上陷的现象。大剂桂枝生姜 上通左路,这个气也就转起来了,能够开达,能够降下来。这样流清 涕这个现象就可以痊愈。这个就是传统的治法,也就是正治。常规也 是这样来治,效果可以说是很确切的。如果碰到一个体质比较弱一点 的,脉比较短,肾气比较弱一些的,平时吃饭也比较差一些,喜欢趴 着睡,正气比较虚,有点肚子痛,这就是小建中汤的症状。如果我们 还是用大量的姜桂来升散的话,就有消耗元阳,即使在冬季,寒主收 引,冬主收藏,这个尤其是在寒气比较甚的时候,如果你逆天道而行 用大量破散的药物,除非是病情迫不得已,我觉得要认真考虑一下。 这个时侯我给孩子用的什么呢?用的还是类似于生脉饮,五味子为主 药,以收敛为主。为什么这么处理?左路也用点黄芪,黄芪主小儿百 病。黄芪把一身的大气补充一下。主要是用的五味子,用一点人参, 再用一点干姜,生姜,甘草把中焦运转,降一下右路。整个方子是以 降为主,不是以升为主,黄芪量也不大,没有用桂枝。用了这方子之 后了,这个症状也是马上就好转了。根据这个不同的情况,对于具体 疾病的治疗应该有一个比较妥善的策略。不一定左路瘀我就要升,右 路不降我就要降这个思路着手,有时候也不见得。有时候左路瘀我从 右路降来治疗,右路降不下去我可能从左路升的方向来用药,有时候 也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看具体的问题我们要灵活的处理。这 有个前提,就是我们要对全身周流之气有一个真切的、整体的把握, 找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和杠杆一样,找一个最佳的支撑点来撬动。 如果咱们在临床上能从这些方面着手,到那个时候,我们对这些 经典学有一定的基础,慢慢的熟能生巧。当遇到一个病人,虽然心中 没有想套方子,但还对着方子治病,我个人感觉还不是一个高明的医 生。要辩证的医治、灵活的加减,张仲景不是自己也在加减吗?把知 识学到感觉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六经、没有五行,《伤寒》、《内经》全 都抛开,只有自己对药性的真切的体验,对天、地、道的直观地体验, 这时候你的处方用药也就是经方。从医生的角度讲,这也是我们努力 的一个方向,但对修身悟道的人来说则又是一个更高的层次了,是行 者老师讲的那个层次了,不在这个层次了。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抱 一肚子的方子、一肚子的经文去看病,那样反而看不好病。看病的时 候做到心中无方,看完病后方子自然从心中流露处来,到那个时候, 对古往今来的各种学说、学派就不会有争论了。火神派呀、经方派呀, 时方派呀,各种派别还有区别吗?已经没有区别的意义了。病只有一 个,道也只有一个真实的道,各家看的病都是一样的,病人都是实实 在在的病人,所以我觉得不要执著于没有必要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好好去体悟真实的东西,不单单是文字上的东西,到那时候你就没有 什么分别、执着了,就像佛讲的那样,不去分别的时候,你反而会分 别的很清楚,这时候你还有什么病治不好?我记得跟医医金针老师学 习的时候,他就跟我讲中医没有概率的说法。比如,西医讲某个病的 治愈率,从中医上讲这是没有意义的。中医说你这病要能治则是百分 之百,不能治则是百分之零,没有一个中间数值。所以这就要求我们 治病治愈率就是百分之百,没有百分之九十九,要能够治,就必须是 百分之百,这也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虽然实际现实很难达到这一点。 我的病人可能没有配合,或者就不来了,但基本上坚持在我这边治病 的,百分之百不敢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没问题的。 像西医的肾病综合症,我这两年一直比较关注肾病,西医好像没 有什么办法,也就用激素一类的药,很多人拖了几年、十几年都好不 了,很可怜,而用咱们中医的辨证论治,基本上完全可以康复。我这 儿的肾病综合症,尤其小孩比较多,除了现在几个正在服药的,其他 都治愈了,治愈率按西医的说法就是百分之百。这并不是说我自己吹 嘘,而是说中医学好了,我们都能达到这个程度,古人讲“言病不可 治者,未得其术也”。所以我就希望通过与大家的沟通,给大家鼓鼓劲, 为大家演示一下在临床上怎样灵活运用经典的中医理论,尤其是《四 圣心源》的理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大部分老百姓不懂中医,现在 是市场经济年代,功利心都比较强,想引导大家都修身养性比较难, 很多人还是由于自己的欲望产生很多的疾病。我们作为大夫为大家解 除病痛责无旁贷。所以把咱们的经典理论学好,把咱们的临床水平提 高一下,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也是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 现在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有人问哪个《内经》注本好一些?张志聪的《黄帝内经集注》怎 么样?这个集注还是比较好的,我个人认为是我看过的集注中比较全、 比较客观的一部,还是很不错的。我还是那句话,很多人师古而不能 驭古。任何古人包括张仲景都是得道高人,比我们强多了,但不要拘 泥于他们所说的,他们所说的好多都是没有说透,要靠我们去悟。学 中医要有悟性,这个“悟”不是让我们拿脑袋去想、不是那种逻辑思 维,而是用自己的元神去体验,从道的角度去学习。我对经典包括各 家的注解都有浏览,但是说实话不是学的很好,我没有在文字上做太 多的投入,可能是花的时间太少,临床上我慢慢的去悟一些东西。经 典读多了,读经开智嘛,肯定有好处。另外多读一些医案也比较好。 如烟问,经方的用量应该在临床上如何把握?这个问题讲起来很 简单,打个比方,你饿了是吃一个馒头能吃饱,还是两个能吃饱?这 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个方面不要搞得太机械,没有标准,中医本来就 是一门很活泼的学问,只有通过对临床的体悟,才能掌握对火候的把 握。比如说,来了个小孩,感冒。很多小孩,感冒了以后,你不光给 他用开表气的药,还要用化食的药,一般都用到麻黄。一般我给小孩, 麻黄都用到0.5克,如果这个小孩体质壮一些,我会用到1克,再大 一点的,也可能用到2-3克,一般就是按照一岁1克,两岁2克这么 去用。万一来了个身体很虚弱的,麻黄你根本不能用,只能用点黄芪。 还是不要搞的很机械,中医还是很活泼,很圆融的一种东西。你临床 经验比较多的时候,会找到这个火候。你说电磁炉100度和200度炒 出来的菜不一样,你就比较机械了。你用煤气炉的时候,也没具体温 度,但炒出来的菜很好吃。不要太死板。 有人问川椒与花椒有区别吗?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区别。我觉得 讲解倒在其次,关键在于自己去理会,自己多去领悟,多去实证,有 机会多尝尝药味都可以,什么药、什么味多去自己感觉。 根尘不偶老师讲临证辨象02:儿科辨治 从今天开始呢,进入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角度,跟大家来交流一 下。我讲的还是从象的角度来讲,如何把理论和临床有机相结合。所 以,讲坛管理员跟我要讲课题目的时候,定名为临证辨象。平时我们 在临床上诊病、治病的时候,主要大家熟悉的是辨证论治这套体系。 辨证论治我个人感觉更偏重于理论的推导,以推理为主。这种直观的 象的体会,或者对病症的直观的体会,相对的显得少一些。而实际上 取类比象内经里面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内容。取类比象是我们中医非常 重要一部分内容,如果把这部分内容跟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辨证论治 结合起来的话,我们就可以把这种辨证论治叫做临证辨象。或者说咱 们在这交流一些临证辨象这些东西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去 探讨,更接近医理的真相。 我们从最简单的一些疾病开始。从今天开始呢,咱先讲小孩一些 疾病。小孩的病呢?一般我们熟悉的,小孩都是稚阴稚阳,小孩的阳 气阴气都是比较弱。也有说是纯阳之体的,那么这些说法我们怎么去 理解呢?当然,我也不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儿科大夫,只能据我临床上 具体的一些体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大家也不要以为我说的就是一个最 佳的治疗方案或是一个理论上的标准。不是这样,甚至我说的没准都 是错误的,主要是跟大家交流一种分析模式吧,就是我们在临床上一 种辨证的思想和方法,就是一种观点。并不是在这里跟大家推销一些 基础经验,这也不是我的本意。 那么,我们要想非常清楚,非常深刻去领会小儿稚阴稚阳这种体 质特征,这种类似的发病的特征。怎么去学习,怎么去体验?非常简 单的方法,在一个小孩子身上你直接去体验一下,直接去看一下,去 摸一下,去听一下。几个月的小孩刚生下来,你看他的皮肤非常的稚 嫩,当妈妈的在给他擦擦脸的时候都要非常小心,声音呢也非常的细, 身上呢有一股非常柔和,有人说是一股奶香味,实际上那是有一种先 天的浑然之气,没有任何污染的,没有破散,那是一种天然之气,天 然的香气,不单纯是奶香味。