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扬州十大运河水工遗存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9-26
它们见证了扬州与运河成长的足迹——
解密扬州十大运河水工遗存
  宋泾河跃龙关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
  宝应明清运河主河道
  邵伯码头

  9月26日,2012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世界运河大会将在扬州隆重开幕。最新出版的《大运河与扬州》,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运河名城扬州的文化遗存,十余处运河水工遗存,向世人诉说着扬州与运河的成长史。

  遗存

  1

  古邗沟故道

  大运河系统最早期的遗迹

  邗沟是扬州地区最早建成的人工水道,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现存邗沟扬州城区段和邗沟东道两部分。

  邗沟扬州城区段在扬州城北,从螺丝湾桥向东直达黄金坝,长1.45公里,河底高2.4米,底宽4米,口宽40~70米,目前作为景观河道使用。这段邗沟遗址的始建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是大运河系统最早期的遗迹之一。从汉代至唐代这段河道都是大运河的主航道,是历代漕运的主要通道。河道虽然历经整治,但都是在原始河道的基础上拓宽和修缮,因此保留了河道走向的真实性。

  邗沟东道是指隋文帝时期开凿的山阳渎,目前现存射阳湖段河道和老三阳河南段一部分。射阳湖段河道从春秋时期到明代初年都是邗沟的主线河道,至今尚存20公里,有保护标志牌。老三阳河是隋文帝时期开凿的山阳渎的一部分,走向从宜陵向北,经樊川、高邮三垛至临泽镇临川河段。山阳渎最初开凿时是为了运送士兵,隋文帝时期作为大运河的主航道使用,隋炀帝重新开通邗沟之后,成为辅助河道。

  遗存

  2

  淮扬运河主线(扬州段)

  淮扬地区水道交通主动脉

  北起淮安宝应交接处的小涵洞,南至瓜洲镇入江口,全长156公里,根据所属区域,可分为淮扬运河宝应段、高邮段、邵伯段、扬州城区段和瓜洲运河。其中,淮扬运河宝应段、高邮段和邵伯段从宝应小涵洞至湾头,现在仍然是主要的运输性河道。经过历年的拓宽和整治,已经达到二级航道的水平,可通行2000吨级别的船只,目前主要功能是运输沙石、煤炭等大宗低值物资。扬州城区段运河和瓜洲运河现在已经不再承担大量航运任务,成为城市景观河道。扬州城区段运河从黄金坝向南再向西绕扬州城东南,过文峰塔湾,至龙衣庵,再向南至三汊河口,河道较好地保存原来的走向和规模。

  淮扬运河是连接长江和淮河两大自然水系的人工河道,是大运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淮扬运河不仅是江南漕粮北上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交通的主动脉。

  遗存

  3

  邵伯码头

  南北客商进出邵伯停靠站

  自从邗沟贯通江淮,邵伯成为南北往来必经之路,船舶往来日渐繁盛,因此在邵伯镇运河故道两侧形成了大量码头。现在运河东堤上尚存四个古码头,自北向南分别称为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

  这四座码头是往来运河南北的客商在邵伯镇的主要停靠之处,也是邵伯镇及运河以东地区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的主要场所。邵伯镇在清以前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四座码头。码头与运河的水位平齐,通过石台阶与大堤上的道路联系。现在码头在水面的部分已经不存,因此原本的形式不得而知,只留有运河边的石质台阶。台阶不大,每阶宽约30厘米,长2-3米,规模最大的大码头也不超过5米。

  遗存

  4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

  耿庙石柱留下道道牵绳痕迹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北起高邮界首镇,南至高邮镇,全长30公里,现已无水,主要包括东西运堤、运河河道、杨家坞、马棚湾口门、万家塘、耿庙石柱等遗迹。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凿新运河,该段运河被废弃,但河道仍清晰可辨,现被水利部门用于种植树木和农作物。

  明清运河故道东堤为现运河西堤,由条石与土筑成。高邮段保存较好,高邮段北端已逐渐坍塌,尚有部分石块遗存。

  耿庙石柱,位于高邮镇通湖路运河对岸,耿庙石柱因耿庙而名,庙已无踪,仅存庙前石柱两根。柱呈方形,柱上有一穿孔,石柱因运河拓宽部分被埋入地下,现可见高度为3.05米,另一根残断仅存1.2米高。由于庙址处于运河转角处,石柱上留下道道来往船舶牵绳的痕迹。

