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研究院

 cynthia_cheri 2012-09-26
出版日期:2004-06-14 总期号:1321 本年期号:42

本期导读
要闻综合
中国信息化
网络与通信
软件与服务
产品与应用
渠道与市场
华东专刊
华南专刊
西北专刊
东北专刊
企业研究院
路在何方?
雷晓斌

  实际上,企业建自己的研究院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像享誉全球的美国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就建于1925年。而像微软研究院、IBM研究中心、Intel研究中心、SUN中国工程研究院、联想研究院、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等这些名字对我们来说早已耳熟能详,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院,企业自建研究院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那么,企业为什么自建研究院,如何建好研究院……都是中国在向技术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前不久,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邀请业界专家和学者举办了“企业如何办研究院”的主题研讨会。

  研究院将成为

  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

  加入世贸组织后,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面临被国际“接管”的命运,这并非危言耸听。企业自建研究院,将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产品技术研发的实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新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聚焦于企业科技实力的竞争,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培养的载体,企业研究院已然成为企业战略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研究院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在谈论企业研究院话题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02财年,微软全球的研发费用为53亿美元,占营业收入的21%,而英特尔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增加到了41亿美元。2001年10月11日,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科技统计调查显示,2000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896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比重已达到1个百分点。虽然这个投入强度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整个中国的科技研发费用仅相当于微软、英特尔两家公司的总和,这不得不令国人汗颜。但一个可喜的消息是,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的所有研发支出中,有60%来自企业,其余40%来自政府,企业正逐渐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从西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企业技术创新一直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领域,几乎所有重大技术突破都是由企业完成的:从Intel的CPU芯片到微软的操作系统,从IBM的超级计算机到朗讯的通信技术,这些主宰当今信息产业的各项核心技术都是从各企业的研究机构中走出来,进而称霸全球。正是这些企业的背后的技术创新基地,如贝尔实验室、微软研究院、Intel研究中心、IBM研究中心……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着具有长远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使之成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已有美、日、德、法、加拿大、荷兰、丹麦、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企业研究机构在中国设立,其中有近1/3已形成相当规模。这些机构有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也有进行应用实验和研发成果转让的,研发内容涉及计算机、软件、通信、化工、汽车、医药等诸多领域。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未来5年的时间,这一数字还会增加一倍多。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研究院队伍也在蓬勃地发展和壮大。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联想研究院、华为研究院、春兰研究院、海信研究院、夏新上海研究院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它们为各自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科研平台,并推动着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已基本建立了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具备了超前3~5年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有的初步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正在发展形成。

  由此可见,在未来几年乃至数十年内,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将在技术研发领域展开一场长久的博弈。

  中国企业

  建研究院的思考

  “企业研究院首先应当满足企业现阶段发展对技术的需求,同时又能推动企业未来的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联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育宁给企业研究院做了这样的定位。他认为,技术和市场才是企业研究院发展的驱动力。

  事实上,在企业中,研究开发只是技术和产品成功的一个环节,一个创新的技术要真正获得市场意义的成功和用户的认可,研发只占了30%以下的比例,而生产、市场、销售、质控、服务等这些环节,通过管理形成一个成功的链接关系才能保证其真正的成功。正因为如此,孙育宁认为,企业研究院所制定的发展战略一定要是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体现。这个战略首先要满足企业现在的需求,然后才是面向未来,谋求更为长远的发展目标。

  如果一个企业级的研究院只把自己定位在现阶段的发展和需求上,将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中国企业,特别是IT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这是无庸置疑的。所有的核心技术,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所垄断,“入世”后我们将失去所有的屏障,我们将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企业要想立足本土并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企业研究院就应该有其特殊的使命。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徐志强认为,“对一个企业来说,它是社会上的一个经济实体,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和市场的反应,它必须靠科技来推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数据与知识工程研究所的孟小峰博士根据他对国内外企业研究院所做的了解给企业研究院分了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境界最高的研究院,如IBM研究中心、贝尔实验室等,它们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层次是专注于服务自己企业生存发展的研究院,如微软研究院、Intel研究中心等,它们主要是在为自己企业的发展服务;第三层次是中小企业的一些具有研发性质的研究院;第四层次则是其他类型的企业研究院。