实际的去跟小孩接触一下,从咱们的视 觉,听觉,触觉,这个方面你去体会一下,你就能得到一种印象,这 个小孩实在是太娇嫩,所以这一切都是非常柔和,所以这个时候对小 孩所有用药都要围绕小孩的这个特点,有一种象,小孩的这种柔嫩纯 和,一尘不染的这种象。 所以一般大人比较燥烈的用药用在小孩身上肯定是不合适,我个 人的一个观点,小孩一岁以内基本上可以不用药的,其实他有一些不 舒服,那么小孩主要,绝大部分是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感冒发烧,再 一个就是吃饭不好。或者是食积了,或者是拉肚子了,便秘,这两类 其实最多的。那么一岁以内的小孩如果病情不是很严重,基本上不需 要吃药的。那用什么呢,直接用推拿就可以了。小儿推拿,小儿脏器 轻灵,一推就灵,非常的灵敏。比较好的推拿的书我看的也不是很多, 有一本叫《幼科推拿》,那么就是说这个小孩啊很小的时候,他本身这 一团柔和之气整体的力量还是比较弱的。所以作为家长,作为大夫呢, 作为一个成年人那么咱们这个气场对他的比较明显的。以适当的推拿, 他一旦得气之后,症状也是立竿见影马上就出现,非常快。包括我自 己的孩子,基本上小的时候很少吃药。有个发烧啊,吃的不太好啊, 基本是以推拿为主。 说到这里呢就谈到一个案例,小孩用药越少越好,或者不用药。 任何药物都有偏性啊,对小孩这一团纯和之气,实际上影响都是比较 大的。咱们要维护小孩这一股纯和之气。不要受太大的破坏,当然推 拿方面我就是外行了,没什么好跟大家交流的,大家可以自己请教这 方面的专家。其实也比较简单,大家自己也可以看一看,这是一个观 点,尽量不要给小孩用药。越小的小孩尽量不要用药,如果推拿我们 也不太会,小孩有病不用也不行,那怎么办呢,有一个用药的原则这 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了。那就是用药尽量轻柔,用药尽量少。故宫里 面太和殿有一个匾上我记得写的是中众,皇帝坐天下也是以这两个字 为标准啊。尤其小孩治病上柔和中众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一 定不要用太剧烈的药。小孩三岁以上,相对来说就可以用一些药了, 因为小孩喂药也比较方便了。另一方面也孩子大了有时候按摩的时候 也不太配合,比较淘气有时候可以适当的以药物为主。当然,如果按 摩手法比较好的话,那推拿也是没有问题。这是刚开始跟大家聊了一 下,小孩的用药原则。 下面,开始从一些具体的病例,来讲一下如何通过临床的辨象, 来指导我们怎么用药。刚才说了小孩两大类疾病,比较常见的一个是 以感冒为主的,一个是消化系统的,肠胃这一块,基本是这两大类疾 病。那么这两大类疾病,也有密切关系的,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先说小孩感冒,大部分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小孩发烧,咳嗽还在其 次。一发烧啊,家长就六神无主,立刻就要去医院挂针,是大部分家 长普遍做法。那么事实上长期这样给孩子挂针的家长,他会发现自己 孩子的身体越来越差,这样的孩子我们见得也是非常多了。以前咱们 网站上三七生老师,对这方面已经发表了很多文章,做了很多说明和 告诫,在这里我也不再重复,感兴趣的可以介绍朋友去看一下。 我们就分析一下小孩感冒发烧,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小孩虽 然小也有人体这一气周流啊,也是有这木火金水土气,中焦斡旋,他 也是有的,不过气相对弱一些。一般来说呢,大部分小孩很少有单纯 的感冒发烧,因为现在小孩生活条件非常好,想吃什么就给买什么, 有的小孩甚至天天吃零食,基本上不吃什么正餐,现在这个冷饮,各 种饮料冰箱家家户户都有,小孩吃点凉东西也很方便。所以我在临床 上见到绝大部分,百分之九十以上小孩的感冒发烧,都有中焦的寒湿 的淤滞,或者有食积,或者说湿气的淤滞,中焦都有问题,很少有单 纯的风寒,外感感冒发烧的比较少。所以咱们就比较典型的症状,典 型的类型跟大家交流一下。 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她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平时他爷爷奶奶 照顾她,老人啊对孩子是百般疼爱,想吃什么就给什么,所以这个小 孩吃了好多乱七八糟的零食,时不时的喝点凉奶、冷饮料啊,夏天吃 点冷饮家常便饭。有一天这个小孩感冒了,发高烧,爷爷奶奶带着小 甥女,把这个县城所有能看儿科的地方都去遍了,去这些地方吃抗生 素,输液退不下烧来,再换一个地方加上激素,还退不下烧来。再换 一个地方用了一只药,折腾了一个多星期,始终不停的烧,降不下烧 来,没办法了,也不知跟哪个朋友认识介绍到我这儿。刚开始来的时 候,小孩是两个脸红红的,有点满脸通红了,精神呢有点萎靡。烧了 一个星期了,好在呢还不算太烫,还能吃东西,还能跟你说话。我就 摸他的脉,脉象是浮紧急数,单纯从这个脉象上来看呢这是典型的麻 黄汤的症状,太阳表症啊,风寒束表,但是同时他的脉象又有一股滑, 这说明体内有这个痰湿內淤。你再看他的舌苔,整个舌苔是非常的厚 腻,非常的粘腻,有点发黄,好像是一层黏黏的浆糊刷在舌头上一样。 舌底下是胖胖的,舌头很胖啊,那个嘴都伸不出来了,给人一种中焦 湿气淤滞的非常厉害了,是这么一种感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再用大 量的抗生素,冰寒退烧无异落井下石。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表气 不开,张不开啊,麻黄汤少不了,那么中焦呢土气能过去,湿气淤滞, 所以必须运化中焦,这两步缺一不可,麻黄汤和平胃散。这些方都说 了但主要是交流一个思路,那么比较关键的一个药就是麻黄,另一个 比较关键的药就是鲜姜。那么这两个药至关重要,为什么呢,麻黄这 个触发一团阳气。所以一谈麻黄不用只想到神农本草经的这个内容, 更不要只想到中医教材中的解表发汗,那也没有用,要有麻黄直通九 云霄这种感觉。鲜生姜,色黄,黄色是很正的,接近圆形,黄色入中 土,圆形也是入中土,味辣,入中土。它(麻黄)就把阳气散开,这 是不一样的,所以麻黄可以外面表出升。我记得当时麻黄用了三克左 右,小孩的气比较弱,一般情况下生麻黄的最大用量仅是几克,不用 炙麻黄。姜呢最少用到十克以上,小孩是这样,大人一般用到五六十 克以上,量用大些也没什么事,可以放胆去用。但是要记得用好的生 姜,有的放的时间长了、发霉了,这种生姜不能用。姜不光有股辣味, 还有股辛香之味,所以它入中土、化湿气效果还是很好的。把药方抓 好后就马上煎药给她喂服。你想小孩高烧三十八九度,要马上退烧, 同时也给她服了葡萄糖,为什么呢?因为她好几天没吃饭了,不吃饭 中气就不足,中气不足的话,我们可以用人参、黄芪、饴糖等,但是 我们不要完全排斥西医,有现成的葡萄糖也非常好。我感觉有时候它 和饴糖的效果是类似的,而且效果来得快,我就给小孩喝了两支高糖。 我记得当时从小孩服药到退烧,也就一个多小时吧,非常快。很多家 长说中医治效慢,那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只要你方法对、药对, 覆杯而愈,效如桴鼓,每个人都可以做到那样。这个小孩并没有喝很 多药,仅仅几勺。所以药主要是起到调气的作用,就是把人身体的一 气周流,木火左升,金水右降,不管它郁结在什么地方,你就从那个 地方帮它拨一下,帮它恢复正常的一气周流,这样所有的病自然都会 好,不光发烧。这样的发烧,咱们刚才分析过,实际上一是木升不上 去,表气郁在那里,太阳不开;另一方面是中焦的斡旋的力量不够, 中焦转不动,也没有劲儿往上升,同时也没有劲往下降,为什么说呢? 满脸通红啊,阳明不降,阳明主面。用这药,烧很快退下去,一气周 流恢复了,自然退烧。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至少在我这,是最常见的一 种情况,就是中焦有郁滞,外面有表气不开,我常用基础方,就是麻 黄汤平胃散来加减,君药是生麻黄和鲜姜。 接着这个小孩烧退了,爷爷奶奶很高兴,治了一个星期没有好, 到这一小时就好了。我就告诉他们:回去给小孩不能吃的太多,要吃 容易消化的,好好养。老两口嘴上答应,但是毕竟没有什么经验,过 了两天又带着这个小孩来了,孩子发烧。我问是怎么回事,他们说一 天带着小孩出来,小孩吃了很多路边卖的米线。小孩第一次吃米线, 一下子吃了一大碗。这一次发烧没有外感的因素,单纯是中焦不能斡 旋,所以摸脉整个脉滑涩,滑象很明显也很急,但是表象不开、寒邪 束表的现象没有了。这种现象也提示咱们,即使不知道发病原因,也 能从脉象上推断出来。她是没有表症的,同时也并不咳嗽,就是单纯 的发烧,而且在家也吃了几片药,烧退不下来。这样一来就纯粹从斡 旋中焦着手了,就用平胃散加一些消食、导滞的药材,像鸡内金、山 楂,少用了一点槟榔,也是简简单单的几味药,同样是抓了药就煎给 小孩喝。这次退得慢一点,大概过了两个小时,这会相对慢一些,烧 就退了下来。这个小孩当时的情况是一到下午三点就烧的厉害,由于 拖了几天才来,老两口很担心,所以他们等到下午三点以后看到确实 没有发烧了才敢回家,也是一副药把烧退下来了。 在这一个小孩身上,我们就把小孩最常见的感冒发烧类型都见到 了。一种是中焦不能斡旋伴有表气不开;一种是单纯的、比较食积的。 前者肯定伴有一些表症;后者一般是下午和晚上严重一些,上午好一 些。