  遗存

  5

  邵伯明清运河故道

  南北漕运的必经之路

  邵伯运河故道位于邵伯镇西,北至邵伯节制闸,南至南塘,长约2000米,宽约30米。现在已经被废弃,但河道整体走向、河岸护堤及码头仍然得以保留。

  邵伯运河的前身是邗沟的一部分,但是明代以前邗沟是以邵伯湖为运道,运河与邵伯湖为一体。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为避免湖面的风浪影响漕运,才开始在邵伯湖东侧修建堤坝,使运河的主航道与邵伯湖彻底分开,成为独立的航道,当时称为邵伯越河。明代越河最南到三沟闸(今昭关坝附近),邵伯镇西的这段运河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沟闸至梁家港的堤坝修建之后才形成的。邵伯运河是南北漕运的必经之路,是大运河主航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运河带动了邵伯镇的最初产生并不断发展。

  遗存

  6

  宝应宋泾河

  昔日官舟商船往来不绝

  位于宝应境内的宋泾河,现为城市河,大新桥至小新桥之间的旧河及清代修建的跃龙洞(宝应县文物保护单位)遗存尚在,河水从南门跃龙关注入,环绕全城,全长约5445米,部分河道被填埋,河道较窄,且两侧多为建筑,水质一般,两侧河堤多为新筑石堤。

  宝应知名文化学者梁鼎成介绍,宋泾河始建于汉代,曾是古运河的一部分。昔日的宋泾河,官舟、商船往来不绝,樯帆如林。河两岸,商铺、酒楼、茶肆鳞次栉比,到了唐代的时候,宋泾河上还是三孔的桥梁,唐代诗人储光羲在《安宜园林献高使君》有云:“十里次舟楫,二桥交往来。”安宜镇的居民,但凡有婴儿坠地,必用宋泾河水洗礼。

  遗存

  7

  平津堰

  淮扬运河段唯一仅存的堰

  平津堰,位于高邮城西,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8—810年),由淮南节度使李吉甫主持建设,为调节运河水位的水利设施。《新唐书·宰相表·李吉甫传》载,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筑堤阏,以防不足泄有余,名曰平津堰”。

  平津堰是目前淮扬运河段所发现的唯一仅存的堰。原南起江都邵伯镇,北至宝应县,现存高邮城至界首镇段,长约30公里。较好地反映了高邮湖、明清古运河的关系。

  遗存

  8

  子婴河

  以秦始皇孙子之名命名

  子婴河是古邗沟的一条重要河段,以秦始皇孙子之名命名。见证了运河发展变迁的悠久历史。与河同名的子婴闸是古代淮河入海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里运河古道上的重要水利设施,至今仍然发挥着引水、排水、灌溉的功能。

  清代高邮贡生孙应科在其《里下河水利编》中说:“运河三百余里,宝应居其中,界首之子婴沟中而又中。”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河臣潘季驯建子婴大闸。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治河束水攻沙,废闸建坝,改筑子婴坝。乾隆四年(1739年)于坝的两端分建二闸以泄洪,名子婴南、北闸,由宝应县主簿负责管理。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合二为一,改建成今天的子婴闸。

  遗存

  9

  茱萸湾古闸

  阮元题写“古茱萸湾”

  茱萸湾古闸位于扬州市广陵区湾头镇茱萸湾村薛家组湾头老街西街、北街交接处,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占地面积5429平方米,建筑面积42平方米。闸平面呈银锭形,南北长17米,闸体高5.6米,闸北、西岸建有砖砌券门,券门上石额分别刻有阮元题“古茱萸湾”及“保障生灵”。闸区有西街、北街等老街,基本保持了清末民初的原有风貌,闸东为避风塘。

  遗存

  10

  邵伯老船闸

  中国最早的现代化船闸

  邵伯老船闸位于今邵伯镇邵伯节制闸西侧稍南的运河边,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邵伯船闸是中国运河水运史上的杰作,早在东晋太元年间,邵伯就有谢安筑埭的记载,从唐代的“斗门单闸”,宋代的“二斗门式船闸”,清代的“邵伯船闸”,解放前的“新式船闸”,直到今天的两座大型的复线船闸,使它成为我国船闸演变历程的缩影。民国二十三年,当时的治淮委员会为了改善运河状况,以求灌溉船运之发展,利用“庚子赔款”的冲免部分兴建了这座船闸,钢制闸门,附有启动机械,以四人之力摇把启闭,节时省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