  虽然企业研究院类型如此众多,但就其发展而言,孟小峰认为,由于企业本身研究的性质、研究的目标和研究能力的不足,中国企业在研究领域的成绩并不十分理想。这也无形中造成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都纳入到大学的现象:大学教师可以做项目,大学教师可以办公司……这一切实际上都表现出了我国企业在研发上欠缺的层面。他建议,真正的国家投资应该投向企业,去扶持那些真正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研究院的企业和研究项目计划,而不是像现在那样投入到企业日常的运行维护中。他还表示,“这样的日常维护投入,不是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是在削弱这些企业对竞争力的渴望。”

  至于中国企业要不要建研究院,或者建什么样的研究院,与会专家一直建议,中国企业要慎行,一定要量力而行。中国企业建研究院必须具备以下前提:首先,企业一定要是技术驱动型的企业,这样才有意义;其次,确实是想通过提升技术水平与国外企业、跨国企业相抗衡;最后,一定要有足够的财力和人才的储备做后盾。

  正确看待

  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

  基础研究虽然不是为今天的产品服务,但它必须理解今天的产品;它虽然没有研究产品的压力,但它研究的却是有产品潜力的东西。

  宏信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陈宏刚认为,企业研究院除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和打出知名度以外,它还是企业的智囊团,它更强调的是研究上面的领先,所以企业研究院要做的是一流的研究,要做大家都认可的研究,并且这个研究成果要对公司有用。他认为,基础研究虽然不是为今天的产品服务,但它必须理解今天的产品;它虽然没有研究产品的压力,但它研究的却是有产品潜力的东西。

  正是因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微软和Intel才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绩。据Intel中国研究中心总监刘华钦介绍,Intel拥有一套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如右图所示),正是具备了如此广泛的研发网络,Intel的技术发展战略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才能树立在技术研发领域的优势地位。“Intel研究大方向的技术趋势是有一个流程的,这里主要是先将Intel的院士、首席专家和产品部门的技术专家聚在一起,通常由CTO来确定主题,之后就开会讨论并得出一个初步结论,然后再讨论,最后确定研究院的技术研究方向。这个流程跟事业部、产品部门是完全分开的,这样的讨论也可以把技术研发看得更长远一点。”

  微软研究院的张刚博士认为,微软在成果转移方面算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微软研究院在实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主动工作,并建立了一套很好的管理系统,从而改变了以前做研究的要亲自去做产品转换这样的烦琐工作。

  据孙育宁介绍,联想研究院将研究项目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影响公司未来3~5年发展的战略性项目,这些项目由公司出钱并占有一定的比例。第二类是事业部委托的项目,大概能够占到40%~50%甚至更大的比例,但这类项目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即符合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关键技术领域的项目。第三类完全是由研究院自主的项目,大概有20%的比例。这些基本上是属于研究院的专家们根据对技术和市场的理解而自主确定的项目。

  什么是战略性研究?在孙育宁看来,要想界定这个概念其实非常困难,无法用3~5年还是5~10年这样的具体年限来加以区分。“一种比较实用的理解就是只要能用得上的技术就是好技术,即使突破这个技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等待。”陈宏刚对此也表示了赞同。他认为,研究院的成功不能纯粹通过年限来确定,但如果你的研究方向是一流的,这将更加有效。