还有些小孩比较轻,他可能也不发烧,但有一种奇怪的表现:他 两个脸蛋一个红一个白。上午和下午还不一样,上午右边的脸蛋红红 的,下午看是左边脸蛋红红的,也不好好吃饭。这种小孩大部分是中 焦郁滞,中土不能斡旋,因为小孩的脏气很轻灵,一点点淤滞马上就 能表现出来。中土不能斡旋,己土不能升,戊土不能降。上午的时候, 阳气升发帮助它升,木气升得比较顺一些,金气降得比较困难一些, 降不下来,所以右边的脸蛋红,相火降不下去,得不到敛藏。到了下 午,天气敛降,人体一身周流之气也是敛降为主,敛降的力量就强一 些,升发的力量就弱一些,木火就升不上去了,郁在了左边,所以左 红右白。如果大家看到小孩有这样的症状,就给小孩吃一些运化中焦 的药。小孩比较脆弱,我们用药呢,有时候用麻黄、苍术,这些药是 比较燥的,所以绝对不能长时间的使用,见效即止,小孩应该以养为 主。像这样中焦斡旋不好的小孩,用点什么方子比较好呢?我个人认 为用点炮姜,比较柔和;用点鲜姜,散散水气,用点鸡内金,帮助一 下运化;用点甘草、陈皮,用一些比较柔和又能暖中焦的药,黄芽汤 的意思就在其中。根据小孩的特点灵活用药,一般三五天就能调整过 来。当然也跟家长嘱咐清楚不给小孩吃凉的,也少吃寒食。 顺便提一下,有时还碰到一些更小的小孩,有的甚至还没满月, 有的才几个月,家长也舍不得让孩子喝药,有时一定得用药该怎么办? 我就主要讲两个病,一个是小孩拉肚子,有些几个月的小孩拉肚子。 这种拉肚子大部分情况下,可能是吃妈妈的奶吃的不好或是稍微有些 受凉,先天禀赋比较弱的时候,也有是妈妈没有奶,喝奶粉引起的。 这时要用什么药呢?小孩的气比较弱,拉肚子肯定是木气郁陷于下, 走泄下注,大肠金气收不住,收不住也是因为中焦有郁滞,我们就用 一例药,用什么呢?首先拉肚子肯定是有湿气,得出湿气。大米是在 水里长的,利湿的效果还不错,北方人晚上吃几碗大米饭下铺子的次 数就会增多,把好一点的大米放在锅里炒黄但不要炒糊,然后把它擀 成面。也不用炒很多,大概几十粒,每次给小孩喂上一点点,大概三 四粒那么多,也不要多,兑在奶瓶里给她喝进去,绝大多数情况下拉 肚子都能好。这种方法我试过很多次了,效果还不错。这也不是我的 经验,是一个老中医的经验。那么就咱就分析为什么会有效?本身大 米就可以去一部分湿气;另一方面大米炒香了之后有一股香燥之气可 以温燥中焦,同时木气郁滞也可以缓解一些,通过运转中焦来散木气, 这样减少木气的郁陷,拉肚子自然会好。如果小孩只是单纯的拉肚子, 没其他特殊情况,你可以试一试这个办法。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七八 岁的孩子慢性腹泻,体力较弱,有些老中医就用单纯一味胡萝卜煮熟、 晒干、研成面,给小孩当饭吃也能治好。还见过一个医案,山东的一 个老中医,他用煮熟的苹果,把苹果煮得烂烂的,也能把拉肚子治好。 所有的这些办法都是一个道理,都是柔润、香燥,这些药都能够扶持 中焦,再一个舒展木气,这些并没有一个很强的止泻作用。所以我们 中医治病要从源头上去想。 也有些很小的小孩会便秘,拉不出来会哭,父母也不知道该怎么 办,小孩太小不能用泻药,吃蜂蜜有时用开塞露都不行。如果这样, 可以煮几个鸡蛋,取出蛋黄弄碎再炒一炒,能炒出蛋黄的油来,用蛋 黄油喂小孩,一次喂上小半勺。这个效果非常好,为什么呢?本身蛋 黄位于蛋中心,色黄而圆,是入中土很好的药,它的油接近肾气封藏 的作用,润下而不凉,不像蜂蜜,蜂蜜是润下而凉,且有股香味养真 气。小孩便秘肯定是:一,真气虚了,运转不动了;二,肯定大肠偏 燥。所以用油既可润燥又可调真气,一举两得。这些效果都不错,这 些我都用过。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单瓶的大黄甘草汤,量少一些都 不用熬,用开水泡一下都可以,给小孩喂上几勺。但是要确定小孩的 中焦没有寒湿,蜂蜜也有效果。刚才把很小的小孩用药讲了一下。 还是那句话:小孩的药,尽量少,尽量柔和,尽量不要伤中气。 张仲景在大建中汤、小建中汤中,君药用得都是饴糖,饴糖确实是调 补中焦非常好的药。现在饴糖不太好买了,小一点的医院可能都不准 备这个药。那么我们有什么可以代替的呢?前段时间我听阅素灵老师 讲过,她喜欢用粥给小孩养胃气,这是一个办法。另外,我这里有个 办法,用枣末糊代替饴糖,效果也不错。用大红枣,甜甜的,黏黏的, 肉比较多的,你把这个枣煮熟了,把枣核和枣皮都去掉,就用枣肉。 其实这时候枣肉已经熬成稀糊糊了,加点淀粉,再把它熬开,这时候 它就成了一锅糊糊了,甜甜的,小孩很喜欢喝,养胃的效果非常好。 很多小孩感冒或者食积,病愈之后,就可以用这个调理,效果还是很 好的。有时候感觉比饴糖还好些,饴糖不就是麦芽糖嘛,就是麦芽做 的那个最原始的糖。道理都是相似的,并且这个东西在哪里做起来都 很方便,无非是买点大枣、买点淀粉而已。这就把小孩的调理说了一 下。 另一个就是我们临床中经常遇到的小孩用抗生素问题。这也是个 老问题了。我就说个病例,来说一下,抗生素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有多 么的严重。这个孩子上初中,是个女孩,家庭条件也非常好,从小一 直接受“非常先进”的西医的治疗,不管是头痛感冒发烧,一有点病, 她妈妈立即带着她去输液去了,找最好的西医,用最好的药。所以这 个孩子体质一直不太好,每年都感冒好多次,输液好多次,住院好多 次。她妈妈也很烦恼,有一天,这个孩子又感冒发烧了,输了三天的 液,还不退烧。她家的一个亲戚认识好,说医院的院长去看过了,说 把最好的抗生素都用上了,还不退烧,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她家里 人都着急了,甚至想转到省城大的医院去,就让我去看看。我去一看, 孩子躺在床上,她妈妈用一个冰袋给她降温。一摸她的脉呢,脉是虚 浮无力。脉是浮在上面,一摁就没有了,没有什么力量。脉又跳得比 较快。脸上是比较艳的鲜红色,不是满脸一股火气,很艳的鲜红色。 这是非常典型的虚阳将要外脱的表现。但是这个妈妈不懂,她用冰袋 给小孩降温呢。我去了赶紧让她把冰袋拿开,然后立即开四逆汤,扶 阳救逆,就是单纯的四逆汤。马上煎,马上喝,我记得去的时候是七 八点钟,到晚上十点多钟就退烧了,就喝了一付药,第二天早晨就上 学去了。一般来说,小孩一身之气比较圆融的,很少出现这种虚阳外 越的这种情况。这个孩子这么小,也就刚刚十一二岁,就是因为治疗 的不合适,竟然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继续误 治下去,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疾病,比如说白血病。有可能会出现这 方面的风险。 咱们听课的各位朋友,有的是做大夫的,有的是中医爱好者,我 们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朋友的孩子,把这个道理讲清楚。爱 护孩子,不是天天给孩子输抗生素。当然,现在比较好的中医比较少, 好多患者找个中医大夫也不能把烧退下来,还不如用点抗生素把烧马 上退下来,中医有时也是比较为难。所以,我们这些喜欢中医,做中 医这一行的,有义务把中医学好,让大家都感觉到中医还不错,能解 决问题,这样至少不愧对自己中医大夫这个名称吧。 有人问,能讲讲虚阳外越的症状吗?还有人问用的什么方子。说 实话,当时的症状我都没太在意,我主要凭脉象进行治疗。你去感觉 那种象,她的脉摸着,没有一点力气,漂在上面的感觉,稍微一用力 就没有了,又很快。就好像一个人没有力气,还让她不停地跑步一样, 她就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这就是虚阳外越。大家一定不要说, 按照教材上讲的去对,什么叫虚阳外越,我感觉那是按图索骥,就有 失中医灵活的本性。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病人,面对的是完整的 一气周流。对病人的脉我们要去细心体会。虚阳外越的脉也不会很细, 很细的脉一般也不会浮,一般都沉。虚阳外越的脉都散开了,所以摸 着比较大,这就是脉大为虚的道理。四逆汤的原方《伤寒论》上面都 有,你可以去查一下。 不管碰见什么样的病人,都要从望闻问切四诊,去体会病人一气 周流的象,它的变化。哪个地方不一样,问题出在哪里,木火上升, 金水下降,土气斡旋中州,你要去体会。脉是个完整的气,不是分为 几块,不要把它割裂开来。我上次讲课和大家讲过,脉诊是比较可靠 的,只要你摸好了。当然你要把脉摸好,首先自己的心要静下来,心 要静下来就不要有那么多的欲望。把自己变得单纯一些,变成一个比 较单纯的人,你的思想境界就比较纯净一些,体会就会比较敏锐,就 会感受到那么多病人病象的变化信息。 如果有的小孩不配合摸脉,你就望诊就得了。关于望诊的书也很 多,大家可以看看,在此我就不多说,因为我自己做得也不算好。 在此,我就给大家讲个比较少见的病例,讲一下望诊。一个四岁 多的小女孩,西医诊断是小儿多动综合症。这个孩子到四岁多了,还 一直不会说话,但这个孩子是一刻也不闲着,到我的诊室后,就满屋 子转圈,跑来跑去,见什么要什么,你把东西给她,她马上就扔了, 手也不停,咿咿呀呀喊个不停,不会说话。就这么个孩子。我就让她 爸妈把她抱住,先试了一下脉。结果在她腕部摸了一圈,摸不到脉。 我也不知道原因,也不是反关脉。这时候你说咱们怎么办?我摸了一 下脚上的脉,也就是趺阳脉,有点滑数,也没有太不一样的,没有太 多足够我们医治辨证的东西。舌苔有些厚腻,也不是太厉害。这时候 望诊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了。你看这个小孩,发育稍微有点差,稍 微矮一点,比其他的孩子比稍微瘦一点,先天禀赋不足。一进来就不 停跑,不停叫,脾气很怪,很急,这就是木气淤滞于中,木气淤滞在 里面出不来。这种象和大自然里面狂风乱作是类似的。那么我是急则 治标,先给你平肝风,息木,给这个孩子用的第一个方子,伤寒论里 的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稍微加了一点运中焦的药,以 四逆散为主。在我这里治疗了一个月左右,最近没来,主方一直没有 变,一直以四逆散为主方,适当的加一点中焦的,加一点荣养肝木的, 象当归一类的。这个孩子大概治疗到半个月的时候,过来的时候就完 全不一样了,来了以后能够乖乖的做到凳子上,伸出手来让你摸脉了, 但还是摸不到她脉,而且会叫叔叔了,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家里人非常高兴。她治疗了几年没有任何的效果,我们半个月时间就 能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实际上还没完全好,下一步的治疗应该是培 补她先天禀赋的不足。 给大家讲这个例子,就是不能脉诊的,也要通过望诊等方式,把 握一种象,你始终要把握病人的一气周流问题到底出现在哪个地方。 正常的一气周流是一股非常柔和的气,就是一股土气,金气、木气、 水气、火气都在土气之内。如果它不在土气范围之内,它就不是人体 的正常之气了,成了邪气了。我们就要把握住这一点,病人是在升的 方面出现了问题,还是降的方面出现了问题,还是在中焦斡旋的方面 出现了问题。其实他们都是密切相关的,木气不升的同时,金气必然 是下降不利。升降是同时进行的,升就是降,降就是升,大家不要把 这些完全割裂开。 今天来得比较晚,时间也到一定时间了,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了小 孩的用药原则,给大家讲了小孩感冒发烧、食积这两个比较常见的病, 讲了在这些病上如何根据对病人象的把握来灵活应用药的问题。当然, 临床的应用还牵扯到对药的比较深刻的体会,以后的交流中我会把我 对一些中药的体会慢慢的与大家交流一下。药也是一种象,对它的这 种象把握的比较细致,我们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今天先讲到这里。下次我们再把小孩的其他问题,如小孩出湿疹、 荨麻疹,有的小孩尿床,还有的小孩晚上出汗,还有打疫苗呀,有些 细细碎碎的问题,我们留到下一次再来聊。我也不是专门做儿科的, 我想用两次时间,把我的一些体会跟大家交流汇报一下,以后呢,主 要是以大人的病为主。 儿科杂病 今天我们接着上一次,把儿科的杂症跟大家再简单的交流一下。 小孩的疾病呢,一个是病从口入,所以肠胃系统的病比较多,再 一个呢,小孩不知冷暖,容易受风寒等外在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外 感方面的疾病比较多一些。 上次咱们主要讨论了小孩感冒、发烧、咳嗽、食积方面的内容, 这一次,咱们把小孩的表症,类似于皮肤病一类的,咱们再交流一下。 先讲一下小孩的荨麻疹。荨麻疹,西医来讲,是小孩过敏性疾病, 也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乡下的小孩,生活环境有时不是很干净,这 个情况可能就比城里的孩子更多一些。目前西医对这类疾病主要是抗 过敏治疗,有些抗过敏的药物对小孩的脾胃影响比较大的,小孩是股 非常柔和,非常纯正的生发之气,对很多西药的耐受还是比较弱的。 有时候经常碰到小孩得荨麻疹好长时间好不了,各种抗过敏的药都吃 过,各种外用的药膏都抹过,好不了,反而把小孩治疗的胃口也很差 了,甚至发育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也碰到过。 那么作为我们中医,咱们怎么认识这个疾病,怎么去治疗呢?咱 们通过一个具体的病例,来讲一下荨麻疹这个病。 这个小孩大概是三四岁的样子吧,具体多大也记不清了。他得荨 麻疹已经半年多了,一直用西医治疗,也服过中药,效果也不太理想。 他妈妈抱着到我这来的时候,孩子整个身上是零零散散的丘疹,那种 淡红色,用手一挠就红红的连成一片了。你要是不管他呢,就散在一 处一处的,晚上痒得比较厉害,白天稍微好一点。这个小孩吃饭什么 的还都可以,中焦胃气还算不错,虽然吃了这么长时间的药,小孩体 质看来还可以,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 荨麻疹,连续治疗了半年多,始终好不了。这个小孩的脉象我也不记 得了,只是从他的整个丘疹的状态,咱们来分析。首先,他的丘疹是 此起彼伏,这个地方好了,那个地方又起来了,今天好了,明天又复 发了。这种此起彼伏,时好时坏,连绵不断,这是一种风象。风善行 而数变,那么为什么会有风呢?肝木主风气,必然是木气郁滞,郁而 生风,只是它郁在皮肤而已,这是一个。另一个呢,表皮的丘疹以红 色为主,红色呢,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火象,实际上就是一股阳气郁 在局部了。这个小孩痒的感觉,白天轻,晚上重,白天阳气升发,这 个气相对来说,周流的比较通畅一些,症状缓解一些。到了晚上,一 气周流以敛降收藏为主,体表的阳气郁结的就比较厉害,所以他痒的 就厉害,病情就加重。 咱们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就是冬天很冷的时候, 你把手脚冻了,冻得很厉害的时候,你会觉得疼,冻得不厉害的时候, 你会觉得痒,痒和疼是阳气郁滞在不同程度,身体有不同的感觉。痒 的阳气郁滞的程度,跟疼相比,他要轻一些,实际上都属于阳气的郁 滞。我们讲不通则痛,实际上不通则痒,道理上是一样的。如果阳气 郁滞的比较厉害,完全结滞不通了,也会有疼的感觉。当然了,冻得 非常厉害,局部的阳气完全郁滞住了,就象冻上了一样,可能连疼的 感觉都没有了,阳气已经完全失去反应了,那就更严重了。 所以从这些病象,包括患者的感觉,咱们去分析,他实际就是阳 气郁滞在体表这么一种象。这是一种病象,就是阳气郁滞在体表,不 能开达,不能通畅的周流。对这种症状,这种疾病的治疗,伤寒论有 一个现成的方子,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大家如果把这个方子的原文 看一下,就会发现里面的一些描述,和这个症状是相似的,都有痒的 症状。 这个孩子用的什么方子呢,我就用的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原方。量 呢,大概生麻黄用了3克,其他的量也不是很大。当时跟他妈妈说, 用了这个药以后,小孩的荨麻疹可能出得更厉害,可能痒得更厉害, 让他妈妈不要害怕,要把这个小孩管好,不要让孩子因为痒的厉害把 皮肤挠烂了。我当时只开了两付药,我跟他妈妈说,如果孩子运气好, 也许一付药就会好,当时他妈妈是半信半疑,就带着药回去了。过了 两三天,她又抱着孩子来了。她就跟我说,拿药当天下午四点多给孩 子吃的药,到了晚上孩子的荨麻疹突然加重了,用他妈妈的话说,全 身没有一处完好的皮肤了,完全变成了荨麻疹,体无完肤。孩子痒得 一直在哭,他妈妈也紧张的一晚上没睡,一家人准备第二天早上抱着 孩子来找我算账。过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孩子的荨麻疹慢慢的退 下去了,退得很干净,而且从那以后一直没有复发。所以他的妈妈过 来就不是找我算账来了,过来是感谢我。 就是这么一个半年没有痊愈的小孩,就用了一剂经方桂枝麻黄各 半汤就好了,而且以后一直没有复发。桂枝麻黄各半汤,他是解表比 较缓和的一个方子,麻黄汤就比较峻烈。小孩的气比较柔和,尤其是 生病时间比较长的,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相对来说比较合适。在神农 本草经里面说,黄芪主小儿百病,你想黄芪这味药,比较馨香柔和, 跟小孩一气周流的特点比较吻合,所以主小儿百病。同样道理,我们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既避免了麻黄汤的峻烈,又补充了桂枝汤开散表 气力量不足的弊端。这种西医看来或者是免疫功能低下,或者是过敏 源的问题,西医有很多的说法,在我们中医看来,其实是很简单的, 仅仅是表气不开而已。引起表气不开的原因,可能有这个孩子本身正 气比较弱,中土土气弱一些,另外一个呢,也可能受了表寒,没有及 时给他发散开,所以导致迁延不愈。 你看咱们中医治病,只有把病象分析清楚了,治疗起来其实非常 简单,效果也很好。除了这个小孩,还有类似这样的病例有很多,基 本上都是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为主方来加减变化,尤其是小孩脏气还是 比较轻灵的,你用药一拨就转,效果都很好,一般就是一两付药,就 能把主要的问题解决,剩下的呢,你可以根据他的情况,调补运化中 焦,或者适当的补补肾气,单纯的表症,解表就可以。 说到这里呢,咱们就得把表症,和前面讲的伤寒联系在一起,桂枝 麻黄各半汤在伤寒里面也是治疗表气不开的方子,俗话说,就是治疗 感冒的一个方子,风寒束表,表气不开,就是这么一个机理。从象的 角度来讲,就是体表的一股郁滞之气,就像一张网一样,把你给罩住 了,也出不去,你只要把它破开,恢复它的一气周流之气,也就自然 治愈了。所以治疗荨麻疹和治疗感冒,从道理上来讲是完全一样的。 