  加强交流与合作

  实现国际接轨

   在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的时代,无论是企业、研究院还是高校之间的合作,都要实现双赢或多赢。中国企业研究院只有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提升自身的实力。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吴朝晖认为,企业研究院是企业推进市场和技术持续发展必需的一个部门。对国家来讲,随着IT企业的发展,像联想研究院这样的企业研究院其实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介于国家级研究院和高校之间的研究院,是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企业研究院必须加强与国家级研究院、高校,以及国外企业研究院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快地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联想研究院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据孙育宁介绍,联想研究院非常重视与国际大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去年8月,联想与Intel共同成立“联想·英特尔未来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的目标直指未来3年后的技术发展趋势。除此之外,联想研究院还与微软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与这些国际公司的交流与学习中,联想学到了它们先进的管理方式:如研发团队如何组织、如何考核,研发团队间该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等。这让我们在考核体系的建立、技术方向的把握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其实,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建设自己的企业研究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然后是有很好的人力资源,而且价廉物美。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国外企业研究院除了利用中国廉价的人力资源外,考虑过给中国的企业、高校和IT产业带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吗? 其实这也是困扰众多国外企业研究院的一大难题,许多国外企业研究院进入中国市场后,在国内企业、高校的合作上以及知识产权方面都或多或少地遭到过一些善意的批评。不过对于Intel和微软这样的国际大企业来说,总体情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

  “对微软亚洲研究院而言,能发展到今天150多个研究员的规模,并做出那么多的研究成果,我们一直以来都非常感谢中国的学术界,包括中国的高校,特别是清华和北大这样的著名高校,确实有很多很多的学生给我们做了巨大的贡献。”张刚说,“最近,我们正在做一个思源工程,包括与大学共同开展一些项目研究,并将出台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以回报高校。”

  刘钦华表示,Intel与国内各个大学更多是在理论方面和研究方向性上的合作。目前,Intel已经向与之合作的三所大学提供了一些课程和最新的技术培训。在知识产权方面,Intel则通常利用国际知识产权的法律来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至于如何处理好与大学的合作关系,以及大学在合作中怎样得到更多的好处?刘钦华非常希望中国的大学能够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合作必然是双赢的,合作的双方都要想办法去实现这个双赢。

  善待人才

  创造宽松的环境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国外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看好国内丰富的人才资源。如何发挥人才优势,国外企业的经验是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

  人才流动,无可厚非。但如果一个企业挽留不住该留的人才,那问题就大了。“如何留住人才,这是企业研究院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孙育宁非常看重对技术研究人才的培养。随着国外企业的大举进入,国内企业在留住人才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首先,企业要考虑所设置的课题是否有挑战性;其次,在课题有挑战性的前提下,国内企业的资源是不是足够丰富,包括薪金资源是否具有竞争力。他认为,国内企业和国际一流企业单纯地拼薪水、拼课题,一定是没有希望的。

  虽然压力巨大,但孙育宁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致力于选择对企业价值观有高度认同的,并且认为在国内企业有发展前途的这样一些人才。同时,他还建议国内企业应该充分发挥本土企业的优势,以及本土企业在这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刘钦华告诉记者,Intel非常重视一个人对公司所做的贡献。此外,Intel一直都在创新中不断前进,这让所有Intel员工都充满信心,这对团队的凝聚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留住人才呢?Intel的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据刘钦华介绍,Intel要求工程师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看到结果,而这个结果并不是要求他最终要做出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来,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结果,让大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这种鼓励发挥创新的观点是Intel能够做出好的研究的前提。

  创造宽松的研发环境是很多大企业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孙育宁表示,所谓环境宽松与不宽松,在企业内部来讲完全就是考核导向,主要是看你如何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价。张刚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无论是做基础研究,还是做产品研究,主要是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样才能做出好的项目和研究来。”

  “企业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但一个企业必须靠科技来推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业界所公认的事实。那么,科技需要什么呢?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什么呢?创新需要人才。经济、科技、创新、人才四者间形成了一个递推的关系。”徐志强说。总之,这四者谁也离不开谁,有了人才,有了创新的宽松环境,我们办研究院才会有希望,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Intle广阔而深邃的研发网络


  Intel增加技术渠道的组织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