天行健问杏仁起什么作用,杏仁主要是下肺气,麻黄往外开散,小孩 一身周流之气,比较轻灵而好动,你看很多小的小孩,他容易抽风, 容易惊风,他这一股气虽然比较弱,但他动的倾向比较明显。虽然是 表气郁滞不开,需要我们用麻黄给他开散,但是过犹不及,就好像麻 黄往上托一下,杏仁搭把手再往下拽一下,这样整个一气周流就转起 来了。并不是说麻黄往上,杏仁往下,就相互抵消作用了,不要这么 想。任何一个人,他的气在周流着,升的同时就在降,降的同时也在 升,一气周流,如环无端。那么我们在用药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以升 为主,还是以降为主,那么象这种情况下,杏仁的量一定要小不能大, 如果你杏仁的量用大了,那它破肺气的作用就比较明显,有可能把有 限的这股气全都泻下去了,那么他就可能开不了。所以这时候杏仁的 量要小,或者不用。如果你摸着这个孩子气比较弱,杏仁不但不能用, 还要用点黄芪,把气再补一补。这就是一些比较灵活的临床上用药的 取舍,大家要比较灵活的对待。这个方子,麻黄和桂枝这个是君药, 杏仁就是辅佐的药,顺带恢复一气周流用的,往下拉一下,起这么个 作用。只要是小孩气不是很虚,用上这个药,效果就很好。 在民间呢,有时小孩过敏了,起荨麻疹了,他不用药,他用什么 呢?北方人吃面都知道,小麦磨下来的麸皮,他就用麸皮这个东西, 小孩哪里痒,就用麸皮在哪里给他搓,挫一会儿,慢慢的小孩就不痒 了,荨麻疹就消下去了,自然就好了。这个我在临床上有时也用。有 些家长跟我比较熟了,晚上打来电话,“我们家小孩起荨麻疹了,你看 怎么办?”大半夜的,有时乡下的孩子也没有地方买药去,就告诉他 这个办法,很多家长反映效果很好。这是什么道理呢?小麦属于五谷 之一,磨出来的面是我们北方人的主食,所以他是土气非常中正柔和 的食品,那么麸皮呢,就属于土气中的一股金气,那我们来想,小孩 为什么会出现荨麻疹这类的问题,肯定是表气不开,郁在那里了。表 气为什么不开呢?肯定是正气不足。正气,对所有人来讲,实际上就 是土气,就是中焦之气,也说是后天之气。土气如果不足,如果虚, 不足以把表气散开,自己行散的力量不足,就会导致表气郁滞。麸皮 的摩擦,正好可以开表气,有类似麻黄的作用,同时麸皮是一股比较 浓厚的土气,因为他是皮,皮主收敛,把土气收在里面,就可以渗透 到皮肤之中,对皮肤局部的土气有一个加强的作用。不是把它收到一 块,而是让他更好的畅通,这个就相当于桂枝的作用了,所以他也能 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快的几分钟,慢的也不用半个小时,就能见到 效果。不光小孩,大人你也可以试一下,效果很好。 由此我又想到了,《验方新编》这本书,大概是第一个方子,记载 着头风的一个方子,荞麦面,和小麦面差不多,也是五谷之一,活成 一个面团,在病人身上,滚来滚去的揉,一直揉到患处出汗为止,也 能把风寒外感引起的头疼、身体不适都能治好。《验方新编》这本书里 面的很多方子,效果还是非常满意的。荞麦面治疗小孩风寒外感、感 冒发烧效果也是很好的,这个我自己没有试过,很多老人跟我讲过, 他们以前卫生条件不是太好,有时小孩病了,他们就用这个办法给小 孩治感冒、发烧、头疼,效果也非常好。这个办法跟我们刚才讲的用 麸皮给小孩治疗荨麻疹的思路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琢磨一下,为什么 用这个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他跟桂枝麻黄各半汤有什么区 别。所以说中医是很灵活的一门医学,很有价值的,是怎么认识疾病, 对病象怎么去领会,从而想出一个什么样的思路来处理他,这种治疗 的观点、治疗思路,这是我们要交流的核心的地方,这也是中医的灵 魂。 再给大家继续举个例子,还有些老人,家里小孩感冒了,他用什 么给小孩治呢?他用些生的核桃仁、加些红糖熬一下,然后连核桃仁 带红糖一块喝下去,出一身汗,这个感冒就好了。大家想一想,红糖 就相当于补中气,和甘草的作用相类似。那么核桃仁起什么作用?一 般我们知道核桃仁补脑子,核桃仁外面包着一层薄薄的皮,如果剥下 来单独吃是很苦涩的,它有一个很好的收敛的作用。那么一个收敛的 药怎么能治疗表气不开的风寒外感呢?这就涉及到一气周流的问题, 一气周流,虽然有风寒外感,表气不开的这个病象,我们用麻黄的目 的,不过就是辅助身体的正气,把这个郁象给他破开,就这么简单。 我们用核桃仁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呢?我们用核桃仁把外面 的气都收起来了,气都收起来了,外面就往外散的气就少了,再加上 红糖和热水的作用,一股热气,就好比一个气球,你用手捏他,捏到 一定程度他就爆开了。核桃仁就起这么个作用,把一身的气往里收, 收到一定程度,他就散开了,这股劲很大。表气郁滞这个情况就给冲 破了,表气一开,汗出热退,也就好了。是不是表气不开就一定要用 麻黄呢?也不见得。我们可以从往外散的角度去用药,也可以从往里 收的角度去用药,是很灵活的,这个要根据具体患者情况灵活的去选 择。 再给大家讲个更极端的例子给大家听。这个是我在一本古代医案 看到的,是不是真的我也不清楚,说出来是为了给大家一个启发。一 个小伙子,风寒感冒重症,恶寒发热,高烧不退,正巧他家地处比较 偏远的一个地方,根本就没有医药,无从治疗。正好来个化缘的老和 尚,教给他的父母,按照我教的去做,保准没错。这个时候正巧是隆 冬天气,数九寒天,冰天雪地,满院子都是雪,让小伙子把衣服脱光, 抱成一团蹲在雪地里,让他父母从井里打100桶凉水往小伙子身上浇。 他父母一听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就往上浇吧。结果是浇一桶冷水小 伙子打一个哆嗦,浇到50桶的时候,小伙子已经是冻得面色青紫,牙 齿咬得响成一串,身体晃得是几乎蹲不住了。小伙子的父母心疼,就 请教老和尚,是不是不浇水了,怕这样要了我们孩子的命。老和尚一 听就破口大骂,说你们再不浇那才真是要了你们孩子的命。然后就继 续浇,又浇了50桶,随着桶数越来越多,小伙子身体变成了一种比较 红的颜色,面红耳赤,慢慢的身上开始冒热气。等到浇完100桶的时 候,小伙子“噌”的一下站起来了,说我好了,这会我觉得浑身发热。 那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知道水主收藏,水能够把正气,把人体的周 流之气很好的收藏起来,我们去游泳的时候都有这个感觉,从水里一 出来觉得很冷,再回去往身上淋点水又觉得好一些。又是在一个很冷 的冬天,寒主收引,也是一股收藏之气,利用这股收藏之气,把他的 正气全部封藏在里面,封藏的非常紧,根本就泄不出来,这个时候郁 极而发,表气也就开了,表气一开,一身之气的周流也就转动开了, 烧自然就退了,病自然就好了。 给大家讲这些病例呢,就是说咱们在治病的时候,要从一气周流 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病,我们根据患者的情况,是该给他往外散, 还是该给他往里收,肯定有一个最好的办法,但是办法也肯定不是唯 一的。我们要始终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去考虑应对的办法,治疗的办 法,我们在临床上就会得心应手,随手都是方子,就没有必要套什么 方子了。 最近我还看到报道,有人用浮小麦,治疗老年人的前列腺增生, 小便无力,效果很好,用到120克以上,刚才跟我们讲的用麸皮治疗 荨麻疹的思路也是一样的,他不过用浮小麦把正气收一下,那么这个 正气就去通利小便去了,所以浮小麦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止汗的作用。 刚才跟大家交流了一下荨麻疹的治疗思路。当然,无论什么时候, 你都要看孩子中焦之气运转的怎么样,中焦之气郁滞很重的话,首先 要转中焦。小孩是有苗不愁长,长就全靠这股和缓的中气,中气比先 天肾气还要重要一些。 下面再和大家聊一下小孩汗出的问题。对于几个月的小孩,睡觉 的时候头上或身上出汗,睡着了就没有了,这个是正常的。因为小孩 这股升发之气比较厉害,有时往回收的时候,不能一下子收回去就会 出汗,实际上是小孩升发之气比较盛一点,收敛之气比较弱一点,引 起的出汗,这个不算病态。有些小孩一睡着了以后出汗出的比较厉害, 甚至把被子都弄湿了。这种小孩,我们怎么去辨证呢?内经上讲,阳 加于阴谓之汗。我和我同事交流时就说,升散为阳,收敛为阴,“阳加 于阴谓之汗”,意思是说升散的力量大于收敛的力量,他就出汗。这里 “加”,我认为不是相加、相互作用的意思,而是超过的意思。也就是 阳气升散的功能大于敛降的功能,他就会出汗,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理 解。所以汗出我们就要从这个角度去处方用药,既然汗出肯定阳气外 泄了,你要止汗的话,就要把阳气收回来。那么用什么收呢,刚才讲 了,浮小麦可以收呀,一些酸收的药物,象五味子、五倍子、山萸肉 都可以收,那么我们选哪个呢?我个人在临床上体会,只要小孩中焦 没有郁滞,桑叶这味药收汗的效果非常好。 霜桑叶,就是秋天的桑叶,为什么呢?桑叶长的时候柔嫩多汁, 蚕吃了吐出来的丝很结实。桑叶的纤维也是比较密的,收敛的作用非 常好。对小孩来说,用到12克左右,收汗的效果非常好。不光收汗, 甚至个别的小女孩月经不调,血比较多,你给她用点霜桑叶,血都可 以止住,由此可见他收敛的作用比较强的。所有的叶子都属于金气, 金主敛降,都是收敛。传统认为盗汗是阴虚盗汗,需要滋阴,这个说 法也不能说不对,你想小孩不断盗汗肯定阴虚。但是能不能直接滋阴 呢,直接滋阴能不能把汗止住呢,这个也不一定。你象我刚说的,用 霜桑叶止汗,这一味药就能起效。这个有点急则治标的意思了,但是 你想把汗止住了,阴精自己也可以生出来。但是有的小孩出汗时间比 较长了,摸着脉比较细弱,还是要用一些滋润,润养阴精的药,比如 山药。山药这味药呢,非常的粘滑,柔润多汁,而且这味药比较柔和, 稍微有点偏凉,不会有太大的阻碍。柔润的药,比如熟地,用多了很 容易引起阳气的郁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用一点山药,滋润的同 时还可以养胃。有些小孩,你用山药粥给他调养一段时间,即使不用 霜桑叶或者收敛的药,慢慢的汗也会少下来。那么至于龙骨牡蛎这类 药,我个人建议不给小孩用,这类药潜镇收敛过于沉重,不太适合给 小孩用,小孩是升发之气,只要稍稍一收就可以了,不要收得过于峻 烈,这个原理也是从小孩一气周流的大象上去了解。当然,如果小孩 除了出汗以外,还有些没什么劲,怕冷,精神不太好,你也可以加一 点黄芪,把一气周流的大气给补一下,这样更好一些。 另外内经上讲,汗为心之液,汗出肯定伴着心神比较弱,汗出的 小孩睡眠可能不太深,平时的胆子偏小一点,这时候可以辅助的用一 些滋养心神的药,比如酸枣仁。酸枣仁这味药,一般认为滋养心神、 治疗失眠效果比较好。酸枣仁是枣核里的一个心,取类比象,它就收 敛心气了,这个时候你把收敛表气的药,比如桑叶,收敛心神的药, 比如酸枣仁,其实龙骨牡蛎也是定心神的,再加上滋养阴精的药,比 如山药,补一身周流之气的药,比如黄芪,把这几方面的药组合好了, 出汗的病还是比较好治的。单纯用五味子、五倍子这些药,研成末, 往小孩肚脐眼上一敷,也能止汗。肚脐对小孩来讲属于先天之气,通 于肾气,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他从先天的角度把气给收起来了,效果 也很好,而且不用小孩吃药。民间有这种用酸枣仁、鸡蛋给小孩熬汤 喝,把汗给止住了的方子。道理就是我们刚才讲得这个道理,加点鸡 蛋无非是滋养阴精,另外鸡蛋也有养心神的作用。关于出汗这个症状, 我们要从根本上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从阴阳上,从“阳加于阴谓 之汗”这句话上去理解,至于用药可以很灵活,除了我说的这些办法, 大家还可以想更多更好的办法。思路有了,实现这个目标,手段有的 是,方无定方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把小孩的汗出就说到这里,下面再跟大家聊一下小孩的湿疹。 有些小孩,尤其是越小的孩子,长湿疹更厉害一些。湿疹除了痒以外, 还溃破流水,比荨麻疹更厉害一些。多数小孩多见于四肢颜面,身上 一般发病的少一些。颜面是什么?阳明主面,胃土的问题,四肢呢, 脾主四肢,脾土的问题,湿气属土,又是中焦的问题。所以湿疹在中 医看来,完全是中焦郁滞这么一个问题。西药有些用了可能也很好, 用了以后湿疹再也不长了,但是有可能自从用药以后,小孩再也不吃 饭了,还有可能再也不长了,不发育了。为什么呢?可能是西医用了 些药,把表气给封固住了,湿气出不来了,中焦也运转不动了,小孩 中焦不运化了,所以造成一系列后遗症。那么湿疹这个病呢,主要就 是往外流水,很痒,痒的话就是气不通了。这个气不通并不是阳气郁 在那里不通,而是因为有湿气郁在那边,不能散出去。那么这个湿气 从哪里来呢?那么这个湿气肯定来源于中焦,中焦的土气带有邪气它 就是湿气了。中焦并不仅仅是肠胃,人身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中焦,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土气。凡是有肉的地方就有土气,有土气的地方就 属于中焦,人体的一气周流他是个大象,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不是说 肠胃就是土气,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对于小孩的湿疹,从外用药的角度来说呢,我给大家介绍两味药, 一个是黄连,一个是苍术。黄连这味药呢,非常的坚实,你看它就像 鸡爪子似的,弯弯曲曲的长在一块,非常的结实,一砸很脆,里面是 鲜黄色。稍微暗一点的鲜黄色,非常苦。色黄肯定入中土,味苦什么 作用呢?以前说苦能坚阴,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个人认为苦味可 以把阳气固藏起来,就像冰箱一样,能把东西给冻到一块。有时候我 们吃辣椒,辣得不行的时候,吃一点苦味的东西,就不觉的辣了。为 什么呢?因为苦味把阳气给收藏起来了。正因为苦味收藏阳气的力量 太强大了,足以让它凝固不动,就像冬天天寒地冻,地面都裂开了, 就起到这么个作用,所以苦味能够坚阴。也有老师说苦味能够发破, 正因为苦味把寒湿之气收固到一块、凝固到一块,这样阳气能够更好 地流通。这些大家都可以去体会,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体会。苍术这味 药呢,比较芳香,有一股辛烈之味,它是运转中焦比较好的一味药。 这两味药呢,一个运转中焦正常的土气,一个收敛湿气,两个一配合, 一收一运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可以把这两味药研细,或者熬水用棉 签给小孩蘸蘸,这个效果对于局部止痒的效果非常好,可以说立竿见 影。当然你不能只治肌表的症状,肌表有症状,是因为全身的土气郁 滞的比较严重才出现的,所以一定要加上内服的中药,来运转中焦。 运转中焦的话,黄连的量可以少用或者不用,改成其他的,可以改成 胡黄连,相对好一些,苦味就少一些。或者中焦只给他用一点淡渗利 湿的药,茯苓泽泻类的,把湿气给他利一下,也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所以,对于小孩的湿疹我们就从湿气弥漫的角度去了解,这样就 好处理一些。湿疹就和大家聊这么多。 我主要把我临床上常见的小孩的病聊一聊思路,也不可能把所有 病都跟大家谈一下。 再说一下小孩的尿床。两三岁以下的小孩,升动之气比较强,收 敛之气比较弱,也就是肾气还不是很充沛,尿床应该算是正常的现象, 不需要治疗。需要治疗的四五岁以上还尿床,这就需要分析一下。其 实尿床和我们讲的小孩出汗是类似的,出汗不过是阳气从肌表散出, 尿床是阳气从下元泄出来,渠道不同,但都是阳气的外泄。木气郁滞 陷于下,他要么从小便出,要么从大便出。小孩晚上尿床,必然是木 气下陷,木气外泄的表现。治疗小孩尿床一定要把木气下泄解决掉。 如何解决呢,就要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木气下泄,是本身肾 气不足无力收藏而引起的下泄呢,还是木气郁滞,郁而不得发,而引 起的下泄呢。大部分小孩是肾气收藏无力引起的木气下陷,这种情况 比较常见一些。我们常见的缩泉丸,主药是桑螵蛸、益智仁,这两味 药主要是收补肾气,把肾气收固的力量加强一下,自然也就不下泄了, 收固住了也就不尿床了。桑螵蛸呢,就是螳螂的卵,螳螂的卵外面有 个很结实的网状的东西裹着,你用手撕,根本撕不开。单独的把桑螵 蛸熬一下,药水有点发粘的感觉。从这个药,你就得出一个象,首先 这个药非常结实,比一般的尼龙网还要结实,它就给你网住了,给你 收住了,再加上有点黏黏的。其实我们用桑螵蛸这味药,用的不是卵, 而是卵外面的保护层。螳螂的卵本身没什么补肾的作用。益智仁单纯 一个补肾的,不多说。桑螵蛸收藏、收固的作用非常好,但必须是这 个小孩真的是肾虚引起的尿床,见效很快。桑螵蛸本身只是加强了肾 气收藏的作用,没有润养肾气的作用,以后还要加上养肾气的药。养 肾气的药,象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这些药,你还是要用 的。 有一种情况,如果小孩尿床是一种实证,小孩由于吃多了,木气 不得升发,这种尿床,就不能再用桑螵蛸这类收敛的药,就要用消食 导滞这类药,让木气升发上去,尿床自然就会好。小孩的肾气一般来 说,补肾气的药见效即止,不能常用,常用的话和小孩的升发之气是 违背的。一些老先生给小孩调理中焦的时候,喜欢用一些谷芽麦芽等 芽类的东西,效果很好。小孩也是个小苗苗,他也是芽,你用上生谷 芽生麦芽就能同气相应。有时老人胃口比较弱,你给他用上麦芽谷芽 他胃口也能得到改善,单纯一两味药就能见效。 不管小孩什么病,我们要把着眼点放在中焦上,把这股柔和又欣 欣向荣、勃勃生机的一股升发之气,这股升发之气给保护好了。把小 孩的胃口给保护好了,把中焦给保护好了,那么所有的病,你就等于 治好了一半。如果这个小孩因为长期用西药,用抗生素导致肾气很虚, 这样的小孩也有,你像肾病综合症,小孩肾结石,这种需要长期补肾。 以后有机会我们单独把小孩的以肾病综合症为主的肾病作为专题给大 家讲一下。平时我们就以中焦为主。 疾病这方面,今晚上小孩的杂病,给大家交流了小孩荨麻疹、出 汗、湿疹、尿床这四个证。最后还有一点时间,给大家聊聊小孩疫苗、 打预防针的一些问题。 现在小孩打疫苗国家是大部分免费的,比较完善的接种体系,也 是个好事情。有的家长问除了国家规定免费接种的,还有一些是可选 的,自费的,象感冒疫苗、腹泻疫苗等好多,很多家长不知道该不该 打,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去看待呢? 首先看小孩刚生下来,正常的婴儿六个月内一般不会有什么病, 身体会非常健康。从西医的角度来讲,说他生下来后身体带有好多抗 体,能抵抗很多种病毒、细菌,所以不生病。那我们中医怎么去理解, 中医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跟在西医后面人云亦云。刚生下来的小孩, 一股气非常纯净,小孩的大小便他都不脏,为什么会举这么一个说法, 小孩的身体非常的清透,没有任何的杂气,这么一股清透纯和之气, 那么这整个身体的内环境相对来说是,对于这些病毒细菌来说没有容 身之地,这个怎么去理解?好比把细菌病毒、外来邪气理解为坏人, 把自身的正气理解成为一群好人,一个坏人到了一群好人中间,没有 人跟他打交道,他想打个架都没人理他,所以他没有什么争执对抗, 当然这个比喻也不是很恰当。这实际上是讲小孩的这一股纯和之气受 外界干扰非常小,有很好的自我约束,自我净化的作用。随着他慢慢 长大,接受妈妈的母乳,接受外界大环境的影响,慢慢的这股纯和之 气就被杂化,变得不那么纯净了,这个时候呢,一旦有外在的致病因 素的影响,他自身之气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咱们想一想,古往今 来有很多修道者,得道高人,那么他们那个境界和刚出生的小孩类似, 身体很纯净,包括身心都很纯净,没有那么多七情六欲,没有那么多 嗜好,这种人也很少生病。大家思考一下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内经讲 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自身的正气如果非常的充沛的话,任何邪 气它都不可能在你身体里产生什么疾病的。那么打疫苗起到什么作用 呢?打疫苗和小孩生病后产生的对疾病的抵抗力是一样的,它会将小 孩的气,这种非常纯净的周流之气变得更杂化一些,或者说更浊一些, 这种人为产生的抗体,通过疫苗人为产生的抗体,毕竟不是身体自己 本来的东西,所以相对来说自身的清透之气就没有那么清透了,有点 浊气的意思,那么打的疫苗越多,身体这股周流之气可能郁浊的更厉 害,为什么反而对疾病的抵抗力越好呢?疾病不过就是人体自身的正 气对外界刺激的一些反应而已,人老在一个很干净,很清香的地方呆 着,象一个花园,你刚去是闻着很香,很舒服,天天呆在那,你也不 觉得香了,你去了一个很污秽的地方,很难闻的地方,你觉得很难闻, 很不舒服,你要天天在那呆着,可能也不觉得难闻,你也不觉得不舒 服,就是这个道理,让你同化了,觉得这个气就跟自己的气是一样的, 不需要去反抗,所以小孩这个疫苗,我个人感觉是通过让一身之气变 得更郁浊一些,从而使肌体对这个致病因素能更好地相容,使他在身 体里不会产生剧烈的反应,是这个目的,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 并不是说这个预防就不好,那么在现代这个社会环境,有一些烈性的 传染病,那么通过疫苗来达到预防的目的,还是非常好的手段,但对 一些普通的疾病,你象感冒、流感呀,一般的肠炎拉肚子呀,有时候 不见得能起到这种作用,反而小孩自身的身体变得更差一些,我个人 感觉疫苗尽量打得精简比较好,不要太繁杂。小孩一身周流之气越清 透,那么对这个小孩呢,身心呀,身体的发展,身心的发展,乃至智 力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是积极的因素。 今天晚上大概就跟大家聊这么多吧,还有一点时间,大家看还有 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需要我再解释一下的,可以提出来,咱们再交流 一下。 补肾呢,我想设个专题,里面专门讲小孩的肾病,里面牵扯到小 孩的肾炎、肾病综合症、肾结石,当然就包括着补肾的问题。我想给 大家系统的讲一下,几句话也说不透,今天就不说了。 另外有人问,有一个人左边脉大而滑,右边脉细而涩,每年夏天 都犯哮喘,还有白癜风,如何辨证?脉象呢,并不是单纯的去感觉浮 滑细涩,主要是通过脉象,去感觉脉的通畅、强弱,感觉一身之气的 周流,并不是去感觉这个脉,大家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所以象这个 病人,因为我也没摸到他的脉,所以单纯说脉大脉滑,右边这个脉细 脉涩,这样我就没个直接的感觉,只能大概估计一下,这样可能就不 会说得很准。左边木气升发,脉大脉滑肯定是木气郁滞了,右边脉细 脉涩,肯定是金气收敛无力。白癜风,色白主收藏,肯定是阳气不得 宣散,金气郁滞其中,每年夏天都犯哮喘,夏天阳气开散于表,右边 脉细涩,收藏无力,肾气收不进去。这种情况,我估计这个病人是以 肺上的问题为主,肺上可能是郁住了。郁在肺上,左边木气升不上去, 右边阳气也敛藏不进去,导致左边郁,底下虚,上边堵。这种情况, 如果是我治疗的话,首先要开肺气,先把肺气,把郁滞、堵着的地方 先通开。开肺气,我常用的药就是川椒呀、麻黄呀、紫菀,类似的这 些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肺气开以后,然后再用一些收敛肾气的 药,佐以升达肝木的药,这个慢慢会好。皮肤病不要一上来就宣散, 小孩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因为小孩的肾气比较足,成年人的肾 气一般都不足了,一定要把肾气补足了再宣散。一上来就宣散,清热 解毒,往往是适得其反,这样的病人也见了不少。过去有人建议我在 网上也开一个诊室,我没同意,因为我觉得自己这个水平,不摸脉, 没有个直观感受,不敢给别人开药。给人家用药效果不好,不但耽误 人家的病,好像自己觉得也不太负责任。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脉象上仔 细体会,这个气到底堵在什么地方了,从象的角度去体会,要不单纯 的就脉摸脉,这样就不会有一个很快的提高。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 有人问黄连的用法禁忌,任何药都有适合他用的地方,也有他不 适合用的情况。黄连收藏敛固的力量比较强一些,所以呢,它主要用 在湿气弥漫的比较厉害,但整个湿气又没有郁结到一块,这个时候用 比较好,你看仲景的三泻心汤都用到了黄连,治疗的是痞症,是气分 上的郁滞,湿气并没有郁结到一块,中焦必然牵扯到湿气郁滞,因为 中焦没有湿气是不会郁滞的。黄连是收湿气,把湿气一收,好像泥泞 的道路一下子结冰一样,相对来说好走一些,然后你再把它铲除,相 对来说就好清理一些。知道这个意思,黄连肯定是带着一股寒气的, 一定要和干姜同用,如果没有干姜,没有甘草,在维护着中焦的大局, 可能中焦更不行了,一下子陷下去了。我一般用黄连的时候,黄连量 要少,干姜的量要大些,乌梅丸也是这种情况。个别情况,比如痢疾、 腹泻,湿气比较盛,木气肆虐的比较厉害的时候,黄连的量可以大些, 但也只是暂用,不能长时间用,黄连用的时间长了会上火,就因为把 阳气都郁在里面了。什么时候不能用呢?如果病人他郁结的比较重, 已经成为了有形的郁滞了,这个时候黄连一般是禁用的。本身郁滞结 成块了,你再用黄连给他收,就像很多慢性胃炎的病人,他老是上火, 你摸他的脉有种结滞感,他的脉很不通畅,就像有东西沾在一起一样。 这个时候最好不用黄连,虽然他也上火,用黄芩黄连把火气一清更好 治疗一些。但这个时候就不能用黄连,用了以后加重郁滞。这种禁忌 就从这种象上把握,黄连作用就是把一股气收藏起来、粘固起来这么 一种象,凡是适合这么处理的就适合这么用,不适合这么用的就不能 用,不要搞得太机械。以后讲疏肝理气的时候,我再把这种情况给大 家讲一下。 差不多到时间了,今天晚上就到这里,下周五咱们再见。 肾病治疗 大家晚上好!今天已经到了三九的季节,天寒地冻。冬天是收藏 的季节,中医讲肾属水,主收藏,应季节在冬季,所以冬季是肾病多 发的季节,今天就讨论一下肾病的临床治疗问题。明年开春的时候再 聊一下肝病和温病。 中医的肾病范围很广,像西医的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结石、肾 衰,还有俗话说的肾阳虚、更年期综合证之类的,大都属于中医的肾 病范围。今天我们以西医诊断的肾病,形质上已知的肾病为主,来谈 一下中医临床上对肾病的认识,以及一些治疗的办法。 一、精气神基本概念及肾脏功能 内经里讲,五脏者,藏精气,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实 而不能满。这句话是中医对五脏六腑的一种高度概括。西医的慢性肾 炎一类的,大部分像中医的脏腑病比较深的一类肾病。内经这句话作 为中医治病的指导原则是比较合适的。我个人是以这两句话作为治疗 疑难杂症的最高准则。 肾藏精,精化气,气化形,这个过程相当于左路水生木,木生火, 左路荣润生发的过程。敛神化气,凝气化精,相当于右路金水敛降收 藏的过程。肾主藏精,这个藏精不要理解成具体的有形的精微物质, 这个精气依然是无形的精气。不过这个精,气和神还有差别,这个“神” 飘逸在外,无处不到,范围很广,可以冲破人体之外,这个“气”主 要是以人体为中心,人体之内一气周流,如环无端,“精”是肾主藏精, 是神气的一种凝滞状态,依然是一种无形的灵气,并不是有形的东西。 这一点临床上时间长了,就慢慢有所体会。 前几次有朋友问到补肾的问题,我们通常有说法是填精补肾,其 实这个精是填不进去的,精也不是填进去的,这个精是人体的神气敛 藏而成的,肾主收藏,把外面的清灵之气收进去的,不是外面有一个 东西把它放进去,如果那么简单的话,也不会有肾虚这个词。神气是 飘扬在外,无所不到,这就是一种消耗,这也是一种木气,疏散在外 的气,这种消耗之气来自本身收敛的肾精,肾主收藏,有收有发,这 也是一种循环。《四圣心源》中左升右降,中焦斡旋,不只是气层次的, 还有精,神层次上的这样一个过程,生发过程偏于神气方面,敛藏过 程偏于精气方面,精气神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清灵无形的,没有任 何污浊,五脏藏精气,满而不能实,实的话就是有形的,六腑传化物 的问题了。所以治肾病补肾就要知道补的是什么,是无形的精气,其 实也不是补,是调整人体的自身功能,恢复人体肾气本来的收藏功能, 而这个收藏功能保持正常的前提,就是肾气必须是清灵而没有任何污 浊的。这是所有肾病治疗的着眼点。“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收藏 不好,基础打不牢固,第二年春天生发,没有根本,容易虚阳外散, 形成温病,实际上病根是肾气虚。 二、肾炎 首先谈一下肾炎,肾炎分为慢性肾炎和急性肾炎,主要症状是水 肿,也会有小便的问题,有管型尿,小便不利,或中医的淋证。 急性肾炎,非常好治,其实就是一个感冒。肾主水,主收藏,收 藏人体真水,水中蕴育元阳,水中元阳受到寒凉,生发不利时,比如 受寒感冒了,寒气比较强,直中少阴了,水中元阳升动之力不足了, 寒气郁滞深,这时可能出现西医说的急性肾炎。尤其是小孩的急性肾 炎,中医看来都是肾中有一股阴寒之气,那么用消炎药来治疗,会不 会有效果呢?关于急性肾炎,张仲景给了我们很多现成的方子,比如 说,越婢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解表壮元阳 散寒气的,如果治疗及时,这些小孩一般一周内都会好,就是发汗, 汗出透了,寒散净了,一气周流就恢复,当然就好,非常简单。但非 常遗憾,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基本碰不到,因为小孩一得肾炎,一般伴 有高烧,家长慌张了,都带小孩挂吊瓶去了。一旦误治,阳气就郁陷 了,陷而不能升,而人体一气周流一定要去流通,没有办法,只有调 整到低水平的层次上来进行,好比是人站着走,走不动了,只能爬, 但是也动,但状态差。西医误治后脉都细弱无力,慢慢就变成慢性肾 炎了,阳化气,阴成形,阳气弱了,一气周流弱了,慢慢就会有很多 瘀滞在身体里,这个慢性肾炎就越来越重,有一天就变成肾病综合征 了,这时肾脏结构已经不正常了,出现蛋白尿了。其实蛋白尿是木气 陷于下,升不上来,精气外泄。在这过程中,如果瘀滞发生在肾脏时 就可能发生肾结石、肾病综合征,再发展就是肾衰了,肾脏结构紊乱 了。所以肾病治疗越早越好,早期解表散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个做好了,治感冒和治肾炎是一样的。一般来说,急性肾炎,麻黄 连轺赤小豆汤是一个基础方,麻黄解表散寒,连轺清郁热,赤小豆利 湿,中医讲,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利湿是流通下面的阳气。寒郁 不开的时候,麻黄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药物,再适当用一些附子,细辛, 都是可以的,灵活处理。伤寒原文是这样的“伤寒郁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这就涉及到经方运用的问题,临床上和条文 描述症状完全一样的病人可以碰到,但比较少,所以要明白方子是干 什么的,把本意理解清楚了,不管是什么症状,只要与这个方子是一 个象,同种病机,就可以用。 接下来讲一下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水肿的问题,很多水肿用了很 多中西医的利尿剂,效果不好,因为这个水肿的病机是表气不开,表 气被寒邪郁住了,左路升不上去,右路也无力降,肾气收藏的就一定 不好,一气周流被破坏了。气和水的关系是气行则水行,气停则水肿, 所以水肿时必然是气滞了,《金匮要略》里治水肿那篇叫水气病篇,是 从气的角度去认识,着眼于气而收效于水,最终效果落实在水上,所 以对水肿的治疗,大家多看一下水气病篇,讲得很好。急性肾炎的水 肿,掌握一个原则,解表。慢性肾炎水肿不严重,但小便多不利,这 时有内部瘀滞了,一气周流减弱,表气不开不明显,这时一定要顾及 到里面的瘀滞,驱除淤浊。急性肾炎淤浊很少,气还比较清透,表气 打开了,一气周流了,肾气能收藏,能好起来。慢性肾炎时已经有淤 浊了,气不清透了,乌烟瘴气的,即使没有水肿,这个肾气的收藏一 定是比较差的,肾藏精,一定藏的是清净之气,不藏浊气,所以这时 一定要驱浊,久病多淤,所以这时用一下活血化痰药都是有必要的。 小孩急性肾炎发作时,有一个方子效果不错,主要是白茅根,鸭 跖草(清热利湿),车前子(或是萹蓄)。小孩阳气足,受了寒之后, 麻黄解表是可以的,如果用利湿药使寒邪从小便而去,使郁在下面不 得开发的阳气带着水湿从小便出去,用于表寒不是很重时,也是有效 的,这个方子就是提供一个思路,就是要从一气周流的全局出发,问 题是寒气郁滞,表气不开,阳气不通导致水液停滞的水肿,通过发汗 可以解决,单纯利小便也可以解决,一个从上面打一个孔,一个从下 面打一个孔,无非是实现一气流通。当然我在临床上解表用的多一些, 因为表寒比较重时,必须加上解表药,否则效果比较差,到了慢性肾 炎还要加祛瘀的药,把一气周流的道路清理通畅。 三、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慢性肾炎淤滞更严重的情况,临床常见大量蛋白尿, 伴有低蛋白血症,中医看来是由于淤滞造成的一气周流阻滞更严重的 情况。阳气郁陷于下,肾气不能收藏,这时一定要祛瘀浊,祛瘀浊是 一个根本的治疗措施。下面就结合一个病例,来讲一下肾病综合征的 治疗。 这个男孩大学刚毕业,是北方人到南方上班,气候上可能不适应, 得上了水肿,小便不利等,到医院检查出是肾病综合征,这个孩子可 能本身体质不太好,受凉之后就直接转成肾病综合征了。西医用激素, 利尿剂一类的,辗转两年,花了很多钱,没有多大效果。找到我时, 脸色很差,暗褐色,生病后长了一脸雀斑,轻度浮肿,小便没有,就 靠利尿药来排小便,双手脉象浮滑而大,脉大为虚,散在外面收不进 去,稍用力按就弱而无力。舌苔厚腻而白,说明中焦淤滞严重,所以 胃口也差。由于这个病人阳气外散,急则治标,首先要收敛固护阳气, 上来用了大量的四逆汤加五味子山萸肉和运中焦的药像平胃散和小量 的化湿的药,主要以温壮元阳,运转中焦,收敛元气为主,吃了两付, 面色马上由苍白转红,三个星期后,面色开始红润了,是那种含蓄的 红润,不是戴阳证那种红,脉已经沉下去了。下一步就要祛除体内的 淤浊,以四逆汤加平胃散为基础再加上化瘀祛痰的药。慢性肾病的淤 滞,我个人认为是痰的情况比较多,各种各样的痰,所以稍后我将讲 一下祛痰四法。过了两三个月,舌苔慢慢干净了,胃口好起来了,大 便痛快了,但是小便还是不行。随着淤浊的减少,脉摸着有力了,比 较粗大,实一些了。这时有形的淤滞少了,无形的气郁表现出来了, 就是小柴胡、四逆散的症状。这时他的脉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 寸口部分的肌肤绷得很紧,要使劲去按,否则的话摸不到脉,我按了 一分钟就很累了,这就说明这个气滞是很厉害的。所以把脉时不能只 考虑脉象,要连同脉周围的肌肤等全面掌握,要考察一气周流的情况, 不要掉在28脉中出不来了,这样是学不好中医的。这时就要破这个气 滞,这相对好解决,大量的四逆散加香附,槟榔,陈皮,量很大30多 克,大约吃了有两付,就完全解决问题了。再一摸脉,整个肌肤就很 柔软了,就像小孩的一样。又调理了一点时间,出现的症状就是脉不 紧了,肌肤比较脆的感觉,按下去过半天才能弹起,正常小孩弹性很 大,一按马上弹起来,这说明此时体内的淤滞不是在气分,也不是一 般的痰,而是一种顽痰,比较粘滞,像胶一样,对于这种情况,张仲 景有一个很好的方子,就是皂荚丸(皂荚和大枣)。所以我在前方的基 础上加了6克生皂角,10个大枣。我和他说这个药很强烈,喝下去可 能很不舒服,谁知他说喝下去很舒服,就像喝肥皂水一样,有一种清 香之气,我想肥皂水没有人会觉得好喝的,这就是有病病当之,无病 人当之。但是这皂角劲很大,不要轻易用,容易引起胃疼。用皂角同 时,我用了鲜竹沥,皂角化开顽痰,像洗衣粉,鲜竹沥像水,把衣服 冲干净。用了三副左右,这个问题也解决了。而且用了皂角以后病人 反映爆发力增强了,像短跑时本来冲不动,现在爆发力增强了。这说 明这股顽痰本来在体内黏着着,好像手脚缠了很多胶一样,现在把顽 痰去掉了,感觉当然很轻松,有精神了,有使不完的劲。但小便开始 时完全没有,治了4、5个月时,依然没多大效果。本来就是冲着小便 不好来看的,所以等于没有效果(笑)。小便是肾气收藏与肝气疏泄相 结合的结果,没改善是因为淤滞太久了,木气在里面根本动不了。等 到现在把淤滞完全化掉了,一气周流通畅了,肾气能收,木气能行, 小便立刻就改善了,完全恢复了。所以治病有时不是一天好一点这样 的,而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过了这个阶段,可能马上就好。所以 治病是整体把握的,不能是无效就没办法了,就换思路了,而是看准 了就坚持下去。这个病人最后用了一下肾气丸,收藏一下肾气,恢复 一下元阴元阳,打一下基础。又吃了一个多月,就完全恢复了,水肿 消退,小便正常,当然蛋白尿也消失了。脸色红润,胃口好。整个治 疗用了六个月,这个孩子也坚持的不错,主要是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 治肾病综合征要以祛瘀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